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习俗为什么要挂菖蒲和艾草、有什么特定含义呢?

2020年的端午节,因农历闰了四月,好像来得慢些。而南方的梅子正熟,与往年的端午节季节差不多,古人定的时令不会差得很远。

(三角粽子)

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我们认为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而我国还有一些地方把五月十五称为大端午,南方有些地方,端午节从五月初五开始,每个地方每天都有村子过端午节,直到五月十五才结束。

五月是一年的炎热酷暑即将来临的时候,是流行病、瘟瘴疫疠将发的季节。从现在医学上来看,古代以瘟瘴疫疠命名的流行病,现在有了医学名称,就是乙型脑炎与脑脊髓炎,发病率最高,尤其是乙型脑炎通过蚊子传播,而脑脊髓炎通过空气传播。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而五月五日则是恶日、毒日

(艾草)

端午节那天,民间很久以前就有挂菖蒲和艾草的习俗。如《诗经.采葛》:“彼采艾兮。”又如,南北朝梁宗懔著的《荆楚岁时记》就有这样的句子:

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按:宗测字文度,尝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灸有验。《师旷占》曰:“岁多病则艾先生。”

可见古时五月五日挂艾草风俗就已盛行了,可以说采艾挂艾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习俗,可能比端午节的起源还要早,有很多文史方面的专家提出了这一观点,但没有历史实证,至今也不了了之。直到现在,楚地(今湖北、湖南)在端午节时,将艾草菖蒲一起捆扎后,分成人字形挂于门楣上,这种习俗依然沿袭古风,没有变化。这种人字形挂法,事实上是为了扩大艾草菖蒲香气的扩散范围,发挥更大的作用。

(菖蒲)

古人因对各种流行病认知有限,他们就将流行病说成是“毒气”和“邪气”,认为是“鬼”在作怪,于是,民间菖蒲和艾草主要的功能就成了“除邪辟秽”、“辟邪驱鬼”、“驱邪却鬼”等迷信的说法。

古人很早就认识了菖蒲和艾草药性,如菖蒲菖蒲的气味芳香,可辟秽化浊、解毒驱邪的功效,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将其列入预防疾病的常用药。而艾草能发出浓烈香气,可以驱蚊蝇、灭菌消毒,预防疾病,同时也是一种内外兼用的草药,可治多种疾病。

其实在山区,端午节前后,过去人们有上山采集草药的习惯,只是将菖蒲和艾草挂在门上,其它的草药晒干后收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如今,临近端午节的时候,集市上摆满了各种新采来的草药。据说端午节前后采的草药药效最好。这种说法已被现代中医药物学部分否定了,科学也证明,草药的采集,不同的草药应在不同的季节采集,但这种民间端午采草药的习俗依然流传下来。

(民间挂菖蒲艾叶习俗)

由此可见,端午节菖蒲和艾草的传统习俗,其真正的目的还是预防疾病,比如,艾草驱蚊蝇、灭菌消毒就是为了切断流行病的传播源,预防疾病扩散。同时,如出现不明疾病时,可用挂在门上的菖蒲和艾草应急,使病情暂时缓解,偏远农村均有这种传统习惯。

端午节习俗为什么要挂菖蒲和艾草、有什么特定含义呢?

端午节就快要来了,作为立夏之后的第一个法定节假日,历史悠久,相传春秋时候就有流传。端午节不仅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还是农村气候变化中的关键写照,关于端午节的民俗活动有很多。虽然,十里十乡风,百里百不同,但是端午节一定有插艾叶,挂蒲剑的传统。不仅是农村,城市也是一样,大家都喜欢将艾草和菖蒲两个捆绑在一起使用。为什么艾草要搭配菖蒲呢?到底有何说法呢?

一、看看以前怎么说?

因为端午节插艾叶自古有之,所以怎么插、何时插,是否需要什么要求,都可以从原来的俗语、著作中找到答案。

1.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农村谚语表达出端午节要插艾叶,人们也将插艾叶当成是端午节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至于说为什么,正如《荆梦岁时记》所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青气。” 因为端午节气温升高,各种蛇虫鼠蚁大量出没,而艾叶属于一味重要,具有特殊的气味,可以起到效驱虫防病的作用。

2.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古代对端午节悬挂艾草也有讲究,需以菖蒲同用,捆成人形悬于门上,好比贴上了灵符,驱除魔幻、起到祈福的作用。艾叶好比旗帜,菖蒲好比利剑,两者搭配门神手里拿着的武器,阻碍毒气的侵入。

之所以选择菖蒲,因为其为五瑞之首,又形似宝剑,插在门口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后来将菖蒲比喻为“蒲剑”,可以用来斩除千邪。清代就有这样的记载,《清嘉录》写到,“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二、看看现在怎么做?

现在农民也好,城市也好,都将插艾草、菖蒲当成必备活动。由于城市没有地方采割,一般在端午节之前,在市场上购买两者捆在一起,列在门口,意为辟邪和驱虫的作用。

在农村,一般在端午节当天,一大清早采割艾叶和菖蒲,三两束扎在一起或插于门窗,或悬于门头,既为驱毒又为驱邪。因为,农村很常见,都是两者同用,这个习俗已经流传很多年。

综上所述,无论是以前的俗话、谚语都有关于端午节悬挂艾草、菖蒲的说法,两者都有驱邪、驱虫的作用,两者同用,效果更佳。再加上,两者的外形都各有引申,故沿用至今。

端午节习俗为什么要挂菖蒲和艾草、有什么特定含义呢?

在我的家乡有一种传说:当年是张献忠“洗四川”时,路见一妇人背上背了一个大一点的孩子,手上却牵着一个岁数小一点的孩子在奔跑,于是,张献忠就叫卫兵去把妇人和孩子叫了过来问是怎么回事?妇人就告诉张献忠说,大点的孩子是姑姑家的,因为姑姑和姑父在逃亡的时候都已经被杀死了,我得善待他们的孩子!小点的孩子是自己的。于是乎张献忠被感动了,就告诉妇人不必在逃亡了,回家去用青藤挂在屋子的门楣上就不会有事了,后来大家听这么说,也就都挂上了青藤(也就是现在的陈艾和菖蒲)。当然,书上说的却是纪念屈原,因为屈原的别名就叫“端午”。

端午节习俗为什么要挂菖蒲和艾草、有什么特定含义呢?

谢谢悟空邀答:

艾草古人把它晒干拧成绳来到夏天点燃可驱赶虫类,慢慢演变成艾可避邪,除百病一说。

端午节习俗为什么要挂菖蒲和艾草、有什么特定含义呢?

中国传统节日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承。端午节也不例外,端午节是为了记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个节日历史意义深远而又伟大,吃粽子也是一种文化传承,习俗流传至今,感恩的心永远不会忘记。

端午节习俗为什么要挂菖蒲和艾草,有什么特定含义呢?

挂菖蒲和艾草,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菖蒲和艾草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气味芳香,有驱虫杀菌之功效。

挂菖蒲和艾草,主要是避邪,有镇宅之功效,有百毒不侵神奇魅力。

端午节,包粽子,挂菖蒲,挂艾草,也是对生活美好的祝愿。相传爱国诗人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日在汨罗江投河自尽。世人为了记念他,在五月初五日包粽子,划龙舟,就是不忘爱国诗人屈原,用一颗爱国的心感恩生活。

端午节习俗为什么要挂菖蒲和艾草、有什么特定含义呢?

这有一故事。張献忠进川时,看見前面有一妇女,手牵一最小孩,背上背一个比路走小孩还大,很气愤的说,你这妇人心太黑了。妇人見后,就如实讲,背上背的是哥嫂的,哥嫂以走了。走路的是親生。張听后,很威动,请女人到家后,挂上那种草,军人不得干优,妇人回家后,一传十,十传百,家家门口在五月挂上那种,加上張献忠下命,不得干涉干优这种门上有草,善良人家,从此以后。五月端午节,门上就挂这种草3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