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男重后妻,女望前夫;宁可穷死,不娶生妻”啥意思?什么是“生妻”?

农村俗语“男重后妻,女望前夫;宁可穷死,不娶生妻”,说的是封建社会时期农村底层人物的婚姻问题。这句话前面一句还好理解,后面一句中的生妻”是最容易误解的,如果我们不了解封建社会那段最丑陋的婚俗,就会在“生妻”理解上南辕北辙。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封建社会时期农村底层人物的婚姻背景,本文先从“生妻”说起,这样就可以准确理解这句俗语。

封建社会时期农村什么是“生妻”?

“生妻”语出《文选·李陵<答苏武书>》:“老母终堂,生妻去帷。”原指年轻的妻子,后指有丈夫的女人,又叫活汉妻、活人妻等,是封建社会一种难以启齿的婚姻习俗。

现在很多人因不了解明清时期底层社会这一婚俗,想当然地把“生妻”理解成被丈夫休掉的女人,或者长年在外做生意人的妻子。试想,已被丈夫休了的女人,就不是原来丈夫的妻子了,等于现在办了离婚手续,自然就不再是前夫的妻子,他们之间就没有夫妻关系,所以也就不是生妻了。长年在外做生意人的妻子,能“娶”吗?当然不能,娶了就是“霸妻”在封建律法中是重罪,现在是重婚罪。因此,他们最多也就是私通而已,做“露水夫妻”。很明显,“生妻”就是有丈夫的妻子,古代有丈夫的妻子也能娶来作妻子?当然可以。这样回答可能让现在很多人崩溃,但历史实际确实如此。

这还得从中国古代婚姻习俗的一种陋习“典妻婚”说起。

典妻婚就是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甚至到了民国时期一段时间,男人因生活所迫,日子过不下去了,把自己的妻子租典给他人使用,这是当时的一种婚配变通形式。典妻婚听起来不符合封建伦理道德,那不是社会乱套了吗?不是直接打脸儒家的卫道士们吗?但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却真实存在,且成为俗规。

典妻虽然是让封建社会羞于启齿的一种临时性的婚姻,但民间还大模大样的讲究一种仪式感,有一整套的程序,如媒证、订约、下聘、迎娶等环节,这样才是“名正言顺”。典妻须订立契约。契约写明出典妻时间、租价及备注事宜。典妻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租妻,一种是借妻。租妻三至五年,借妻一到两年。一旦契约生效,男人的妻子就归承租人使用,直到契约到期。在典妻期间,出租人依然是被典女人的合法丈夫,但在此期间,被典的女人与承租人生活在一起,丈夫不能与妻子同住,所生育的小孩归承租人所有,契约期满后仍然回到丈夫家里。

据史学研究资料,我国古代典妻婚发端于汉代的暗娼,宋代正式在民间形成,到元代,在民间已行成一种风气,官方也曾下令禁止,可社会有需求,造成禁而不绝。到了清代,典妻婚现象就非常普遍了,用“全盛”来形容也并不为过。“典妻”这个词也就常常出现文人墨客的文章里,地方史志也有记载。

典妻婚在古代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战乱和人民生活极度贫困所引起的。毛泽东1930年10月写的《兴国调查》有这样一段:

“在兴国,地主和富农不仅有妻,还有若干妾,中农的百分之十,贫农和手工业者百分之三十,游民的百分之九十,雇农的百分之九十九,连妻子都没有。”

我们不难推想封建社会时代农村娶不到妻子的情形,游民的百分之九十,雇农的百分之九十九都没有妻室,需求量有多大。典妻婚与看似封建礼教相悖逆,相冲突,但是,古代讲究“无孝有三,无后为大”,当“断子绝孙”的威胁直接关系到家族的兴衰存亡时,封建道德和女人的贞洁观不得不作出妥协,只好服从“传宗接代”,才使典妻婚成为社会俗规。当然,历朝历代的法律对典妻都有明文规定禁止,社会现实又使得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不得不做出让步。

典妻婚当时在全国很普遍,尤其是江浙比较盛行,只是各地名称有差异,如东北地区,“典妻婚”被当地人称为“拉帮套”。这些被典出去的女人,在当时社会上被称为“生妻”或者“活汉妻”,也就是说娶的临时妻子,背后还有一个合法丈夫。

男重后妻,女望前夫

“男重后妻”之中“后妻”的理解,应理解为续弦,为什么呢?如果男富裕人家,有三妻四妾,他还在乎后妻么?这里说的是旧时一般的人家,只能一夫娶一妻就不错了,更多的穷人打光棍。娶原配妻子时,由于男人年轻不懂事,对原配妻子并不很看重,只有当原配妻子死去后,才感到丧妻之痛,经历过痛苦的男人,对续弦的妻子格外看重。这里要注意的是,封建社会没有离婚之说,只有休妻之说。“男重后妻”说的明显不是休妻,而是前妻死了,再续弦,为后妻,所以才值得珍惜,唯恐再次失去妻子。丈夫对后妻什么事都让着她、依着她,在外人眼里,自然也就有了男人看重后妻的印象。这种知道迷途知返的男人,在古代男权社会中,能珍惜一回女人,也算得上是不错的男人了。

“女望前夫”,就是曾经丧夫的女人再嫁后的心境。封建社会中底层女人守寡后,并不遵从“从一而终”的礼教制度,她们连生存都成问题,哪能一辈子守寡。在封建社会时期,能安心守寡,守着丈夫留下的田产度日,也是要有经济基础的,是有阶级之分的。富裕人家的女人丧夫,自然要“从一而终”守寡,而贫穷人家的女人丧夫,为了活下去,只能再嫁,或者“招夫”,那时农村寡妇再嫁并非难事,还是俏货。比方说,清代嘉兴著名学者朱彝尊的乳母,辞别朱家后,“十年之中凡五嫁”。鲁迅写的《祝福》中,祥林嫂二十六岁守寡,被婆家强行扭上轿,嫁给了贺老六。

男人年轻时对原配妻子往往不珍惜,而女人则不同,往往忘不了原配丈夫,毕竟女人把第一次婚姻看得很重,自然也就难以忘怀。因此,女人再嫁以后,不管后夫要弱于前夫,或者强于前夫,都喜欢拿后夫与前夫做对比。这就是再嫁女人一种很自然的心态。

宁可穷死,不娶生妻

古代还有一句俗语“宁娶亡夫寡,别娶活汉妻”。封建社会时期,富人妻妾成群,而穷人光棍汉一大堆。说实在的,那些光棍汉能娶到寡妇和被人休掉的女人,也算是幸运者,至少可以实心实意过日子,还可以生育儿女,传宗接代,到老时,妻子还是自己的。至于什么封建道德,当典妻婚成为当时的俗规后,封建礼教和道德底线就成为一个虚伪面具。娶寡妇和被人休掉的女人,比租妻和借妻,在道德上和面子上要好得多。

而娶生妻,作为一种临时性的婚姻,是再连寡妇和被人休掉的女人都无法娶到的时候,一种权宜之计,也是娶不到妻子的无奈之举。一些人是为了解决生理上的问题,更多的人是为了能得到子女,能传宗接代。生妻是别人之妻,契约期到就得送还给原来的丈夫,自己到老还是守孤凄。再说,租借别人的妻子,也得花费一笔费用,得用力气去挣。

“宁可穷死,不娶生妻”并不是什么金玉良言,说白了就是一种自我安慰,更多的是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的心态。从当时社会背景和环境来看,就是一种看似站在封建道德的制高点上做人,把自己说成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似的人物。宁可过穷日子,也不想挣血汗钱,不屑去典妻。

总而言之,农村俗语“男重后妻,女望前夫;宁可穷死,不娶生妻”是一句带有封建时代烙印的俗语,描绘的是当时的一种底层农民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从现在人的角度来说,这句俗语已经过时了。

农村俗语“男重后妻,女望前夫;宁可穷死,不娶生妻”啥意思?什么是“生妻”?

“男重后妻,女望前夫;宁可穷死,不娶生妻”一看就知道,这是男权主义思想在作祟!与之相反的还有“男不娶生妻,女不嫁六郎。”前者在告诉男人,某些女人不能娶;后者在告诫女人,某些男人不能嫁!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贤妻,但是反过来也有渣男!所以,什么都不是绝对的。

“男重后妻”就是男人重婚以后,很看重第二任妻子!然而,重婚的女人可能还想着她的前夫。“宁可穷死,不娶生妻”,意思是男人即便是穷死,也不要娶已经被休掉的女人。(这个都是封建社会老思想,只有三妻四妾才能总结的经验!)因为在古代,贫苦家庭出来的女子,都很贤惠,从小吃苦耐劳,很少出现不孝敬父母的情况!只有那些大户人家,三妻四妾,老婆明争暗斗,才会出现休妻的情况!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张郎休丁香》的故事:以前有一户姓张的大户人家,家里田产无数。最后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张郎,但是算命的说,这个儿子很难守住家产。张郎长大以后,就是一个纨绔子弟,只有他的父亲镇得住他。于是,他父亲就想办法,找一个能镇得住儿子的儿媳妇。后来张郎的父母给儿子找了一个贤惠的儿媳妇叫丁香,但是张郎很嫌弃这个老婆,整天打骂她!最后,被张郎休掉,赶出了张家。丁香被休之后,张郎给了丁香一头牛和一辆牛车,什么也没有。丁香离开的时候,三步一回头,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张家。由于是休妻,丁香不敢回娘家,最后被一家不是很富裕的男子看中,娶了她为妻。但是,两人都很勤劳,很快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而张郎在丁香走后不久,家中大火,渐渐的都不愿与张家来往,最后张郎沦落到要饭的地步。反正,哪里有饭吃他就往哪里跑!有一天,张郎见一户人门外排起了长长的队。由于张郎排在最后一排,轮到他的时候,饭就没了!第二天他排到第一,结果发饭的人,却从最后一排发起,轮到张郎的时候,饭又没有了。到了第三天,他心想如果排在中间,总能吃到饭。但是发饭的人又从两边开始发,到了他哪里的时候,又没了。饿了三天的张郎,实在忍不住去哪户人家的家里讨口饭吃。进了那户人家的厨房,他看见一个女人在烧饭,而那个女人却是他曾经休掉的妻子——丁香。

其实,丁香第一天在家,就看见了张郎站在最后一排。第二天,丁香为了不让他饿肚子,叫人从后面开始发,但是张郎却站在了前面一排!丁香认为张郎无论站前面和后面都没吃到,于是叫人从两边发。没想到,张郎频繁的改变位置站在了中间,轮到他的时候,又没了。张郎知道真相以后,无地自容,最后钻进烧饭的火坑死了。

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男人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爱人。其实,在古代贤惠的女人特别多,张郎不知道珍惜,纯粹是张郎自作自受。比如现在很多男人嗜酒好赌,不务正业,疑神疑鬼,老婆跟别人跑了,那怪谁,自己有没有想过她为什么要跑?当然,这个社会渣男多,当然渣女也多。某些女人,你越让着她,她越得寸进尺。姜子牙的老婆马氏,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马氏嫁给姜子牙后,绝对姜子牙没有本事,整体数落他,觉得姜子牙无用,家里又没钱,看不起他。最后马氏让姜子牙将他休掉,姜子牙无耐,只好写了一封休书。等姜子牙飞黄腾达以后,马氏感觉内心惭愧,最后自缢身亡。

在古代女人的地位很低,男人三妻四妾很正常,如果男人不满意很容易被休掉。被休掉以后,流言蜚语不断,很难再嫁。所以,很多女性受人唾弃。现在女人地位高了,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利,确因为感情不和而闹离婚的大有人在。男女双方离婚无法有这几个原因:第一种,男人受不了女人某种缺点,或者婆媳关系不好,最终男人提出离婚。第二种,男人有恶习不关心自己或者家庭不和睦,最后女人提出离婚。还有一种,男方家庭条件差,或者有暴力倾向,女人甚至不离婚,然后就离家出走了。还有就是,富家子弟,家财万贯,可以时不时的换女人,他们不怕离婚。总之,离婚的人,总是有原因的,所以无论男女被世人诟病。

说实在的现在重男轻女,导致男多女少,女人选择的权力更大。现在,只要是个女人,就能嫁出去,但是是个男人,不一定能讨得到老婆。所以,作为男人,还是要多疼爱自己老婆一点。你现在可能没什么钱,但是你努力了,作为一个贤惠的妻子,我相信她能理解你。如果她像个泼妇,不懂道理,对你的付出不懂得珍惜,我觉得男人可以单身一辈子,没有女人照样很潇洒。其实, 爱情和婚姻,都是相互的,对方都可能有错。不过现在,婚姻自由,不满意可以离婚,所以赋予了男人和女人选择婚姻自由的权力。合则在一起,不和则分开,没什么大不了的。分手或者离婚,让她/他走,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这对谁都公平。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少了谁,生活还是要继续。虽然有点舍不得,但是时间也能冲淡一切。

农村俗语“男重后妻,女望前夫;宁可穷死,不娶生妻”啥意思?什么是“生妻”?

农村俗语“男重后妻,女望前夫;宁可穷死,不娶生妻”啥意思?什么是“生妻”?

农村俗语在男女关系,两性话题方面,也是浓墨重彩,有非常多关于这方面的俗语,可供我们参考、学习和推陈出新。

男重后妻,女望前夫

释义:男人更注重现在和自己生活的妻子,女人总是对前夫念念不忘。

不是说男人情短,对前妻毫无感情。而是男人相对而言比较理性,更注重现在的生活。既然重组了家庭,就要承担新家的责任和义务,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回忆过去的那段失败的婚姻。

也不是说女生朝秦暮楚,对前夫念念不忘。而是女人相对感性,面对生活的琐事,不自觉地就会拿前夫和现任做比较。这种比较是很伤现任老公的,希望女性朋友们谨记。

宁可穷死,不娶生妻

释义:意思就是说宁愿家徒四壁一个人,也不要娶离婚后“原配”还健在的女人。生妻:指离婚后老公还健在的女人。有的地方也有“宁可寡妇,不娶生妻”的说法。

在古代,出嫁后的女人如果被休回娘家往往就没有人家要了,会被世人认为品行不端。显然,这是封建糟粕。一场失败的婚姻,不仅只是妻子一个人的问题,也可能丈夫或者是其他家庭成员的原因。

现在,提倡的是自由恋爱,自由结合。离婚后夫妻双方各自重组家庭也很多,也有后妻现夫过得很幸福的例子。

就算是在农村,因为男多女少,村里的男光棍太多,“生妻”也是很受欢迎的。一点听邻居老人说过一个女生,都嫁了三回离了三回了,前夫都尚健在。可现在她在娘家待嫁,娘家门槛都被媒人踩断了,其中还不乏有未结过婚的小伙子。可见,“宁可穷死,不娶生妻”在当下已经过时不适用了。

以上是一点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对于上述俗语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吐槽、批评指正和补充。

——END——(完)

农村俗语“男重后妻,女望前夫;宁可穷死,不娶生妻”啥意思?什么是“生妻”?

农村俗语“男重后妻,女望前夫;宁可穷死,不娶生妻”啥意思?什么是“生妻”?

古人所总结的这句俗语还是有几分道理的,至少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句俗语是准确的。其意思是说,男人再婚之后,会更加重视自己的现任妻子,在各方面都会有意无意去迁就妻子,如果自己有什么缺点、不足,也会为了妻子而做出改变。而女人在再婚以后,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她们在婚后的生活中,还是会偶然想起前夫,甚至还喜欢拿前夫和现在的丈夫作比较。

其实,男女再婚之后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这是因为男女的思维方式不同所致。男人相对来说更加的理性,一旦结束了一段感情之后,他会立马从上一段感情中走出来,收拾好心情来迎接下一段感情。而且男人还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找出自己的不足,努力更正,然后安心过好目前的生活。而女人就更加的感性了,绝大多数的女人再婚后,还是会想起前夫,并无形中会拿现任和前夫做比较,而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落差,这也是有一大部分女人再婚之后过得不容易的原因。

宁可穷死,不娶生妻。

所谓“生妻”,指的是以前被丈夫休掉的女人,而在今天则泛指和丈夫离婚了的女人。在旧社会的时候,都是很忌讳娶被丈夫休掉的女人的,有些家庭即便是再穷,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娶这样的女人当老婆。因为在当时,女人只有在犯了大错误才会被休掉的。而被休掉的女人名声普遍都不好,娶这样的女人是要担风险的,一来是村里人会有风言风语,这样不利于夫妻感情。二来是她还可能会回到之前的夫家,到时候就人财两空了。因为在当时只有有钱人家才会娶多个媳妇,也才有条件休掉自己的女人。你没钱没势还娶这些有钱人家休掉的女人,很可能会因此而遭遇飞来横祸。

不过,在今天这句俗语已经过时了,因为女人的社会地位也提高了,即便是离婚的女人,也一样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了。不仅离婚的女人有这个权利了,就寡妇也能追求幸福,当前的社会不再像过去那样,毕竟社会进步了,人们的思想也解放了。何况还有一点,那就是现在男多女少,而且社会上离婚率也很高,很多离婚之后的女人一样有很多男人追求,所以这句俗语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社会了。

农村俗语“男重后妻,女望前夫;宁可穷死,不娶生妻”啥意思?什么是“生妻”?

男重后妻,女望前夫。

古人所总结的这句俗语还是有几分道理的,至少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句俗语是准确的。其意思是说,男人再婚之后,会更加重视自己的现任妻子,在各方面都会有意无意去迁就妻子,如果自己有什么缺点、不足,也会为了妻子而做出改变。而女人在再婚以后,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她们在婚后的生活中,还是会偶然想起前夫,甚至还喜欢拿前夫和现在的丈夫作比较。

其实,男女再婚之后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这是因为男女的思维方式不同所致。男人相对来说更加的理性,一旦结束了一段感情之后,他会立马从上一段感情中走出来,收拾好心情来迎接下一段感情。而且男人还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找出自己的不足,努力更正,然后安心过好目前的生活。而女人就更加的感性了,绝大多数的女人再婚后,还是会想起前夫,并无形中会拿现任和前夫做比较,而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落差,这也是有一大部分女人再婚之后过得不容易的原因。

宁可穷死,不娶生妻。

所谓“生妻”,指的是以前被丈夫休掉的女人,而在今天则泛指和丈夫离婚了的女人。在旧社会的时候,都是很忌讳娶被丈夫休掉的女人的,有些家庭即便是再穷,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娶这样的女人当老婆。因为在当时,女人只有在犯了大错误才会被休掉的。而被休掉的女人名声普遍都不好,娶这样的女人是要担风险的,一来是村里人会有风言风语,这样不利于夫妻感情。二来是她还可能会回到之前的夫家,到时候就人财两空了。因为在当时只有有钱人家才会娶多个媳妇,也才有条件休掉自己的女人。你没钱没势还娶这些有钱人家休掉的女人,很可能会因此而遭遇飞来横祸。

不过,在今天这句俗语已经过时了,因为女人的社会地位也提高了,即便是离婚的女人,也一样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了。不仅离婚的女人有这个权利了,就寡妇也能追求幸福,当前的社会不再像过去那样,毕竟社会进步了,人们的思想也解放了。何况还有一点,那就是现在男多女少,而且社会上离婚率也很高,很多离婚之后的女人一样有很多男人追求,所以这句俗语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社会了。

农村俗语“男重后妻,女望前夫;宁可穷死,不娶生妻”啥意思?什么是“生妻”?

农村俗语“男重后妻,女望前夫;宁可穷死,不娶生妻”啥意思?什么是“生妻”?

生妻?别以为这是活着的妻子!哪个妻子不是活着去娶的,不娶活人,难不成会娶死的?对吧!这里的生妻另有深意!

“一辈子的儿女不如半辈子的夫妻”,妻子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太重要了!可以说,一个人起到了什么样的老婆,后半辈子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男重后妻,女望前夫;宁可穷死,不要生妻”,这句话应该是从前社会男人们总结出来的血泪教训!咱们一起品味一下。

男重后妻,女望前夫

是说再婚的男人更为重视现在的妻子,而对前妻可能说完就忘了,而再婚的女人则往往更会想着前夫的种种,时不时地会拿现任丈夫和前夫比,比着比着,对现任丈夫就越来越不满意了。

宁可穷死,不娶生妻

首先咱们看生妻是什么?生妻就是前夫还活着的再婚女人!是相对于死了丈夫的“寡妇”而言的。因为上面提到的,因为那些前夫还活着的再婚女人,容易与前夫藕断丝连,在比较中对现任丈夫越来越不满意!这样的女人男人是不愿意去的,他们宁愿去娶那些死了丈夫的寡妇,宁可打光棍穷死也不愿意娶这样的女人!

这句话说着痛快,但在现代社会,已经远远不适应了!

现在农村的婚姻市场,男多女少,对于再婚女人,大龄男们都抢着要呢!否则来晚了一步,就别人抢走了!哪还轮得着说三道四!

村子里有个女孩,28岁的年纪已经是三婚了!即使这样,男方照样需拿出彩礼10万元,女方父母才肯答应。

所以奉劝现在的男青年们,找对象最关键的是要看人品,不要道听途说,更不需要听什么老话禁忌,你还是与时俱进地活在当下,睁大眼睛,找一个能和你吃苦耐劳,踏踏实实过日子的媳妇吧!哪怕她是再婚,也要分析清楚他们分手的原因,只要不是女方找茬骗彩礼,就可以了!

祝有情人终成眷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