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人有的怕过年,说“过年如同过关”,你对“年关”怎么理解?

小时盼年,年长淡漠,怎么总感无法找回当年的滋味?……

记得四十多年前,农村有一句俗话:“小孩盼过年,大人怕过年”,到快过年时候,小孩兴高采烈,大人愁眉苦脸。

那时生活普遍不富裕,作为家庭的当家人,过年难,难过年。先是愁餐桌上吃的,小孩子身上穿的,到后来愁小孩上学的学费用。年前向别人借钱,本来就难以启口,人家都在收账,你还要来借;到了新年之初就更难向人启口,新年新岁,伸手就向人借钱。等七凑八凑把小孩送到学校后,回家又开始愁春耕生产的开支,种子、农药、化肥等,都要靠钱去买回来,没钱就厚着脸皮到熟人的店里赊账,到秋收时再结账。

现在我们这把年纪,对过年的感觉也淡了,倒不觉得过年是在过关,但年轻的父亲们过年时压力也不小。我是搞民俗文化的,经常与农村普通百姓接触,他们的口头禅有了变化:“小孩乐过年,大人怕拿钱”看来不管是过去年,还是现在过年,家庭都会有一笔不小的开支。

过去我们还是小孩时,大人给过一块两块钱,高兴得跳;如今的小孩,你给几百上千,心里一点也不在乎。过完年后,如今大多村里没有学校了,小孩上幼儿园,或到镇上上小学或到县城上小学,都要租房,爷爷奶奶陪读,或者是妻子陪读,又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家里的田园基本荒芜了,没有了收入,靠年轻人在外打工维持,日子也够艰难的,压力自然很大,还要保证自己不要生病,不要有其它额外的开支。

余下来的钱还要预备盖房子,村里有人盖了新房子,自己的房子是旧房子,脸上挂不住,人家能盖自己就不能盖?有些人活着不真正地为自己,一半是养家糊口,一半是为了争面子,而为了争面子花钱最不值,有攀比的陋习,可有人乐意这样花,哪怕是债台高筑。

“年关”的典故本来是说在太古的时候,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藏在深山密森里,食用一切动物,包括高级动物的人,人们说到“年”这种猛兽,惶惶不可终日。后来人们掌握了“年”的吃人的规律,民间就把“年”吃人的这一夜视为关口来熬,称作“年关”,度过了这一夜就叫过年,松了一口气。

太古的时后有多远?现在人类学研究专家连远古的历史都难以搞清楚,对太古就更不清楚了,这也就是民间编的神话,当不了真。

到后来,民间对“年关”的认识逐步改变了,从太古的虚无回了现实的人间。旧时农历年底民间有一种习惯,要把一年来所欠的租子、债务清收到位,于是,那些欠租欠债的人到了年底就像是过关卡一样,日子特别难熬,总是提心吊胆,生怕债主上门来催债。如戏剧、电影《白毛女》叙述的农村少女喜儿的遭遇就是发生在旧社会的年关,“过年如同过关”这个形象的比喻就是这样来的。

过去的人有的怕过年,说“过年如同过关”,你对“年关”怎么理解?

谢邀答:以前是没钱过年,现在是天天过年。

我父辈的人经常给我讲,吃大锅饭的时候,穷的时候是如何如何的穷,要柴柴没有,油盐米那就更不用提了,更不用想还能吃到肉,辛辛苦苦干一天一个工挣几分钱;那时候家庭人口又多,到年底结算还倒贴生产队的,那时候的生活条件可想而知。

我父亲跟我讲,一到过年就睡不着,为啥?愁的,人家过年都能准备点年货,多少不同;可我们家就惨了,连一顿饺子都吃不上,更别提有新衣、新鞋了。还有更愁的就是走亲戚访友,那就需要买东西,多了买不起,少了拿不出手,那才叫难为人呢,还不能不去,所以说,那个年景,那个年代穷人就怕过年。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再看现在过年,不愁吃穿,追求时尚,除了陪父母过年的,还有出国族游的,在国内各大景点游玩的,南来北往的,那叫一个喜庆,年年都有新变化,红红火火过大年。

现在过年,有些年轻人害怕过年,怕什么?怕催婚。

谢谢关注!

过去的人有的怕过年,说“过年如同过关”,你对“年关”怎么理解?

过去的人有的怕过年,说“过年如同过关“,我对“年关“是这样理解的。

一,过去的人普遍比较贫困,每天的劳动价值都比较低,特别是集体化时代及解放前,人们劳动所得很少有节余。特别困难的,连饭都吃不饱,衣服补了一道又一道。过年了,老人孩子都盼着过年穿身新衣,吃点肉。可这些对穷人来说,就是一笔天文数字,令穷苦人胆战心惊。平常有点节余的人还好些,对平常没有节余的人家来说有如泰山压顶,为家人置办不了一身新衣服,吃不上肉,会使老人孩子失去生活的希望,失去过年的欢乐,相反增添无比的忧虑和悲伤。作为家庭主劳动力和当家人总会想方设法哪怕负债都要使一家人过上年,为家人燃起新的生活希望。

二,过年钱从何而来呢?这时候就得去为有钱人下力挣点小钱或偷偷去做点小买卖,为有钱人打工的活不好找,因为过去有钱人少得很;做小买卖抓到要挨批斗打骂,还会使一家人在社会上抬不起头,要冒很大风险。就这样必须在过年前准备好过年钱或过年货。

三,至于负债过年的,穷人借钱不好借,别人怕你还不起,穷人总得放下脸面,低三下气求别人,有时跑好多家人才勉强借来点钱。过年后又要拼命挣攒来还人家。

所以穷人最怕过年,因为过年会使自己过余焦虑劳累和危险,所以过去的人有的怕过年指的就是穷困之人怕过年,说“过年如同过关"就是这样来的,这就是穷人的“年关”。

过去的人有的怕过年,说“过年如同过关”,你对“年关”怎么理解?

这问题回答起来既简单又值得深思?简单是家各有各的不同,但就大多数来说、过去日子过得都非常艰苦,好不容易盼来个年节想吃点好的享受一下清闲吧?可偏偏又是催账的、又是高消费、手中却没有钱!遇到这种情况作为家长的、可不就成了害怕过年的年关。

过年本来是个喜庆的日子,忙一年了,大人小孩都需要改善一下生活,成人张罗着年货,孩子穿上新添的衣衫,一家人走亲访友逛逛庙会、其乐融融庆贺团圆、给人一种喜庆祥和的气氛!所以那个时候我们都期待着过年。

现在吃穿不愁了、社会进步了、我们却感受不到过去那种年的味道?感觉是如此的平淡!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缺少了“期盼”!吃穿基本满足,各种新鲜的事物直接或间接的都有耳闻所见,能吊人胃口的也就只剩下了钱了!人们缺少了对于美好的期待、可不就找不到年味了。

过年还有一种人们不善发现的意义!那就是“继往开来”!四季一路走过来的酸甜苦辣、那些是正确的?那些是需要改进的?此时正是总结以利再战的好时机!找朋友聊聊天吃吃饭,趁年节团聚之际多收拢一些信息,一来开脱自己的眼光,而来借鉴他人好的经验以便来年再战!这样既丰富了自己也明确了方向、同时也给自己昭来了一份期盼!这个年过得不就有意义有期盼了吗?朋友你们认为呢?谢谢邀请、浅谈。

过去的人有的怕过年,说“过年如同过关”,你对“年关”怎么理解?

过去的人有的怕过年。说过年如同过关,有它的历史原因,现在社会进步,经济发达,人们收入普遍提高,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年关早已一去不复返。


首先
。旧社会人们怕过年,是因为他们一年的劳作无法应付一年的生活。许多人基本靠借贷度日。到了年关就是还债的时候。

同时,中国人有个习俗,一般到了正月初一是不会再有人要帐了,俗话说得好,叫花子也有三天年!如果春节几天要帐,被认为是不道德,也是不吉利的。所以要帐的只能在年前到腊月三十。除夕一过就没事了。所以过年如同过关。


老一辈人知道的《白毛女》,就是反应那时候债主逼债的事情,还不起就只能卖儿卖女。所以对穷人来说,过年如同过关。

解放初期,虽说生活条件也不太好,有时候也吃不饱,但家家户户都是积积攒攒、省吃俭用,总会在春节几天吃点好的,或者说吃顿饱的。这就是为什么小孩子都盼望过年,因为他们不仅可以吃顿饱的,条件好的,还可以添置一套新衣服。


其次
。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今天,吃得饱,穿的暖,已经远远不是大家的追求了,因为这些在平时就可以实现。所以也不存在什么年关的问题了,过年成了一家团聚的日子。每逢年关,大家首先想到的不是吃什么穿什么,而是如何买到火车票,汽车票,飞机票赶回家,一家团圆。当然,不排除特殊情况,也有被逼债跑路躲债的。

第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富裕起来的广大民众,已经开始选择在春节假期期间去旅游,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年关这个词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逐步消失。而且绝大多数人盼望过年,也不是想吃顿好的,穿点好的了,他们盼望过年,是因为春节有一个难得的假期。可以一家团聚,也可以带着家人周游世界。

没有什么习俗习惯,是一成不变的。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富裕,让年关这个词渐行渐远。

过去的人有的怕过年,说“过年如同过关”,你对“年关”怎么理解?

昔日生活贫,地主逼还银,年关穷人怕,忧愁新春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