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到了,“腊月忌尾,正月忌头”是啥意思?有哪些忌讳和讲究?

“腊月忌尾,正月忌头”是对中国民间对忌讳的一种重点强调,也就是说,平时的忌讳你不信不要紧,但在岁尾年头,是过年的时候了,也应该信一回了。一些民俗文化的形成就是这么简单。

中国民间忌讳名目繁多,每个月都有,总觉得让人束手束脚的感觉。现在的人认为民间的忌讳没有科学依据,是一种迷信;古代其实也很多人也反感了,认为“怕鬼被鬼缠”,因此,民间有了一种相反的观念,叫“百无禁忌”,就是说,不论你做什么都不忌讳。

过去民间忌讳泛滥,确实让人受不了,如土王日不准动土,初一和十五不准在家里做这个干那个,还有“七不出门八不归,九九出门空手回”等等。如果按这样的说法,一年做事的日子就所剩无几了,作为普通百姓,主要是靠双手劳动来养家糊口,不做事,难道喝西北风不成?小时候常听一些大人对这种民间所谓的忌讳进一调侃,他们说,这些忌讳是懒汉定的,定下这些规矩为是为他们偷懒找偷口。

我家乡湖南的湘西南也“腊月忌尾,正月忌头”的说法,也有一系列的忌讳,有些人笃信,有些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比较典型的就是岁尾不借钱给别人,认为在岁尾借钱出去,认为是财气向外流。然而,豪爽的农民之中,很多人就不认同,他认为,借钱给困难的人是帮人解困,俗话说“叫花子也有一个年三十”,他们的思维是相反的,把帮助别人当一件快乐的事。他们甚至认为有债在外过年是好事,而欠了别人钱的人,只要能想法办法,一定要在除夕前还清。小时候我经常看到,到了岁尾时,忙着还债的不少,而借钱过年的人总是不打空手。

下面例举一部分岁尾年首,也就是腊月尾正月头的忌讳和讲究。

七不打八不冲。七不打就是腊月二十七不能打糍粑,八不冲就是腊月二十八不能杀过年猪。据说腊月二十七打糍粑会冲犯谷神,二十八杀过年猪会坏彩气。

除夕忌吃糍粑。一是任何人在这天不能烤糍粑吃,据这天吃了糍粑来年会蹦田坎。

年夜饭禁忌。忌打破碗,忌掉筷子,据说这两种情况会在来年家庭不利,要么说折财,要么就折人口;忌夹第一次菜时落在桌子上,更忌落在地上,说法是即将到口的食物落下,会坏来年的彩气。

除夕读书人不看书是大忌。据说,读书人必须在除夕时抽时间看一会儿书,来年读书成绩会更好。

正月初一至初四的禁忌。忌讳打人、骂人,据说这几天被打和被骂之人,一年中可能被打和被骂的时间多。忌打破碗,忌掉筷子,道理和除夕的禁忌一样。忌杀生。忌洗衣服和被子。忌理头发,初一连头也不能洗。初三为拦路虎之日,忌带一到五岁的小孩出门,如硬要出门,帽子或胸前要放一枚穿线的针。

除夕和大年初一忌发丧。凡是在除夕和大年初一去世的老人,不能发丧,要把尸体藏起来,孝家也不能啼哭,要到初二才能发丧。

如今,“腊月忌尾,正月忌头”的传统习俗,有些地方依然讲究,有的地方已不太讲究。

腊月到了,“腊月忌尾,正月忌头”是啥意思?有哪些忌讳和讲究?

腊月到了,民间有句俗语叫做“腊月忌尾,正月忌头”,对这句俗语有些朋友不清楚什么意思,也不知道有啥讲究和禁忌?年终岁尾,下面我就给亲们说道说道。

“腊月忌尾”的意思是一定要做好一年的扫尾工作。

到了腊月,人们辛苦了一年,打工和经商的都要回笼资金。

打工的要结清一年的工资,经商的要收回欠款,民间有“帐不过年”之说。

比如打工的有工资没要到手,在进入腊月要加紧讨要,还有经商有欠你钱的,平时要不要无所谓,进入年终的腊月必须去讨要,这无疑是宣示你的债权人身份,说明自己没有放弃讨要这笔钱。

(讨要工资)

进入腊月讨债意义非凡,因为过年后的正月忌讳讨债,年终不讨就会再等到来年腊月。

来年欠债人正常经营后,会以资金周转紧张为由拖延和拒绝偿还。而腊月基本都在回笼资金,说没钱还债基本是睁眼说瞎话。

总而言之,腊月讨账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即便要不回来,如果过了约定还款时间,一定要让欠钱者重新打欠条,否则两年追诉期一过法院不受理。

最后一点,进入腊月也是小偷活动高峰期,小偷知道人们要带着工资回家,这些不法分子盯上了农民工的口袋,回家过年的人们千万要注意安全。

“腊月忌尾”另一层意思是丢弃旧的东西,有“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意思,不要舍不得丢弃。

(扫尘土)

主要表现在“腊月二十五,扫尘土”的习俗,还有腊月二十七洗疚疾,腊月二十八洗邋遢之说。

扫房后,洗个热水澡,洗掉一年的晦气,干干净净迎新年。

“正月忌头”表面是指正月里忌讳剃头,民间有“正月里剃头死舅舅”之说。

其实这是以讹传讹,原来是说清朝统治中原后,逼着汉人改变发式,必须留大清的发式——剃光前半,后面留条辫子。

后来到了正月剃头容易想起前朝发式,不免“思旧”悲伤,所以这时候都不剃头。

由于误传,由“思旧”慢慢变成了“死舅”,于是有了“正月剃头死舅”之说。

其实“正月忌头”还有更广泛的说法。其中有正月头几天忌打扫卫生的习俗,大年初一要把笤帚、簸箕等藏起来,意思是避免把一年好运扫出去。

还有正月里不能说不吉利话,交节的头一天早上不能喊名字……

无非人们期盼有一个好的开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所以正月的头几天有许多讲究,主要体现在“迎新”,这和腊月里的“辞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头、尾呼应,把一年一度的春节欢乐气氛推向了高潮。

文/秉烛读春秋

腊月到了,“腊月忌尾,正月忌头”是啥意思?有哪些忌讳和讲究?

一进入农历十二月也就是腊月,农村的年味就越来越浓了,各家各户都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农村有一句俗话“腊月忌尾, 正月忌头”说的是过年时的一些习俗,就是腊月到正月这期间的一些禁忌,这期间的讲究很多,你都知道吗?“腊月忌尾”忌的有哪些?

1.腊月忌讳搬家

在过去,老一辈人是不喜欢搬家的,因此有“人搬穷,火搬熄”、“人搬三道空,火搬三道熄”等这样的俗话,进入腊月,马上要过春节了,更不能搬家,这是因为古人认为腊月偏寒,搬入新房子的话,寒冷的气氛和陌生的环境会让家人不习惯,住的不习惯就可能会引发家庭矛盾或者身体不舒服,因此腊月忌讳搬家。

2.腊月忌讳向外借钱

进入腊月,这一年马上就要过完了,因此一年里的账都要互相结算一下,收了账拿到钱就可以开开心心的过大年。但是这个月忌讳借钱给别人,这意味着破财、晦气,马上要过年了,财气向外流,第二年会债务缠身。同样的道理,在腊月最好不要开口向别人借钱,在这里也祈求那些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老板、公司,请尽快把工资结清,让农民工兄弟快快乐乐的过年。

3.腊月二十四扫房子,忌讳乱动东西

农村的春节习俗是腊月二十四要扫房子,把房子打扫干净,象征着把家里一年的尘埃和晦气都扫走了,来年就是好开头、好运气。但是扫房子时,忌讳乱动东西,有些东西是不能动的。一是大门上的对联不能动。贴对联是春节习俗,各家各户的大门上都有对联,在农村经过一年的风刮日晒,对联已经褪色严重或者破烂不堪,即使再难看,腊月二十四也不能动这个对联,直到开始贴新对联。二是家里供奉的牌位不能动。家里供奉的牌位一般都是家族的长辈,这是对长辈的尊敬,同时也祈求保佑家族后代兴旺,因此在打扫卫生时,千万不能把牌位搬来搬去或者随意改变方向,这是大不敬。

“正月忌头”忌的有哪些?

1.正月忌讳理发

在农村讲究,正月这一个月不能理发,一直要等到农历二月二才能理发,又名“二月二龙抬头”。为什么不能理发,农村的说法是正月理发会延长舅舅的寿命。其实这是一个误传,这个习俗是因为当年清军入关后,要求全体汉人必须剪发,为了头发不被剪掉,汉人就编了一个“正月剪发会死舅”的借口来搪塞,慢慢的这个说法就流传开来。

2.正月初一上午忌讳倒水

水意味着财气,正月初一上午是不能把水倒在地上,特别是不能把水倒在门外,这意味着财气流走了,因此要用桶把所有的水都收起来,过了中午才能倒掉。

3.正月初一忌讳扫地

正月初一这一天是绝对不能扫地的,这一天你扫的不是垃圾,农村的说法是你扫的糖果纸、鞭炮屑都是家里的财气,你把财气都扫到门外了,这一年还怎么发财啊。

腊月到了,“腊月忌尾,正月忌头”是啥意思?有哪些忌讳和讲究?

在民间,有着“腊月忌尾,正月忌头”的一个说法,这个说法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都知道中华历史洋洋洒洒上下五千年文明,而在这几千年的历史中,勤劳而又智慧的劳动人民总结了很多的生活谚语,不管是农耕的还是养生的有很多。特别是进入封建社会后,人们对很多的事情都是没有一个科学的解释,于是就寄托于一些神话或者迷信的方法来解释。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腊月忌尾,正月忌头”是有什么封建思想在里面,但是这与当时的思想观念还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

我们都知道,一年四季,是从春天开始,冬天结束的,而从月份上面来说,则是正月为一年的开头,腊月为一年的结尾。而历来人们又讲究善始善终和追求好彩头,所以,正月里讨好彩头,腊月里做好一年之中应该完成的事就是非常重要的。那到底什么是“腊月忌尾,正月忌头”?

腊月忌尾

我们知道腊月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就好比今天来说,今天已经是腊月初六了。再过二十多天就是新的一年了。所以,在这即将辞旧迎新的岁末,有些事情是有讲究的,或者说是不能够做的。

一是不能够借钱出去。在腊月的时候都是债权人找欠债人还钱的时候。因为民间一直就有“债不过年”一说。我也很清楚的记得以前别人欠我们家一点钱,父亲到了年底的时候就专门去找他要他还钱。腊月里找别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因为进入腊月了,年底每家每户都要用钱过年,你欠人家的钱还钱就是应该的。要债者是天经地义,而还钱的人也应该心知肚明。

所以,在腊月的时候是要债的时候,而不是借钱的时候。如果腊月借钱出去,一般今年肯定是还不上了。这个债就得留到明年,最重要的是民间就会认为腊月借债出去有点破财的意思在里面。同样的道理,对于做生意的、打工的,在腊月里都是抓紧时间回笼资金或者结账的时候了。

二是不要在腊月搬家。进入腊月,每家每户都在忙着准备年货,特别是做腊货这些是很费精力时间的。如果搬家,把亲戚朋友都弄过来,这样也会耽误人家的时间。另外,腊月里搬家,进入新家,还没有住几天就喊过年了,始终是没有什么人气。所以,如果要搬新家,最晚在农历11月底前完成。

三是不要准备不充分就过年。这里主要说的是米、油这些东西。在腊月里需要将跨年所用的米、油准备好。不要等着正月里头几天就要去买米买油,在民间这认为是不好的兆头,意味着来年开头就要外出讨米讨油。所以,在腊月末的时候一定要准备充足的米、油。

正月忌头

进入正月后,有很多的禁忌。因为正月是一年新的开始,每一家都期待有全新的面貌进入新的一年。所以在诸多方面是有着很多的禁忌的。

一是初一不能拿刀具。这是从小家里就教我们的,在初一这一天不要动刀子。所以,在大年三十晚上的时候,家里都会把刀子收起来。如果动刀,万一不小心弄破了手流血,初一见血是很不吉祥的。所以初一的时候就是吃大年三十的剩菜。因为菜多,根本吃不完。而且跨年夜饭一定是做得很多的,也必须是吃不完的。到初一的时候吃,也意味着吃上一年的,这叫做有余粮。

二是初一不能扫垃圾。由于跨年,肯定会放鞭炮,这些东西在初一这一天是不能够动的。到了初二的时候才能够开始扫动。而且在扫垃圾的时候,必须是从外面往里面扫,意味着将外面的财往里面拿,不能够从里面往外面扫。另外,扫了的东西必须要装起来,不能够倒掉,一直留到过了初五。

三是初几里不能够说不吉利的话,特别是初一。在春节期间都会贴对联,而除了对联以外,还会在墙壁上用小红纸写上“童言无忌”。这是因为小孩子有些不懂事,或者有的时候说漏了嘴。比如说到“没饭吃”,“没钱”,"见鬼“,"死”等,这时候大人都会拍一下小孩,然后说一句“童言无忌”。

四是正月里不能够理发。这在很多地方都有这么一个传统。也有一个说法是“正月理死舅舅”。这个说法很显然是迷信的。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些比如扫地、泼水、洗衣服等,这些都有禁忌。这都是人们为了追求一个更为吉祥的新年而形成的一些风俗。不过,“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这些禁忌可能在每个地方都不一样。但是,“腊月忌尾,正月忌头”这句话整体来说现在还是很盛行的。没有别的意思,这也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心理暗示。

大家说呢?

腊月到了,“腊月忌尾,正月忌头”是啥意思?有哪些忌讳和讲究?

腊月和正月以前有很多的规矩,记得小时候,爷爷告诉我,世间有鬼神,害人的是人,不是鬼神在害人。是人在提醒鬼神害人。

爷爷时常用亲自看见的告诉我,他的三个舅姥和奶奶的父母被人咒骂家破人亡的。那时候多穷,只有过年买点猪肉。大年夜吃点,年初一过后亲戚来吃的,当时三个舅姥爷还小,不懂事。就在年初一那天,父母没看见拿来吃了。因当时奶奶的父母太相心传统的迷信。骂了三个儿子,被村里的所谓老前辈跑来骂,还一直恶毒的咒骂,就在那一年。奶奶的父母留下四个还小不懂事的孩子死了。

爷爷讲那时所谓的老前辈一骂,村里人一定会不分清楚一起骂。这样他们夫妻俩是被村里人的骂和传统的规矩气死的。

小时候有很多的规矩,爷爷认为是好的,就要我们传承,不好的不要去提它。把家里打扫干净,有太阳把门窗打开。跟有人品的打招呼。跑来跑去在人面前自提是你老前辈的,自己人品不好的,打个招呼就走,不要多话,这样的一般平时自己不努力上进。教训别人家有一套。只适应他自己,不适应一个要养家的人。

过年过节,爷爷会带我去走亲戚,带去的亲戚他们不会满口讲规矩,见了满口跟别人讲规矩的,以他的样,亲热几句,转身就走,对村里人也一样,从不去这样的人家玩。

y提醒大家,以前小时候有很多的规矩,大家一年忙到头,没吃好喝好,穿好。在社会发展中,以前的规矩越来越少,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善养自己家的老人,尊重品质好的人。继承老前辈留下的好规矩。

腊月到了,“腊月忌尾,正月忌头”是啥意思?有哪些忌讳和讲究?

[祭灶] [扫尘] [吃灶糖]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给压岁钱]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 [祭财神][财神的传说]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祭财神][路头神][送穷][开市]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娘在这日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这日的其他习俗主要有送穷,开市贸易,南方在这日祭财神。 ?? [谷日][顺星]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元宵节][送孩儿灯] [迎紫姑][走百病][偷菜节][巴乌节] 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 [接玉皇][赶乱岁] [照田蚕][千灯节]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 ?? [小除夕] [过赶年]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 [拜年][开门炮仗] [占岁][贴画鸡][聚财] 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曾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更改正月初一的时间。 ?? [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小年朝,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 [人日][摊煎饼] [吃七宝羹] 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因是人日,所以在古代这日还有不行刑的风俗。 ?? [石头生日] [贺老鼠嫁女] [新年十日歌] 旧时民间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正月初七、有正月十七,有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各地祀鼠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 [东郊迎春][春帖子][春牛][咬春]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一、春节的来历:传说,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至,出来食人,使人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这种凶恶的猛兽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燃起熊熊大火,"年"听到爆竹的响声,便逃走了。以后,人们开始以"挂红灯、放爆竹、吃年饭"来庆祝新年。二、春节前的准备(腊月初八以后,各种年事活动便逐渐展开)1. 祭祀灶神:灶神,又称"灶神",俗称"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宫,向玉皇大帝汇报情况。除夕时分再返回人间。人们担心向玉皇大帝进谗言,所以再他去天宫的时候为他进行祭祀活动,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2. 其他准备活动:写春联,准备肉食,准备面食以及理发、沐浴,打扫卫生。三、民俗活动--静态民俗3.春联:(1)春联的来源:古代称"桃符"。据说,东汉王充《论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垒二神住在大桃树上,处理鬼魂。他们把为非作歹的恶鬼都喂老虎吃。因此,人们认为鬼害怕神荼、郁垒,也害怕桃树。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总在门口悬挂桃符或桃木人来趋鬼避邪保佑平安。(2)最早的春联:公元965年,后蜀皇帝孟昶在皇宫内门的桃符上写了: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春联。此后春联成了春节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有人家喜欢贴"福" 字,而且倒着贴。因为"倒"谐音"到",所以倒贴福字意思是"福到了"。4.年画:(1)门神画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源于神荼、郁垒的神话传说,古人把二神像挂在门口驱鬼。一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尉迟恭看门驱鬼,并把二将画在宫门上。一源于唐玄宗梦见钟馗为自己捉鬼,醒后命令画工把钟馗画在门上。(2)灶神画的来源:民间传说灶神在除夕从天宫返回人间,所以人们总在这时候买新的灶神画贴在门上,希望他能带来吉祥与幸福。(3)其他常见的年画。5.福字:最早?"福"字--传说史于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当年姜太公封神时,封妻子为穷神,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百姓过年贴"福"字,史于慈禧,每至年,太后有给大臣赐福之习。一年赐福,恭王福晋把赐给的福拿倒了,犯杀头之罪,李连英为其解围:"老佛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今年赐福,福真的就到了。 "慈禧一听极高兴,连说:"福到了……"传至民间,"福"也贴倒了。6. 窗花:窗花是贴在窗户上庆贺新年的剪纸作品。窗花有两种制作方法。第一种是剪刀剪,巧手的妇女用一把剪刀可以把彩纸剪出许多花样。第二种是刻刀刻,一般由专业的民间艺人操作,一次可以刻成四五十张窗花,供应市场。四、春节民俗--动态民俗1.除夕守岁:1)什么是除夕: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由于农历月有大有小,所以有的年份腊月三十夜是除夕,有的年份腊月二十九夜是除夕。2)除夕守岁:除夕重要的活动是守岁。因为秦汉以后,我国人民基本都把夜半子时当作一天的开始时刻,相当于现代计时方法的23点到1点。除夕夜的子时,正是辞旧岁,迎新年的关键时刻。为此,人们不得不彻夜不眠,守候着这一时刻的到来。全家人团聚一堂,一边包饺子,一边等待,耐心的等待。2.放鞭炮:1)什么叫鞭炮:鞭炮,又名"爆竹"。新年钟声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齐鸣,迎接新年到来。2)爆竹的来历:据南朝梁代示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当时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保护全家平安。大约到了唐朝,人们把竹筒里装上火药,点燃火药,发生爆响。后来,人们又用纸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样的鞭炮了。3)鞭炮的种类:鞭炮有各种花样。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进,又发明了烟花。烟花:又称"礼花","焰火"。它在爆炸时能发出极为绚丽的光芒。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烟花装点自己的节日夜空。3.舞狮子:白居易《西凉传》: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镜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跳舞梁前来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舞狮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兴起的时代。4.其他民间活动:扭秧歌,踩高跷,敲锣鼓。5.祭神祭祖:在传统的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迷信的家庭都设有专门的神龛,供奉各位神灵,同时还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的画像。正月初一早上,人们恭敬地在神龛与祖宗牌位前献上供品,(其中包括刚刚煮好的第一碗饺子),点上香火。十分虔诚地感谢神明与祖宗在天之灵在过去一年对自己的保护并祈求他们保佑来年的幸福。6.拜年:祭神祭祖之后,儿孙们开始向长辈亲人拜年。传统的拜年礼是向长辈亲人三叩首,现在大多已经改为三鞠躬。一边行礼,一边祝愿长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辈端坐,接受儿孙们的拜年以后,把一个红包送给儿孙们。这就是"压岁钱"。一般作为孩子们春节期间的零花钱。其他亲戚之间则互相拜年,陆陆续续,可以持续很多天。朋友之间见面,则互道"恭喜发财"或"春节好",以示庆贺。拜年活动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孝敬孝顺;长辈对儿孙的慈爱关怀。亲戚朋友之间的拜年,也极大的促进了彼此感情的加深。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拜年活动。宋代诗人戴复古《岁旦族党会拜》:"衣冠拜元旦,樽俎对芳辰。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排门乔木古,照水早梅春。寒事将消歇,风光又一新。"把当时大家族二百多人互相拜年的活动写得有声有色。7.人日:正月七日,又名"人日"。隋代诗人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正月七日为什么称为"人曰"呢?这和中国古代神话有关。神话中说,神在初一创造了鸡,初二创造了狗,初三创造了羊,初四创造了猪,初五创造了牛,初六创造了马,初七创造了人,因此,初七是人类诞生的日子。于是,古人把这一天称?"人日"。为了纪念人类的诞生,南朝梁代每到人日的时候,人们就剪出彩色的纸人,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上。用来象征人们在新的一年里,面貌焕然一新。到了唐代,人日剪纸的内容又有发展变化。唐代诗人余延寿《人日剪彩》:"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贴燕留妆户,黏鸡待饷人。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所剪内容包括红花绿叶,飞燕家禽。个个栩栩如生。这已经于现代民间的窗花十分相似了。五、春节民俗--饮食民俗年糕与饺子是春节最有特色的食品。1)年糕:又称"年年糕"。它谐音"年年高",包含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年糕采用黏性较强的谷物制成,北方多用小黄米,南方多用糯米。北方一般都是甜的,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不过,好吃不过饺子。北方人更喜欢的春节食品是饺子。2)饺子又名"角子、交子、扁食"。它的起源非常古老。考古工作者曾经发现过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饺子保存下来。北方人过年,一定要吃饺子。而且春节这一天吃的饺子必须在除夕12点以前包好。饺子好吃,关键在于饺子馅,纯肉的,纯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样无穷,口味可异。可以根据自己口味任意变化,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欢吃饺子。在春节所吃的饺子中,有一个包着豆腐馅的,还有一个包着一枚硬币。谁吃到豆腐馅的饺子,谁在新的一年里就会发财,人们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饺子里。六、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全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汉文帝曾于正月十五日平定叛乱,所以规定这一天为"上元节"。东汉明帝为了表示对佛祖的尊敬,下令元宵点灯。此后,元宵就逐步演化为观赏花灯的民俗节日。故名"灯节"。元宵的应时食品是汤圆,北方也叫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唐代,元宵赏灯活动盛况空前,举国同庆。《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曾派人造出一盏百枝灯树?"高八十尺,树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目。"唐玄宗甚至令工匠造出高百尺、宽数十丈的灯楼,供游人观赏。宋代又有过之,无不及。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以草把缚成戏龙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皇帝还亲自率领盛大的仪仗参加赏灯活动。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侬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可见娱乐活动通宵达量,热闹非凡。可以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狂欢,为整个春节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 如果我回答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一下。或有其他问题也可以关注我,给我发私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