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汉献帝不肯禅位给曹丕,三国结果会如何?

汉朝气数已尽,曹操是玩阴的,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俨然太上皇,玩弄傀儡于掌中,对不服者也是恩威并施,实在忍不住了才杀一只鸡给猴看。

到了曹丕,就没有耐心了,强狠逼宫,直接称魏帝了。汉献帝就是不答应也不行,既使姐妹曹皇后怒目相向,也是不可能阻止和翻盘的。

三国鼎足之势已形成,亡国之君都是笼中之鸟,鸣多鸣少已毫无意义了。

如果汉献帝不肯禅位给曹丕,三国结果会如何?

汉献帝刘协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傀儡的皇帝,从他公元189年被董卓立为皇帝,到公元220年禅让帝位于曹丕,算起来做了31年的傀儡皇帝。

汉献帝从9岁开始被权臣董卓立为皇帝,就成为董卓掌中的傀儡,董卓被杀后,汉献帝又受到王允、吕布的控制,王允被杀,吕布被打跑后,李傕、郭汜又掌控了汉献帝,再次成为傀儡,当汉献帝摆脱李傕、郭汜的控制逃到洛阳时,又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控制。

曹操挟天子

直到曹操去世后,汉献帝仍然是傀儡皇帝,所有军政大权全部在曹操的接班人曹丕手中,汉献帝刘协做了一辈子的傀儡皇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经验的傀儡皇帝,一生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被人控制的,即使禅让帝位于曹丕,仍然是被曹丕控制的。

汉献帝之所以一直是傀儡,用曹操的的话来说,就是因为曹操的存在:假使天下无孤,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汉献帝作为名义上皇帝,没有任何实际权力,整个曹魏控制区都是曹操一手打下来的,与汉献帝关系不大,天下没有一片土地,没有一个子民是汉献帝刘协打下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汉献帝只能安心做傀儡,看着曹操掌权,尽管中间发生了一次衣带诏事件,但作为傀儡的汉献帝始终就是一个联盟的傀儡。

多年的傀儡皇帝

曹操去世后,曹丕即位为魏王,仅几个月后汉献帝刘协就禅让帝位于曹丕,曹丕成功地建立魏朝,开创了一个新纪元,为何曹丕即位如此轻易?

第一个原因就是曹操在生前已经铺好了篡位之路,证据就是曹操建立魏王国。国中之国,天下名义上属汉,实际上整个国家权力机构的运转都在魏王国,也就是在曹丕手上,这是曹操生前就已经确诊好的流程,同时曹操也是两汉近四百年来,除刘邦废除异姓王之外的首位异姓王。

这种政治局面已经非常清楚了,汉王朝之外还有一个魏王国,曹操在世时还有点怀念旧情和旧朝,可曹丕完全没有这种情感,接下来的政治局面很多人就应该会想到: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了

曹丕

第二个原因就是大臣不断地劝进。改朝换代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前朝皇帝汉献帝还在位,既保持较小的政治风险,又能安稳劝进的方法,只有禅让制,也就是由汉献帝提出来禅让帝位于曹丕,这就得由曹丕手下人来完成劝说汉献帝,而且还不能是曹丕身边亲近的人。

第一个向曹丕劝进的是一个叫李伏的左中郎将,名气很小,存在感也很低,只知道他向曹丕劝说称帝,曹丕拒绝了,曹丕虽然拒绝了李伏,但没有对李伏做出任何处理,因为按照常理来说,如果曹丕不愿意篡位,就应该杀了李伏以示天下,如果曹丕没有杀李伏,就表明曹丕有意称帝。

于是一批又一批的大臣开始向潮水一样涌向曹丕劝他称帝,这些人的名字有:华歆、贾诩、王朗、曹仁、曹洪、曹真、曹休、张郃、徐晃、张辽、朱灵、程昱等等,不仅他们向曹丕劝进,而且他们同时跑到汉献帝面前劝刘协让出皇位,禅让于曹丕。

曹丕称魏王

曹丕根本不用逼迫汉献帝干任何事,只需要表达有意称帝代汉的意思,就立即有着一大批的官员来劝进,无论是汉官还是魏官,心里都非常清楚,汉朝已经灭亡了,取而代之的就是魏朝,他们一天天逼着汉献帝禅让,汉献帝能不明白吗?刘协当了一辈子傀儡,而且是聪明的傀儡,很快就把帝位禅让于曹丕,曹丕还来了个三次推辞,最终才勉强接受,这些不过都是流程而已。

所以,汉献帝的禅让名义上是禅让,实际上就是被迫,因为这不是汉献帝的本意,而是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被迫接受的。

如果汉献帝不禅让帝位给曹丕,会如何呢?

以当时的形势来看,禅让是唯一合理合法的流程,而且政治风险最小,如果汉献帝不愿意禅让帝位的话,那么曹丕的代汉进程就会更加激进一些,首选方案就是:

汉献帝将儿子献给曹丕

1、以某个意外理由逼死汉献帝。这种理由简直太多了,病死,意外死,等各种死法,反正让人看不出来是曹丕害的就行,这是政治,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汉献帝不愿意禅让帝位等于增加曹丕的麻烦,但并没有能力阻止曹丕代汉,只不过时间长了一点而已。

2、立汉献帝的儿子为帝,过渡一下。这是必要的流程,得走一走,一定要找个愿意禅让帝位的皇帝,至少在禅让典礼愿意配合的,汉献帝不愿意,那让他的儿子来办,他的儿子不愿意,就让另一个儿子来办,直到愿意为止。

曹丕成功篡位

3、逼迫汉献帝的儿子禅让帝位。过渡后就要开始禅让帝位的流程了,没有人不怕死,即使刘协不怕,他的儿子总有怕的,就找一个愿意配合曹丕演戏的儿子当皇帝就行,然后再演一场禅让的戏就成了,只要禅让典礼上配合,接下来就没有汉朝什么事了,等于成功禅让。

所以,汉献帝无论是否愿意禅让帝位,都改变不了汉朝灭亡的结果,无非就是延缓了曹丕代汉的进程,让曹丕多花一点时间篡位,曹丕代汉建魏的结果,与三国鼎立的结果根本就不会变。

如果汉献帝不肯禅位给曹丕,三国结果会如何?

没啥子作用,无非就是多了道程序,于最终结果影响不大。

公元220年,曹丕受汉献帝禅让帝位,正式称帝,建立魏国,而汉朝统治也由此结束。作为汉朝的皇帝,汉献帝的皇帝生涯是很悲催的,没掌握过什么实权,他的皇帝身份经历了董卓、曹操的操控,最后还是没安稳做个皇帝,被曹丕给截胡了。

汉献帝皇帝职业的结束,是通过“禅位”,说白了,就是他“主动”把皇帝之位让给了曹丕。而后就出现了曹丕取代汉朝建立魏国,之后刘备和孙权也建立了国家,天下三分。

那么要是汉献帝没有禅位,那么三国的局面是不是会有影响呢?

其实,没什么大影响,因为汉献帝禅位与否,都是走一个程序,甭管他愿意不愿意,无济于事的。

作为当时汉朝的皇帝,汉献帝哪怕再没有实权,可名义上,天下还是汉朝的,汉献帝本人是不会主动愿意做那亡国之君的,主动禅位这个事,汉献帝也不是说心甘情愿去做的。

可是在曹丕和那一帮跟着曹丕的大臣心中,汉献帝本人的意见是不重要的,别说曹丕了,就算是当初的董卓和曹操,也不怎么在乎汉献帝的意见的。

所以汉献帝禅位,只能说是他没办法,胳膊拧不过大腿,曹丕有了称帝的心思,那么让汉献帝主动禅位是“名正言顺”的取而代之,若是汉献帝没有认清形势,那曹丕也可采取其他的方式取而代之,只不过没有禅位来的好看罢了。

以当时的局势来看,曹、刘、孙三方势力本身就是各自为战的,曹丕建立魏国之后的三国局面,只是将之前的割据势力划分的更明朗了,汉献帝的禅位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子的作用。

如果汉献帝不肯禅位给曹丕,三国结果会如何?

题主,我是老实人,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汉献帝不肯禅位给曹丕,这个“不肯”是坚决到了什么程度。

如果是像曹髦那样不惜以命相搏,要拿剑亲自斩曹丕狗头,逼得曹丕只能把献帝杀了。

那短时间内曹丕绝对称不了帝了。光是处理弑君造成的政治动荡就已经焦头烂额,更何况献帝一死,曹丕根本没有任何借口继承帝位,只能赶紧找个刘家子孙来充数,如果新君比较听话,也得缓冲个十年八载。

如果没有到以命相博的地步,只是坚决不肯,情况稍微要好一点。只能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暗杀,一个是废立。

我们现在很难估计权臣暗杀皇帝的难易程度,因为如果真的存在成功的暗杀,那这样的暗杀也很难被记载下来。不过我们可以参照一下皇帝暴毙的情况,比如昭帝突然暴毙,这个也确实有人怀疑是霍光暗杀。但是昭帝暴毙之后,霍光废了很大精力拥立,废立,最终才稳定下政局,收获的政治利益是很低的。而且选择听话的新君并没有那么容易,霍光选的第一个新君刘贺,一进京城就开始和霍光对掐。赶紧废立了换刘病己,宣帝倒是忍了很久,在霍光死后就直接清算他的党羽了。可见即使暗杀才技术上可行,处理暗杀之后的情况也并非易事。

废立免除了暗杀的技术成本,但要付出更高的政治成本。这点还是可以参照霍光,霍光在有太后支持的情况下,政治优势已经极大,但霍光还是极其重视一些政治手段,比如在刘贺入京之后他一直没有让刘贺告庙,因为只要还没有告庙,就不是被正式承认的天子。所以霍光才能利用“宗庙重于君”的说辞废立刘贺。相比之下,汉献帝当了这么久的正牌天子,废立难度要远超过刘贺。最后,无论是暗杀还是废立,结局都只能是拥立另一个刘家子孙,而不能是曹丕自己当皇帝。

至于献帝为什么不这么做,那也很好理解。这件事情他没有必要以命相博,老老实实退位,还可以安享晚年。这是一个政治博弈,献帝手中握有的政治资本是有一定力量的,但这个力量不足以帮助他彻底战胜曹丕,与其两败俱伤不如各退一步。只不过,我们也不能假定皇帝就一定是理性的。

历史上权臣多有,但成功取代帝位的却并不多见,且大都付出了极大的政治成本。

如果汉献帝不肯禅位给曹丕,三国结果会如何?

这还轮得到汉献帝刘协说不肯吗?他不过是曹氏供养的傀儡皇帝而已,连半点权力都没有。当初,曹操还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有低下大臣劝进。只不过曹操以“若天命在吾,吾愿为周文王矣”为由,拒绝了他们的劝进,将废汉开国的临门一脚交给了自己的儿子魏文帝曹丕。

言归正传,那假如汉献帝果真要作死,死活“不肯”禅位给曹丕,结果又会如何?

首先,可以很明确的说,哪怕汉献帝再怎么不肯,也不过是苍白无力的“抗争”,是改变不了曹丕废汉建魏这一结果的。因此,不论汉献帝肯不肯,三国还是三国,天下大势是不会有丝毫的改变!

其实,曹丕让汉献帝禅位,那已经很客气了。他之所以这么客气的“请”汉献帝禅位,一来是为了让自己的即位显得名正言顺些,尽可能减少世人对他“谋朝篡位”之非议;二来或许也是念及亲情,毕竟曹丕有三个姐姐(妹妹)被曹操打包嫁给了汉献帝,因此刘协怎么说也是自己的姐夫(妹夫)。

但曹丕要想当皇帝,逼迫汉献帝禅位并非唯一的方法,对于完全掌控朝政的曹丕来说,有的是方法给自己的“王”加上一顶“白”帽子。

倘若汉献帝果真要作死,死活不禅位,那曹丕大可以杀掉刘协,然后立他的儿子当几天皇帝,再让刘协的儿子禅让给自己,同样可以达到预期效果,只不过多了杀刘协和再立一名汉帝两个步骤罢了。

至于怎么杀刘协呢,那方法更多,可以投毒也可以给他制造点“意外”,然后在百官面前来一场哭戏,就OK了。当然,曹丕也可以粗暴点,像司马昭那样,直接让手下把汉献帝卡擦掉,然后也是百官面前来一场哭戏,照样OK!总之,即便汉献帝宁死不屈,曹丕也有的是办法。

因此,汉献帝当时也是明白自己反抗与否都是挽救不了大汉天下的,毕竟天下大势是不可逆转的。于其毫无意义的死去,还不如妥协。毕竟刘协怎么说跟曹丕也是亲戚,只要安分守己,锦衣玉食还是可以保障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作者:小贱贱

如果汉献帝不肯禅位给曹丕,三国结果会如何?

首先,汉献帝不肯禅让的话,个人结局就是可以与其父亲提前在九泉相见了,而对三国的结果并不会有多大影响,因为汉献帝早已有名无权,就是一个傀儡,在魏国朝中根本掀不起任何波澜,而曹丕废帝自己称帝只是时间问题。

要知道,汉献帝自己也是因为兄长被废,自己才当上了皇帝的。董卓接受何进邀请进行剿贼后,很快控制了整个洛阳。于是董卓决定废弃当时的皇帝,把当时的皇帝贬为弘农王,并将其杀之,而立灵帝的少子陈留王为皇帝,也就是汉献帝。虽然当时汉献帝年纪还小,我想当时就会有人告诉他如果不听话,可是连自己的命都有可能保不住的。

其实汉献帝一生并无有过实权,一直只是各个诸侯所利用的政治棋子。董卓死后,汉献帝仍被董卓的手下所控制,直到他们发生内乱才得以逃出长安前往洛阳。到曹操前来“挟天子以令诸侯”,请汉献帝跟随其前往许都,而汉献帝为了活下来别无选择。

曹操死前,其手下陈群、桓阶,夏侯淳等人多次劝曹操称帝,如果曹操答应了,也就没有后面曹丕等人的什么事了,所以我说曹丕称帝只是时间问题,汉献帝的拒绝只有拖延一点时间。

以上都是阿睿的原创回答,未经本人允许,禁止转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