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礼算不算陋习?

几年前,长辈去世,人家送300元,后来人家长辈去世,回送1500元。本人结婚,姑姑没送钱,后来她女儿结婚,我老爸辖迫我送1500元,我和爸妈没分家,老爸老妈因为在外地不能参加婚礼。叫我代表他们去,他们出1500,我也必须出1500,弄得我心情不好,那天驾考科目二都烤炸了……我浙江,这边甚至有人靠摆酒赚分子钱的都有

近几十年来,一些随礼变味了,堕落成彻头彻尾陋习。但不是所有的随礼,有一传统性的随礼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有的还是一种助人的美德。

现在怎么随礼,朋友们心中已有数了,也有不少朋友是哑巴吃黄莲有苦难言,不胜其烦,我也就不再往这灶中加柴添火了。在这里,我介绍一下过去民间的传统人情事务,通过过去与现在对比,我想朋友们会一目了然。

要说过去的人情事务往来,有一个群体也得撇开不说,那就是富裕人家,虽然这是社会的少数,有时也引领当时社会时尚和风气,他们的人情事务往来是普遍老百姓无法比的。俗话说:“穷人不起屋,富人不移祖”,这话前半句的意思是穷人家底薄,修造房子就会把自已的家底耗尽了,会更穷,更不好过日子。“穷人不起屋”警示穷人搞建设要量力而行。而这句话的后半句意思是,富贵人家是既得利益者,中国民间往往把这种富贵与风水迷信挂钩,认为是得到了祖坟的保佑。这里的“祖”即祖坟。既然有祖坟的保佑,证明祖坟葬了风水宝地,如移祖坟会家道败落。富人要保持家中富贵,就不能随便迁坟。下面我就说说大多数,即过去平民百姓的人情事务往来。

一、帮扶性质的随礼

建房

上面说到“穷人不起屋”,不止穷人,过去一般家庭修建房屋,劳心费力且不说,在财力上也非常吃力。因此,一家建房,亲朋邻里相帮。这种随礼一般是以劳力和物资为主,如为建房之人义务出工出力,又如工匠修房要吃饭,亲朋邻里送粮送菜,有的送木材等建筑材料。亲朋邻里能帮一此算一点,目的是为建房之人减轻一些经济压力。这种随礼虽然很少体现在货币上,但比货币的作用更大,实用性更强,在过去农村是比较普遍的。

进新屋

房屋修建完成后,就要进新屋。过去进新屋也要办酒席,庆贺下。但作为亲朋邻里来说,并不是纯粹去唱庆贺酒,而是去“帮人进新屋”,关键在“帮”字上。建屋之人修造房屋不易,在进新屋时要帮一把,这种随礼一般既送礼金,也送粮食和菜。

上学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作为普通百姓,尤其是农村,过去培养子弟读书不容易,一旦有人考上了秀才(大学),亲朋好友邻里都要随礼。这种随礼与现在的所谓“谢师宴”是不同的,一般不办酒席,不显摆,在考上学的学子上学时给一点钱作路费、生活费或学费,以减轻其家庭负担。这种随礼体现了民间尊重读书人的风气。

丧事

过去有老人去世,作为普通家庭来说也是一种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亲朋好友邻里也要相帮,一是义务出工出力;二是随礼,这种随礼有物资也有金钱,物资主要是粮食、香纸、油、菜,也就是办丧事时能用得着的东西。过去,一个村庄办丧事被称为“众人种事”,也就是一家有丧事,全村庄的人相帮。

小结:过去帮扶性质的随礼,不带任何的功利色彩,不是以赚钱为目的,而是讲究实用,尽量减轻主家的经济负担。随礼的人也讲究量力而行,很少有打胖脸充胖子,因此,这种随礼风气纯朴,表达的是一种真实情感。

二、祝贺性质的随礼

出嫁酒

过去女儿出嫁办酒随礼有两部分,一是礼金,二是物件。礼金,送礼金一般处于次要地位;物件,也就是送一两件东西作为嫁妆、包括衣服、被子、木器用具等。在女儿出妆前,亲朋要决定送什么东西,就事先要告诉嫁女的人家,免得重复置办。这种随礼在过去嫁女时是主要的,显得实用而庄重。

结婚

过去男人结婚随礼有三种,一是礼金,二是物质,三是匾牌。礼金和上面说的一样,就不作说了;物质一般是粮食;匾牌,有匾额和对联,古代为木制,上世纪八十年代为玻璃框,主要是挂在新郎家的厅堂(堂屋)内,有的匾额挂在厅堂(堂屋)的门额上。结婚随礼,舅舅礼重,其他人为一般人情。

三朝酒

过去的三朝酒就是女人坐月子时后办的祝贺酒,现在的人一般叫满月酒。以前的三朝酒又称打三朝,一般由女人和小孩参加,男人忌参加。随礼情况,一般拿一些给坐月子女人的营养补品,如鸡、鸡蛋等,再就是新生小孩的衣服、鞋帽等,一般不送礼金。

生日酒

主要是小孩的周岁、成年(二十岁生日),然后就是老人庆寿。一些地方习俗,有的虽为老人,但只要上面还有父母在是不能做生日酒的。生日酒不宜随礼太重,不然主家回礼也重。有一些地方做生日酒一定要亏,不能赚钱,亏得越多,意味生日的人身体越健康,寿命越长,否则会折寿。如湖南的长沙流行些习俗。因此,做生意收进来的礼金一定要在当天花掉。有的地方对做生日酒随礼过重的,要退回一部分。

小结:祝贺性质的随礼主要讲究的是实用,同时也是适可而止,讲究的是一种喜庆气氛,而不是从亲朋邻里那里去捞一把。

现在的一些地方和一些人办酒,与传统办酒的习俗相去甚远,纯粹是利益为上,讲究的是一种面子和是否赢利。有的酒可办可不办,但有些人只要找到一个由头,就一定要办,有的人还要巧立名目办酒,美其名曰:收账!很多人在办完酒后抱怨,办酒收回的“账”是小部分,大部分花在了酒店里。而这种收账,不知打扰多少人,又加重了多少人的经济负担。热衷于这种“收账”式的办酒就是社会变态的陋习。而在随礼上,有一些地方,有一些人只允许做加法,不允许约等于和小于以前别人的随礼数额,这更是一种强人所难的陋习。

随礼算不算陋习?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是礼仪之邦。许多民族风俗优良传统涎续至今。是文化的产物,好的东西我们要继承和发扬。

随礼是陈规陋习吗?是还是不是?众说纷纭,观点各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随礼也水涨船高。

八八年我结婚,单位同事集体门户(随礼)每人三块钱,部分同学随礼二十块,人们都投去惊讶的目光。【咋随这么多呢?】而如今,象小孩满月,过生日,乔迁新居,子女参军,上名校,订婚,结婚,升迁,红白喜事等等都要随礼。从几百块到几千块,节节攀升,愈演愈烈,不可阻挡,象大军攻城之势一样迅猛。几天不见一个价。几家欢喜几家愁……

亲朋好友互相支持帮助,增进友谊加深感情随点礼无可厚非。要发扬传承。但不能忘记初衷,变了【味】。只看【钱】。

谢谢邀请!互赞!

随礼算不算陋习?

随礼应该算是陋习。现在红白喜事都得随礼,办喜事随礼逐年上涨,北京附近少随也得500元是常有的事,多的上千元,为了面子也得随礼。农村及小县城200——500 元。

随礼算不算陋习?

不算陋习,正常的随礼,适当的礼尚往来可以很好的加深人际交往,增加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和沟通机会。

随礼算不算陋习?

我认为,现状的随礼,已基本成陋习,它不叫‘’随礼‘’,因为它不但不‘’随‘’,还让人,特考究思量,颇费脑筋,纠结万分,花在这方面的心思,也不容小觑,像是是一门学问,所以现在,应该叫随礼‘’学问‘’,这里面的玄机,真可谓博大精深,深奥叵测。随礼,美言之,待人接物,人情世故,换言之,很多便是乘机讨好,拉拢关系,变相贿赂。

文明古国,礼义之邦,礼尚往来,对上尊敬,对下谦恭尚礼,平等待人,固然受到推崇,但是,现实是,观人随礼,随不随礼,随礼多少,怎样随礼,关键是看人,亲情友情,可以不随或少随,但非亲非故,素未交往,只要那人‘’位置‘’‘’关火‘’,事关自己,便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削尖脑壳,都要随礼,而且随大礼,还生怕别人礼厚,自已礼薄,这种认人随礼,所谓于已有关,又有所企望,把人分了个,三教九流,高低贵贱,唯利是图,且泾渭分明,淋漓尽致的随礼,岂不已腐烂变质,谈何之礼?

再则,现在很多随礼,都不见天,不见日,送礼之人,往往知彼知己,惴测不安,考量再三,星夜兼程,披星戴月,费尽周折,煞尽苦心,受礼人也是诚惶诚恐,心神不定,我认为这不叫随礼,简直是遭罪受,还贻害无穷,即使一般随礼,很多人,也是打肿脸充胖子,尽管怨声载道,但相互攀比之势,汹涌澎湃,再困宭,也要咬牙坚持,不管日子如何尴尬,面子不能丢,不能让人耻笑,这样的随礼难道不是陋习吗!

我笃信,‘’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还是风清云淡好。

随礼算不算陋习?

也算,也不算,

为什么这样说呢,人是群居动物,随礼是人际交往的一种形式,

俗话说,礼上往来,

按中国人的习惯,我随你一百,到我有事时,你要随一百块钱以上给我,这是符合礼上往来的不成文的规矩,

当然,我随你一百,你以后再随我一百也没毛病,

小时候,那时家庭普遍都穷,谁家有红白喜事,一般也就随个两块三块钱,多者随五块八块的,

在随礼这方面,很少听说有什么纠纷,或是不满,

随着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都好了,随礼的数目也大起来了,

有关随礼这方面的纠纷和不满就增多了,

这个不满和纠纷其实都是随礼数额太大的原顾,

如果按现在的生活水平,一般朋友或同事有事随礼,就三百五百块钱的随,应该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就算将来你有事,同事或朋友没到或是也没有还礼,

这点钱跟本就算不了什么,也影响不了什么,

所以就无所谓,

但如果曾经随礼的数额一大,而且对方没有还礼,问题马上就会出现,

这种情况放谁心里都不舒服,甚至与对方变为路人或仇人,

所以,随礼本身没有错,错的是随礼的数额太大了,造成很坏的后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