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适用于现在农村男女么?有什么道理?
“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是让现在人很难理解的一句俗语,不仔细思考,或对当年农村社会背景及民俗习惯不了解,很难完全理解透这句话的真实意思。
“分家饭”和“嫁时衣”是古代惯用的指代手法。“分家饭”指代小两口分家时从大家庭所分到的资产,“嫁时衣”指儿媳妇出嫁时的嫁妆。
(分家要分粮)
过去一个家庭一般都有五六兄弟,而农村平民百姓家庭并不像大户家庭那样,过着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式的生活。一般儿子结婚不久,就将已婚的儿子分出去,让其另行组建一个小家庭,独立生活。这一过程称分家,也就是分灶吃饭。分家时,一般要分给儿子一些生产生活资料,如房子、耕地、农具、家具和粮食等。而粮食的数量一般可让小家庭能吃到新粮收割的时候,分得的粮食就是“分家饭”。
过去农村女人出嫁的时候,都有一整套嫁妆,大件的有各种柜子、桌子,小件的有瓢盘、小凳子等,床上用品有数件套,多的达八件套,新嫁娘穿的衣服最少六套以上,多的达十二套,或更多,春夏秋冬的衣服都备好了。现在的年轻人听起来觉得可笑,这么多的衣服穿得了吗?难道不怕过时吗?当年农村嫁女确实是这样。那时农村穿衣服还真的没有过时一说,不像现在,一年一个款式,甚至一个月一个款式,或一个月多个款式,各种服装琳琅满目。那时农村妇女穿衣服都是自已织布自己缝制的,款式比较固定,且长久不变,只要衣服没有破旧到不能再穿了,就不会过时。农村女人的嫁妆足够组建一个小家庭使用。按过去的规矩,嫁妆是女人的私人财产,公婆家的其他家庭成员无权占有。(农村嫁妆)
当年的农村是比较封闭的自然经济时期,吃和穿是生存的两大最基本的要素,男人管吃饭,女人管穿衣,因此,小俩口分家时,用吃饭来指代男方家里分得的资产,而用穿衣来表代女人的嫁妆。
“不吃分家饭”和“不穿嫁时衣”,并非真的是小两口不吃分家时所得的粮食,不穿出嫁时所得的衣服,他们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不吃不穿,能做得到吗?天上没有掉下的馅饼。这句这话虽然表面上是这个意思,其实上半句和下半句均省略了一个字。民间俗语像古代的诗歌句式一样,喜欢用五方或七言句式来表达,比较顺口。因此,“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完整的意思应是“好男不靠吃分家饭,好女不靠穿嫁时衣”。这里“靠”的意思就是“依赖”。
(农村运粮老照片)
如此以来,这句俗语的意思就非常明白了,意思是能独立成家立业的男人,不会仅仅依赖分家时所得的资产来生活,勤俭持家的女人,不会仅仅依赖嫁妆来过日子。小俩口独立成家后,要有创业的精神,把小家庭搞得更好,分家饭和嫁妆只是父辈给予的财产,要在此基础上,成家立业;不能有依赖思想,好吃懒做,坐吃山空,然后再专吃“两头”,一头吃父母施舍,另一头靠岳父的接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常出现这种现象,有的人家的儿子婚后不久,嫌家里兄弟姐姐多,拖累了他们,不想和父母一起承担抚养弟姐的责任,小两口就闹分家,要过快活自由日子。分家后一年半载,因没有一点生活上的精打细算和创业精神,小家庭生活越过越穷,最后实在过不下去了,只得陪笑脸讲好话,重新与父母合灶吃饭。也许古时的农村,像这种分了灶又合灶的儿子,不乏其人,所以才有这句警言式的俗语。
(啃老)
农村俗语“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说的是旧时的农村家庭情况,与现在的农村社会背景与过去不同了,就兄弟姐妹来说,现在大多只有一两儿女,家庭结构与以前差别很大,当然也就不再适用现在的农村男女了。然而,其中蕴含青年男女组建新有家庭后,应当自强不息的道理并不过时。尤其现代社会出现了一些“啃老族”,工作吃不得苦,生活不能自理,就更不用说立志创业、自强不息之类的话了。还有的兄弟分家只分财产,不赡养父母,等等矛盾。这些社会现象,这样的家庭,值得深思,也是现代社会在子女教育方面值得警惕的。
农村俗语“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适用于现在农村男女么?有什么道理?
谢谢邀请!
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我认为这句话适合于任何时代有志有作为的男女,也不分城镇农村。寄望于吃分家饭,穿嫁时衣的男女,有依赖求靠思想心态,这都是会阻碍自己能力有效发挥的。当然,有依有靠是好事,不是坏事,但一心想去依去靠,不去独立自主发挥,那就一定是坏事了。
作为有志有作为的男女,是不会一心想着去求靠人,而是应树立信心,依靠自己来奋发图强才是最好的。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流,靠父母父母会老,千靠万靠总不如自靠。所以,有志的好男女,就不会寄望父母的家产,盼望多得。而现实中,不少人心态思想没有摆正,总惦记着父母那点儿家当积蓄,还想早占多占,闹得家庭不和,父子母女兄弟姐妹争斗不断,成仇结怨的不少,何必呢?
我不算好男,妻不算好女,我夫妻结婚成家时真的一穷二白,也不曾寄望父母有靠,全是夫妻合心,艰苦拼搏,终于养大三儿女,还从农村进入城市买地建楼房,过上了中等人的生活,全都是自靠自力更生,不依赖求靠自母的。现在不少人吃不得苦,总有依赖靠父母啃老的作风,很是值得警惕反省了。
农村俗语“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适用于现在农村男女么?有什么道理?
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的具体意思。
分家饭指的是男子成年后和兄弟分家,这个时候兄弟就会把就祖上的资产给分了。嫁时衣,这指的是女子出嫁时候的衣服,指代女子的嫁妆。这句话的意思好男儿不会吃着分家时候的饭,好女子不会靠着嫁妆生活,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分家饭和嫁妆都是谁提供的呢?大家都知道是各个的父母。
所以这句农村俗语换句话说就是人要自我奋斗,成家立业,过上美好生活,而不是吃父母的老本,一直依靠父母养育。这句话当然有道理,不仅可以适用于中国的现代农村社会,而且还适应当今世界的各个国家。这是就是普世原则,在世界各地通行的基本道理。我可以给大家举几个例子看看。
现在社会上不是有一种说法叫做“啃老族”吗?这个“啃老族”不只是我们中国才有,这些啃老族出现在世界各地有,只是叫法不一样。在英国叫做尼特族,指的是16~18岁年轻族群;在日本,则指的是15~34岁年轻族群。在台湾也有类似的说法。
按照广为流传的谜语,这些啃老族就是: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这些“啃老族”就和农村俗语里面“吃分家饭和穿嫁时衣”的人几乎一模一样。花着自己年迈父母辛苦劳动的钱财,还满脸不满,这也是农村所厌恶的懒汉。
所以
所以“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的俗语是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总结的生活哲理,通过口耳相传的俗语传递给子孙后辈,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自然有着独特的道理。
农村俗语“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适用于现在农村男女么?有什么道理?
前一段时间一则新闻震惊了世人:日本前高官亲手杀死了自己44岁儿子。究其原因,便是儿子一直宅在家里玩游戏、啃老不工作,家人屡次劝说也不听。
最后,为了不给周围人添麻烦,70多岁的父亲动手,亲手杀了儿子。
事件一出,大家唏嘘不已,有人为父亲杀掉儿子的悲剧痛心,更多的却是对儿子44岁不工作,一心啃老的斥责。
这样一出人间悲剧的产生,也侧面证明了“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这句俗语的深意。
01,“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分开来讲有不同的理解
“好男不吃分家饭”在人们的理解中,其实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间接的表达不愿分家的感情。
以前许多家庭都是大家族,家中有好几个孩子,在各自成家后,一般也会在大家族中共同生活,不吃分家饭就是不主张分家,以彰显对父母的孝顺和兄弟的和睦。
第二种解释就是说好男儿应该自强自立,要自己打拼事业,不依靠父母的财产来生活。就像上文所提到的被杀的高官之子,如果一开始便懂得这个道理,不依靠父母而是靠自己努力工作、好好生活,也就不会落得个被亲生父亲杀害的下场。
“好女不穿嫁时衣”,也有两种解释。在以前农村,人们生活比较贫困,女孩子的衣服也比较简单,一辈子也就只会在出嫁的那天能够穿上一身新衣服。
“好女不穿嫁时衣”的第一种解释就是女子在出嫁后,脱去结婚时的新衣服,穿上原来的粗布衣裳,安心的在家相夫教子、照顾老人,不要有过不下去的想法。第二种解释就是女子婚后不能依靠父母给的嫁妆过坐吃山空的日子,要依靠辛勤劳动来养家糊口。
02,“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现在代表着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
现在提起“分家饭”和“嫁时衣”,人们普遍认为代表着过去的事物或成就,“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就是说好男好女不应该执着于过去,不管这份“过去”是父辈留下的财富,还是自己取得的成功,甚至是自己曾经惨痛的失败,无论是什么,既然已经成为过去式,就不要再贪恋或纠结,误人误己,而应该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自强自立、勇往直前,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无论时代怎样改变,这种自强自立、着眼未来的精神一直不变,“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也会一直适用。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农村俗语“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适用于现在农村男女么?有什么道理?
“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这句农村俗语前后两句说的都是有志气孩子不靠父母,不啃老,靠自己!
“分家饭”源于从前人家男孩子多,结婚以后就要从父母这里分户出去,分户的时候父母会给予一定的生产生活资料,这就是所谓的“分家饭”。“嫁时衣”就更好理解了,就是女孩子出嫁时穿的衣裳和陪嫁的东西。
苏明玉作为家里唯一的女孩子,因为打小母亲的偏见和父亲的软弱,吃尽了苦头,从上大学开始就不花家里的一分钱了,大学还没有毕业,就兼职做销售工作,20几岁的年纪就成为了销售界的红人,赚钱赚的风生水起。母亲去世后,是她花40万为其买了墓地,还有一应的场面花费都有她来付出。苏明玉就是我们生活中不穿嫁时衣,不啃老靠自己的时代青年典范。
正好相反,苏明玉的二哥苏明成却是一个啃老的典型例子。他不仅仅要吃“分家饭”,结婚买房子都是花的父母的钱,有时候借,有时候要。结婚以后,继续啃老,给爱妻花钱很大方,买个什么衣服,包包的尽管开口向父母要!他把这一切都习以为常,直到母亲去世后,他才不适应了,才开始真正的断奶了!
剧中兄妹二人的强烈反差,就是这句“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的最好诠释。所以说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依然非常有道理!
“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只有学会靠自己,我们的人生才不会输。农村俗语“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适用于现在农村男女么?有什么道理?
农村有句俗语叫做“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
“好男不吃分家饭”的意思是说:有志气的男人自己奋斗,靠自己的双手打拼出一片天地,不指望坐吃父母分给自己的家产。
可以理解为好男不做“啃老族”。
历史上这样的好男不少,比如汉高祖刘邦。他出生于一个小地主家庭,他的父亲刘太公治家有方,因此积攒了一些家产。
刘太公有4个儿子,刘邦行三。当大哥刘伯、二哥刘喜先后结婚后,刘太公就把家产分成了4份,每人一份。
大哥、二哥、四弟都是老实本分的人,分家后小日子过得还不错。
唯独刘邦游手好闲,喜欢结交狐朋狗友,他分得那点家产也就荒废了。
刘太公看不上三儿子这种做派,总是骂他不争气。刘太公让他向大哥、二哥学习。刘邦却笑嘻嘻地说:“我不指望老爷子这点儿家产,将来我的家产百倍于大哥、二哥,我要像秦始皇那样拥有天下”。
刘太公以为三小子又喝多了说胡话,骂骂咧咧转身走了。
其实刘邦有自己的宏伟目标,那就是做人上人,做富有天下的帝王。
这种志向是他见到秦始皇巡游时萌生的。原来刘邦曾见到秦始皇出游时豪华的车队和簇拥的军队,当时他不由地感慨道:“嗟呼,大丈夫当如是!”意思是说“英雄豪杰就应该当皇帝”。
幸亏刘邦没指望老爷子这点家产,到后来他通过自己的奋斗,推翻了秦朝统治,开创了400多年的大汉基业。
称帝后刘邦曾笑问父亲:“老爷子,你说我和大哥、二哥谁的家产多呢?”
刘太公满面羞容,说了句“好男儿果然不吃分家饭啊!”
清太祖努尔哈赤也是好男人,他也没有坐吃父亲留给他的家业,而是继承了祖上十三副铠甲,最后用十三副铠甲起兵反明,为清朝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好女不穿嫁时衣”,意思是说:好女不指望父母陪嫁的这点彩礼。这里的“嫁衣”指的是彩礼。
好男和好女都深刻理解“坐吃山空”这句话,如果自己不奋斗,有限的财产总有用完时。
在古代,好女都是好男身后的坚强后盾,像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这样的女强人寥若星辰。
更多的是默默付出的好女人,比如岳飞的妻子李娃,在岳飞最困难的时候,曾变卖自己的嫁妆资助岳家军。
还有韩世忠的妻子梁红玉,曾把自己做“营妓”积攒下的金银财宝拿出来资助丈夫。这些好女人认为,丈夫的成功就是她们的成功。
农村也有这样的好女,有的嫁过去婆家很穷,好女不离不弃,把自己的嫁妆(彩礼)拿出来改善家庭状况。
原来在娘家她是乖乖女、富家女,但是嫁过来她就会面对现实,和丈夫一起努力创业,营造美好的小家庭。
“不穿嫁时衣”有不能总指望娘家人的意思,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去奋斗。
综上所述,“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到现在仍有其励志作用。古人尚且不做“啃老族”,我们现代人更不应该剥削父母,请善待父母!
文/秉烛读春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