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亲不乱族”,对此,你怎么理解?

“乱亲不乱族”是过去民间联姻的一种习俗,说的是亲戚之间的结亲可以不那么讲究,但要保持宗族内规定的称呼,且宗族或家族之间就不能结亲。

“乱亲”并不是胡乱结亲,而是指家族之人与亲戚结亲可以不按长幼辈分。“不乱族”有多层意思,要展开讲,篇幅太长。下面就“乱亲不乱族”简单例举几个例子说明。

扁担亲

过去的“扁担亲”,又称为“换亲”,也就是两个不同姓氏之间的家庭有儿有女,两个家庭的儿子相互娶两个家庭的女儿为妻,就是互换。就像一个扁担挑两头,谁也不吃亏。这是古代因家里贫穷,两家的儿子娶不到老婆,只有牺牲两家的女儿,成全儿子的一种陋俗,这是一种“乱亲”,在过去是允许的。这种习俗,在一些边远地区,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之初。

不按辈分联姻

辈分只有同一宗族中才有,与不同姓氏之间是不存在辈分比较的。但是,如果家族中有男子娶了外姓的女子为妻子,他的妻子在家族中就拥有与丈夫一样的辈分。这样,女子的娘家就与女子婆家有了可比较的辈分(不是真正的辈分),女婿与女子的兄弟姐妹同辈分,亲家之间同辈分。

假如这个女子有姑姑、姐妹、侄女的话,嫁给女子婆家的家族辈分比自己丈夫高或低的人,只要不是丈夫的嫡亲,是完全可以的。这就是典型的所谓“乱亲”。至于女子与自己姑姑、姐妹、侄女之间的称呼,仍然按娘家的称呼,女子的丈夫与姑姑、姐妹、侄女的丈夫之间,如果血源较近的话,依然按家族内的称呼,也就是说,丈夫与妻子之间各叫各的,这就是所谓的“不乱族”的一种情况。

同样的道理,丈夫家族的姑姑、姐妹、侄女等女人,也可嫁给女子家的人,可比女子兄弟的辈分高,也可比女子兄弟辈分低,依然是各叫各的。比如说,女子丈夫的堂侄女嫁给女子的堂叔,女子叫丈夫的堂侄女为婶婶,反过来丈夫的堂侄女要叫女子为婶婶,各叫各的,双方都尊重自己娘家的宗族辈分(班辈)。这也是“乱亲不乱族”。

转亲

过去一些贫穷的家庭,如果哥哥去世了,而弟弟又娶不到老婆,弟弟可以娶嫂嫂为妻,这种婚姻称之为转亲。在过去一般允许并提倡,叫“肥水不流外人田”。这也是一种“乱亲不乱族”。

这里所谓“转亲”只能在同辈之间,不是同辈是不可转亲的,如果成亲的话,那叫乱了伦常。过去,无论从律法、宗族家法和社会伦理道德上来说都是不允许的。

不乱族

前面讲到过,在“乱亲”的情况下,称呼各叫各的,这种“不乱族”。这只是其中一层意思,“不乱族”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同姓氏同宗族之间,过去是不允许通婚的。

同姓氏同宗族之间不允许通婚,在古代上升为朝廷的律法。明朝以前,所有同姓氏之间都不允许通婚。到了清朝时期,律法有了一定的进步,即在同姓之间通婚放宽了一些。《大清律》规定,同姓之间,只要是不同宗族可以通婚。也就是同姓不同祖源,比如说原本不是这个姓氏,其姓氏是通过赐姓、改姓等而来,虽然同姓,但不同宗族,可以通婚。《大清律》规定同姓同宗族严禁通婚。同姓同宗族通婚被视为“乱族”,为大逆不道,将受到朝廷律法和宗族的家法严惩。

总之,在古代社会,“乱亲”是封建社会婚姻中所允许的,而“乱族”是绝对禁止的。现代社会婚姻,只要符合我国现行的《婚姻法》规定的结婚条件即可,不受过“不乱族”说法的限制。

"乱亲不乱族”,对此,你怎么理解?

乱亲不乱族是民间规范姻亲称呼的规矩。俗语说没得规矩不成方圆。

举例:张家二儿子娶了媳妇家叔伯幺姨为妻,大媳妇的幺姨来到张家和大媳妇成妯娌,张家大儿子在家里喊媳妇的幺姨为弟妹,而到媳妇娘家遇到和弟妹同辈的叔叔婶婶等,非得叫叔,伯,或幺姨,大妈等。

其实乱亲不乱族的后面还有一句话,叫各做各亲,这样规矩就齐全了。

因为中国农村早年通婚一般局限在三十华里范围里,时间一长,亲戚网在了一起,人与人之间都成了老表,所以有嘴乖的人遇到人都是老表,我们湖北人一般是从江西迁过来的,所以都称江西人为老表。但是亲一点的可不能乱叫,不然人家会说你不晓得理数,这个理数就是乱亲不乱族,它一般以男将的辈份为依据,喊出亲戚们的称呼,对于族人之间,绝对按姓氏字牌论前满,故叫不乱族,其实难以应对的是亲戚之间的称呼。有人来你家玩,那人和你家内人是老表,是兄你可以讲声哥,到了他家,他又是你父亲岳丈同辈,你得喊他爹,这是不是乱亲了,这不要紧,假若彼此确得有异议,各做各亲的规则会立即出来为你主持公道。

在农村为争前辈常摆出这些规矩争得面红日赤,作为农村人为在大众面前不丢面子,需要知道这些理性。

"乱亲不乱族”,对此,你怎么理解?

本人粗略的理解就是:小叔子可以娶嫂子,严格意义上讲:没有血缘关系的远房亲戚间的双方儿女也可以通婚,但,在一个庄子上,同宗同族间,因为有血缘关系、辈份上的避讳,不可以通婚。

"乱亲不乱族”,对此,你怎么理解?

俺们这里说:灭亲不灭祖!是针对年青人找对象!不可同祖同宗同姓成婚!而外戚即便是论姻亲辈份有差别也可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