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传给谁?
题主提的问题,包括后面的说明,其实是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修好的家谱传给谁。二是家谱如何更替。本文先回答后面的问题,再回答前面问题。
第一个问题家谱如何更替?1、家谱最早是由官方编撰。
编写家谱称修谱,历史上最早的家谱由官方编撰,后来才在民间流行,所以才称“修”,就像一座房子,建好后,后人住在里面要对房子不继维修一样。“修谱”就是对家庭进行维修补充和完善。
我国汉代出现编撰谱牒,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是世族间能否通婚的凭证,也是当时世族进入官僚体制入仕为宦的依据。那时社会社会等级制度很严,望族只能和望族通婚,中产阶级只能和中产阶级通婚,低层百姓只能和低层百姓通婚,家谱就成了当时证明自己阶层身份证的凭证。
隋唐以前的各个朝代,还没有实行科举制度,选士制度叫察举制,由地方公推为主,以考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而行。当时只有门阀士族门第出身的子弟能够进入选士范围的,门第与选官就有直接关系,因此,证明自己的身份就非常重要,家谱就成了证明自己身份的主要依据。因为当时关系到选官的资格问题,一般由官府组织编修谱牒,这也就是历史上家族的官修。也就是说,当时家谱的出现是带有政治功能,也就由官府负责修家谱。
2、家谱由官府编撰到民间姓氏自行编修。
到了隋唐五代以后,由于朝廷选士改为科举制,门第与选官的关系不再直接联系,官府也就放松了的家谱编修的管理,于是修谱从官方流传到了民间,由官修变成了民修。在当时修谱之风遍及各个家族,几乎“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宋朝后来的朝代,由于与朝廷选官没有多大的关系,家谱政治功能消失了,朝廷再也不过问民间修谱的事情。也因为如此,宋代以后,民间的家谱都是私人人自行修谱。
到了明清时期,民间修谱之风越刮越大,规模空前,并出现了盛世空前的“统谱”,也就是一个姓氏的“统谱”汇集几个省,甚至十几个省,记录了上百个支派世系。古人用“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来形象地描述这种姓氏家族的“统谱”。
3、清朝政府大力提倡民间修家谱。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进入清朝后,由于康熙、雍正都曾号召纂修家谱,各地官员上行下效,自然是为官一任,把修家谱也看成是“造福一方”,很多地方官员还劝说百姓修家谱,并把地方修谱作为向朝廷述职的功劳之一,以证明自己为官一方的治安的稳定,保一方平安有方。民间修谱之风也就越刮越大,修谱就成了家族生活的头等大事,并形成了一整套修谱的规定。比如,有的家族规定修家谱的时间,二十年一小修,五十年一大修,有的则规定,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如此等等。
4、修家谱是家族的承前启后之举,没有“更替”一说。
题主所说的“家谱如何更替”,这种说法是不妥的,家谱也是一种“志”,和地方县志类型相同,只能说是“修撰”或“编修”。家谱是一个家族历史记录,记录了家族源头,和历代支系迁徙路线,内容涵盖了家族繁衍生息、教育文化、家规族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家谱不是朝代和地方政权,不存在“更替”或“更迭”之说。“修谱”也就是一个姓氏家族“承前启后”之意。过去,即便是新谱出来后,要求将旧谱烧毁,按规矩家族中还留下一定的老谱存放。
第二个问题家谱传给谁?1、旧时民间有定期修家谱的规定。
旧时,家谱是一种动态的东西,按民间传统,二十年或三十年一小修,五十或六十年一大修,不管是大修还是小修,只要是修谱,就有旧谱被淘汰,新谱出来。
二十到三十年相当于一个代差的时间,也就是说一代人要换一次新家谱,最多家谱的小修和大修一起,也就五十到六十年,相当于两个代差,新家谱又出来了。一个有多个儿子的家庭,等父母老了,儿子成家立业了,新家谱又出来了。按过去的要求,凡是出了钱的,都是“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没有出钱的没有家谱,几户合在一起出一份的,几户共一部家谱。
2、家谱只存在保管,不存在传给谁。
家谱更换比较快,一个家庭之主在众儿子(旧时把女儿排除在外,名字不入娘家家谱)之中,并不存在传给谁而不传给谁,而是委托谁来保管的问题。
有人说家谱有“传男不传女,传大不传小”的传统,其实这是指 传统手工艺、武艺、医术、药艺以及继承爵位等等,并不适合家谱,实际上大多数家族只有“保管”之说,没有传谁不传谁之说。毕竟旧时的家谱修得勤,更换也就快,并不是祖传的宝贝、手艺和爵位等,一定要传给某个儿子。
3、旧时家谱的保管。
旧时,民间保管家谱的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家谱分为“统谱”和“分谱”,“分谱(大支谱)”又分为 “总谱”和“分谱(小支谱)”,“分谱(小支谱)”又分谱”和“分谱(小支谱)”,如此等等,就如一个金字塔形,家族的支系越繁盛,迁徙的地方越多,“总谱”和“分谱(小支谱)”就越多。
过去,这些“统谱”、“总谱”、“分谱”都在民间自行保管,但在保管中又是有区别的。每个大的分支既要保管“统谱”,也要保管家族分支的“总谱”和“分谱”,还要保管历次修谱时的老谱,相当于家族的一个“档案馆”,属于家族各支系的公共资产。
笔者曾前往我家乡一个大姓家族存放历代“统谱”、“总谱”、“分谱”的地方去查历史资料,发现他们的新老家谱放满一间三四十平米的房间。房门历来实行“三把锁”制度,任何人到这里来翻看家族,必须要拿钥匙的人一齐到场,才能打开房门。这三位保管家谱的人都是家族公推出来的,非常可靠的人,房间内的老家谱都是古文物。如果这三人中有人老了,看管不了家谱了,也要通过家族公推来接任。
大家族下面的支系保管的“统谱”、“总谱”、“分谱”,支系越小,家谱存放的数量就越少,一般家谱多一些的支系也实行“三把锁”制度,或者“两把锁”制度,到了小房族,家谱就由专人保管。这些人都是通过所在的家族公推出来的。
最后就是到户的家谱。这类家谱有父亲在,由父亲保管,父亲不在了,原则上,一般由长子保管,或长孙保管。如果长子或长孙对家谱不感兴趣,也有的不愿保管,就会出现多种方式。有的地方长子不愿保管,就由老二保管,老二不愿保管就由老三保管,以此类推。而有的长子不愿保管,则由最小的儿子保管,最小的儿子不愿保管,才由老二保管,以此类推。也有的由父亲生前指在儿子中指定一人保管。
4、旧时家谱保管人的责任。
旧时,不管是保管家族公共家谱,还是保管小家庭的家谱,其实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主要是那时纸张易受潮和遭虫蛀和保证家谱的安全。
麻烦事之一。保管人对家谱要经常检查,每年要将把族谱进行通风和晒一晒,晒太阳时要把握好时间,不然易使纸张风化。同时每年还要放一些樟脑丸,或有芳香驱虫效果的植物叶子,夹在书页内。
麻烦事之二。要接待来翻看族谱的族人,要做了书不离人,一般不能借出,要守首看族谱的人看完,然后收起来。这样就会花费一定的个人时间。
麻烦事之三。不管是发生火灾还是水灾,保管家谱的人,第一件事就是保护好家谱,其他都是其次,包括家财和人员抢救人,都是次要的,人在家谱在,人亡家谱不能亡。
因此,旧时保管家谱,不是一种家族或家庭权威和地位的象征,而是一种压在肩上的责任,这也是一些人不愿保管家谱的主要原因。如果没有为公益做贡献之心,是保管不好家谱的。
家谱传给谁?
家谱是人类以血缘为核心亲缘关系的缩影,家谱形成的历史相当久远。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前,在母系氏族社会,因为兄弟姐妹间不存在血缘关系,根本没有家谱可言,到了父系氏族社会以后,兄弟姐妹间才有了血缘关系。
于是有无血缘关系是人类分辨亲疏的最起码的依据。在文字产生之前,家族血脉的传承是以口述口传的形式进行传承的。
因此才有了“瞽蒙主诵诗,并诵世系"之说法。由此可见,在文字记载的谱牒出现之前是有口述家谱的形势存在。
最初家谱只是为了辨别亲疏,凝结族群,优化生育,即所谓“亲亲以相及"。从此家谱中可以看到,一直离不开“别"与“聚"两个基本作用。再之后,家谱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其具有的内涵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了。
家谱的发展可分为周代、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后的几个阶段。
周代实行的是宗法分封制度,宗者为尊。《礼记大传》中解释,“族"指有血缘系的群体,本无尊卑之分。到了封建社会,尤其产生了阶级之后,便有了“宗",在亲族中奉一人为宗主,宗主享有阶级特权,其死后由宗主其子继承。从此,在家族形成了主尊卑从的现象,并一直延续下来。
到了汉代,宗族制度早已由盛而衰,封建领主们为了他们的切身利益又重新建立了宗族和世族制度。求官之人也要被问及三代,所以两汉时期家谱的功能主要成了恢复宗族的工具。从两汉之后,家谱也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婚姻门第的依据。
一直到五代之后,江南庶族地主势力兴盛起来,尤其到了宋、明、清之后,随着商品经济和城镇商帮的出现,随着社会权力的改变,也促使了士族宗族向平民宗族发展的趋势。
自宋代之后,取士不再过问家世,庶族的读书人也可以通过科考制度出仕,平民只要有钱、有地位,娶个大家小姐也非难事。
简而言之,家谱是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记录,记载其官职、主要事迹、婚姻和子女状况演变而来的。
家谱主要内容包括三点:
一,世系图。
二,家谱正文,按世系图先后顺序编写而成,包括: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官职爵位、享年和卒日,谥号等等。记录长者50余字,短者仅两三字。
三,为附录,记裁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以及其它事项。
关于所问的家谱传给谁?我认为家谱的一般传承方法为:由族长传至族长屋长子,再传至长屋长孙。如果无子可传,可从本家兄弟房中过继一男孩顶上。
总之,现在对家谱的态度可分为两类人群,一类很讲究对家谱的修订和传承;另一类对家谱不太重视,或者觉得无所谓。
其实家谱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重视家庭、重视家教、重视家训、重视家风的蓝本。
当然关于家谱文化以及传承的方式还有很多,只是自己所知有限,也只能说这些了。
感谢您的阅读。
家谱传给谁?
这是我自家的族谱,里面是这么记载的:
族之有谱,所以甄别其世类,明疏戚序,昭穆辨贵贱。俾凡子孙皆有以知其尊祖敬宗之心,亲亲睦族之道也。古者谱牒掌于史氏,明其根柢,溯其本源,使后人亦得以有所依归,而知其本源之所出焉。
家谱续修成帙,须择公正殷实者藏之。夏季宜取出晒,冬至入祠祭祀,呈谱共验,以防蠹鼠伤残,其修辑以三十年为度。
一、家族中的什么人有权持有家谱?
就是要为人公正的人,有威望的人,不能带有任何私心。而且家底需要殷实。
二、家谱如何更替?
家谱修辑以三十年为度。
三、入族谱有什么规定?
1、子孙不得出继异性恶其忘本也。亦不得以异性之子为嗣恶其乱宗也。其有随母入继或有螟蛉者注明某姓之子,均作养子论。2、十九岁以下皆称殇子,不得入谱。如有功族宗族而没者,或婚娶者,虽殇亦入之。3、祀业系血食,修关而烹废,蹈减祖之罪。4、察出有盗卖等情作不肖论。5、世系先纪某处迁始推本也,必味尽图。长子直下叔季旁行,重嫡也。出继者即系于伯叔之下,而本生名下亦不削,不忘本也。子孙为僧尼者不列,但于父名下注其名。从释从道或出家点异端也。远游及寄养于外必注明,望其来归也。乏嗣者取本支下,昭穆相当之人。承继异性不得乱宗也。6、为娼优隶卒盗贼者,于其父名下直书,不列名,能改悔者,补出示观,惩之义也。7、世略首重名,次书字,重成人也。书号重名德也。生卒必书,为忌祭及迁葬也。七十以上书寿,尊老也,故必详书其地,重祭扫防侵没也。或死于非命,必书之纪实也。8、初娶曰配,再曰续,妾曰纳,正名分也。娶孀妇不出,但书生卒;有子则书;守节及贤能则书,纪实也。妇被出及别适不书,与庙绝也。未娶者不得立继,以无母则何有子也。9、祖父有高风卓行,别立传赞表扬,重尊亲也。
族谱的传承,就是让我们明白,树之有根,水之有源,源远则流长,根深则枝茂。族之大者,如木之有枯荣,水之有溢涸,谱之支岂无富贵贫贱贤愚者乎。谱不详则尊卑齿序之不明,患难而不相顾者多矣。
家谱传给谁?
在各家的家谱上,开篇往往会有这样一句话:“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
意思就是说,国家有史书,地方有志书,家族有谱书。
所谓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史书,记载了一个家族的源流、世系、传承、支脉。只要家谱做的好,保管的完善,不管多少年之后,你只要翻开家谱,就能知道你的血脉来源了,祖上出过一些什么人物,做过什么事迹。尤其是那些有功名、声势的祖先,更是一个家族后代引以为傲的荣光。
楼主的问题里出现了两个问题,先来说第一个家谱如何更替。
家谱没有更替一说,只能叫续修。常规来说,家谱三十年一修。这个约定成俗的规矩是因为,三十年间,一个家族会产生一两代人,又因为时间较短,可以很好的将上一次家谱修订之后,新出生的人口添录进去,而不会因为时间太过于长久,而出现断代,资料不全的现象。
但是有些人丁不兴旺的小家族,也会六十年才修一次家谱。大的家族甚至会十年修编一次。
续修家谱出了录入家族中新生的后代之外,在家族字辈用完的时候,聚集族人,续拟字辈。字辈对一个家族是极其重要的,只要记得字辈,就能知道你是家族中第多少代子孙了。字辈一般都是四字,或者五言,七绝的方式拟定。和古诗一样,极其容易传颂和记住。
第二个问题,家族中什么人能持有家谱。
这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共和国之前,一个是当下了。
共和国之前,周朝开始施行的宗法制度,在中国上至国家,下至家族,家庭里都被贯彻的很好。一个家族里面,最为重要的就是长子长孙一脉了。在没有意外的情况下,家谱由长子长孙掌管。一般长子长孙也是一个家族的族长。
如果长子长孙一脉绝嗣了,二房就会自动成为长子长孙。如果长子长孙没有绝嗣,但是没落了。其他支系兴旺,出现了人物。族长之位就可能易位。
一般在大族之家,长子长孙都会受到优待,念书的话,都会首先考虑长子长孙。因此长子长孙往往也背负着振兴一个家族的巨大责任。
小家族,主要就看谁念过书,念过书的会对家谱持有权具有优势。因为家谱这个东西,没有文化的话,你就弄不懂。一旦家谱被毁,一个家族的历史也就无从寻觅了。但是长子长孙会有比较大的发言权。
而且,以前家谱是不能给外人看的,族人也只能在祭祖的时候,看一看。有些拥有老家谱的家族,还会每年把家谱拿出来晒谱(怕虫蛀,发霉烂掉)。
当下这个时期,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宗法制度已经散架了。不仅女儿可以入谱(以前女儿是不能进入家谱的),而且只要是家族里的男丁单门立户了,你对家族有认同感,都可以得到一本家谱。现在长子长孙在家族之中也不具备优势了,取而代之的是家族里的强人,能人,会被推举为家族的族长和领导者。
但是当下,宗族文化虽然有复兴的趋势,但是以前的那种家族文化,已经不具备了生存土壤,濒临涣散。家谱的传承和延续,也面临着不少的难题。
家谱传给谁?
印象中,过去人们的做法是传男不传女,传长子长孙不传给其它子孙。
我想这个做法应该是本老黄历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甚至零零后们都是在“只生一个好”的号召下出生的,绝大多数家庭就只有一个独生子女,好多家庭都不可能再按照这个传统说法将宗谱一代一代照搬下去了。
时代变了,家庭关系、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大的变化,很多老做法也只能随时代的改变而进行改变!
现在究竟怎么做,相信目前还没有谁搞出了个硬性规定,那就只能是各行其是了。我觉得有后人的家庭就传给后人,没后人的家庭就传给侄男侄女或者宗族的后人。因为现在续谱男女均入谱,同族非同族也可联合起来续谱,因此,有些陈谷子烂米的东西恐怕得淘汰了!
家谱传给谁?
谢邀!首先,请题主恕我直言,题目应做些修改:“家谱传给谁”,应该改为“家谱由谁保管”,因为一个家族到一定时候就得续修族谱,旧谱将另作处理;“家谱如何更替”,应该改为“家谱如何续修”,因为家谱不比时间、朝代,只是需要随着家族的发展需要在一定时间内补充新的内容。
下面,我非常粗浅的谈三个问题:什么是家谱,如何续修家谱,如何保管家谱。
何为家谱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家谱不仅记录着一个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这个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家谱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最早,家谱是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参考的依据,所以,家谱由官方统一编修。
随着科举选士制度的建立,族谱原有的作用逐渐丧失,编纂家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家谱的编纂也逐渐由官方垄断走向民间私修。
一部完整的家谱,能够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通过家谱,可以让其家族的子孙后代了解到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化、婚姻状况、家族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家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
家谱如何续修,即题主所言“家谱如何更替”炎黄子孙重孝道,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而这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因此,寻根问祖,续修家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家谱一般包括哪些内容?编修家谱,实际上就是编撰家族历史文化,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部宗族、家族史或宗族、家族百科全书。一部规范的家谱有严格的格式要求,它至少包括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基本内容。可见续修家谱并非轻而易举之事。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那么,原则上多长时间组织一次续修家谱呢?过去,一般是“三世一修”,按二十年左右一世,也就是六十年组织一次修谱。事实上,具体多长时间续修一次家谱,视家族和时局情况而定。大家族往往二三十年甚至十年、小家族五六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修谱一次,如遇时局动荡,则上百年无法修谱。
一个家族能否成功续修一次家族,取决于诸多因素,包括意愿、人员、资金、资料等方面。也就是说,多数家族人员有续修家谱的意愿,形成了续修家谱的统一认识;家族里面有懂得如何修谱且乐意奉献的人员,特别是牵头组织人员;能够筹集到满足续修需要的经费,包括红丁费、捐款等;能够组织好续修家谱所需的基本资料,包括旧谱记载的资料、新增人口资料等。
家谱如何保存,即题主所言“家谱传给谁”家谱是家族的历史书,家族中人人都有权持有,人人都有权阅读,不存在传给谁、谁才有权持有的问题。
根据旧谱所载“领谱记录”,一般族中各房派都至少领取了一部族谱。而这基本上与捐赠本次修谱的钱数多少挂钩,不需另外交钱。
那么,领取人老了后交给谁呢?一般是选择传给长子、长孙,以此类推。可能修谱之初某房只是小家庭,几十年、上百年、数百年后则变成大家庭、大家族。当初领取的族谱收藏在某人家里,但实际上是整个大家族的族谱。只是传来传去一直由与他血缘关系更近的祖上传下来而已。
现在修谱,实行“送谱”和“购谱”方式。“送谱”,即为筹集续谱资金,鼓励族人捐款,达到一定数额则赠送一部族谱。“购谱”,即按照核定的费用自行购买族谱。也有给贫困家庭赠送族谱的做法。所以,一部新谱诞生,人人都可以购买持有。至于若干年后这部谱将交给谁保管这就没有定规了。
有的家族,全族(村)购买一部族谱,族谱由族长(村长)持有或者有文化的族人持有。由族长持有的族谱,原则上是锁在家族祠堂专柜里面,由族长掌管钥匙,这样一届传一届。由“有文化的人”保管,则是大家推举有文化又有责任心的族人保管。
保管族谱需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要防止族谱受潮、霉变、虫咬、水毁、火灾等;要能有奉献和牺牲精神,随时或定期接受族人或相关人士查阅咨询,并能解释族谱基本内容。
有的家族修了族谱之后,首先就是赠送一部族谱给当地档案馆或文博馆保管。这样即可以让一个小小家族的历史通过官方机构长期乃至永久保存,还可为官方研究本地姓氏历史提供资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