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为什么要宣扬近亲结婚?古代没有禁止吗?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用艺术的手段,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再现当时社会现实,客观地说,书中并未特意宣扬近亲结婚。古代的婚姻,实际上是禁止近亲结婚,只不过当时因在科学方面的局限性,对近亲的认知也有局限性。
(《红楼梦》剧照)
古代对近亲的认知只限于同姓中的直血亲和旁系血亲,对这一类人是禁止通婚的。如北宋时期有一本《册府元龟》,就说异姓“男女相及,以生民也”。而同姓则“男女不相及,为渎敬也。渎则怨,怨乱毓灾,灾毓灭姓,是故取妻避其同姓,畏乱灾也”。这些话用现在的话解释,即同姓男女不能通婚,怕亵渎了祖宗,亵渎了祖宗的话,祖宗就会抱怨,抱怨就给生育带来灾害。灾害加之于生育上,就会灭族灭姓。
古代人把同姓通婚作为一种避凶害的禁忌来对待,明显带有迷信色彩和伦理观,还上升不到科学程度。在古代人的眼里,姑表和姨表被认为不是同姓同宗,虽然与堂兄弟姐妹一样血亲,不在禁止的范围内。在这一方面,我们的古人与欧洲古人相比,又要文明得多。欧洲古代与近代,堂兄弟姐妹之间是允许通婚的。对血亲的认定中国各民族主要是以父系为主的,哪怕“五百年是一家”的同姓,或异姓改过来的同姓,实际上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也认定不能通婚。此种禁止通婚,不是禁止血亲通婚,而是上升到封建男权社会的伦理道德层面。
(红楼梦绘图)
由于没有禁止姑表和姨表,加上民间有“亲上加亲”的世俗观念,民间就产生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现象,部分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舅霸姑婚”的,风俗。也就是说,外嫁的姐妹所生的儿女的婚姻,不是由她们的家庭做主,而是由娘家的兄弟做主,即舅舅对外甥外甥女的婚姻具有绝对的决定权。如此以来,外甥这一块,舅舅懒得去操心,舅舅的女可以嫁给外甥,也可以不嫁,全凭舅舅做主。而外甥女的婚姻,舅舅最上心,主动权牢牢地握在手里。其根源首先要满足自己的儿子能娶到亲,然后才考虑其他人,哪怕自己的儿子是傻子,而外甥女聪明伶俐,貌美如花,外甥女这朵鲜花也一定要插在牛屎上,别无选择。
(红楼梦书籍)
“舅霸姑婚”在湖南西部和贵州等地,不管是汉民族还是兄弟民族,在清朝中前期以前历朝历代都广泛存在。到了清朝中后期,由于民间多次上演因“舅霸姑婚”而引起的悲剧,甚至闹出很多人命来,对社会影响较大。如清朝中叶,靖州苗族侗族县的三揪地区就发生过因“舅霸姑婚”,女孩不从而酿成投河自尽的悲剧,惊动州府。此时,官府迫于民意才下令永禁“舅霸姑婚”的风俗,并立碑为证。自此,各地官府也陆续禁止此种陋俗。但官府只是禁止“舅霸姑婚”,并未禁止姑表和姨表通婚,只要双方父母同意,依然可以结亲。
我国各民族中,古代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允许姑表和姨表通婚,有些地方,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是禁止姑表和姨表的通婚的。如,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哈尼族,就严禁姑舅表通婚,认定近亲结婚要遭雷打,并制定了一系列惩罚措施。又如,过去彝族禁止姨表兄妹通婚,违反此规者要处死。
(云南哈尼族)
总之,禁止近亲通婚是符合科学的,也因如此,我国现行婚姻法就有明确法律规定。由于古代从对科学的局限性,只是从伦理方面考虑,没有真正地上升到优生优育的科学高度,从而只禁止了父系一个方面,而对姑表和姨表并未禁止。曹雪芹在《红楼梦》并不是宣扬近亲结婚,只是客观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早在明朝时期成书的《三言》、《二拍》等白话小说中就有大量姑表和姨表通婚的故事存在。
本文参考书目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禁忌) 作者李少林
《红楼梦》为什么要宣扬近亲结婚?古代没有禁止吗?
《红楼梦》并没有宣扬近亲结婚的意思,而是符合当时的婚姻理念而已,封建社会不仅仅提倡一夫一妻多妾制。还提倡那种姑舅结亲,姨表结亲,使亲上加亲的婚姻理念,特别是那种比较爱护自家女孩的人家。
林黛玉和贾宝玉结合也好,薛宝钗与贾宝玉结合也好,那都是符合社会伦理规范的,而且这种组合,因为有血缘亲情等关系存在可以有效地规避一些风险,如夫妻相互不了解,婆婆搓磨儿媳妇,婆媳产生矛盾,两家门弟不当等,如林黛玉,如果她嫁给了贾宝玉,王夫人再不喜欢林黛玉,也要看贾母和贾政的面子,不敢做的太过分。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好处,古代许多人都喜欢亲上加亲这种婚姻关系,但这种婚姻关系也未必都是稳定的,也会因为各种利益而崩溃。如宋朝大诗人陆游,娶表妹唐婉为妻,却因为糖丸不育,以及陆游的多次高考失利,陆游的母亲就把自己的娘家侄女给休了。
人类的通婚观念是渐变的,一开始人是穴居,那时无父无母无兄无妹,没有人伦概念。到了奴隶社会,人伦渐渐有了明确概念,但仍有兄妹姐弟乱伦,到了封建社会,人伦再次明确,因为那时家族观念比较严格,甚至上升到同姓不可通婚,但异姓还是可以的。
直到近百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弊端,才下令禁止近亲结婚。而这个近亲不如但只同姓堂亲,而且包括有血缘关系的异姓表亲。也就是说,如果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生活在现代,他们的爱情追求不会受到祝福的。
《红楼梦》为什么要宣扬近亲结婚?古代没有禁止吗?
在古代,非同姓就可结婚,这是很普遍的,并大力倡导“亲上加亲”。并且,不单是古代,在新中国的《婚姻法》未颁布之前,姑表婚和姨表婚,在有些地方,还很流行。我已进天命之年,排行老四,我父亲和我母亲就是姑表婚,我爷爷和我外婆是亲姊妹,我家七姊妹,身体都很健康。我大舅和我大舅娘也是姑表婚,有五个儿女,身体也很健康。这些都是受“亲上加亲”观念的影响,婆媳之间本来就是亲戚,从小走动,有亲情基础,不易发生矛盾,家庭较为和诣。近代医学发达以后,研究发现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婚姻,所生子女有发生遗传疾病的较高风险,这才在《婚姻法》中明文禁止了这种婚姻。所以,要看时代的发展,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年代,根本没有对这个科学知识的认知。
《红楼梦》为什么要宣扬近亲结婚?古代没有禁止吗?
中國古代就盛行近親結婚的風俗,多數是姑表兄妹和姨家兄妹聯姻,所以“舅姑”一詞就代表了公公婆婆。有詩句為證;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又;黯知姑食性,先遣小姑嘗。《紅樓夢》中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都是近親,書中並不是推廣近親結婚,實際也是受古代婚俗影響。
《红楼梦》为什么要宣扬近亲结婚?古代没有禁止吗?
《红楼梦》是曹公以一个客观的视角去看到身边的人事物,他想要做到是不带任何褒贬的记录下所有的事情让后人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况,并且想让各抒己见他不想因为自己左右了的大家的想法。
所以不得不指出的是在《红楼梦》中并没有宣扬近亲结婚的这件事,它只是客观的描述除了这中情况。在古代对于近亲结婚没有严令的禁止这其中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近亲结婚一般都是家族联姻,为了巩固势力的必行之举在古代近亲结婚一般都是几个大家族之间的联姻,这样的婚姻除了考虑到两家的各方面都般配,其实更多的还是在考虑如何巩固家族的势力,联姻是他们给与彼此的定心丸和保障,所以对于他们而言近亲联姻是必行之举。
对于近亲结婚来说,是家族的需要,也是新婚的两个没有办法抉择的事情。古代的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不管男子还是女子除了听从家族的安排之外别无他法。可是在《红楼梦》中却能看到另一种新鲜的样子,大家敢于去追求自由恋爱,敢对封建婚姻制度说不。
如果一桩婚姻是为了巩固家族势力的话,那么它的形式往往都不重要,比如四大家族之间的联姻,贾母是史家的小姐,王夫人是贾政的妻子却是王家的女儿,薛姨妈也是王家的女儿嫁到薛家,四大家族还好并不算近亲,但是他们之间的儿女此后的联姻就是近亲的开始。不过这也是古代维系权利通常都会采取的一种方式。
第二,因为信息闭塞,并不知道近亲结婚的危害古代对于近亲结婚并不反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还在于古代的信息闭塞,他们并不知道近亲结婚会带来的种种危害,比如生出不健康的小孩等。
在古代医疗条件不发达,女子生孩子就像鬼门关走了一趟,不仅生产的孕妇有危险,而且小孩子生下来也不一定能够养活,所以那些自带疾病的孩子很可能早早就去世了,那么大家并不会发现近亲结婚会生出不健康的孩子。
其次就是因为当时的信息比较闭塞,即便一个地区能够有这样的意识,但是并不会对其他地方带来很大的影响,因为不知道所以才会不反对这样的做法吧!但是到了现代就一定不支持,近亲结婚父母之间好的基因会增加,但是坏的基因也会累计。一个家族的遗产病在父母这一代没有表现出来,但是到了下一代出现隐形的疾病的基因就会大大累计,所以近亲结婚被禁止。
第三,看到两个孩子从小一起长大的感情,会考虑他们的婚事除却外在的原因,会考虑近亲结婚的最重要的理由就是考虑到两个孩子的感情。他们两个人是从小青梅竹马的长大,如果他们的感情还很好那么两家的长辈就会考虑让他们结婚,因为感情都是看的出来的,如果他们之间感情不好,那么他们的婚事会被再考虑。
正如贾琏和王熙凤之间的婚姻,也如陆游和唐婉的婚姻,还包括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感情,他们都是近亲,可是考虑到孩子们之间的感情才会考虑到让他们成婚,只是宝玉和黛玉之间还没等到家长们的许可一切就不复存在了。
古代对于女孩子有很多的束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她们能够接触到的男子少之又少,除了自己的亲戚其他人基本上不可能,所以与其嫁给一个新婚才认识的人不如嫁给知根知底的人,所以这恐怕也是考虑近亲结婚的一个原因了。
作者:十一,欢迎关注:小说红楼,一起找寻红楼梦中有趣的人和事儿!
《红楼梦》为什么要宣扬近亲结婚?古代没有禁止吗?
贾宝王和林黛玉是姑舅表親,和薛宝钗是姨母表親,都是有比较近的血親关系的,现在的人很少通婚。但在古代,这种近親关系通婚是很普遍的,由于受科学认识的局限,没有受到禁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