《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这首《忆江南》,是白居昜重游江南,看到江南美好景色发出感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诗人用极具感染力的色彩词汇,衬托了江南春光明媚的景象,让人耳目一新。由于是故地重游,江南清明的气象勾起了诗人美好回忆,表达了诗人对江南风光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忆江南》中的千古的名句,其全诗是: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大意是说,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呢?
白居易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也曾担任杭州刺史两年多,后来又任苏州刺史一年多。可以说,他对江南有着深厚的情感,江南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深藏在他的记忆里。
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就是他在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首《忆江南》。虽然离开江南很久,但是他内心深处还是对江南难以忘怀,江南胜景仍然在他的心中栩栩如生。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即表达了他对江南美景的眷恋之情,也是他对青春的回忆,对事业的留恋。身体虽然老去,心还在过去,人之常情,何况一个诗人的心!
《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于蓝。"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春景的无限赞叹与怀念。
这联诗词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全词如下: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句出唐代诗人白居易《忆江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良辰美景的深切怀念与追忆。白居易早年曾任苏州和杭州刺史,江南的胜景,在他的脑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到洛阳之后,苏杭的美景良辰,赏心乐事,梦牵魂萦。这是诗人离开苏杭十二年后,回忆江南胜景,所做的诗歌。江南水乡多佳境,本诗以江花和江水为代表,来抒写江南风景无与伦比的美。
早晨日出展现的江花,比那盛开的花儿还要红艳。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湛蓝若宝石。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啊,怎能不令人怀念!春日,红花,绿水,色彩明亮鲜艳,生趣盎然,构成一幅清美的画面,成千古绝唱。原诗如下: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谢邀作答,不胜欣喜,另笔者答题认证中,恳请点赞,不胜感激!
能被誉为“诗魔”的“醉吟先生”总归是借景抒情,借物言志的高手,所以要想了解此诗作者欲表达什么思想,必先了解诗中盛景的出处与位于作者回忆的重要位置。
“日出江花红胜火……”
出自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的第1首.
忆江南 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 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作者白居易在近古稀之年写出三忆江南,可见江南风景之美丽,亦可知在江南发生的事情,对于作者有着转折一生的重要性。
此番暂不累诉《忆江南》的后两首,先欣赏一下题主所问之美景:
“日出江花红胜火”笔者认为是指太阳刚刚升起,照得江边的浪花如火焰一样红,表现江水在新的一天生机勃勃的生命力,潜喻出江南静态中包含生机之动态美。
“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水波波,形容它比蓝草还要绿,与上句红色相映,这种强烈的对比色的踫撞,一则使景更加绚丽夺目。二来就引发出了作者关于江南对自己人生形式“跌宕起伏”的转折点的追忆。
其思想可总结为“于矛盾中踫撞,由志在仕途的生机向上,转为安于田野寂寞逍遥。”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
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二者大致以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为界。
(配图琵笆行)
白居易写诗直白,对社会多有谏言。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但过于现实必与当权形成矛盾……
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
(配图卖炭翁)
读到此刻《忆江南》中“红与绿的对比,搏与寂的对立”也许说明在作者的思想深处,想借诗文表达的就是“于矛盾顺应改变便符合自然最美状态”的重要情感。
因为作者己经把这种对比强烈的景色视为记忆中的难忘的美景,侧面证明他屈服顺应了社会,只求安好,独善了。
当然关于白居易的诗,吾辈只能仰其项背,妄自菲薄的去揣测,或许只窥一斑而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诸君有不同观点,留下评论,共同探讨进步,是为幸矣!
答题结尾,借唐宣宗(李忱)诗,悼念他说: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此乃白老师死后,当权对他的评价,也证明了他的顺应与屈服,确实是受益于江南之景带给他的人生转折……
《正三皮答题,恳请点赞,转发,帮助认证,感激不尽。》
《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用一句话来回答:怀念。
白居易祖藉山西太原,生长在河南。在杭卅和苏卅做了多年的官,对杭卅和苏州一带非常熟悉。人在哪里呆久了一定会有第二故乡的感觉。拿我来说,生长在青岛,但在上海和舟山呆了11年之久,每每提起舟山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舟山的山山水水,千帆万船,风土人情暗熟心中,有时说话都带点舟山腔。白居易做为唐代的大诗人,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江南美景更是有无比的感叹。他在苏杭做官清溓,为官公正,深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所以对江南的感情那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是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江南确实美。值得赞扬。美到仅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短短的两句就描绘出江南那比动人的美景,使人好生向往。
白居易的这守诗看起来简单,仅廿七个字。但意境之深,难以语言表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