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见蛇不打三分罪,打若不死七分罪”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这句农村俗语要说完整,其实比较长,是递进式的,“罪责”一句比一句要重。全句话是这样说的:“见蛇不打三分罪,打若(蛇)不死七分罪,死蛇不埋十分罪”。这句话在过去的农村,连三岁的小孩都会说,可见其影响之深,是农村人必须遵循的规矩。
(夏季山川景色秀丽,是蛇最活跃的季节)
两条人命,一个传说七十年代末,我们村两个家庭的顶梁柱被蛇咬后都死去。一个人是插田后不久,他晚上到水田里照泥鳅,让蛇给咬的。死得很惨,死后还被村里人当反面教材,警示后人。按农村说法,农历三月三是一根分界线,三月三前,可以大胆到水田里照泥鳅,三月三蛇出洞,就不能到水田里去照泥鳅了。这个被蛇咬死的人,被咬的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几了。
另一个是八月刈草时被蛇咬了,俗语说“七蜂八蛇”,蜂和蛇是最毒的时候。这个被咬的人脚肿得有水桶大,痛得整天发出凄厉的叫声,不久就死了。
两位当家人被蛇咬死后,可以说是家败人亡,两人的妻子都改嫁,其儿女从小就失去双亲,在村里过着吃“百家饭”的日子,也就是靠村里的乡亲东家一口西家一口地接济过日子。
一个传说是,有一位男人清早去刈草,被蛇咬了左手拇指,他看清是五步蛇后,迅疾将左手拇指用镰刀切断,跑到溪水边清洗伤口。一月有余后,伤好得差不多了,他怀着好奇心去寻找被砍下的左手拇指。在他被蛇咬的地方还真的找到了。那只手指没有腐烂,乌黑的,肿得像一个面包。他好奇地用柴棍去戳了一下,那只手指立马破了,冒出一股气直冲他而来,他当场晕倒,死在那里,整个人全身肿胀。
(走在田间地头,要留心眼,小心蛇出没)
见蛇不打三分罪农村人对蛇不仅仅是怀有恐惧心理,蛇对人的生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威胁。所以,农村人见蛇必打,也不管是有毒无毒,慌张之中,确实无法辨认,先打死再说。见到蛇不打的话,以后有人被蛇咬了,你就有三分的罪责。
为什么只有三分罪责呢?因为不是看到所有的蛇都能打到,有的蛇溜得快,有的蛇反抗性很强,不小心还要被蛇伤,如眼镜蛇。所以说,打蛇只要有打的心,打不到也没关系,没有罪责。其实大多数人,尤其是女人,见蛇都吓得发抖,直叫唤,有的连叫都叫不出声来,哪里敢打呀,蛇能快速离开就阿弥陀佛了。
每当蛇比较活跃的时候,农村人出门时大多带一根竹棍子,据说竹子是蛇的舅舅,过去人怕舅舅,蛇最怕的就是竹子,竹子就成了蛇的舅舅。实践证明确实如此,其它的柴棍打蛇,如果不是打到七寸,用力打几下还活跃得很,而用竹棍子打,只要用力打一下,不管打到哪里,蛇立马就翻肚皮了,接着找到七寸打几下就彻底解决了。
(溪涧边是蛇最喜欢活动的地方)
打若不死七分罪过去农村认为,打蛇就一定要打死,如果不打死,蛇就会召集伙伴对人进行报复,直到咬到一个人为止。蛇都是一窝一窝的,一条蛇一旦被人打伤后,报复心极强,它就会告诉它的兄弟姐妹,在一定范围内对人发起攻击。只有把蛇打死,才可以消除这种隐患。其实这是要人除恶务尽,不留后患。
至于蛇到底有没有这种报复心,也许是民间的说法过于夸张。但受伤的蛇出于对自身安全的敏感,确实比没有受伤的蛇容易对人发起攻击,这是动物的本性。比如说,野猪一般见人就躲避,但如果是被人打伤的野猪,一见到人就会主动向人发起攻击,并且要把人往死里拱。就是人躲上了树,野猪也要用嘴来拱树蔸,直到拱不动才作罢。这样的事例在农村就出现过不少。所以说,打蛇不死是留后患,俗以为罪责是比较重的。
(乡村漫步,特别是夜晚,要防范毒蛇)
死蛇不埋十分罪蛇被打死以后,或者见到死蛇时,一定要收埋到土里,免得伤害别人。蛇死腐烂时发出恶臭,毒性全部留在蛇剌上,如果有人被蛇剌伤了,就等于被蛇咬了一样,不死也得脱层皮。过去农村人不像现在的人,看到蛇,打死或捉到了蛇就等于有了一顿美喂。过去农村人忌吃蛇。
农村人有一个吃法,爱吃蛇的人都是懒汉,让人瞧不起的。农村有一句俗话:“懒得烧蛇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也有人说,蛇是灵异动物,特别是南方地区,很多地方把蛇视为神灵,忌食其肉。打死它们是没办法,因为蛇实实在在咬死过不少人,在一定地域内,几乎每年都听到人被蛇咬的事。就在我写此文时,我老家传来噩耗,一位八旬老人因昨天被蛇咬,自己还不知道,今晨就亡故了。因此,打蛇是为了消除人们自身的威胁,而吃蛇就不应该了,所以说,吃蛇是懒人的专利,懒人既懒,也就穷,也就顾不了什么忌讳,能吃就吃。
(九月九蛇入土,枫树红时人们在野外就安全了)
因此,打死之蛇必须要埋掉,既是对神灵的尊重,也是不要留后患。要知道,过去的农村的人们,在田间地头劳作时,大多数的人都是打赤脚,少数人穿了鞋子,穿的也是草鞋,对于长长的蛇剌来说,草鞋是拦不住的,也就最容易被蛇剌伤害。
“见蛇不打三分罪,打若(蛇)不死七分罪,死蛇不埋十分罪”这句话,也许对现在一些环保人士来说比较反感,保护我们的大自然是对的。但是,在过去农村,农民面对自然的威胁,必须得设法自保。因此,这句俗语是当时农村的一种道德规范,也可以这样说,是当时农民道德的具体表现,从农民自我保护的角度来说,是很有道理的。
农村俗语“见蛇不打三分罪,打若不死七分罪”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俗语“见蛇不打三分罪,打若不死七分罪”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这个俗语在农村流传很普遍,蛇一直是人们比较害怕的动物,蛇也有分毒蛇和没有毒的蛇。但是很多时候人们一般很难区分蛇是不是具有毒素,因此看到蛇首先就会把它打死,以确保自身安全。
“见蛇不打三分罪”这个主要是人们遇到蛇的时候的恐慌心里,特别是在家里遇到蛇的时候很多人会首先把它打死,以防止蛇攻击人类。所以虽然当时比较慌张,但是还是得把蛇打死,这样心里会比较安全一些。其实一些农村却不这样认为,他们会普遍认为“不打进家蛇”才是最好的办法。
“打若不死七分罪”,就是指如果不把蛇打死,那么罪过更大。由于蛇是一种记忆力比较好的动物,它报复心里很强,如果打不死据说以后会回来报复,因此才有了这个后半句俗语。以前很多时候出现这种情况以后,人们后续因某些机缘巧合真的被蛇咬了,因此这个俗语就更广为流传。
其实对于蛇这些动物,如果不是主动挑衅它,或者没有威胁到它的时候,蛇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类的,蛇一直和人类友好相处。但是由于蛇在人们心里普遍存在恐惧心里,因此才采取了极端措施,遇到蛇就把它打死,这种方法不可取。而最好的办法就是遇到蛇的时候把它赶走,或者用竹子把它拐走即可。
农村俗语“见蛇不打三分罪,打若不死七分罪”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俗语“见蛇不打三分罪,打若不死七分罪”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关于蛇的一些农村老话和俗语,可以用五花八门来形容,各地的习俗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蛇进了家门,那是进财,家蛇是万不可以打的,可也有的地方说法完全相反,像农人老家,说的就是“蛇进家门,有堂哭”,啥意思?说的就是有蛇进家门,非常不吉利,家里肯定要发生一件让你痛哭的事。
其实,细心总结一下,这些俗语和老话,大多是因为人们对蛇这个“朋友”的一种敬畏,它吃老鼠,是农民的益虫,可它种类繁多,很多蛇能轻易放倒人类,有毒和没毒一般人还傻傻的分不清,所以也有的地方的老人还说“见蛇不打三分罪,打若不死七分罪”,这其实是出于安全考虑,我们来细看一下这个说法。
见蛇不打三分罪,对于普通人来说,见到蛇打心里都会害怕,因为经常听说有的蛇是有攻击性的,会追人,害怕它冷不丁就追上来,所以,出于对自己的安全考虑,第一反应就会大喊大叫,然后选择把蛇给打了,农村出来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打过,如果你不打,某种情况下反而有三分罪过。
打若不死七分罪,这话很好理解,蛇如果打了,就一定要打死,不打死那就是超过一半的罪过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有的农村老人认为,被打过的蛇如果逃跑了,会记仇,将来会找上门,当然了,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事实上,大部分蛇只要人类不攻击到它,或者威胁到它,它是不会咬人的,蛇吃老鼠,就生物链里来看,它是人类的朋友,在确保绝对安全的情况下,给蛇一条生路,人蛇和平相处,不要像老话说的一样,非给打死不可。
农村俗语“见蛇不打三分罪,打若不死七分罪”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想问大家有没有打过蛇?反正我小时候就打过很多蛇,就像楼主所提的“见蛇不打三分罪,打若不死七分罪”一个道理。
蛇在很多农民的概念里都是有毒的,所以在户外一旦看到蛇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就会有一种头皮发麻的感觉,试问对于这种让人讨厌的东西,如果你身边有石头或者木棍之类的,你是选择掉头就跑,还是选择用石头或者木棍砸过去?
而且在农村也有不少传闻被毒死咬过的案例,有的人甚至为了去毒还断腿断脚,甚至还传言如果人一旦被三步蛇咬住,只要走三步,人就会死,关于毒蛇咬人事件在农村传言非常严重,正所谓人言可畏,又很少教大家如何自救,所以农民是非常痛恨毒蛇的,才有了见蛇不打三分罪的说法。
如果在路上有毒蛇挡路,我可以断定很多人都会选择用石头打过去,想把蛇赶跑,或者打死,可是打不打得中就是个问题了,蛇一旦被吓走,可是有的人又开始害怕了,农村有传言,如果蛇不打死,它就会记得打他人的相貌,然后找机会报复,那么这个说服是否成立呢?
其实这话就是老人骗小孩而已,一般人不主动攻击蛇,后者受到惊吓,蛇很少会主动攻击人类,把蛇吓走后,它或许在附近逗留,而它此时处于受惊状态,一阵乱跑,所以还是尽快离开危险区域。
正是因为农民担心蛇来报复,所以才有了打若不死七分罪的说法。
农村俗语“见蛇不打三分罪,打若不死七分罪”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在农村遇到蛇是非常正常的事儿,尤其到了夏季天气炎热,更是蛇最活跃的时期。1996年我家翻修房屋,在房屋底下的地基挖出来两窝小蛇,总共有十来条,应该是刚出生没多久,我家养的猫狗见到后,凑到跟前将十来条蛇悉数叼走去院子里玩耍,后来吃没吃不知道,但一直没找到大蛇。结果第二天去街上玩的狗子,肿着嘴巴和腿就回家了,邻居家爷爷说看到我家狗子跟两条大蛇打架,被蛇咬了。
至此我们才意识到,这可能是那两窝小蛇的父母来复仇了,莫非蛇真的是“有仇不报非君子”的家伙?村里老人说“见蛇不打三分罪,打若不死七分罪”难道真的有一定道理?
其他的不清楚,但我知道老人的意思是说,蛇这种冷血动物在野外见到人会攻击人,如果不打死,自己就有被咬的风险;如果打蛇了但没打死,就有可能遭到它们的复仇。
小时候听过老人这么说之后,每每在野外见到蛇,第一想法就是觉得应该打死它,我就会用木棍敲打,用砖头把蛇头砸扁。后来有一次在一个鱼塘周边看到一条漂亮的铅色水蛇,我也一样拿着木棍去打,结果刚打了一棍子就被它逃到水里去了,我在岸边等它上岸,等了半天不见它出来,临走的时候,它突然从后面咬到我的脚踝,疼的我大叫,然后它又快速的跑到了水里。
回家后我不敢跟爸妈说,就强忍着,第二天脚踝肿了一个大包,被妈妈发现,赶紧把我送到村卫生院治疗,好在当时农村的男孩子都皮实,医生看过之后给我打了两针就消肿了。那时候我也才知道原来铅色的水蛇是有毒的。
有了那次被咬的经历后,我再遇到蛇就远远的避开。1998年夏天我放学回家路过一片砖窑的大水坑,在坑边又遇到一条蛇,由于蛇的颜色接近泥土颜色,一直到快踩到蛇时才发现它。本以为这次一定会被咬了,浑身发冷,胳膊上都起鸡皮疙瘩了。
没想到的是那条蛇抬头看着我,我也不敢动,也看着它,我们就这样互相看着对方。我害怕这么近,我一打它它就会咬我,脸上都开始冒汗了,那条蛇可能也有点怕我,看我不动它自己看了一会快速的跑掉了,至此我才松了口气。
小时候有过这两次经历之后,我开始怀疑老人对“见蛇不打三分罪,打若不死七分罪”这句话的解释,反正从此之后,在野外见到蛇,我再也没打过,也再没被蛇咬过。反而是曾经见到蛇总打蛇,没少被咬。
课本上老师也教过,蛇喜欢吃蛙类、鼠类、鸟类、蜥蜴类等等小动物,蛇对于人类来说是益类,把帮助我们除害护庄稼,人类并不是它的食谱范围,相反人类还是蛇的天敌。平时蛇都天生的害怕人,而在野外被人类无意中踩到,或者人见到蛇后害怕的尖叫声,才是蛇咬人的原因,它们觉得这是一种威胁。
但对于一些毒蛇,我们在野外见到,其实最好还是远离,不要去打,农村没少发生人被毒蛇咬伤后致死、致残的惨剧,你要去打它,肯定会让它感到威胁,从而咬你,你要捕蛇技巧不行,肯定会被它咬伤,反而是远离最安全。不过大多数毒蛇也是胆小怕人的,遇到之后保持冷静,摸惊慌。
(文/阿冰)
农村俗语“见蛇不打三分罪,打若不死七分罪”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蛇在农村人的眼中,是通灵的生物,一般情况下都会敬而远之。如果一旦不小心惹到了蛇,人们就一定会想尽办法把蛇杀死,以绝后患。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心里怕蛇类的报复。
小时候在农村,草垛、木堆和树林里,经常能看到蛇的踪影,它们感觉到有人靠近时,往往都快速跑掉,而人们如果上山或者穿过树林时,也经常拿着根长长的木棍,不停地在草丛中拨打,这就是所谓的“打草惊蛇”,避免受蛇的伤害。
但也有人不经意间被蛇伤到,记得邻居家的孩子就是。他和母亲上山去采蘑菇,自己一个人离开母亲去玩,结果被草丛里的蛇狠狠地咬了一口,不一会儿功夫,小腿就肿起来!
他母亲听到孩子的喊叫声,马上就跑了过去。当时那挑野鸡脖子(农村都这么叫,查了一下,学名叫虎斑颈槽蛇)还盘着身子竖着头,不停地吐着信子(就是舌头),他母亲拿着手里的木棍就去打蛇,后来又拿起地上的石头去砸,蛇受伤后钻进草丛里不见了!
她什么也不顾了,赶紧背着孩子就下山往村里跑,找到村里诊所的医生。这个医生只知道用些头疼脑热的药,根本没治过蛇伤,就建议她去城里的医院注射血清,结果旁边看病的人都笑了,说让野鸡脖子咬伤了还用上城里医院吗,咱们村的翟大爷就能治!
翟大爷是村里一个老头,平时能配些草药,据说都是老人传下的方子。后来外敷内服他的草药后,这个被蛇咬伤的孩子果然没事儿了!
不过后来听说蛇只是被打伤跑掉,并没有打死,翟大爷又建议那家人找了个出马的(就是跳大神的),做了场法事消灾免祸,按照他的说法,如果不这样做,受伤的蛇会回来报复的!
我倒是没看过蛇会报复人,但的确看过很多的蛇聚集在一起晒太阳,也看到过蛇蜕皮,感觉挺吓人的。我妈妈曾告诉我,遇到蛇不要慌,也不要伤害它们,因为它们一般情况下不会害人的,如果和你有缘的话,还会给你带来好运。
原创不易欢迎关注。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