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应该从哪辈写?有什么讲究?
家谱应该从哪辈写的问题,说范围宽就很宽,说范围窄也就很窄,主要是我国古代家谱的类型很多,讲起来比较复杂。
家谱又称族谱。一般认为家谱和族谱的意思是相同的,家谱就是族谱,族谱就是家谱。但是,在民间实际上语境的运用上,两者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族谱涵盖的范围要大于家谱,就像家族大于家庭一样。
一个姓氏的繁衍,就好比是一棵大树,如果把始祖比喻为树蔸和树干,那么各支派就是树枝,而树枝上又分出小的树枝,小树枝又分出再小的树枝,发展到目前还生活在世上的后裔,就是树上最末端的枝叶了。
事实上,家谱的采用的历史典籍中的“表”,就是世系的脉络,在族谱中称之为“世系表”,用“倒树形”表来描述,始祖是最顶端的“树蔸”或“树干”,各支派就是“树干”分出的“树枝”,“树枝”称之为“支派”,或者“支”。只要打开族谱查一查世系表,就可以知道自己祖先的源流,自己属于哪个支派,能准确地溯源。
族谱的原理也是一样的,有总族谱,有大支派总族谱,有小支派总族谱,然后就是房族分支族谱,分房又再有房族的分支谱族,以此类推,最后才是家谱,一般称为小家谱,或者私家谱。小家谱根据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修谱规则,有的是五服内自行修谱,有的则是八服内自行修谱,还有的是十服以内共同修谱,这类小家谱的修撰,没有固定的模式。我国民间在旧时期普遍的做法,一般是五服九世内自行修撰家谱,出了五服,就要另立家谱,称之为“分立家谱”。
理清了这些族谱和家谱之间的关系后,就可以回答题主提出的问题了。
从题主提的问题和后面的说明来分析,题主现在着手要写的就是“小家谱”,并非大家族修撰的大族谱。
小家谱的撰写,在旧时是最简单,也是最灵活的一种家谱。不像总族谱和支派总族谱那样,工程浩大,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和物力,组织专门的修谱班子,牵涉的范围很广,修谱的时间长。小家谱内容也比较单一,程序也比较简单。
这里为了便于解说,以最简单的“五服九世”的小家谱为例来说明。
大型总谱和支派总谱,按正规格式,族谱的内容有二十多项:
包括谱名、谱序、谱例、谱论、恩荣录、像赞、遗像、姓氏源流、族规家法、祠堂、五服图、世系、传记、谱系本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名迹录、任宦记、年谱、艺文、字辈谱、领谱字号、续后篇、捐修人名等。
小家谱的撰写,因家族有总族谱和分支族谱,一些历史内容都比较详细,并能够查阅到,由此,小家谱一般不再重复总族谱和分支族谱内容,大多只有五服图、世系、家产、契据文约、坟茔等几个比较实用的内容。
旧时,“五服九世”小家谱因其简单,大多为手写本,一般不用印刷。
小家谱以自己为分界线,上为父(第四世)、祖(第三世)、曾祖(第二世)、高祖(第一世),下为子(第六世)、孙(第七世)、曾孙(第八世)、玄孙(第九世),其中自己为第五世。关于小家谱的世系问题,有两种不同的使用方法,第一种是直接使用总族谱的世系,比如,第四十二世、第四十三世、第四十四世等等。第二种在小家谱中注明高祖在总谱中的世系,然后在小家谱中按第一世排到第九世。
这种设计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实际难以做到九世同时写入家谱内,比如上四代完全可以做到,下四代就很难做到,一般来说大多只能记录到孙,曾孙、玄孙这三代大多还没有生出来呢。
旧时,人们也还是有办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预先给后三代取名,都是按字辈取,并写入谱中,这与民间一些刻碑的情况同出一辙,孙子未出生,先取名刻上去;二是留出空格,等后代出生后,再把名字记录上去。
事实上,民间大多采用第二种方式,留下空白,让子孙自己填上去。旧时,民间一些人考虑得比较周全,认为后代中免不了有一些人会偷懒,不想修撰小家谱,或者没文化,无法撰写家谱。为了以防万一,一般后面预留了很多空白纸张,意思是,如果他们不想重新修撰家谱,就是老家谱上把后代填上去就行了。
这种情况在旧时的民间还比较多,很多人依着葫芦画瓢,祖先留下的纸张不够了,自己再加一些。如此,以记流水账的方式,一代一代记下去。自己不会写字,就请人写上去。在旧时民间文化水平普遍很低的背景下,这也不失是旧时民间的一种好办法。而有的懒得撰写新的家谱,在分谱时,照原小家谱抄下来,就算是分开了,再把后代名字在后面续写上去。
因此,现在民间流传下来的很多小家谱,大多为手抄本。只有总谱,或支派总谱才是印刷版本。这种手写的小家谱,说是“五服九世”,但现实中则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
旧时,小家谱虽然在修撰格式上遵循家谱的固有格式和规定,但在记载家庭和家族历史上比较灵活。比如,对一些人物,发生事件及山林、田土、房产、坟茔地址和坐向等,地点、面积和四至,以及变更情况都可做详细的记录,使后人有据可查。
这在家族总谱和支派总谱中是很难做到的。比如,小家谱中可对某位先人立传,写入家谱中,但对家族总谱和支派总谱来说,如果不是著名人物,或者对家族有特殊贡献的人,在大族谱中是不可能默默无闻的人立传,也不可能有详细记载。古今的地方志也是如此,不是大事件、地方名人,进不了地方志。
旧时,小家谱系统的完整,又是修总族谱和支派总族谱的基础,凡是小家谱延续得比较完整的家族,在修谱时既顺畅,又可节省大量的经费和工作量,缩短修谱的时间。因此,旧时传统的总族谱和支派总族谱和小家谱是相辅相成的。
家谱应该从哪辈写?有什么讲究?
家谱,是历史的补充形式,是广义历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因子,在丰富和完善正史文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真实的详尽的与每个人有关的文化形式。它仿佛在回答着几个哲学: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我与谁有关系?在民间,家谱所产业的影响比国史还要大。那么家谱该从哪辈写起?我以为,必须从始祖写起,根据手头现有的资料和长辈的口授承传,参考同宗的相关资料,寻访同姓的发源地。大致写家族的历史沿革,越多越详越早越好,从世系,辈序,有影响的人物,历史记载,人口繁衍,人文景观,对联,牌匾,家训,家风,山坟,遗迹,祠堂等方方面面入手,力求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形式多样,文采华丽,图文并茂,充分体现家族发展的来龙气脉,文化价值和文化传承,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家谱要求族人团结奋进,积极向上,培养好品质,弘扬正能量,共同追祖思源,不忘根本,不忘初心,以优秀的典故启迪后人,激励后人,把家族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增强家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心同德,友好和睦,共守美好家园,共建和平社会,与全体华人共筑中国梦,与全世界亲人共享天下太平,为全人类的发展做更多的贡献。家谱是家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正统史书以外的历史资料的补充形式,是家史的载体,是家族文化的总汇,是中华传统文化乃至世界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遗产,是鲜活的历史化石,它与人类文明同步,另辟途径,填补正史所不具备的文化渠道和文化功能。在承传人类文化和人类文明,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家谱的编写者,应从大局出发,从实际出发,大公无私,以史实史料传说掌故为依据,科学严谨认真细致进行研究考证,对照比较,应不辞劳苦,应有奉献精神,并以深厚的文字功夫,热情投入的工作态度去挖掘,去编写,才不负历史的重托,才能流传不朽。愿所有编写者能以德为先,以实为本,以心为镜,以才为技,以勤为径,以做为荣,写出真作品,以流传千古。20201101修改于龙珠苑
家谱应该从哪辈写?有什么讲究?
答:家谱是很有讲究的,2014年我参加了我们村修家谱工作,我也是修订家谱委员会成员,修家谱是一项巨大的民间工程。
(一)你要有家谱的初步认识,家谱上面有宗谱,宗谱上面有祖谱,我们通常说的人老了,要落叶归根,寻根问祖,就是通过这三部谱书查找岀来的。
(二)为什么说修家谱,是个大工程呢?因为,这是个传承千秋万代,历史性很强的书籍,不能瞎编,所以,无论涉及到你们家里的那个人,都必须逐个不漏的进行,实地调查落实清楚,把信息全部收集起来,修家谱就象人口普查工作一样。
(三)你要有热心肠,要有组织能力,比喻说找家族中,很有威王的老人,让他搞组织协调工作,青年人作服助调查工作,因为,上找几代人青年人还沒岀生,青年人不了解情况,所以,编写家谱都是些,村里有文化的老人作主编。
(四)编写谱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它是有你的祖祖辈辈,几百甚至几千年,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你如果想编写你自己家的家谱,最好你能找到,你们家中的老家谱,接着续编才可以,否则,自己编出来的家谱,是无根无稍的,联接不上宗谱和祖谱,所以,别人也不承认你编的家谱。
总之,编写家谱是个大工程,首先你要有号召力,要号召孝子贤孙捐钱,售集资金,其次就象人口普查那样,串门入户调查等等许多工作。
(原创于2020年10月30日)
家谱应该从哪辈写?有什么讲究?
谢谢邀答!原则上,家谱应该从始祖写起,起码得从开基祖写起。始祖,即本姓氏得姓祖宗;开基祖,即为本族在本地或更远一些开创基业的祖先。
旧谱本
编写家谱就得搞清本家族来龙去脉。编写家谱就是编写家族历史,就是要搞清楚“我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等问题。只有找到了始祖,便查清了从始祖到本身的脉络,才找到了源头,明白了“我从哪里来”的问题。一般是从自己往上一代代去查找。
当然,如果家族没有旧谱可查,则很难搞清楚本家族来龙去脉的。那么,则可以从开基祖写起。开基祖,即开创本区域本族基业的祖先。一般来说,搞不清始祖,则务必搞清开基祖,即家谱从开基祖写起。
手写世系表
“世系表”厘清从远到近世代脉络,“世录”则从知道的祖先开始记录。族谱中有“世系表”“世录”两大内容。“世系表”是用谱表的形式,记录家族血缘关系的图表,它像大树开枝散叶一样,从树蔸到分枝一目了然。“世录”是族人个人简历的记录。
不少家族因找不到老谱,不说始祖,即便近祖、开基祖、甚至曾祖、高祖都不知道。因此不少家族,则是采取薄古厚今策略,越久远的越从简,越靠近自己的越详细。往往是从自己知道的祖先开始详细记录其生平,这之前则根据口口相传的情况整体概括记录。
旧谱世录
修家谱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工程,需做大量深入细致工作。一般来说,现在修谱叫做“续谱”,即在老谱的基础上将没有记录上去的内容接续上去。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
先是得想方设法找到旧谱(老谱)。找到老谱,翻阅世系、世录,本族历史沿革一目了然。
然而因为历史的原因,很多家族或者七八十年上百年没有续谱,或者老谱被焚毁亦尽,根本找不到。因此,这种情况要修谱则很难搞清楚家族源流。
像这种情况,要么就是走访上了年纪的老人,通过他们的回忆了解家族来历,或者一一察看家族祖墓墓碑,由近至远推算历史。如果这也毫无信息,只能从知道的先辈开始记录了。
对于没有上谱人员(含已故人员)信息,也需要组织人员逐户走访调查,才能搞清楚。之后还得根据房派关系与老谱对接。
竖排族谱世录
总之,修谱不容易。有意续修家谱,则不仅要做好出力又出钱的准备,也要做好加班加点又挨骂的准备。
能够续修家谱,那是尊祖敬宗积善积德的好事。只要能做好,吃点苦,挨点骂也无妨。
家谱应该从哪辈写?有什么讲究?
首先家谱和族谱还是有区别的,如果是修族谱需要从始迁祖开始写,甚至还有从受姓始祖开始写的,但是如果修家谱,我觉得如果没有族谱作参考,写到五服以内的高祖父一辈也就可以了,也就是你爷爷的爷爷辈,因为高祖父的名讳、生殁葬配等信息,你爷爷应该还是可能知道的。
五服正图
如果是有族谱作参考的话,像我自己就有写过一本家谱,因为有族谱为依据,我是从始迁祖开始写,先由高祖父往上一代一代到始迁祖溯源,然后从始迁祖往下只写一线世系,即从始迁祖到高祖父,每一代只写最亲的那一位先祖。同一代可以写其亲兄弟,但不再写其亲兄弟子嗣的生殁葬配等信息了。但到了高祖父这一代,则如修族谱一样,所有的信息都写上(生殁葬配子女等),这就是所谓修谱的近详远略原则。
五服正图
然后还有一点就是节点先祖要着重写,什么是节点先祖?也就是关键人物,比如从一个地方迁到另一个地方定居的先祖,或在县志等文史资料中有记载的先祖。
最最重要的是要记住你们家族的字辈,以前一般都会有,这个是整个家谱的主线。像我们家有40个字,我这一辈是第23个字,由于之前都是按字辈取的名字,所以我现在能将我家家谱上先祖名讳默写出来,下面我试着写前面20个字,也就是到我的曾祖父一辈。
字辈
前20个字辈:(括号内加上字辈就是先祖名讳)
祖(勋)、先(垂)、成(鋆)、庆(浃)、秀(升),
旭(正)、礼(艺)、自(修)、执(权)、东(鹏)。
(种)德、思(宽)、学(尧)、国(光)、启(贤),
振(荣)、加(学)、兴( 瑶)、世(庆)、宏(实)。
世字辈,高祖父世庆有三个兄弟:世其、世孝、世吉;曾祖父宏实有一个兄弟:宏林。
将这些连起来,再加上最近几代人(祖父母、叔伯祖父母、父母、叔伯父母、兄弟、堂兄弟等)的,可以做较详细的记载,不就组成一份简单的家谱了吗!
家谱应该从哪辈写?有什么讲究?
家谱是很复杂的,要完成编辑一部正规的家谱是不容易的。有各姓氏规律不相同,一般来说要从姓氏的第一个太祖开始记载。
每一个姓氏首先都有一本吊线谱,就是姓氏中,在古代第一个封的姓氏开始记载。比如:宋氏家族的远太祖是周朝的微子启称始祖,封地河南商丘,称谓京兆。家谱中就从微子启开始,把每一代血缘相传的祖辈名字一直记载下来,直至发展到某一个地域开族,称为吊线谱。
在某个地域发展到不少的人丁时,便开始修家族谱。在修家族谱中讲究十分繁嗦,记载各房太公直系关系的名字,学历,地位外,还要把太婆的姓氏,娘家地址都都要记清楚。同时还要太公太婆的出生年月日,和卒殁的年月日,葬坟在什么地名,山向分金,地形喝形都需要一一记载清楚,以防后代子孙多会发生争执。还须记载每个太公的田地山岗,要画配环境界限图,并买卖字据字样。
家族中未免没有无生育的,失去滴传,就由比效亲近的堂兄弟的子孙过续承祖。谱中需要记明直继,还是双挑。此事有的会发生争执,要族中主事解决记载。
家谱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有家才有国。谱中记载着家族世事沧桑和衰盛,也是一个家族的根源,让后人不忘初心,兴旺发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