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说?

就在二三十年以前,这是农村最沉重而辛酸的话题,也是人们探讨得最多的话题。怎么赡养好老人,如何赡养好老人,我亲自参与调解的案例,不说上百户,也有几十户吧。

记得二十多年前,我还在乡村工作时,一个细雨霏霏的冬天清晨,当我打门宿舍门时,一个老汉提了一个鼎罐,在我门前的走廊上的寒风里瑟瑟发抖。我问老人有什么事,他气得说不出话来,只是流着浊泪,用手指着鼎罐里面。我一看,里面是半生不熟的米饭,泡满了清水。我一看就明白了。老人清早起来煮饭,快熟的时候,让谁往里面掺水了。能这样做的还能有谁呢?不是儿子就是儿媳妇,这种家庭矛盾在农村司空见惯,我已经感到不奇怪了。老人气缓和了一点后,给我讲了经过,果然是他儿子往鼎罐里掺水了。

我和老人来到他家里,没想到他儿子比老子更有理,振振有词,说老人是恶人先告状。理由很简单,他家三兄弟,母亲去世一年多,父亲轮流到三兄弟家吃饭,一家一个月,轮着来。这个月正好是在往鼎罐里的这个儿子家吃饭。老人从昨天开始自已煮饭吃,不去过这种轮流在儿子家吃饭的生活了。这个儿子心想,我又没有亏待父亲,父亲不去他家吃饭,在别人的眼里说明他对父亲不好,传出去有多难听,说他忤逆不孝,这个罪名的锅他背不起。

而老人呢,过着在仨儿子家吃饭,总是找不到家的感觉,觉得到哪家吃饭都要看儿子和儿媳妇的脸色,心里不是那个味。他想,趁自己能还能动,田里的地里的活还能干,为什么不自己煮饭吃呢?于是就发生了早晨的一幕。我把三个儿子喊来,把他们父亲的意思给他们说了,告诉他们,他父亲不想“轮牛”,要自己过。兄弟仨说,要得向舅舅和叔叔伯伯报告,这个规矩是他们定的,得他们同意才行。最后他家的舅舅和叔叔伯伯同意了,这事也就解决了。但有一点,等他父亲实在动不了时,再由仨兄弟轮流照顾,最终的结果还是要“轮牛”。

“轮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集体时,生产队喂养的耕牛,由于牛少农户多,一头牛一般由三到五户农户轮流看管,一户几个月,或者半年,或者一年。这就与题目所讲的“轮官马”是一个意思。但是“轮牛”毕竟是属自己小集体的,大多数农户会尽心尽力地去看管,何况“轮牛”是有工分的,那时有工分就能分到粮食和少量的钱。

而“轮官马”就要差一些。“轮官马”是古代的一种傜伇,是无偿的。这种官马主要是驿道上用来驮运物资和给人骑的马,也有用于战备后勤运输的马,战马不可能放到百姓家来喂养,由骑兵自己喂养。轮流喂官马既是一种傜伇,不喂自然是不行的,每户人家就不得不敷衍了事,官马也就喂不好。俗话说“官马瘦,官船漏”,官马轮流喂养,没人尽心当然就很瘦,官船破了没有人修补,自然就漏水。

过去,年轻夫妇都有一个想法,想多生儿子,目的是“多子多福”,老了要享他们的福,等辛辛苦苦地把孩子拉扯大,让他们成家立业后,自己年老多病,结果没有儿子愿意与他们一起生活,自己就像八月的黄瓜架,没人理了。

一般来说,农村儿子多的人家,对老人的赡养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父母是始终与儿子在一起,一般是小儿了,其他儿子按月或按年负担,也就是出生活费(包括粮食)。第二种是老夫妻俩不与儿子一起过,俩人过,儿子负担生活费,包括水、柴火等生活必须的东西由儿子轮流供给。第三种就是所谓的“轮官马”,轮流到儿子家吃饭(或送饭),自己不做饭。

一般来说,人老了始终与一个儿了一起生活是最好的。但是,这种方式主是儿子儿媳妇们的话最多的,主要是认为老人跟哪个儿子,哪个儿子就占了大便宜。这种方式的风险是,到最后其他儿子撒手不管,由与老人在一起的儿子一家承担到底;其次就是在自己还能动的时候,两个老人一起生活,不过老了动不了,还是要儿子轮流照顾。这种方式,一些人家的儿子儿媳妇也有话可讲,主要是说老人向谁,钱财私下给了谁,看不起谁,有吵不完的嘴。这种方式的风险在于,到最后没有一个儿子管老人,与孤寡老人没有区别;最不好的就是“轮官马”,且时间越短,对老人越不好。但是,在儿子们的眼里,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是最合理、最公平的。

比如说,一个儿子轮一个月,过去本来生活就不是很好,一般的人家,一个月能吃一餐肉就不错了。如果碰到厉害的儿媳妇,老人在他们家吃饭时,一个月忍着不买肉吃,到第二个儿子家里,也是一样,要是有五个儿子,五个儿子都是这个德性,轮一圈就是五个月,老人连一点荤腥都见不到。这种方式的后果是,老人的体质本来就差,生活不好身体就垮得快,当然也就死得快。

过去农村,这种“轮官马”的老人,大多数人寿命都不会很长。如果轮流的时间是半年或者是一年时间,相对来说又要好些,儿子家不可能半年都不吃一次肉,他们吃肉不可能不给老人吃。按农村的说法,就不至于“落空”。这里面还有的儿子儿媳妇不时给老人气受的,就不用说了,老人心里有一本账,可又能怎么样呢?在农村,这样的人家往往爱计较,也嫌弃老人家,恨不得老人早点死。因此,轮流的时间为一个月的是最常见的方式,也是最坏的方式。

农村老人常说,年轻时期朌“多子多福”,到人老了,结果是“多子多难”,还有的说是“多子多冤”。也有的说是“上炕”,就是放在火上烤,日子难过。

现在生活已不是过去那么艰苦了,老人吃肉应该不是大问题,一个家庭的儿女也不像过去那么多,希望天下儿女要善待自己的父母。特别是人老了,俗话说“老来返童”,也就是说老年人的性格变成了孩子一样的性格,做的事、说的话都不太正常了。我们要像父母爱自己小时候那样,爱自己年迈的父母,用父母对自己小时候那人,悉心照料,少计较,多退让,多关爱。

农村俗语“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说?

谢谢系统邀请。

农村俗语“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这是古代的一种形象说法,直至七八十年代在农村还存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现象也存在着很大的改观。父母养孩子更多的就是爱的传承,至于养老问题实行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提供了保障,更不用说吃一口饭的问题了。

在古代,男子只有一个明媒正娶的妻子,其余的都是侧室与妾室,他们养育的孩子分为嫡子与庶出,能够大量继承家产的只有嫡子,嫡子里面占最大头的就是嫡长子。财产继承的最多,就要承担父母的养老问题。如果父母是一个穷人呢?养孩子就已经耗尽了所有的资源,到老了怎么办?因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么一句话“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

什么叫“轮官马”?古代人们除了赋税之外,还要进行徭役,除此之外,他们还要承担起给官府养马的任务。因为马匹数量有限,不可能每户一匹,而且农户的精力也有限,占有的资源也有限,因此只能是轮流养育。这样既能保证公平原则,又能让马匹吃饱。借用到养老上来,虽不贴切,但是又很相似。

古代的继承一般集中在嫡长子的手里,当然也是嫡长子承担父母的养老问题,养老也就不成问题。在80年代的时候,农村这种现象很常见。如果老人只有一个儿子的,可能稍微会好一些,父母将所有的关爱给了他,赡养老人当然责无旁贷。而孩子多了,老人总想着要一碗水端平,但不管你手怎么端,一碗水也都端不平。所以在谈及养老问题的时候,子女、还有儿媳就开始互相的攀比,老大推老二,老二推老三。最后子女也为了公平,决定轮流赡养。但是这看似公平的决定,让老人的生活水平大打折扣。日因而这些子女多的,反而不如那些有一个孩子的生活品质好。

农村俗语“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说?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常言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千百年来,这样的观念一直流传至今。然而有时也不尽人意,所以就有了“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的说法。今天就大家一起分享这句谚语。一、这句谚语的意思

首先看“轮官马”的意思,轮留饲养官马,此处“官马”比喻父母老人。所以,“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的意思,直接的理解就是养儿不要养俩个,养俩个看似轮流伺候老人,可老人的生活并不一定如意。

二、这句谚语想到的

养儿防老,生养多个儿女,本来是寓意多子多福的事情,老来多个儿女多个依靠,这是好事情。可现实很多却不尽人意,经常看新闻“多个子女不管,老人露宿街头”,“俩儿不管老人,让老人住牛棚”,更有甚者虐待老人。反而是只有一个子女的老人幸福感会相对高一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负能量事件呢?子女多了往往互相推诿扯皮,而且在赡养老人方面互相比较,生怕自己吃了亏。“老大认为,老人平时偏亲老二,老二就应多在赡养老人方面付出,老二认为老大是长子,家境又好,条件不错,理应多付出。再加上妯娌之间有矛盾,更让事情越来越糟,这样兄弟俩个推来推去,老人就像个皮球被踢来踢去,可是苦了老人”,我们说这样的儿女还是儿女吗?这样的事例在现实却比比皆是!

讲到这些并不是要表达子女多了不好,而是想说子女要多多关爱老人,父母为我们的付出是伟大无私的,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都是爱我们的。百善孝为先,终有一天我们都会老去,我们怎么对待父母,等我们老了,儿女就会怎么对待我们,这是因果定律。

我们在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父母养我们长大,我们陪父母变老”,作为子女要多关爱老人,多关心他们的需求,特别是精神需求,让他们快乐的安度晚年!所以,我们应当做的是:好好赡养老人,常回家看看!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以上就是我对本次问答的理解和分享。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声明:以上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本人公众号!我会及时删除!谢谢!

农村俗语“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说?

农村有句俗语叫做“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意思是说:如果生养了两个儿子,那么将来在养老的问题上,两个儿子就会轮流让父母吃饭。

这里的“轮官马”指的是官家的马,今天你骑,明天他骑,没有清闲的时候。

过去农村人养老的观念是“多子多福”,意思是多生儿子将来能为自己养老。

事实却相反,儿子多了父母受累,儿子越多,养老更成问题。

其实这句俗语还有下一句:“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

意思是说三个儿子无法像两个儿子一样来回轮养父母。三个儿子会互相扯皮和踢皮球,谁也不想让父母住在自己家里,因此两个老人就没有了家。

农村还有一句俗语叫做“养儿不用多,一个顶十个”。意思是说孝顺的儿子能顶10个儿子,不孝之子再多也是白搭。

如果生了一个儿子,那么在养老的问题上,一个儿子无法推脱。

如果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儿子共同来抚养父母,公平的办法就是父母在大儿子家吃住一个月,然后在二儿子家吃住一个月,也就是说来回轮养父母。

想必大家都看过吕剧《墙头记》吧?戏中的大乖、二乖,当初让父母轮换在两家吃住。

如果赶上大、小月,两个儿子为多一天或少一天争执不下,谁也不想让老爹在自己家多住一天。

为了解决大、小月问题,大乖和二乖商量把老爹抬上两家共用的墙头上,老爹跌落到谁家,就在这家吃住一天。

生了两个儿子,在养老的问题上儿子就互相扯皮,最后只能轮养父母。

讲真这还算不错的结局,如果生了三个儿子,父母将来养老的问题会更加悲惨。

农村有句俗语叫做“鸡多不下蛋,儿子多了瞎捣乱”,三个儿子从心里谁也不想养父母,就会制造许多矛盾。三个儿子最终目的就是想把父母赶出家。

三个儿子之间的战争祸及父母,迫于无奈,父母为了儿子们和谐家庭,只好做出牺牲流落街头。这就是“生儿别生三,生三没了家”的道理。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子多福”的观念正悄然发生了变化,由于生活的压力和抚养后代的成本,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生养一个,这样的好处是父母不会被当做轮官马一样赡养。

文/秉烛读春秋

农村俗语“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说?

养儿别养俩,养倆轮官马。养俩儿子的人这一生是很辛苦的,就像马一样不能停止。官家的马多数是驿站的马,担当重任啊!官马为了送文书,为了送官家一切需要的东西。不辞劳苦,唐朝时候,有个杨贵妃不是喜欢吃荔枝吗!为了让杨贵妃吃上新鲜的荔枝,真是马不停蹄,日夜兼程,据说官马为了送荔枝累死了很多。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官家的马,和平时期是送文书的;战争岁月是冲锋陷阵!送文书不是有时也是八百里加急吗?不敢耽搁时间呀!

养俩儿子的人,你就要像官家马一样,没有空闲时间一样啊!为了这个又要为那个儿子,总是要冲锋陷阵的!

农村俗语“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说?

这两句俗语就是老人得出来的经验教训:如果养了两个儿子,看起来儿子也不少,但是到老的时候,养老反而令人担心啦!

“轮官马”指的是官家的马,今天你骑,明天他骑,根本就捞不着休息时间。

这句俗语还有下半部分:“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是养了三个儿子,那等到了老的时候,就无家可归啦。

农村还有一句俗语叫做“养儿不用多,一个顶十个”。意思是说孝顺的儿子能顶10个儿子,不孝顺的儿子即使再多也没有用。

朋友们,我们看看这些俗语,有没有道理呢?这些俗语都是中华民族的先民在人生、生活、哲学诸方面的结晶。

这些俗语,无一例外的都提到了养老问题。在中国,养老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中国人都有养儿防老的隐患意识,担心老的时候没有下一代的赡养。

古人在实践中发现:儿子多了不一定是好事,不仅要给孩子张罗终生大事,而且,到老了的时候,儿子多了,反而容易攀伴儿,互相推诿扯皮;看起来儿子多,其实老人的下场非常悲惨!

进入新时代,家家户户孩子没有以前多了,所以,各种溺爱孩子,各种娇惯孩子!孩子大都自私自利,以个人利益为中心。还谈何这些孩子长大后会真心孝顺父母。

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引以为戒,为了养老的问题提早做好万全的准备!

感谢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