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说的是啥意思呢?

“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俗语的依据是民俗文化中的说法,即“神三鬼四人一个”,也有说是“神三鬼四人俩”等。

(山东等地保留的传统拜年习俗)

民间“神三鬼四”的说法

“神三”之说,最先讲的并不是行拜跪拜之礼,讲的是我国道教中的仙界,后来发展的佛教也是如此,最高数不过三的一种信仰。道教讲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三就为世间万物存在的根本。道教中设定了“天地人”三界,于是就有了三界总管。道教最高之神为三清。佛教也讲究三之阴阳极数,有三宝,横三世佛,竖三世佛,东方三圣等。

“鬼四”之说,在我国民间认为是至阴之数,一般认为是“四”,这也是中国民间对“四”这个数很忌讳的原因。民间认为,祭鬼不能成单数,否则就要到阳间找一个人作伴,凑成双数。有的地方风俗,在祭祀祖先时,祭品都是四份,最少也要是双数。但大多数地方祭祀祖先时,不认为祖先是鬼,而是神,所以成三的多,如三个菜、三盘果品等等。这种不同习俗与古代民间的神鬼不分家有关。比如,民间把中元节称“鬼节”,但到自家祭祀祖先时,不认为自己祖先为鬼,而是神,称祖神,也有的地方模糊地称老人,如接老人,送老人,敬老人等。

(过去除夕祭祖仪式)

民间受“神三鬼四人一个”影响的跪拜习俗

中国古代的礼节,历史悠久,事项繁多且很复杂,但到了农村相对来说就要简化多了,都参照“神三鬼四人一个”。在一般的祭祀中,如果要跪拜,也就拜下去磕三个头,而给长辈就只一拜磕一个头,礼仪也就完成了。当然一些规定中的大礼,如结婚拜堂时的三拜,丧事中孝子的三拜九叩之礼及一些程序上的三拜三叩之礼等,一般由专门的人喊礼,只要跟着喊声行礼即可,自己不要去数拜了几拜,磕了几个头。至于给鬼跪拜,据说要一拜磕四个头,这也是一种说法而已,民间谁也没有去拜过鬼。

拜三就是民间对人和神的一种礼节要求。祭祖的跪拜,民间都是拜三而不可拜四,否则就把祖先当成鬼来拜,在礼节上是不允许的。同样,对逝去的人也只行三拜之礼(地方风俗有特别规定除外,这是指普遍的礼节),如果拜四也就把去世之人当鬼来对待,是一种对逝者的不敬。民间有人死即为鬼的说法,但是,说归说,却忌讳以拜鬼的礼节来对待。对活人就更不用说了,拜四就是对人的大不敬。

(现在的传统祭祖仪式)

民间童言无忌之说

拜三不拜四是一种规矩,但是对小孩子有童言无忌之说。童言无忌本来是说,小孩子口无遮拦,不分场合与时间,什么话都讲得出,触犯诸多禁忌。但民间认为,小孩子懵懂不知事,讲了一些猜犯忌的话,不可计较,也不要放在心上。这就是在民俗中的所谓童言无忌。

民间童言无忌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小孩子的一些行为被视为“肢体语言”,也纳入了“童言无忌”。“拜三不拜四”这个规矩,小孩子就很难做到。比如祭祖先,稍大一点的人都知道跟着前面带头跪拜的那个领祭人,他怎么做,其他人跟着做了行了。小孩子就不同了,他们顾不了那么多,头像鸡啄米似的,哪管什么禁忌不禁忌。给人磕头也一样,你磕一个,说不定他们要磕三四个。这种情况,接受磕头的人是不会计较的,相反,这种动作往往把人逗笑,这也是“童言无忌”。

(现在婚礼的跪拜仪式)

拜四要出事之说

民俗认拜四就是拜鬼,不管是拜活人,还是拜祖先、逝去的人,都认为是不吉利的事。“四”与“死”谐音。“出事”之说,无非与死人联系在一起,认为拜四要死人。

这是一种民间禁忌,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其实,平时在民间,一些人因没有磕头的习惯,一旦到了磕起头的场合,三和四之间只有一个动作之差,有些人不知不觉就多磕了一下,或者磕头时没有计数,连自己也不知磕了几下,这也是常有的事。民间之所以这样说,也就是以这种极端方式吓唬人,规范人们的礼节行为,让人注意礼节上的细节,不能乱磕头。

农村俗语:“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说的是啥意思呢?

“拜三不拜四”,这个拜,是一种礼仪。

1、拜

早先的时候,拜虽然要跪着,但仅仅是两拱合,低头与手平行,头不着地,大概可以想象成跪着的拱手礼,最早的拜又叫拜手。

后来,对拜礼进行了非常严格复杂的规定,基本动作是仙跪下,然后弯腰,最后以头着地,这叫稽首,也叫扣首,就是咱们常说的磕头。

一般来说,这种拜是男子专用的,女子只在特定情况下才使用,但俗话又说了,男儿膝下有黄金,你不能随随便便磕头,所以在什么情况下才拜、拜几拜就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了。

2、再拜

一而再,再拜就是拜两次。

这是一般情况下表示尊重的礼节,比如你和朋友久未见面,突然相逢,再或者你要送朋友出远门,或者在非正式场合遇到身份尊贵的人,就用再拜礼。

同时,在书信末尾,再拜也可作敬词,相当于今天写信的此致敬礼。

3、三拜

三拜比再拜更隆重,如对父母长辈,如夫妻拜天地,又如主人宴请宾客,不可能一一磕头,这时候就需要行三拜礼,表示都拜过了。

三拜最初是来自佛教的礼仪,我们说顶礼膜拜,其实就是对佛陀的尊重,佛家的三拜比较负载,分大展、同展两种拜法,如果你要表示无上的敬重,那就行3次三拜礼,称九拜。

值得注意的是,佛教的三百礼仪,是中国佛家特有的礼仪,印度等地并没有这种礼法。

4、四拜

三拜就已经是顶天的礼仪了,四拜虽然说在仪式上更为隆重,但这并不是常礼,三拜上加这一拜,实际上是谢罪。

到了明白,四拜没有了谢罪的意思,逐渐成为民间最隆重的礼仪,主要对父母和师长才行此礼。

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

看到这里你大概就明白了,为什么不拜四,因为四拜一开始就不是好的寓意。当然了,真相不止这么简单。

在中国民间,有很多避讳,四这个数就被中国人视为不吉利,因为四谐音“死”,再者,古人讲阴阳,阳为吉阴为凶,一三五七九是为阳数,二四六八则为阴。

你看,一会儿谐音死,一会儿又阴,而拜礼又是非常隆重的礼仪,你在隆重上加点不吉利的因素,这不就是自找没趣吗?

农村俗语:“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说的是啥意思呢?

在过去的农村讲究还是颇多的,这样那样的说法和讲究,很多都是闻所未闻之事,你要是不信,还真的别说,能给你说出个道道来,也有很多都是违心的说法而已,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也有的确实是有一些道理,是很值得流传下去的,像对于礼节之中的很多老话,也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对于现代生活也是颇有意义,那么这里说的这句老话有什么寓意和含义呢?

对于这句老话有两种版本,都是说的拜三不拜四,但意思却是大相径庭,描述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其中一个是我们最为常见和做的跪拜礼节,像祭祀时候,过年拜年的期间,老人过寿,以及夫妻对拜,都是讲究拜三下,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三拜九叩,这也是一种传统的礼节,对于拜礼,很忌讳是拜四下的,其中含义很简单,我们对于数字谐音是很敏感的,所以这个四拜是决计不能出现的,这个跟我们的传统礼节还是有很大的关系的,也是一种传承历史的一种礼节,这种说法还是很靠谱的。

在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则就比较无厘头,这里说的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指过生日,在过三十岁生日的时候,要好好的操办一下自己的生日,也是作为三十而立的一种好的寓意,也就是说三十岁的生日可以过,而四十岁的时候要避开,可以说成三十九,也可以说成四十一,但唯独是不能说四十,也是一种对于数字的违心做法,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也是对于美好生活一种期盼的说法,能够让自己平安无事的顺顺利利的一种期盼,也并非是什么坏事。

其实在农村还有一句老话叫做:男不三,女不四,这里反而说的是男人是不能过三十岁生日,女人呢则是不能过四十岁生日,也是一种比较离奇的说法,认为男人三十是而立之年,也是奋斗的年纪,这个阶段的男人是有很大的压力的,是不宜在这个年龄段过生日,也是要避开,女人呢在过去的四十岁就要步入衰老的阶段,而这个数字也是很不好,也是要在四十岁避开不过生日,现在貌似这种说法没有那么讲究,三十岁的男人很多还在学校,而且为了事业没有成家的也不在少数,女人四十也正值一朵花的年纪,对于这些老话其实是没有什么讲究的。欢迎大家补充评论留言,谢谢。

农村俗语:“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说的是啥意思呢?

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这要看人们如何认识理解,拜如何理解,三四如何理解,认识理解不同,结果就大不一样。

拜,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见面行礼表祝贺,拜访,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恭敬地与对方结成某种关系,敬辞。拜的不同,结果是大不一样的,拜天拜地拜神拜鬼拜人也不一样。拜分男女分阴阳分单双。从阴阳单双论,阳人宜阳宜单不宜阴双,三阳单,四阴双,故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实是夸张的说法,目的起强调警示作用的,并非拜四拜就一定会出事。

三很多时候代表天地人。为人要拜天拜地拜父母君亲师,只拜如此三拜即可,其它不必拜了,男儿膝下有黄金,不可乱拜。一拜天时,二拜地利,三拜人和。过去人迷信,相信有神鬼,所以会拜神拜鬼,神助人,鬼害人,神三鬼四,拜神拜三不拜四,拜鬼才拜四。弄清了拜,为何而拜,怎么拜,就不会出事了。

拜天拜地拜神鬼有讲究,有礼节,拜人之忌讳就更多,拜父母君亲师之礼节更值得注意,要重细节,不可随便,不然真的会弄巧成拙,会出事的。对父母,岳父母,君亲师的拜敬是要很细心很慎重,马虎粗心不得的。

四不但是阴双,谐音死废,所以人多忌讳四,拜四人就不喜欢很有反感了。做生日祝寿,四十也要忌了,逢四要忌讳了。三是阳单吉,三己代表多,有三已代表天地人,足够了,不必拜四了,这也是有些人的理解。

拜是表礼数的,表恭敬的,表祝贺的,如此之拜,是要细心的,有讲究不可随便的,不讲究而随便,有时真起不到作用而反招祸端的,所以不要小看了这小小的拜拜拜。

农村俗语:“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说的是啥意思呢?

农村俗语:“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说的是啥意思呢?

中国真的是礼仪之帮,自古就有很多礼节讲究,比如拜寿、拜访、拜年等等,而且有很多场合还要磕头而拜呢,虽然如今都简化了,但是拜的过程中有些东西还是比较讲究的。在我们农村就有“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的说法,梅花想分享一下自己对此俗话的理解。

第一,拜三不拜四,体现在给老人祝寿时有讲究。现在人们的日子都过的比较舒心,大人孩子老人每逢过生日,一大家人都会借此聚一聚,特别是家里有长寿老人的,每到生日之日,比过年都热闹,亲戚都会来给老人祝寿,而且为了让老人开心还会磕头拜寿呢,说到磕头可是一定要注意哈,一拜三叩或三拜九叩一定不会错的,但你要弄出个四拜来,那一定是祝寿人中最不受待见的,如果老人比较讲究的话,一气之下还能把你赶出去呢,因为拜三不拜四在一些老人心中还是跟深蒂固的,你拜四下,“四”与“死”同音,这不祝“死”吗,老人能不翻脸吗!

第二,出门拜亲或拜访贵人或客户逢三拜访而不要逢四拜。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三以及三的倍数是吉数字,“若要走,三六九”,因此出门走亲访友时会选逢三的日子,而很少逢四去拜访的,特别是重要客户或岁数大的长辈,你逢四去拜人家还会说你没有诚意呢,人永会认为这样的人不懂礼仪。而不懂礼仪之人,也是没有教养,一个没有教养之人能做什么大事呢,这种情况如果谈生意十有八九是谈不成。

第三,“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另一讲究就是体现在过生日到底过多少岁上。古代人寿命普遍不是很长,平均年龄60左右,30岁就是人后半生生的一个新起点,但是绝不能再40岁过生日,演绎到现在变成女人到了40岁时,不能宴请好友,大操大办庆40岁的生日,只能在家自己做生日,有些地方也有叫“男不三、女不四”说法。

虽然现在是新社会,很多事情都不是很讲究的,但是自古就传承下来的一些习俗,不仅是一种讲究,也是中国的一种礼仪文化,我们还是去遵守注意一下比较好。梅花不是封建之一,不论是做人做事,不想做不三不四之人,大礼仪要遵守,但最重要是凡事自己开心他人乐意才是。

农村俗语:“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说的是啥意思呢?

“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这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个有关礼仪的俗语。

我国有近5000年的历史,最注重的就是礼仪和祭祀。西周的《周礼》是我国最早的一本礼仪专著。上面是这样解释的:

我国最高礼仪是“三拜九叩”,是指进见帝王及祭拜祖先时的庄严大礼。

“拜”指的是可以把自己的身体奉献给崇拜的人,愿舍其身。

“叩”就是跪下身体不起来,头点地表示顶礼恭敬的意思。

“三拜九叩”就是指跪下身子,头点三次触地,然后站起来重复前面动作。总得来说就是三次跪下身子,九次头触地。

为什么是三拜而不是其他呢?

古人最初相见以再拜为常礼,到后来人们为了表达无比亲切热情,这才增加了一拜,有了三拜之礼,从此后,三拜成了常礼。

“三拜”——长跪后两手相拱至地,俯首至手为拜。重复三次。

佛教的“三拜”表示身、口、意三业归敬佛祖。

婚姻的“三拜”表示对天、地、父母的尊敬和祭拜。

“四拜”不是常礼,而是一种谢罪的加礼,比如苏秦拜相后,他从前那个对他刻薄的嫂子给苏秦拜了四拜,表示谢罪。

在明朝四拜是最隆重的礼仪。

不过有些地方是忌讳拜四的,这些地方的人们认为第四拜是拜给死人的,是拜鬼神的,“四”谐音为“死”。

如果你给老寿星跪四回,估计老人跟你急眼,一急眼就出事,不是打你一顿,就是被你气死。所以说“拜四要出事”。

虽说“礼多人不怪,”但也分地方和场合,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你说是不?

文/秉烛读春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