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为什么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人们心目中的三国英雄大多来自《三国演义》,而三国确实是群英荟萃丶诸侯逐鹿的热血沸腾的年代。罗贯中用妙笔生花般演绎了史诗般三国。在民间,特别在宋代三国评话已是热火朝天,人们颂扬刘皇叔的匡扶汉室丶鞭挞董卓和曹操的 擅权,来表达对辽丶夏丶金兵侵犯中原的愤恨,寄托对中华祖国的忠义。罗很好地把民间传说和历史演义起来,突出了忠义这一个主题。

以至于陈寿正宗的《三国志》反而不引人注目。《演义》自然是七分真丶三分假,但它是在真实基础上进行了文学加工,显得人物更饱满丶生动。《演义》最精彩的是桃园三结义,到诸葛病逝五丈原。里面的故事个个精采,可以独立成章,又可以一气呵成。人们读来荡气回肠,又可以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三国故事,人们脑海中随处可现:貂蝉丶吕布丶董卓三角恋,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煮酒论英雄,关云长千里走单骑,三顾茅庐,长坂坡赵云救阿斗,火烧赤壁,捉放曹,官渡之战,火烧连营,空城计,等等。

三国故事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关云长的忠孝仁义,长久来在中华民族中留下了深刻烙印。

出身布衣,隐居南阳,而怀"管仲丶乐毅"之志,千百年来鼓舞文人志士以天下为重。刘关张出自寒门,义结金兰,励志勤王,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为天下多少人奉为英雄丶视为楷模。

这些都已经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

正因为如此,历朝历代都会宣扬"武侯祠"丶爱戴"关帝庙“。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历代王侯将相的追求目标。

关云长义薄云天的忠义,是历朝历代为官的丶百姓奉为偶像般崇拜。

而三国群英闪烁,又带来极具商业效益的利益,驱使各种商旅文化的兴起。三国文化传遍华人世界,三国明星商机源源不断。

这一切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神话一般故事,在日本动漫丶网络丶连环画等已带来巨大财源,在中国日益发达的今天,三国效应也必将给商家带来滚滚财富。

三国梦,梦三国!更美的三国在中国!

三国历史为什么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三国故事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三国历史的广泛传播绝不仅仅是《三国演义》一书的贡献,《三国》的成书也应该归功于此前的这么一个过程。三国故事本身的特点,历朝历代对三国历史的影响或是再创作,共同造就了如今三国历史在中国雅俗共赏的局面。

三国历史本身的特点

三国历史本身就足够精彩,东汉末年到魏晋之间持续多年的动乱,名士豪杰辈出。三个国家之间的利益纠葛,既不同于东周列国故事的复杂凌乱,又充满曲折的脉络与耐人寻味的细节。特别是三国人物在期间经过历史加工之后的鲜明特色,更加使得三国故事鲜活生动,所以上至士大夫下至平民都喜闻乐见。

历朝代对三国故事的臧否与补充

从三国历史到《三国演义》再到如今的三国文化,是雅文化与俗文化的成功互补。在三国的历史方面,在三国历史的传播方面,先要归功于记载和今后增补三国历史的史官们。这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三国志》。

《三国志》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不必赘述。《三国志》是三国故事得以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又要先归功于陈寿。从入选中学课本的《隆中对》来看,我们就能发现《三国志》与其他史书的不同之处,《三国志》的叙述不同于之后很多正史的分门别类,它完全是以人系事,陈寿修《三国志》的目的就是为了纯粹的记录时人时事。所以,它的这个特点就很容易使人在其中发现精彩

在之后的两晋时期,品评人物的风气盛行,在这期间又有大量的文学创作,它们自然而然地丰富与生动了三国故事。在期间的南朝,又出现了推动三国故事发展的另一个人——裴松之

《三国志》其实很生动,但它过于简略太过简短。裴松之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为《三国志》做了补注,裴松之所做的工作之多,以至于我们只要对比《三国志》的原文与注释的多少就能非常清楚看到。裴松之是丰富三国历史故事的大功臣,他对三国历史知识的传播所做的贡献应该说是不亚于陈寿的。

(裴松之)

在之后各朝对三国历史的重视,特别是如宋代对三国正统的争论,其实都推动了三国历史的普及。这也是三国故事精彩复杂的结果。

诗词及通俗文艺的推动

三国历史的传播很大一方面都要归功于关于三国历史的文艺创作。正是这些文艺形式,使得三国才被广为熟知。

首先是诗词歌赋创作与戏曲杂剧等艺术。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剧有多少歌颂了三国故事。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的《蜀相》、苏轼“一时多少豪杰”的《念奴娇》等等,这类的创作数不胜数,它们都推动了三国故事的传播,这些诗词也为后来的通俗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一时多少豪杰)

然后是市井文化中对三国故事的创作,这主要集中于大众喜闻乐见的戏剧。《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瓦肆勾栏的文艺表演:

说《三分》……其馀不可胜数。

《三分》即是三国故事。所以这些创作又以非常快速度在市井里弄为三国故事做了推广,茶余饭后的闲谈也因此多了主题。

所以在关于三国的通俗文学越来越成熟的时候,在《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三国演义》诞生了。这里我要多说一句,关于历史小说的理论一般有两大流派,一是“羽翼信史”,这方面的小说有杰出的《东周列国志》。二是“留心损益”,这方面的小说中最为知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和其他三国小说的巨大成功在明清极大的扩大了三国历史的影响,以至于达到了被人津津乐道的地步。

所以,三国历史之所以被人津津乐道,我认为主要原因就在这三方面:一、三国历史本身的特点,二、历朝代对三国历史的藏否与补充,三、诗词及通俗文艺的推动。

三国历史为什么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三国历史非常的励志。三国可以从多角度去阅读,可以当做小说、可以当做英雄传、可以当做创业史等等。没个时期和不同的心态读三国都会有不同的意义。以创业人的角度更是有趣。

袁氏兄弟相当于行业的领头羊

袁绍、袁术两兄弟在三国早期最大的军阀了,而且是历代如此的家族传承,那么这兄弟二人的势力无异于现在一些行业的领头羊。但是可怜的是袁绍、袁术二兄弟骄傲自满、不思进取。一点一点的落后,一点一点的被动然后手下的势力也一点一点的被新兴企业吞食。袁氏兄弟属于重工业难以转型,只能慢慢的被新科技所取代。

江东孙权好似一些能力不错的富二代

孙权继承父兄基业,既没有扩张企业也没有让企业缩水。孙权在整个三国历史中缺乏存在感,手里有一手的好牌却不会打。明明自己就可以当主角,却常常给他人当配角。波澜不惊时就谈合作,一波三折时就谈合并,妥妥的为了生存。

刘备属于典型的暴发户

刘备在三国中可以说是典型的暴发户。从市井小贩到三分天下有一,可以说是草鸡变凤凰了。拥有资本后得意忘形,不住的挥霍。流动资金被挥霍,资金链也断了,留给后代的只剩下固定资产。

曹操典型的创业成功人士

曹操从小资直线发展为龙头企业。以创新的思维、开拓进展的势头长线发展。虽然起初有些力不从心,但是小有成就后就开始一飞冲天。不仅仅守得住已有的,还有能力吞并他有的。在三国时期成为了最具实力的几个企业之首。

总结:三国历史可以分为很多的角度去品味,而且不同的心态读出来的感觉也不同。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三国历史为什么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三国的历史是被《三国演义》给炒热的。

古代的时候信息闭塞,人们了解信息的途径很有限,普通人读到历史方面的书籍是很困难的,大部分是被口口相传的。这样以来《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以《三国志》改编而来的白话本小说,就被民间大量相传。普通百姓也是通过他了解到了三国时期的那一段历史。三国历史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了。

我们现在人们讨论三国历史往往都是按照《三国演义》的内容来讨论的,主要依据就是《三国演义》。其实三国时期的历史就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普通的历史时期,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也没有《三国演义》描写的那样异彩纷呈。《三国演义》神话了一批人,比如关羽,诸葛亮。贬低了一批人,比如曹操,周瑜。褒扬了一批人,比如刘备。演义中很多的故事不符合史实,可是人们还是愿意相信书中的描写,因为他复合大多数百姓的审美情趣,可以把大多数百姓的善恶观念带入进去。通过演义的精彩描写,很多的故事被大众津津乐道,口口相传。比如诸葛亮的故事大多数都不是史实,可我们宁愿相信他就是真实的,千百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他可以做出任何我们想象不到的事,他就是我们所崇拜的那位智慧智慧之神。

三国时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段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来很多英雄人物,在历史上是不可替代。比如曹操,在演义中曹操被贬低。在真实的历史上曹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英雄,他用一己之力统一中国北方,抗击外族侵略,用威压之势强力威慑北方游牧民族。使他们在曹魏统治期间没有敢来骚扰中原,一度使中国北方百姓安居乐业。可是这种做法也给以后五胡乱华埋下了祸根,给两晋南北朝的混乱种下种子。

三国的历史从另一个方面也让我们读懂了整个中国历史,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浩浩荡荡的历史让很多籍籍无名的人物引领了时代,站在历史的三岔路口,总会有人认识路,他会带领大家走到正确的路上。三国就是这样一段历史,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

三国历史为什么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看似好回答的问题,实则不简单!

三国历史,让人们津津乐道,那是主要因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先说说罗贯中。

三国历史,有小说,有评书,有话剧,有传说,有画本,有相声,有交流,有讨论……。但罗贯忠根据《三国志》及其传说,创作《三国演义》成为传奇,贴近现实,满足了国人一直以来的欣赏口味!

罗贯中,比明太祖朱元璋小2岁,比朱元璋晚一年没地,同时代人。他要多活几年,那他笔下的“明国演义”得有多精彩,不过他不会写朱元璋的,早年他俩曾经为敌。

罗贯中,元末明初写小说和剧本地。号湖海散人,一听名号,就知此人江湖书生,义气云天。巜三国演义》全称叫《三国志通俗演义》,巜三国演义》是简称。他写过宋太祖,作品存世不算多,但很挥弘。巜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是他老师。二人都是历史和其它原因不得志,不能仕途,而成就中华名籍。

1330年,罗贯中出生于山西太原,名字叫罗本,贯中是字。他爸是做丝绸买卖地,因元末动乱举家南迁苏杭,但小罗对买卖没兴趣,想入仕途,这样他就辗转成为张士诚的幕僚,张士诚谁呀?江苏泰州一带起义军领袖,带自家兄弟和盐户一起造反,但张是朱元璋死对头,张士诚原名叫张九四,朱元璋不是叫朱重八吗,可这九四就是干不过重八,都心明镜似地想雄霸天下,打到最后最后被朱元璋赐上吊。这下坏了罗秘书地终身大事,朱元璋不可能用他罗贯中了,从此专心著书,却也名满天下,该是名人,你挡都挡不住。

《三国志》作者陈寿,主要依据《魏书》、《魏略》、《吴书》所撰。全书整合汉末晋初历史,选材慎重;《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鸿篇巨著,滂薄大气,典型人物众多,脍炙人口。两著中呈现作者典型气质特点,均为私人著作,直视现实,贴近生活,说百姓所说。符合封建社会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感受和愿望,对现实仍有现代意义。这样的史记和小说怎会不受欢迎。

再看看,巜三国演义》中的这些名段

一,开篇,巜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舒服,这个开篇寄,最低能让人充实平静,把小说看完。

二,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三英,在张飞家后院桃子园,焚香饮血,义结金兰,生死与共。这是什么?这是封建社会普通百姓必须互相关怀的普遍写照,那时小老百姓谁理你,这样的互相深情拉一把,怎么能不深入人心。

三,煮酒论英雄

四,千里走单骑

五,张松献地图

六,挥泪斩马谡

七,舌战群儒

八,三英战吕布

九,三顾茅庐

十,空城计

十一,水淹七军

十二,草船借箭

十三,七擒孟获

…………。

三国历史为什么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主要是人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类似事,之所以经典,凡例嘛!如:桃园丶三顾茅庐丶关专麦城丶六出祁山更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