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说“鸭怕十四,狗怕夏至,鸡怕冬至”,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鸭怕十四,狗怕夏至,鸡怕冬至”这句俗语,带有一定的地域色彩,是一种地方风俗,不是全国普遍的传统习俗。准确地讲,此种风俗是一种地方的饮食风俗,主要分布在广西和云南等地。

1、鸭怕十四

这里的十四,指的是农历七月十四,也称中元节。中元节又称七月半,是我国民间的祭祖节,也称为鬼节,是我国四大传统鬼节之一。这个节在南方地区尤其为民间所重视,北方一些地方则不过此节。清明扫墓祭祖,中元家中祭祀是南方普遍流传两大祭祖节。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中元节指七月十五,为什么说是七月十四呢?事实上,七月十五这一天为空闲之日,大多数地方的祭祖已完毕。传统的中元节一般从七月十一开始接祖先,到七月十四晚饭前(也有晚饭后,或深夜)把接到家里的祖先送走。因此,十四的晚餐祭祀相当丰盛。

广西等地,十四晚餐祭祀必须要有鸭子,忌杀鸡祭祖。这些地方,到了十四这天,家家户户杀鸭子用来祭祀祖先。其中,民间还有多种传说。

相传,祖先回家来享用祭祀时,在回程的路上要过一条叫做奈河的河流,由于没有渡船,阳间的亲人就用鸭子做渡河工具,让鸭子驮他们过河回去。除此,这里地方还有其他关于鸭子的传说。因此,用鸭子祭祖就成了这些地方的普遍风俗。

这些地方忌杀鸡祭祀祖先。传说鸡的爪子很锋利,会把阳间亲人寄给他们的包封抓烂,收不到亲人给他们寄的冥财。其实,有用鸭子祭祀的地方,一般来说,在旧时农村喂养的鸭子正好长大了,恰好是品尝仔鸭的最佳时机。这也就是这些地方说的“鸭怕十四”的原因。

在湖南、贵州东部、江西一带,在祭祀祖先时,所用的家禽则是相反的习俗。中元期间祭祀祖先,禁止用扁嘴家禽,也就是忌用鸭和鹅,而是要用鸡,取谐音“吉”,寓意为祭祖会让家里吉利,吉祥如意。也有的说,鸡叫声清脆,伶牙俐齿,鸭和鹅的嘴笨拙,特别是公鸭叫出的声音特别难听。作鸡祭祖,会让子孙后代说话伶牙俐齿,而用鸭和鹅祭祖,会让子孙后代说话笨嘴笨舌。

上面的说法当然是民间人们的想象,至于是不是迷信,本文在这里也就深入讨论了。

2、狗怕夏至

按民间说法,狗肉性燥热,一般来说,夏天不宜吃,因此,我国民间普遍的没有夏天吃狗肉的习惯。但是一些地方有夏天吃狗肉的习惯,尤其是夏至,现在有的地方还在夏天举办狗肉节。因这些地方的人喜欢在夏至吃狗肉,这也就是狗怕夏至的意思。

一乡一俗,我们无法评论这种民间习俗的对与错。民间习俗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民众公认的传统生活与行为习惯,本来就没有对错之分。

狗与牛虽然不可以相提并论,但都是农耕民俗中受民间尊重的家畜。有的地方或少数民族把狗当“恩人”,传说狗用尾巴从番国偷来稻谷种子,人们才有饭吃。因此,一些地方是禁止吃狗肉的。还有一些地方,因为其他原因,也忌吃狗肉。同样的道理,江南一些地方,比如浙江一些地方,因尊重牛,传统古俗是忌吃牛肉的,特别是耕牛肉。耕牛老死后,一般把牛丢入河中,让水冲走。这种对牛和对狗的民俗情感和民众心理是一样的。

3、鸡怕冬至

冬至杀鸡补身体,这种习俗在多地都有,虽然说不上很普遍,但因冬至是很多地方的节日,有的民族,如有些地方的苗族,把冬至作为苗年。有的地方则把冬至立为祭祖扫墓的节日。各地民俗呈多样性,但过节少不了要吃鸡。不过有些地方并不是刻意要吃鸡,因为自家喂养了,宰杀方便,不像家里养的猪,农村大多数人家一定要等到到过年的时候才能宰杀。在我国的北方,冬至传统习俗是吃饺子,没有刻意要吃鸡之说。

其实,很多地方在一年内,逢年过节时,鸡都是不可少的主菜,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某节某日。比如除夕夜,桌上必须要有鸡,寓意“吉”。冬至专门提出要吃鸡的习俗,也是地方习俗,不是我国普遍的习俗。

总之,“鸭怕十四,狗怕夏至,鸡怕冬至”这句俗语是与地方风俗紧密联系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地域性。在某一地区为习俗,到了另一地区则不一定是习俗。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因地域辽阔,各地民俗文化呈现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

农村老人说“鸭怕十四,狗怕夏至,鸡怕冬至”,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讲究风味多样、精致美感、食疗结合、四季有别,是没有哪个国家比得了的。

在农村,关于饮食的俗语有很多。

比如: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若要饭菜吃得香,细品慢咽嚼成浆。”

“葱竦嘴,蒜竦心,辣椒辣腚根。”

农村老人说“鸭怕十四,狗怕夏至,鸡怕冬至”,是什么意思?

1、鸭怕十四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十五,农村人都要过中元节。

中元节又叫“祭祖节”,每年的这一天,农村人都要杀鸭子祭祖。在八九十年代以前,有的农村还有“缴衣”的习俗,这都是要杀鸭子的。

为什么七月十四一定要杀鸭子,杀鸡不行么?

听农村老人说,中元节这天,去世的先人会回家来探亲,但回家的路要过“奈河”,没有船过不了河。于是,活着的人要送些鸭子下去,好让鸭子游泳载他们过奈河,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中元节要杀鸭子的传统。

此外,“鸭”同“压”是同音,寓意压住七月节带来的晦气。

2、狗怕夏至

俗话说:“鹅怕清明,狗怕夏至。”又说:“夏至狗,没腚走。”

在南方一些省份,夏至有吃狗肉的习俗。广西玉林的“荔枝狗肉节”更是名声在外,一般都是在夏至这天举行,是一种欢度夏至的传统民俗。

狗肉性温,属燥热型食物,吃狗肉容易上火,它本应该是在冬天吃才对,怎么会在夏天吃狗肉呢?

原来,有的人认为,夏天本不宜吃狗肉,但夏至这天例外,夏至这天吃了狗肉,不但不会上火,而且对身体有益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只有吃过的人才知道。

3、鸡怕冬至

冬至这天,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其实,冬至这天,人们还有吃鸡进补的习惯

俗话说:“逢九一只鸡,来年好身体。”

冬至过后,天气转冷,开始数“九”。九天为一“九”,九“九”之后,就是“立春”,天气变暖、春暖花开。

农村老人认为,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也是阴气最盛,阳气最弱的一天,人在这一天应该适时进补,是“安身静体”的最佳时机。

“鸭怕十四,狗怕夏至,鸡怕冬至”是古人传统习俗的体现,是一种传统文化。至于这句话说得有没有道理,是科学还是迷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你们说呢?

喜欢的朋友,请点个关注+点赞,谢谢!@赣南老杨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侵删。

农村老人说“鸭怕十四,狗怕夏至,鸡怕冬至”,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昨天夏至,忙忙碌碌了一天的夏玉米播种,今天正好歇了一天,每到夏至我们这里都会很忙,麦收、晒麦子、整地、夏玉米播种,这些活一样挨着一样,每天都忙的不亦乐乎。而说到夏至,我们昨天在田间吃的夏至凉面,配上夏至饼,可以说是过了一个比较难忘的夏至。而今天这个俗语种也提到了狗怕夏至,那么咱们就来一齐说下这句俗语都有什么含义吧。

一,鸭怕十四

其实这个习俗应该是广西一带的习俗,七月十四是广元节,各路先人们都会齐聚在一起,而在广西就会有一个习俗,那就是宰鸭祭先,为什么说一定要到七月十四宰鸭呢?其实有连个原因,一是七月十四是鸭子的成熟期,肉质丰满,而且鸭子性寒可以清除夏季的燥热,最主要如果在养的话就不划算,所以索性就在七月十四给宰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七月十四有很多先人要过奈何桥,但无奈过不去只能把鸭子当礼物送给看桥人,这样就会顺顺利利的过去了。所以在广西才有这个广元节宰鸭子习俗。

二,狗怕夏至

在农村有一句老话“夏至狗,没路走”,在夏至那天人们会有逮狗的习俗,因为狗肉性温,在夏至这个热气腾腾的日子里吃上一碗GOU肉,不仅能降温,而且还会对体内的燥热志气进行平复,所以在民间有夏至逮狗的习俗。

三,鸡怕冬至

记得小时候家里的鸡一到冬至左右就开始宰杀,然后收拾出来放入冰箱,等待过年的时候吃。那时候是家贫,鸡养了一年,过了冬至身上的肉也不会长多少,养着也是浪费饲料,所以索性就趁着肥了给宰了。而现在条件好了,但我们家还是保持着冬至杀鸡这个习惯,但不用保存了,直接就可以吃,在冬至寒冷的天里,吃一顿美美的鸡肉,还有热腾腾的饺子,真实赛过过年了。因此我们农村才会流传着这句鸡怕冬至的说法。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鸡鸭鱼肉再也不用等到特定的日子去吃了,但每天忙忙碌碌的生活,确实感觉现在吃什么都没有那种热情了,也许我们再也回不到那个朴实的农村生活了。

农村老人说“鸭怕十四,狗怕夏至,鸡怕冬至”,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鸡、鸭、狗这三样小动物,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尤其是在农村生活过的朋友,可以说更是有过亲密接触的深度经历。

然而,对于“鸭怕十四,狗怕夏至,鸡怕冬至”这句俗语,一般人恐怕都是知之甚少了。

其实,这其中也没有什么深奥玄虚的,不过是南方地区食用鸡鸭狗的一些地方习俗而已。

首先,咱们先聊聊为啥“鸭怕十四”?

这里的“十四”是指的农历七月十四,古人称之为“中元节”,亦或是“七月半”,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所谓“鬼节”。

期间的主要活动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是缅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体现的是敬祖尽孝的文化内涵。

也许你会纳闷了,过中元节鸭子为啥害怕呢?

当然害怕了,中元节要吃鸭子的呀。

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每逢七月十四人们有按家庭人口宰杀鸭子祭祖的习惯,俗称“人头鸭”。为此,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有趣的传说呢?

一是,相传祖先回来在享用祭祀时,途经奈河时因无渡船涉水,须借助鸭子的力量驮载才能过河。二是鸭子的脚蹼不像锋利的鸡爪,不会把送给祖先的包裹抓烂。三是农家饲养的鸭子,到了七月间刚好育肥,正是宰杀最佳阶段。

我觉的吧,属这第三条最靠谱,鸭子养成了不吃,难道当宠物供着不成?其他两条全部是无䅲之谈。

接着,再说说“狗怕夏至”为哪般?

夏至是农历24节气之一,天气愈发热了起来,谁会想到这大汗淋漓的日子,却让惹人怜爱的狗狗,面临着生死攸关的劫难。

据有关史料记载,古人吃狗肉由来已久。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热,疫疠流行。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

《医林纂要》也说过常食狗肉,可以“补肺气,固肾气,壮营卫,强腰膝”。对于脾肾之虚、胸腹胀满、腰膝软弱及寒疟等症,大有裨益。

即使到了现在,民间仍有“夏至狗,没路走”、“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等民间俗语。有些地方对狗肉仍然趋之若鹜,大快朵颐。

比如广西玉林每年夏至都会举办饱受争议“荔枝狗肉节”。

虽说狗肉温热,易上火,而夏至又是“阳气”最盛之日,吃荔枝和狗肉恰好与夏至“阳气”呼应,“以阳克阳”,反而会达到阴阳平衡的效果。

因此,炎炎夏季,喝啤酒吃狗肉的大排档,遍布玉林市的大街小巷,场面十分火爆。

据了解,按最保守的估计,每年的夏至这一天,该市要吃掉上万条狗,常常引发吃客与爱狗人士的冲突。

关于这种习俗是对是错?支持与反对者,各有各的道理,我们真的不好评判。

最后,说说“鸡怕冬至”又当何讲?

上面,咱们聊了鸭子和狗狗的“痛点”,可是到了岁终年尾的冬至,躲过了七月半、夏至的鸡,也是殊途同归,难逃成为人们桌上餐的宿命。

冬至,意味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来了,也是“安身静体”的最佳时机。为了抵御寒冷的天气,人们往往会选择一些食物进补。

一般来说,北方地区喜欢吃肉馅饺子,南方人则是吃软糯香甜的汤圆。至于说冬至吃鸡有什么说法,这还真没有统一的答案。

不过,民间有“逢九一只鸡,来年好身体”的俗语。尤其是过南京人,向来有“进九吃鸡”的习俗。

想想看,冬日的严寒中,坐在温暖的家里,煲上一锅浓浓的鲜美鸡汤,喝上一口,顿觉一股热流涌动全身,是一件多么幸福的美事呀!

由此可见,“鸭怕十四,狗怕夏至,鸡怕冬至”这句话,不过是有着地域特色的餐饮文化而已。

至于说有没有道理,我认为应当是见仁见智,各不相同。

农村老人说“鸭怕十四,狗怕夏至,鸡怕冬至”,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这是以人心理度禽畜心理,把禽畜拟人化了,从中反映了节日的特性和吃的特性习俗。说有理就有理,说无理也可改改,如七月十四,我也不那么吃鸭了。

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故而提前拜祭作七月十四。据传宋末过中元节时遇元兵入侵,大家就提前拜祖南迁而成习惯。一是祭鬼用鸭,拜神用鸡,祭拜鬼神祭品有区别,七月十四是祭鬼,所以家家户户是宰鸭拜祭,成了俗习,所以就说鸭怕七月十四了,鸭在七月十四会被杀来祭鬼,那鸭不怕?小时过七月十四,多见家家户户杀鸭,现在过七月十四,有的还杀鸭,家境好的,就不只是杀鸭这么简单过节了。

冬至鱼生夏至狗。冬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很重要的两个节气,一个阳极一个阴极。夏至在我这里有吃狗肉的习惯。狗肉不上席不入宴,但现在做狗肉的花色也多,狗肉也入宴上席了。玉林还办了夏至狗肉节,吃狗也五花八门了,所以狗怕过不了夏至被人宰杀吃了。狗很有灵性人味的,我就见狗流泪而感动。

冬大过年,冬至一阳生,在古时,冬至曾作为年始,又是节气之首,所以特重冬至节,把冬至当年过,当大节来大操大办。无鸡不成宴,无鸡不过节,冬至是大节当大年过,就少不了杀鸡拜祭庆贺了,因而过冬至,家家户户会杀鸡迎贺,于是,也就有鸡怕冬至的说法了。

农村老人说“鸭怕十四,狗怕夏至,鸡怕冬至”,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我是365平凡之路,很高兴来回答问题。

题主说到的鸡鸭属于家禽,说实话,家禽之类我还比较愿意吃,但是说到狗,我真是不忍心吃,不知道为什么,我只是觉得狗和我们人类走的太近,并且狗狗很通人性,当我坐在餐桌前的时候,鸡鸭我是不含糊,立马吃,但是狗,心里多少有点抵触。

我们就来说说鸭怕十四,狗怕夏至,鸡怕冬至

鸭怕十四

我们当地也有这种说法,就是在中元节前一天要先告慰先人,宰鸭子供奉先人,意思是叫先人来吃鸭肉,然后再烧纸。鸭肉是寒性的,刚好应景了先人那边的阴森。所以每当中元节快到的时候,各路鸭贩子用三轮车拉着鸭子到湾里来叫卖,每家都会买上一两只备用,当然这个时候的仔鸭最好,不管是红烧还是煨汤,肉容易软。

狗怕夏至。

我们这边的狗不仅怕夏至,还怕我们这边的六月六,我们这边说法“六月六,吃狗肉”,再加上个夏至这天也流行吃狗肉,我们这边的土狗真是火爆的不得了。我们知道,狗肉本身是热补的,在夏至吃,热天吃狗,出满身汗,身体湿热都随汗排出来了,到底是不是这个讲究,只有爱吃的人才会说。

鸡怕冬至

冬至这天,就正式开启了寒冷模式,人们为了驱寒保暖,就以喝鸡汤的仪式来抵御寒冷。鸡本身是温补的,热量高,在寒冷的冬天里能够喝上一碗热腾腾地鸡汤,真是浑身暖和了。所以人们习惯在冬至这天用鸡来进补。

我是365平凡之路,我每天会更新问答,欢迎大家关注评论点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