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庙和武庙都供奉哪些人?
中国古代从朝廷到民间皆有崇文尚武的风气,因此,各地立文庙和武庙分别供奉文武先哲。
一、文庙
文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
中国最早且至今规格最大的曲阜孔庙修建于公元前478年,即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后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儒家学说成为显学,在中国古代社会开始居于正统地位,于是祭孔活动也倍受统治者的重视,成为国家不可缺少的常典。
文庙最先供奉的是孔子,后来有部分文庙会也把孔子的部分弟子如四配和十二哲列入供奉对象。唐宋文庙设立亚圣、十哲、七十二子的祭祀体系,春秋仲月上戊日行祭礼。以后历代沿用,即有变化,但主要人物没有变动,一直很固定。
二、武庙
从现有的历史资料来看,武庙在国家层面的设立是在唐代以来的事,比文庙的设立要晚很多。相比文庙供奉对象的稳定,武庙在历朝历代所供奉的对象变化要大一些。
唐朝上元元年,尊吕尚,即姜子牙姜太公为武成王,祭典与文宣王孔比,以历代良将为十哲像坐侍。这是最初的武庙供奉对象。姜太公为第一代武圣。
唐宋武庙祭祀体系是以文庙为标准,春秋仲月上戊日行祭礼。
元朝时期,元朝皇帝继续以姜太公为武庙主神,但从祀名将规模大减员,很多人都被剔除了,只以孙武子、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以下十人为从祀。明朝初期,朱无璋废除姜太公的武庙祭祀,自此武庙信仰一度消失了三百年之久。但在这三百年中,民间普遍尊岳飞岳武穆为武庙之中的武圣。岳飞岳武穆为第二代武圣。
至明朝末期,明朝皇帝追尊关羽为武庙的主神,设立关帝庙。满清时期,清康熙四年,尊关羽为夫子,与孔子并称。雍正八年,追封关羽为武圣,以关羽为主祀的关帝庙为武庙,与孔子的文庙并列,合称文武庙。但是关帝庙始终没有亚圣十哲和古今七十二名将从祀,只有关兴与周仓从祀在关羽左右。关羽为第三代武圣。
民国初年,关羽和岳飞都成为“忠义神勇”和“文武双全”的历史文化人物楷模。民国政府便开始推行“关岳合祀”的计划,但主神位依然为关羽,右祀岳武穆王岳飞,并以历代名将十二名左祀关羽,又以历代名将右祀岳飞。至此以后,关羽和岳飞同被尊为武圣,关岳庙也就成为了民国之后的武庙。
历代文庙和武庙都供奉哪些人?
文:一般是指孔夫子,中华文化之根源。
武:武圣关公,一生为人正直,义气。为后人膜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