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传统文化再添点儿“烟火气”如何?
对给传统文化再添点儿“烟火气”这一提法,我个人的非常认同,在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之中是必须的。
传统文化的“烟火气”就是传统文化的“尘俗习气”,也就是传统文化中的群众基础。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是群众,脱离了群众,就如鱼儿离开了水,就如在沙滩上建大厦,就如在花盘里种大树,失去了根基的传统文化当然不能很好的传承和保护,更谈不上发展,只能成为“过去”成为“历史”,成为“僵尸”。
纵观现在传承得较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一些民间传统文化,无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无不具有浓郁的“尘俗习气”,如传统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等。
回到给传统文化再添点儿“烟火气”这一正题。这是针对时下有一些地方过度包装一些民间民俗传统文化,肓目追求高大尚,因而脱离了“尘俗习气”,让传统文化变得不伦不类,甚至面目全非,失去了群众的传承载体,造成“上热下冷”,即组织机构办得很热闹,也办得很辛苦,群众反应冷淡,甚至反感。像这种变味的传统文化就必须添加“烟火气”,还原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
举个例子。
湖南省绥宁县苗族四八姑娘节在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前五六年,活动的开展都是由政府包办,无非就是政府出钱,请明星演员来表演一番,请外地客人来娱乐一番,表面上看很气派,也很热闹,可应该由群众传承的传统节日,群众却非常反感这种撒钱过节的方式,得不到群众的认可。最近五年,县政府转变了思路,把四八姑娘节举办主体交给了村寨,不请明星演员,让群众从过去的看客变成了主角,重点扶持了一批传统村寨。县政府这一添加“烟火气”的做法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结果群众参与的执情高涨,节日的民族民俗味越来越浓,节日越办越好,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近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村寨的民俗旅游也因此发展起来。
湖南绥宁苗族四八姑娘节大园古苗寨村民表演舞草龙
游客把镜头对准在田野表演的大园古苗寨传统民俗
大园古苗寨传统文化的“烟火气”不仅得到村民的认可,也得到了游客的认可
给传统文化再添点儿“烟火气”如何?
传统文化本身就自带“烟火气”,再加一点更具有地域特色。
给传统文化再添点儿“烟火气”如何?
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但是现在传统在大众心理就是过时的意思,所以为了传承,为了传统工具不传统,可以与时俱进的进行创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