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是什么意思?说的有道理吗?

在过去,这句话不仅仅在农村,那些处于温饱线以下的父母,都有这两“怕”。作为吃不愁,穿不愁的富裕人家,就不会说这种话。只有普遍百姓过着吃了上顿,怕没有下顿之家,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我们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懂事的时候已到七十年代了,因兄弟姐妹多,整天看着父母为我们的口粮发愁,整天为没有钱给我们买布做衣服而发愁。母亲每天熬夜,用苎麻纺纱、织布。织出来的布,又粗又厚,比麻袋布细那么一点,叫家织布。穿在身上,贴着肉时,身上痒痒的,像被绳索捆住。冬天穿上身还算好,也算暖和,就是笨重点。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宁可光身子、光屁股也不肯穿那种衣服。热得难受啊。

记得父亲到乡供销社做了一段时的工,捡回一捆用作布匹的外包装布,白色的。父亲跑到山上砍了一捆树叶,捣碎后,把布和树叶放在一口大锅里煮了一天一夜,捞出来放在河里洗干净。父亲怪自己的染布技术不到家,原来要染成青色,结果只染了青灰色,也就是不白也不黑,像家里火塘里的柴火灰。这些布就成了我们身上的衣服,虽然难看,但穿起来比家织布强多了,服舒服多了,至少身上不痒痒。起风的时候,身上的衣服像旗帜一样飘扬,很透风,也就很凉快。

这种布做的衣服最不好的是容易破,摔一跤,就可把衣服就可把衣服摔出一个破洞来。因这布来得不容易,就这么些布,破了后,打补丁的布与衣服不是一个颜色。好在自己本来是少数民族,祖宗好五彩衣服,衣服上多几种颜色,我们也就无所谓,大家的衣服上都一样有花花绿绿的补丁,就更无所谓。如果放到现在这个时代,也许还很时髦。君不见,大街上年轻女孩还特意买有破洞的衣服。每当看到现在时髦的破洞衣服,总让我想起当年,我那在风中像旗帜飘扬的包装布料缝制的衣服。

快到月底时,母亲就盘算着日子,生产队该“抬口粮”。“抬口粮”是当时专用名词,就是发口粮的意思。我们也高兴。“抬口粮”总算能吃上一餐硬饭。队里的人都是这个习惯,抬了口粮,都要吃一餐硬饭。吃过这餐硬饭后,有红薯时,米饭里要掺入红薯米,没红薯时,就吃稀饭。对我们好动的小孩子来说,两碗稀饭到肚子里,打几个屁就消了,饿了也只能忍着。父母不会造粮食,只有生产队的粮仓才有粮食,那时要按人口、工分分配的,每月定额,不会多,也不会少。

因此,年纪大一点的人都说,和过去相比,我们过上好日子了。

常听五十年代的人说,他们是如何过苦日子的。常听二三十年代和三四十年代的人说,他们是如何逃荒要饭的。五十年代的人好像挺一挺就过来了。二三十年代的人则留下后遗症,他们走到哪里,咳嗽声也就跟到哪,或者气喘声就跟到哪,喉咙里响个不停,一咳嗽,浓浓的痰就吐出来。那个年代的人晚上很多人不能平躺着睡觉,而是趴在床上睡觉,只有这样睡,他们才好受一些。严重的气管炎、肺心病就是他们的后遗症。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人进入老年,也就六十左右。白天还他们与你在一起聊天,畅谈责任制后,农民吃不愁穿不愁的好日子。说他们小时候的年月,冬天特别的冷,可冬天就穿两条单裤过日子。脚上穿的是单鞋,没有袜子,就用破布缠脚,就像小脚女人缠脚那样缠上。遇到下雨天,或者雨雪天出门,外面套一双草鞋,没草鞋就捆扎稻草绳索。到了晚上睡觉时,一口痰上来,吐不出,就没气了,家里发出钻心的哭喊声,与夜猫子的叫混合在一起,显得格外凄凉。

他们那个年代的患这种病的人,寿命都不是很长,大多只有六十来岁,大多又是捱不过冬天。这就是当年缺衣服,因为寒冷留下来的病根。面对越来越好的日子,他们没有享受的命,不能不让人遗憾。

俗语“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反映的就是,过去社会普通百姓、普通家庭一种真实的生活状况。一个家庭,在农耕社会时期,吃饭靠男人,穿靠女人。而吃饭穿衣又靠土地,土地种粮食,也种桑麻。男耕女织,多么富有诗意的词儿,可对寻常百姓家来说,地也就那么一点地,有的人连地也没有,靠租种别人的,或给人打长工、短工,家里每增加一个人口,就需要一份口粮,需要增添衣服,能不让父母发愁吗?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烙印,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苦楚。曾几何时,有多少父母不再为吃和穿发愁时,可是,又为儿女上学的学费发愁,为治病发愁,特别是子女多的家庭。现在又是子女房子、车子等负担。父母之“怕”自古有之,父母的惶恐也还会延续,要不我国怎么会有“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样的话呢。

农村俗语“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是什么意思?说的有道理吗?

“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它道出了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时代的特征,对现在而言也有其借鉴的作用。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由于灌溉技术几乎为零,主要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收成就好一点,遇到旱灾水灾有时是颗粒无收,在这个年代,一个男人要靠种田解决三口人的吃饭问题是很难的。所以就有了“男怕三口吃”的俗语。这个时代,女人都在家纺线织布,缝衣做鞋,从棉花纺成线,再把线织成布,布又制成衣和鞋是一个繁锁的过程。要解决三口人的穿戴问题也实为不易的事。所以说“女怕三口穿”。当然现在这些是不会存在的了。但“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又有了新的内涵,男人要想解决一家人的生活问题,必须有担当,不要以为容易而不精打细算。把握好家里的一切开支,营造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

谢谢你的关注,欢迎提出你的见解!

农村俗语“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是什么意思?说的有道理吗?

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新社会新国家,多少人都有饭吃,

囯家现在提倡生三胎多幸福

我那个年待敢生第二胎工职就沒有啦要去讨饭吃。

现在好啦[玫瑰][赞][玫瑰][赞][玫瑰][赞]

农村俗语“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是什么意思?说的有道理吗?

这句俗语太有年代感了,这还是男耕女织,纯农业文明时期的俗语了。但虽然时间是有点久了,但是对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仍然有借鉴意义的。

以前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里唱段:

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男:我挑水来你浇园; 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男:夫妻恩爱苦也甜

听起来超级美好,“你耕田来我织布”,听起来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很容易让我们有一个“夫妻恩爱”的画面感。但是回到现实中,“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其实就已经有了打破画面美好的感觉了。

因为在农业社会,特别是小农经济时代,一家人吃喝,主要就扛在了男人的肩上,而古代基本上又是靠天吃饭,所谓“地里刨食全看天”;而古代娶老婆,女红(读工)之所以成为考察儿媳妇的重要标准,就是因为女人在家要纺线织布,全家人的衣服就要靠女人的心灵手巧呢。

《白鹿原》里的女人基本上都是一手好女红,就连白孝文的老婆张瑶,就是因为会轧花手艺,才被白孝文相中,因此才在白家显得比较有地位。

两口子刚组建家庭过日子,一开始都是比较和谐的,一个耕田、一个织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随着家庭的小孩子的出生,人口增加,以及老人的年纪变大。两口子的压力也就开始逐步增加,原来那种“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状态就因为受到来自各种外来的压力,变得紧张起来。

原本男人种地管两张嘴,女人织布管两身衣裳,两口是正好是那种自给自足的小日子。但是由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之下。这使得年轻的小两口不禁要发愁了。多一张嘴要吃的、要穿的,这种原本平衡的关系就容易被打破。

所以“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这里的“三”字,如果用数学表达出来应该是“大于等于三”的意思。意思敌后多一口人,都引起夫妻双方的压力。

不过还好的是,以前那种靠天吃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那种小农经济、自己自足的日子也不再了。

对于现代人而言,刚组建家庭的时候,的确会充满了各种幻想与美好,但是夫妻双方要一起承担责任的时候,希望还不要学古人“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还是要多努力奋斗,毕竟现在不同过去,现在只要你努力,还是有无限可能的;

另外“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里透露出来值得学习的地方在于,男女之间要平等,共同努力,互相配合,要彼此理解和包容对方,一起承担社会责任,要为彼此的美好未来一起奋斗。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农村俗语“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是什么意思?说的有道理吗?

首先很高兴的回答你的提问:,农村生活过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其实在农村是有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语的,这些俗语其实都是以前农民们的智慧结晶,能够给后人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不过有的俗语是那种话糙理不糙类型的,即使是在今天听起来,也还是有道理的,不过有的俗语确实封建迷信的产物,也没什么科学依据,这种听完一笑而过就可以了,今天给大家分享一句我最近听到的农村俗语,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农村俗语:“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是啥意思?说的有理吗?

男怕三口吃

首先是这句俗语的前半段,男怕三口吃,很多人一听到这句话,可能会想吃三口东西有啥好怕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它的意思其实是,男性怕有三口人吃饭,其实也就是怕家里一家三口的吃穿用度,也就是吃饭、孩子上学所需要花费的一些长期性的开支,尤其是孩子上学,这是一种从小到大,并且费用越来越高的投资,所以为了养家糊口,让家里人过得更好,男性需要更加努力赚钱,不敢松懈,确实压力也是比较大的,所以才有了这个说法。

女怕三口穿

那么女怕三口穿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从字面上理解其实就是女性害怕一家三口的穿衣,为啥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在以前,家里人穿的衣服、鞋子都是家里的妇女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一年四季一家三口的衣服、鞋子的使用量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孩子每天都在蹿个,衣服要不了多久就穿不下了了,衣服的缝制过程也是比较复杂的,那么一年下来工作量也是很大的,是比较累的,所以才有了这种说法。

这么看来,其实这句俗语是根据以前人们生活的实际情况的出发的,也有一定的道理,其实这句俗语的前半句放到现在来看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确实男性的压力是比较大的,作为家里的顶梁柱需要承担的责任也是比较大的,而女性其实压力也不小,不仅要照顾工作,还要兼顾家庭的大小事务,大家都不轻松,所以生活中还是要互相体谅和理解,才能过的和和美美。

农村俗语“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是什么意思?说的有道理吗?

好汉养不起三徒奢,那是在过去的年代,男人种着一倔头的地,刨一春天的地,到秋天只能收获一升半碗的。

种了半亩猫犵獜窝,好年景还能收些粮食,遇到灾荒年不够猫犵獜吃,养小十年穷,分家三年不看天。

过去的都是穷时光,女的纺花织布,全过程需要72遍才能完成,左打算右打算,称花不如买布穿,左商量右商量,买布不如买衣裳。

现在时代不同了,吃不愁穿不愁,大把的票子顺手流,不种麦子吃白面,不种芝麻吃香油。

过去的粗布衣,一季穿不下来就破了,现在的衣服布的质量特别好,10年8年也穿不破。

“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说的是在过去的年代,男人养不起三个人吃饭,女的供不上三个人穿衣。

在过去的时代,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

现在的生活条件提高了,这种说法就没有任何道理。

现在时代不同了,吃饭穿衣都不成问题,多养几个也没有什么困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