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丧时,什么人走棺材前面,什么人走棺材后面?为什么?
送丧时,什么人走棺材前面,什么人走棺材后面,主要是按当地的风俗习惯,在我国民俗中的丧葬文化中没有固定的模式。
有的地方,孝子孝女及孙辈和养子女(含寄名子女)、五服内的侄子侄女及孙辈等走在棺材前面,后面一般为与棺材中人同辈的兄弟姐妹及长辈、娘家人、表亲、参与送葬的同村人、朋友等。有的地方则不同,棺材前面不安排人,只有引魂幡,棺材后面依次是孝子孝女及孙辈、养子女(寄名子女)、堂兄弟姐妹及孙辈、娘家人、表亲、长辈、参与送葬的同村人、朋友等。有的地方,同一个行政村,不同的自然村落,就会出现上面所讲的棺材前后安排不同的两种情况。有的地方女人不能走在棺材前面,必须走棺材后面,有的地方则允许。娘家人的送葬也因地方不同,习俗也不同,有的地方娘家人只送到半路即退出送葬队伍,直接回自己家,俗称“舅家回得越快,孝家发得越快”。有的地方娘家人一直送到墓地,并监督把棺材安放好后才离开。有的地方举祭帐布(现在为花圈)的在棺材最前面,有的地方则放在棺材最后面。各地有各地的风俗,各种各样都有,不一一例举了。
这里重点讲一讲全国民间送葬时比较普遍流行的习俗,与这种不同习俗的地方读者可以忽略,或者只作地方习俗了解。
棺材前面旧时习俗,在棺材动身前,有两人或多人提前按送葬的路线前行,有的地方带了一副锣,一边走一边敲,意思是告诉路边的人,即将有送葬的队伍路过。也有的地方不敲锣的,只带香纸的人,意思是一样的。主要是起报信的作用。一是让孕妇回避,民间俗信送葬时的棺材不能与孕妇见面。二是让那些在日子时辰与送葬时间相冲的人回避,也就是这种人与棺材不能见面。三是及时移除送葬路上的路障。四是联络“接香”的人,按民间习俗,棺材里的人如果上无父母时,地方上要进行接香,也就是摆一张八仙桌作香案,摆两条二人凳作为临时停棂。据说接香一是对死者的尊重,二是为了保所过之地的平安,这是民间送葬时常见的接灵仪式。
棂枢起身的时候,前面依次是举祭账布(现为花圈)的队伍,放鞭炮的人(禁炮的地区除外),孝家请的传统锣鼓乐队,西洋乐队及腰鼓队(此两项旧俗无)、龙狮队(有的地方无),孝子孝女及孙辈和养子女(含寄名子女),五服内(有的地方为八服内)的侄子侄女及孙辈。其中每一个孝子孝女面向棺材倒着行走(有的地方只有长子倒着行走,现在一般为捧遗像的孝子孝女),一般安排一到两名搀扶前行的人,以防孝子孝女伤心过度发生意外,也是体现一个地方对孝子孝女的关怀,其他人前行三步回头一拜,俗称三步一拜。在棺材前戴(穿)号的人,每人手里拿一把纸钱,一路走一路分撒在地上,有的地方孝子拿孝棍,棺材后有专人撒纸钱。
棺材后面棺材后面依次是,两名拿米袋子向棺材上撒米的人(民间传说是用米打掉吊在棺材上的小鬼,减轻棺材重量。此为迷信说法,其真正的民俗寓意有待研究),娘家人请的传统锣鼓乐队,西洋乐队及腰鼓队(此两项旧时无)、龙狮队(有的地方无),与棺材中人同辈的兄弟姐妹及长辈、娘家人、表亲、参与送葬的同村人、朋友等,放鞭炮的人(禁炮的地区除外)。
总之,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地的丧葬文化不可能统一规矩。送丧时,什么人走棺材前面,什么人走棺材后面,主要是按当地形成的传统习俗安排,尊重当地的丧葬文化习俗。
出丧时,什么人走棺材前面,什么人走棺材后面?为什么?
人死如灯灭,话虽这么说,但是,众所周知,丧礼是一个人存于世间的最后一个仪式,也是子女们对送别亲人孝敬的一种方式。今天就北方地区丧礼的习俗,主要说一下出丧时,什么人走棺材前面,什么人走棺材后面?
一个人咽下最后一口气,到下葬有很多流程要走。从穿妆裹衣裳开始,烧倒头纸、入殓、告庙、报丧、破孝、设灵棚、破土打坑到起灵发丧,这些讲究因与本文问题内容无关,也就不再赘述。
逝者一般在家停放三天发丧,众孝子依次跪在棺前,长子摔过老盆就要起灵了。时间一般都在中午,男孝子们走在棺材前面,女孝子们走在棺材后面。就众孝子而言,扛引魂幡的一般是长子,走在最前面,两侧要有同辈亲属搀扶,假如过世的是母亲,搀扶的人就是母亲的娘家侄子;如果说父亲,搀扶人就变成了姑妈家的表兄弟。
棺材要随着引魂幡走,孝子扛着引魂幡走在前面意思是一直把棺材领到坟地去。
扛引魂幡的孝子后面是抱灵牌位的孝子,这个人选是长孙。再后面依次排列的是故去老人儿子们,怀抱花圈之类,他们也都有相对应的表兄弟搀扶。他们的后面是五服之内的侄子,依次是孙子辈,重孙辈等。
队伍走到出村向西去的路口,要把那些贴着封条的金柜银柜,金山银山摇钱树,男子骑的纸马,替女子喝脏水的纸牛,以及还有现代时兴的所有纸制品,一起烧掉送上西天。
行进的队伍中,棺材从来不是人抬着进去坟地,过去是牛、马车拉棺材,现在是拖车运送。棺材装上拖车后,棺材头前面座位是给儿媳妇留的,叫“压材头”儿媳妇怀里揣着“咸食罐子”,内放米饭或糠麸,下葬时埋在棺材前面,是为阴间做饭的“锅”。
除了压材头的儿媳妇在棺材前,所有的女孝子都在棺材后跟着,出了村就都上了马车、牛车,现在都变成了坐汽车。无论男女孝子必须哭着出村,稍后停顿。
入土为安,在丧礼完成后的第三天,孝子要去坟地圆坟,农村有守孝之说,过去农村大多做“五七”,“百日”以及“周年”祭。并且过年不用贴春联,等到三年期满一切如常!其实,以前各种繁琐的丧葬习俗到今天劳师动众的事情简化了很多。
人死不能复生,父母活着的时候不尽孝,死了大操大办除了浪费钱财有什么用呢?出丧时,什么人走棺材前面,什么人走棺材后面?为什么?
问:出丧时,什么人走棺材前面?什么人走棺材后面?为什么?
出丧时,就众孝子来说,是男孝子走在棺材前面,女孝子走在棺材后面。因此,有些人向外炫耀儿女双全的时候经常是这样说的:"我棺材前和棺材后的人都有了″。这就是说,男孝子走棺前,女孝子走棺后。
出丧时,就众孝子而言,主丧孝子扛着引魂幡领路走在最前面,棺材要随着引魂幡走,引魂幡一直把棺材领到坟地去。
紧跟主丧孝子其后的是捧灵位的副主丧孝子,再后面是故去老人有几个儿子依次排后面,儿子后面是五服之内的侄子,侄子后面是孙子,重孙等。
排在送葬队伍孙子重孙后面的是外孙外甥表侄等,再后面就是担花篮的女婿,女婿后面就是棺材了。
棺材后面第一个是挎篮的主丧儿媳,挎篮的后面是抱罐的长女,再后面就是次媳次女和众女孝子们。
挎篮的篮子里面是纸钱,抱罐的罐子里面是饭菜,纸钱要在坟前烧挥,饭菜要随葬坟坑里。这就是表示故去人随身带去有吃的有花的。
主丧孝子是长子,长子不在就是长孙,长子过继了,次子递进为长子主丧,捧灵位的是次子或次房孙。这是因为头孙顶一子。
出丧时众孝子是依次跪在棺前,主丧孝子在起灵前拾起瓦盆向下面的砖石上猛一摔,大哭着扛起引魂幡转身就走,众孝子在后跟着,棺材也缓缓跟进。如果抬棺材的累了要歇歇肩,众孝子要转过身向棺而跪,起棺时再头前引路。
女孝子哭着在棺后跟着,出了村时,就都上了跟在后面马车牛车。
男主丧孝子们和女主丧孝子们是一直哭到坟地的。
如果就全体出丧人员来说,走在最前面的应该是放鞭炮的,鞭炮后面是举纸杠箱的智障人,这杠箱就是贴着封条的金柜银柜,金山银山摇钱树,男纸马纸驴,女纸牛等。
再后面就是穿袈裟的音乐会,吹鼓手,后面一位穿袈裟的手持一个"西方接引"之牌。音乐会吹鼓手后面就是抱斗的,这斗里都剪开的纸钱,抱斗的边走边撒。抱斗的后面就是扛引魂幡的主丧孝子。
抬棺材的一般是八杠或十六杠,这八杠就数走在最前面的肩膀最压,因为棺材头和底杠的大头都在前面,前面还要趟着走探路,有坑洼要提醒后面。抬到坟地,前杠的肩膀都会破的。
这些就是过去农村出丧路上的全过程。
出丧时,什么人走棺材前面,什么人走棺材后面?为什么?
我们老家是抬祭祀用品和抬棺木的走前面,孝子孝女走后面,两头用一根粗绳子拉着。因为孝子贤孙悲痛,无法走快,有些走路都需要人牵着,而为了赶下葬时晨,抬棺木和东西的在前面赶路,孝子只能跟着走,如果时间来不及,前面的人就会紧拉绳子,让孝子孝女加快步伐。
现在基本没有这样的习俗了,因为都火葬了,骨灰盒也不用人抬了,孝子自己抱着,坐车上,前面开路车一辆,装骨灰盒车一辆,其余送葬人,跟后面车,直接上公墓。
以前各种繁琐的丧葬习俗基本被取代,劳师动众的事情也减少了不少。
以前死个人,要丟半个家当,还欠人情,找地下葬需要买地,死人放家里等人来祭拜,需要招待,特别是姑娘家回来祭拜,需要请什么花灯队,什么舞蹈队,来一队就几十人,吃喝不说,光请的费用就上万块,这死人,又唱又跳的,不知道的还以为结婚呢,那看坟地,选日子,搞接待,七七八八的算下来,没个十多天下不来,每天十几桌人吃饭,穷点的都破产了。
现在好了,三天,祭拜的看看来,火化完毕,一天上山,没有这队伍那队伍,干净卫生省钱。最重要的是,以后清明不用这里一点,那里一处的去祭祀,也不用添什么土,不用锄什么草,一家人聚会着,怀念着,融融恰恰,多好。
出丧时,什么人走棺材前面,什么人走棺材后面?为什么?
我们山东烟台地区的农村,在很多年以前就没有棺材一说了,人去世以后都到火葬场进行火化。棺材还是很多年以前的记忆了,那时候我年龄还很小,朦朦胧胧记得一点儿,如果村子里有人去世,前拥后乎的会有很多人围着棺材一起行走。至于是什么人走在棺材前面,什么人走在棺材后面,那个时候的我根本不知道。等到我长大以后,我们这里已经看不见棺材了。
棺材是没有了,但是有灵车,当遗体抬到灵车上以后,灵车也就相当于棺材。从家门口驶出村子这一段距离,我们这里的习俗是逝者的子女走在灵车前面,长子走在最前面,其余的子女依次跟在后面。而亲戚朋友都跟在灵车后面。听农村的老人们说,这个顺序是有讲究的,走在棺材前面的子女叫做领道的,意指在前面为去世的亲人带路。走在棺材后面的亲戚朋友叫做送道的,意思是送去世的人最后一程。
关于白事,农村有很多的讲究和习俗,不仅是什么人走在棺材前面,什么人走在棺材后面有讲究,同样是走在棺材前面,谁在先谁在后也是有讲究的。走在最前面的是长子,然后依次排开是老二老三……再是媳妇,也是按照长幼往后排列。排在媳妇后面的是闺女女婿,再然后就是孙子孙女和外甥。在农村的葬礼上,这些走在棺材前面的直系亲属,都需要披麻戴孝。而走在棺材后面的亲戚朋友,前些年的时候每人都会戴一个黑色袖套,现在基本上没人戴黑袖套了,每人发一朵小白花戴在胸前,以示哀悼。
现在我们当地不再土葬,全部实行火化,当然也就看不到棺材了。去火葬场遗体火化后,直接在火葬场买骨灰盒。在灵车上的时候,一直由长子抱着骨灰盒,下了灵车以后,还是由长子抱着骨灰盒走在最前面,其余的儿子闺女,媳妇和女婿,都要紧跟在后面。这是火化完以后回来的场景,
出丧时,什么人走棺材前面,什么人走棺材后面?为什么?
我们徽州一些地方还保留着一整套出殡仪式,已被选入非文化遗产。我来说一说前后顺序,最前面是烧黄梅纸.丢纸铜钱引路,接着放炮队→大锣开道→外甥撑纸帆→孙子捧遗像→洋鼓乐队→花圈队→八人抬棺,儿子扶着棺侧边→送葬亲朋好友→民间乐队结尾。
另外说一说戴孝规矩,长辈不给去逝的晚辈戴孝,儿子.儿媳穿麻衣戴麻帽,女儿.女媳穿长白衣戴白帽,孙辈短白衣白帽,曾孙白帽加一个红点,玄孙戴红帽,朋友白布扎手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