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中石先生为什么说书法是学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的?

我们的标准是在学问上要求"会”,在艺术上要求“能”。要做到“能”,我强调学,不强调练。我感觉字是练不好的,但可以学,看着谁的好,把别人的拿过来,变成自己的。把别人的能力变成自己的能力,化为己用,这是艺术能力的培养

乍一看,“学”与“练”两个字在一般人的眼里,学和练,练和学不就是一回事吗?为什么欧阳中石先生强调说书法是学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的?

(欧阳中石,1928年出生于山东省肥城市,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著名文化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齐白石艺术函授学院副院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等。 2006年,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2016年12月,当选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先打个比方,就拿写文章来说吧。有人练习写文章多年,很刻苦,可谓心无旁骛,几乎天天写上千字,但是写出来的文章一般般,而有的人写文章用的时间并不多,相反看名著,看杂七杂八的书很多,因此文章写非常漂亮。前者只是单纯的为写文章而写文章,结果搜肠刮肚也写不出好文章,后者把练习写文章与学习知识结合起来,结果能厚积薄发。这就是欧阳中石先生强调强调说书法是学出来的而不是练。

同样的道理,有人练书法,不能说他不刻苦,花费的时间不可谓不多,天天写呀写,可就是没有多大的进步。而有的人学书法时间不是很长,可进步很明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就是一个“练”方法问题。

(欧阳中石书法作品)

学习书法,公认的最好方法就是坚持临帖。提倡向传统学,向古人学。书法的学问在古代字帖中几乎都能找到。泛泛地练字,泛泛地临贴,不如精心临帖。坚持临帖就是练,不说现在的字帖多牛毛,就是古代的字贴也有很多,一辈子也临不完。选择适合自己的字贴,一是自己选,二是让书法水平高的人帮助你选,然后精心临帖,选择字贴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

临帖是一种训练,一是练眼睛的观察能力,把字的特点看准,分得出好坏,此为写好字的基础素养。二是练手的控制能力,能把帖中的字准确地模仿下来,实际上是能把你想象字的形象用笔表达出来,培养出自己的表达能力,为以后形成自己的风格打基础。以上两个方面的训练关键需要“悟”,这种“悟”就是学。比如,临帖时一次精选最有代表性的少量的甚至是几个字,反复临习,研究,吃透,领悟其中的门道,学其精髓,以达到触类旁通。

(欧阳中石书法作品)

总之,学书法在“练”和“学”两方面都在下功夫。学书法不能一蹴而就,要经过长时间积累。既要一点一点地学,又要踏踏实实地练。

欧阳中石先生为什么说书法是学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的?

学习书法,既要学习,也要练习,这是一个整体。重学轻练,或重练轻学都是不对的,我的回答是否正确,请朋友们指教。

欧阳中石先生为什么说书法是学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的?

学书法当然要练,不练是不可能掌握和运用好书法技法的。子曰:“学而时识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谓书法是学出来而不是练出来的,强调的是要学思结合,不能埋头傻练而已

欧阳中石先生为什么说书法是学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的?

学习书法只注重学,不注重练是学习书法的谬论!

注重学,能学到什么?无外乎学到了章法,墨法,也可以学习一些笔划,结构及其他,可是,不注重练,你的笔法,笔划的功夫就不扎实,也不可能有更高的功底。

作为资深的书法教育家,提出如此言断着实令人汗颜!这可能也是现在书法如此扭曲的根源吧!

为什么有丑书?丑书是什么?丑书就是不注重书法功底,对于书法的笔划及线条还不足以成形的状态下,就盲目地学习章法,学习墨法,然后是亟不可待地成名,称家,甚至是把自己鼓吹成大家!难道这不就是现代的书法所谓的家及大家的成名之路吗?

学习书法,既要学,更要练!练是终生的功夫,学是一时的领悟!书法在学不在练,是误人,误中国书法事业!

欧阳中石先生为什么说书法是学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的?

作为我国第一个书法博导欧阳中石老先生提出书法学习过程中,强调书法"学"的重要性。

1、书法的学与练的关系,这里不单单是学书法的字法、笔法及章法,而是广意的学历史、学书法的渊源,它是书法的源动力。

2、突出书法的学,不是形而上学,更不是学的只求一知半解,而是书法学习的道。

3、书法的学不只是学习书法的技巧,更要学习更为宽泛的社会科学知识,崇徳向善、抱朴敦行的有知识、有修养的书写人。

4、中石老师谈到的学不能偏面理解,书法只学不练,应知行合一,突出学为先,学而时习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欧阳中石先生为什么说书法是学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的?

字写的好与不好,我认为以练为主,以学为辅。没有苦中苦,难得人上人。学只是花拳绣腿,苦练才能使字刚劲有力,飞龙舞凤。就向学武术的,学而不练,只是花架子,无能为力。勤学苦练,持智一恒。流芳扬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