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厕所说成“洗手间”是文化进步还是文化退化?
厕所说成“洗手间”是文化进步还是文化退化问题,主要是看“洗手间”内的设施怎么样,以及粪物怎么处理。
(洗手间)
在公众场所,尤其在餐桌上,人们大多忌讳说厕所,或者比厕所更土的字眼。一提到厕所,就不免让人产生联想,就感觉不爽。但是,世间之人,哪个也离不开厕所,一天要前往报到数次以上。把厕所说成“洗手间”起源于现代城市文明,其肇始者已无法考证,但其名最早成流行之势,应是在各种宾馆、招待所,其后,各类商业场所、办公场所等也开始使用这个名称,现在农村建房后新修的厕所也接受了这种名称,也开始广泛使用。
有的厕所设施确实一流,既可解手又能净手,且干干净净,让人如厕时感到环境很好,那肯定是一种文明进步。但一些地方的茅坑依然是茅坑,内中的设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甚至比现同类厕所的卫生条件还要差,只是换了一种名称而已,那就谈不上进步,可以说是退步了,因为其文明程度还不如古代的厕所,还不如当原始人,在野外蹲着舒服。
(盖瓦茅房)
厕所从古至今,厕所的名称有多种,如溷、圊、厕、清、便所、毛司、灰圈、茅厕、茅坑、粪坑、沃头、西间、西阁、舍后、更衣室、雪隐、溷厕、厕溷、厕屋、厕轩、厕所等。我国历史资料上最早记载厕所的《仪礼·既夕礼》,书中有“隶人涅厕”。据说,古人掘地为厕,待坑满后,就命令奴隶把坑填上,再挖个新坑。这就是最原始的厕所。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化程度越来越高,厕所也不断地变化,当我国古代人掌握了成熟的粪肥技术时,就把人畜的粪便储藏起来,发酵后就是最好的农家肥,于是就有了用茅草遮挡简陋而固定的房子,古书中尽管有多种名,民间还是习惯称茅房,直到现在农村还有这种叫法。
(露天厕所)
因此,厕所变成真正的“洗手间”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但是,如果只讲表面,粪污处理不当,成为污染源,成为社会公害,就是有“洗手间”之牌,也有“洗手间”之实,那就是文明的退步。
把厕所说成“洗手间”是文化进步还是文化退化?
这个与卫生条件改进也有很大关系,旧时的厕,就是为了大小便,有的连水都没有,何谈卫生,现在城市包括农村厕所都设了水管,非常卫生,现在去卫生间不一定非是大小便。所以卫生间听起来更文明化了。
把厕所说成“洗手间”是文化进步还是文化退化?
想必洗手间、卫生间一词是舶来品,如厕后,洗洗手,整一下着装,应该是文明卫生习惯。
写于晚唐时期的一本书,叫做《中国印度见闻录》,是阿拉伯人根据旅居中国的阿拉伯商人的亲见亲闻记录而成。据说史料价值非常高,里面对唐代国人的衣食住行有不少有趣的记录。
在入厕方面就有过这样的记录: “中国人不讲卫生,便后不用水洗,而是用中国造的纸擦。”“无论印度人还是中国人,在不洁净时都是不做大净的。中国人解过大便以后只用纸擦一下。”大净,就是全身洗浴,小净,就是洗浴下身。想必,国外很多地区,都用水洗屁股吧。唐代人用纸擦屁股,肯定是少数,纸很贵啊。
我在想,这阿拉伯商人肯定没有去过大富人家,哪里能够见过人家大净小净呀的,但我相信老祖宗是爱干净的。唐代的敦煌壁画里就有牙刷的图像,老祖宗保持口腔卫生方式是漱口,有“漱口茶”之说。普通人的刷牙只是近代同西方交往之后才有的。
其书还记录: “中国居民无论贵贱,无论冬夏都穿丝绸。”“女人的头发露在外面,几个梳子同时插在头上。有时一个女人头上可多达20个象牙或别种材料做的梳子。男人头上带着一种和我们的帽子相似的头巾。”
这说明唐代的人是爱整洁卫生的,街上见到的都是穿长袍、系腰带、健康、健壮的人。
厕所是人类文明的尺度。
把厕所说成“洗手间”是文化进步还是文化退化?
这只是南方,北方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称呼,厕所属于现代汉语规范词汇,洗手间是南方一些地区的方言词,无所谓文化进步和退步。
把厕所说成“洗手间”是文化进步还是文化退化?
厕所,去洗手间,有时出差急得找厕所,有同志们在一起,我就是说,那里有厕所,想方便一下,习惯不一样,地方方言有关系,只要有人了解就可以了,皆大欢喜。
把厕所说成“洗手间”是文化进步还是文化退化?
把厕所叫成洗手间,谈不上是文化进步或是文化退步。只是称谓不同而已。而且厕所和洗手间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厕所只是入厕地方。洗手间兼具入厕化妆两种功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