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树怕伤皮,不怕空心”?

说到“树怕伤皮,不怕空心”这句俗语,它不单纯地以科学的原理来揭示树的生长规律,而是隐喻了社会人际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

“俗语”是长期以来为人们所熟知和惯用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意义精辟,往往含有一种隐喻在里面,即用常见的一种物体或概念以代替另一种物体或概念,从而暗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

由此,我想起了民间与此相似的另一句俗语,更加直接了当地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怕伤心,树怕剥皮。”树空心后不是死去的必然,剥皮才是树枯死的必然。这是人们长期集累的生活经验,已经是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因此,人们对这种自然现象的表述不是重点,重点是隐藏在这句话的话外之音。

“树怕伤皮,不怕空心”的话外之音无非是隐喻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怎么处理关系问题。人与树之间的关系处理,就如有人野蛮地把树的皮剥了,树当然就得慢慢枯死。而人与人之间相处,打打闹闹、骂骂咧咧,或者相互之间产生一些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属正常现象,就如同树空了心一样,不至于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走向枯萎。但如果你像剥去树皮一样,做出伤害人心之事,那就是踩踏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红线。

我记得我的家乡亦有一句俗语,更能说明“树怕伤皮,不怕空心”之中隐喻的哲理。俗语是这样的:“打也上门来,骂也上门来,亏了我就不跟你来。”这句话中“亏了”的意思就是有人用了“欺诈之心”。夫妻、兄弟姐妹、亲戚、邻里、朋友、同事、同学等之间相处时,最容纳不下的是有人使出“欺诈之心”,使用“欺诈之心”的人是最伤害别人之心的人,因此为人们所深恶痛绝。

为什么“树怕伤皮,不怕空心”?

树皮是对外保护树干木质,且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营养的器官组织。故有只怕伤皮,不怕伤心之说。只要树皮完好,即使树心腐烂,树木尚能活。若树皮损毁,树木之命不久矣。故有人活脸,树活皮之说。

为什么“树怕伤皮,不怕空心”?

树怕伤皮,不怕空心是因为木本植物茎的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树皮,形成层,木质部,髓。而树皮又分为两部分,外侧是保护组织,内侧是韧皮部,其中有一种输导组织叫筛管,从上往下运输叶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供植物的根进行呼吸作用,如果树皮受到损伤,根得不到有机物就会死亡,而根又可以吸收水和无机盐往上运输,没有了水和无机盐,整株植物也会死亡。

为什么“树怕伤皮,不怕空心”?

这要从树的内部结构说起。

树干分为好几层:最里面的称为木质部,最外面的是树皮。木质部中含有向上运输水分和矿物质的导管;树皮中含有向下运输营养物质的筛管。在木质部和树皮之间有一层“形成层”,它能不断分生出新的树皮和新的木质部,使树木正常生长。当木质部从最中心开始腐烂的时候,形成层仍然可以不断向内分生出新的木质部,产生新的导管,所以树木仍然会活着。



然而,当外面的树皮被剥去后,形成层的细胞失去了保护,就会因为失水而干死,尤其是受到太阳暴晒时。没有了形成层,树木就不能分生出新的树皮。而树木失去了树皮,就不能将营养物质运输到树根,树根也会死亡,最后,导致整棵树死亡。

为什么“树怕伤皮,不怕空心”?

我不怕空心只怕剥皮

木质部细胞是死细胞,某些植物木质部萎缩却仍能存活,也就是树不怕空心的原因。而韧皮部(树皮)内则有活细胞组成的筛管。筛管通过主动运输将有机物由上向下输往有机物合成弱的根茎。如果被破坏,伤口下部细胞就会逐渐死亡。

木本一植物根茎的横截面从外向内依次是皮层,韧皮层,形成层,木质部。

植物运输有机物的筛管在树皮内侧的韧皮部,如果树皮被环剥,筛管被割断,树根得不到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会导致树木死亡;而空心只是髓和一部分木质部空了,靠近树皮的木质部仍在,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导管仍在。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仍能运输到枝叶,因为树的水分,无机盐由根部吸收通过树皮输送到树叶等部位,而有机物是由叶子通过光合作用生成,通过树皮运送给根部,所以树皮伤了,便不能完成这些过程,树就会死去。而树心属于木质部,是死细胞所以不怕空心。

为什么“树怕伤皮,不怕空心”?

简单的讲,树是植物,水分是通过根系输送到树的枝叶,这样树才能长大和生存,这是整个它的生命体系。要是树要是没有了树皮,水分和能量输送不上去,还要经受凤吹日晒太阳,它还能生存吗,只有等死了。树空心,没关系,它的根系还在,水分能量输送正常,风吹日嗮,也没关系,影响不大,还是可以生存好久。希望我的答案你能喜欢,解决问题要从刨根问底,这样才能把整个事情看透,才能解决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