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有“拉帮套的”,这是怎样的一种婚姻形式?

旧时有“拉帮套的”,俗称为“拉帮套”,原指马车拴马套的一种形式。后用来指民间的一种临时性婚姻,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是我国清代典妻现象的一种类型,又称典妻婚。

(“拉帮套”的另一种含义)

“拉帮套”的社会背景

整个清朝时期、民国时期,直到改革开放这初,东北地区是我国的一个重点迁入地区,在几百年时间里大量关内民众移往东北,俗称“闯关东”。与此同时,东北地区内部也存在着大量移居现象。尤其到了清朝末期,随着东清铁路和满州铁路的兴建,大量的工业劳动力进入东北地区。“拉帮套”现象就是与东北人口具有极高的流动性,从而使这个地区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了一种新的习俗,以满足当地社会的需求。

“拉帮套”的性质

“拉帮套”属典妻婚的一种,与全国各地,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招夫养夫”俗规相差无几。清末人民的生活根本无任何社会保障可言,农民生活极其贫困,一些农村家庭为了生活和生存,不得不想方设法自救。因此,“拉帮套”是一种社会自救性质典妻婚。主要原因是,丈夫因疾病、残疾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使家庭缺少劳动力,无法维持家庭生活。另一方面,“拉帮套的”家庭贫困,但有力气,能做事,人也诚实可靠,只是家里缺少生产资料,双方在生产和生活上属于相互补充,各取所需。

(耕地)

“拉帮套”的内容

“拉帮套”是东北地方俗称,已结婚有夫家的女子,因丈夫长年疾病缠身,不能干活,使家庭无法生活下去,于是,在征得丈夫同意后,就将自己租赁(典)给另一可靠的男子,但是,承租人(即典夫)要住进原来的丈夫家。这位承租人(即典夫),东北地区俗称为“套股子”,也就是“拉帮套的”。“拉帮套的”住进家里后,要承担养活全家的责任重担,民间又称为“拉帮”。

“拉帮套的”在“拉帮套”期间与女子所生的孩子,一般采取双方协商的办法,进行平分。拉帮套结束之时,经协商同意,请地方上的人作证,写《过子契约》。签字画押之后,还要郑重其事地举行一个叫做“劈犊子”仪式。过子要改用“拉帮套的”家的姓,从此要他叫爹。在“拉帮套”期间,女子如果只生了一个孩子,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双方协商解决。“拉帮套”的关系结束后,由于有孩子的牵挂和联系,双方家庭也就成为可以互相来往的亲戚。

(“拉帮套”影视镜头)

“拉帮套”这种典妻婚习俗与封建礼教是相悖逆的,也是相冲突的。虽然清代的法律对这种婚姻陋习明确禁止,然而,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清代的统治者不得不做出让步,只能默许。

旧时有“拉帮套的”,这是怎样的一种婚姻形式?

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那就借花献佛了。我邻居就有一家,可平长谁也不提这事。男的结婚没几天,不知怎么搞到一起了。时间长了都知道,可男主人若无其事。吃饭一个锅在一起,晚上一个房间两张床,想睡那个睡那个。孩子也不知谁的,钱财不分真有意思。到现快七十岁了,还在一起。儿女不管,这可能就是命中注定的吧。

旧时有“拉帮套的”,这是怎样的一种婚姻形式?

“拉帮套”是旧社会的一种租赁妻子(典妻)的形式,是旧中国农村一种破坏世俗的丑陋现象,主要发生在清代东北农村。

拉帮套”的意思是:在清代农村,如果一个家庭的男主人因为有病或者子女众多,男主人自己承担不起家庭重担,这时候夫妻二人商量就会找个壮劳力上门,这个第三者享受男主人的权利,相应的男主人要把妻子出租给上门壮男,这个上门的壮男就叫拉“帮套的”。

这个词来源于农村套大车,在套大车时,一般情况都是套一匹主马,如果车子载重量大,或者这匹主马体弱多病,为了减轻主马的负担,赶车人就在旁边另套一匹马,这匹马就叫“拉帮套”的。

由于农村典妻的这种形式和套大车差不多,慢慢把套大车的叫法用在了“典妻”上,一直流传到现在。

一般“拉帮套”三方都签有协议,并且有保人、见证人,规定了一些细节。

比如在拉帮套期间,二位男主人要平均享有一个妻子的权利。“拉帮套”和女主生下的孩子随第三者姓氏。

当租期满后,这个日期一般规定在男主人和女主人所生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毕竟孩子都大了,要有所避讳,再说孩子也能顶门过日子,不再需要拉帮套的了。

此时男主和拉帮套的要解除合约,拉帮套的把自己和女主生的孩子领走,这在当时叫做“分犊子”。

以后“拉帮套”的不能再亲近女主人,从此后,大多情况两家成了走动的亲戚。

“拉帮套”是旧社会男人、女人向生活妥协的一种无奈。是穷苦人迫不得已的选择,旧社会让人没了尊严,但凡有一点血性的男人都不允许这种特殊关系的存在,你说是不?

文/秉烛读春秋

旧时有“拉帮套的”,这是怎样的一种婚姻形式?

“拉帮套”是借用东北地区赶车人的一种土话,意思是一匹马套的车,当马车载重较大时,就要加套上一匹马帮忙,这匹加套的马就是“拉帮套”。

旧社会,山东、河北、河南等地不堪贫苦的农民们,纷纷迁往尚未开发的、地广人稀的东北地区,即“闯关东”。但是,东北农村的生活环境很恶劣,有些生活极为困顿的家庭因维持生计很需要帮手,又拿不出钱来雇佣帮工;与此同时很多的光棍因为太穷、娶不起媳妇,所以就产生了由单身汉帮工,他经常在生活上照顾那个生活极为困顿的家庭,作为回报,这位“王老五”常得到受助家庭女主人提供的性服务,即所谓“拉帮套”。

在“拉帮套”的关系中,女人的丈夫通常是残疾人、体弱者或被其妻斥为“窝囊废”的弱者或性无能者。由于没有能力养活家庭,令妻子满意,所以他只有寻求这种令人尴尬的方式来解决。而这个家庭的女主人,则是在这个关系的中心,虽然她不得不照顾两个(或更多)男人,但在这个关系中得到了生活或生理方面的满足。被称为拉帮套的“王老五”,也通过出卖劳动力,获得了女主人在生活上的照顾,同时也满足了其性生活的需要。

“拉帮套”一词完全是带有时代色彩的,是贫穷的产物,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性的需要而组成的一种畸形家庭形式,而是贫苦无助的两种人群在得不到社会援助时,采取的一种互助形式。

旧时有“拉帮套的”,这是怎样的一种婚姻形式?

是无奈之下的畸形婚姻。

不能完全道德批判谴责,是贫穷环境鄙迫下的无奈之举。

为了活下去,

这也许是饥荒马乱的年月,比卖儿卖女、易子而食更好的一种选择。

至少,是征得了主家丈夫同意的。

这种2男1女组成的家庭,存在很多财产、感情、继承等等方面的问题。

不仅得不到法律认可,也得不到正常社会的普遍认可。

只有在极端生存艰难环境下,才可能发生的事情。

它违背了婚姻中的许多社会属性,扭曲了人性。

必然不会长期存在。

“拉”:拉来一个外人当劳动力。

“帮”:即帮助自家解决劳动力问题,又帮这个外人解决了心理、生理无依无靠问题。

“套”:用这种畸形婚姻的形式(或许还有子女),套住这个外人。

这个没有名分、得不到法律认可、却可以有夫妻之实、相当于主家备胎的外人男子,

往往被蔑称“拉帮套的”,带有严重地歧视侮辱性质。

由于是非法、非正常的扭曲关系,结果一般都不会太好。

随着物质、精神文明的提高,

今天已经不存在了。

旧时有“拉帮套的”,这是怎样的一种婚姻形式?

“拉帮套”这种婚姻形式,纯粹是旧社会的产物,解放以后不久就慢慢的,逐渐的消失掉了。

“拉帮套”本来是一种拴马套的形式。一般的马车都是由一匹驾辕马和一匹拉串套的马组成,就是俗称的一主一挂的套法。如果这一主一挂拉不动车的情况下,就要在串套外侧,另外挂上一副帮套,再增加一匹拉套的马,就变成一主一挂一帮的套法。而这副“帮”套里的马,就是“拉帮套”的,有帮忙扶助的意思。

那么对于婚姻来说,就是家里的男人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再为家庭尽责尽力。大多都是因为病卧在床,或者是丧失了劳动能力。所以,为了生活,为了女人为了孩子为了老人,就找一个没有妻子的男人来到家里。这个男人要当起男人的重任,为这个家庭全力付出,而原来的男人还一样享有话语权。

说白了,就是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一起生活。而后来的这个男人,就被称为“拉帮套”的。

有一些文学作品和影视剧对这种婚姻生活做过不同程度的展现。

这种婚姻模式是一种民间的,老百姓在生活中自发的一种模式。一般都是发生在穷苦百姓身上,人们为了生活,迫不得已而产生的。虽然并不光彩,但也并非下流。

在旧社会里,一个男人是家庭里的主力,几乎负担着家庭的一切。所以,这个男人如果丧失了劳动能力,就意味着这个家里的天塌了一样。而在解放后,人们的生活逐渐好起来,这种婚姻模式就慢慢消失掉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