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是耐寒还是耐热?为什么?

老一辈认为手脚暖了才是暖,这是对的吗?

婴儿是耐寒还是耐热,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如果把问题改成我们成人是耐寒还是耐热,又该如何来回答呢?人的体温属于恒温,我们可以根据周围的环境来调整体温,但是我们依然需要根据气温来增添衣物,同样的道理,对于小孩子,同样需要根据环境来增添衣物。只是和成人相比,孩子在体温调节方面有些不同。

为什么婴儿更容易手脚冰凉?

老一辈人认为手暖了就代表着衣服穿合适了,对于成人来说,这样的做法完全可以适用,但是对于婴儿来说,事实的真相并非如此。

首先,婴儿调节温度能力较差比成人散热更快

新生儿的皮下脂肪也较薄,按体重计算的体表面积也相对较大(约为成人的3倍),容易导致散热过快。另外,新生儿的汗腺发育不完善,排汗、散热功能较差,这就导致婴儿很怕热,稍微穿的衣服过多,更容易比成人出汗,但是汗腺不发达,肾脏对水和盐的调节功能也较差,如环境温度过高、过分保暖或水分摄入过少,容易造成温度上升过快。所以新生儿比成人散热更快,不像成人的恒温可以保持,让我们的手脚一直保持温暖。

其次,新生儿更容易出现低温

宝宝出生后必须靠自身的调节来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但是,这个时期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还不完善,通过中枢调节体温的功能较差而使体温不易稳定。一旦散热过快而保暖又跟不上,就会导致新生儿体温下降的过快,出现体温过低。

第三,末梢神经血液循环差

新生儿的中枢神经发育不完善,容易造成血管的突然收缩,加上孩子神经末梢血液循环差,所以婴儿的手有时候摸起来就是凉的,但是这种凉不代表是冷,如果手脚摸起来是冰凉冰凉的,毫无疑问,这肯定是孩子穿得太少了。

所以说新生儿其实既怕热也怕冷,因为他们不会调节自身温度,这就需要更多的父母为孩子及时的添减衣物。

婴儿手脚冷不代表真冷,冷不冷看这二个地方

婴儿手冷并不代表孩子真的是冷,冷不冷最主要的不是摸手,而是看这三个地方。

后背的温度

孩子冷不冷,不要摸孩子的小手,多摸摸婴儿的背部,因为背部离心脏很近,也是最能聚集热能的地方,如果孩子身体温度比较高,背部会有微微的出汗,证明孩子穿得多了。相反,背部偏凉,那肯定是穿得少了。

后脑勺的温度

婴儿最容易出汗的地方第一个是背,第二个就是头了,如果想要确定孩子是不是穿得比较少,可以摸摸孩子的后脑勺,只要后脑勺温度合适,就代表着孩子的体温合适。

婴儿如何来穿衣

1岁前多穿一件

1岁前的婴儿大部分时间是不动的,尤其是6个月之前的婴儿,这个时候婴儿的穿衣原则是比成人的衣服多一件,这个成人参照物,指的是成年的男性。爸爸穿短袖,孩子就穿长袖;爸爸穿一件,孩子需要穿两件。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保暖,避免热量散失过快。

1岁后的孩子少穿一件

1岁后的婴儿在穿衣服上建议可以比成人少穿一件,因为这个时候婴儿能够独立活动,思维的活跃性让孩子特别好动,加上体温调节的比较慢,婴儿很容易出现出汗的现象,孩子一出汗就容易生病,如果孩子比较好动,最好是比成人少穿一件。

另外,对于半岁前的宝宝,最好室内温度保持在20-25度左右,最有利于孩子体温的调节。

宝宝是耐寒还是耐热?为什么?

你好,很高兴为你答疑支招,对于年轻的父母来说,有时候老人的经验和现在的科学喂养出现冲突的时候,真心不知道那个是对,更不知道如何去说服年迈的父母。就比如给宝贝穿衣服吧,老人们都说要多穿,说宝宝那么小,怕冷,一冷就会受凉感冒,但现在很多专家,包括医生都在说,婴幼儿要少穿,不能以手是否暖和来判断宝宝的冷暖。那么到底谁对谁错?如果老一辈错,又该如何说服?

婴幼儿到底是怕冷还是怕热?

其实,对于宝贝来说,尤其刚出生不久的宝宝,既怕冷又怕热。为什么这样说?怕冷,是因为刚出生不久的宝宝,皮下脂肪少,所以对冷的自我调节保温能力不够。怕热是因为宝宝小,汗腺功能不完善,自我调节体温能力差,容易被热着。所以,宝宝是很容易被热着,也容易冻着的。

如何知道宝宝是冷还是热?

很多人,尤其老人们都是以宝宝的手是否暖和来判断冷热,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宝贝小,心脏泵血功能不足,手脚离心脏最远,末端血液循环会差点,加上宝宝小,尤其半岁以内的宝宝,活动量小,末梢血液循环会更差,导致手脚经常都是冰凉的,但这不能判断为宝宝冷,因为宝宝小,皮肤散热能力差,如果穿多了盖厚了,头部和躯干部位,尤其面颊,颈部,后背等皮肤比较薄的部位就会出现热疹,甚至出现痱子。所以,年轻的父母想要知道小宝宝冷不冷,不是摸手冷不冷,而且摸脑后脖子处,只要那个部位是暖和的就可以了。

任何月龄段的宝宝都这样判断冷热吗?

随着宝贝月龄的增长,活动量增加,皮下脂肪逐渐增多,汗腺功能不断完善,自身对外环境的温度变化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判断宝宝的冷热也需要逐渐转变,从摸脑后脖子处转变到摸手脚来判断宝宝的冷热。这个月龄如何掌控呢?从我家豌豆的成长来看,基本以学会走路为时间节点,不会走路前我都以脑后脖子处为准,1岁会走路后我都以小手温温的不冰凉为准,但2岁后就就以小手相对比较暖和但不出汗为主。

宝宝过冷过热会影响健康吗?

当然会

很多人只觉得冷会导致感冒,所以特别怕冷着宝宝,其实宝宝越小越容易热着,热着后的宝宝除了容易长热疹,影响睡眠,吃奶等,导致爱哭闹,烦躁不安,不好喂养外,热着还会影响宝宝的消化系统,导致腹泻。记得豌豆刚出月子,正好进入9月,气温下降,但其实不冷,豌豆爸生怕冻着她闺女,在我睡着后偷偷给豌豆盖多了,后来不仅出现了热疹,还出现了拉肚子,每天大便次数多,出现黄色泡泡不说,还出现红屁屁,着实让豌豆难受了好几天。

养孩子不是单靠老一辈的经验,还得结合靠谱的喂养知识,更好注意观察宝宝的生长发育规律,结合好季节天气的变化来合理安排穿衣和被褥的厚薄。老话说得好,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我是儿童营养师夏群英,一个爱宝贝爱营养懂食疗的宝妈,感谢你的关注,带你一起涨知识,祝宝宝健康成长!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宝宝是耐寒还是耐热?为什么?

我觉得婴儿真的是耐寒。

我女儿出生在三伏天的温州农村,我们这里的老人说孩子刚从肚子里出来是很怕冷的,无论什么天气都要用厚棉被包裹起来。

三伏天,你可以想象一下多热啊,真的是什么都不穿都感觉有汗,还要把孩子包裹起来,真的是太可怕了!

幸好在医院里,医生护士一个劲的说孩子真的是太热了,全是都是热出来的疹子,大家才肯接受孩子不需要包裹那么多。

接下来在养育过程中,我是和公公婆婆一起的,大家都告诉我,孩子很怕冷,需要穿很多。可是,我女儿真的是不怕冷,稍微多一点就汗流浃背。那个时候婴幼儿时期,根据我们大人的来,还不会讲话,孩子热的衣服都会湿透。

现在大了自己会说了,稍微穿多一点就要求脱掉说太热了,晚上睡觉经常不要盖被子,但是也没有因此着凉拉肚子。

我看着她都觉得冷,夜里给她盖起来,她会踹掉,有的时候睡的不深,还会说太热了,不要盖。但是我和我老公都需要盖空调被,才觉得刚合适、她就说什么都不要盖。

宝宝是耐寒还是耐热?为什么?

孩子是既耐寒又耐热,适应能力比大人强多了。但因为育儿方式以及孩子个体的差异,又造成了各种样的体质。

现在科学的育儿方式讲究孩子要少穿,就是我们总说的孩子穿衣服要比大人少一件;但老一辈却习惯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说宝宝怕冻, 为此争执的不在少数。但偏偏有时候当妈妈给宝宝穿少时,孩子还真的受凉了,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家娃是从小就穿的比较少的,倒不是因为盲目相信书本,而是宝宝出生不久就开始长湿疹,湿疹是特别怕热怕出汗的,否则会越来越严重,而如果保持宝宝身体干燥凉爽则会好的多,宝宝有湿疹的家长这点一定要注意。

也正是因为此,我家娃穿的一直很少,一般来说就算是冬天也就是穿两件,上衣是毛衣或者加绒的打底,外面棉袄;裤子直接就是个加薄绒的裤子。我们河南算是北方,冬天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冷的,反正孩子穿这样出门总是会被热心的宝妈或者老人说穿的太少。

而实际上孩子一点也不冷,甚至稍微一动就会出汗,并且体质很好,感冒都很少有的那种,即便偶尔不舒服,一般也是多喝热水自愈。

后来我邻居看我家娃穿的少,她也试图让娃这少穿点,她家娃是一直穿的比较多那种,结果每次都是生病,对比之下才知道,我家娃穿一件衣服出汗,而他家娃穿几层衣服还是手脚冰凉,这就是孩子体质的差异。

所以,孩子是穿多还是穿少,不是家长随心所欲的,而是应该注意几个方面:

第一,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的体质穿衣,有的孩子怕冷有的孩子怕热,怕冷的孩子穿少了肯定生病,而怕热的孩子穿多了同样生病;

第二,孩子到底冷不冷,不要用摸手脚来判断,而是要摸孩子的后颈部向下一点点,以不出汗为好,如果凉就是穿少了,而有汗则是穿多了;

第二,孩子的好体制是长期锻炼出来的,所以从小婴儿时期,家长最好不要给宝宝穿太厚,如果一直穿太厚,孩子就会适应那个状态,稍微凉一点就会生病。

总之,孩子穿多与穿少并没有严格的规定,而是应该根据孩子自身的情况来判断,同时带孩子多加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宝宝是耐寒还是耐热?为什么?

这个问题似乎一直在民间争论不休,的确,老人带孩子凭经验,觉得宝宝只要手脚都暖和了,身上自然就会温暖。可是,现在无论教书也好、专家共识一致的意见和建议是,科学的育儿方式应该是“要想孩子好,就要守住三分饥与寒 ”。

婴儿究竟是怕热还是怕寒呢?

因为孩子越小,体内棕色脂肪越多:

我们都知道,人体保温主要靠脂肪产热;而孩子身上就有一种脂肪细胞叫棕色脂肪,主要起到使身体化学产热的作用,棕色脂肪越多,身体产热就越多。

有关统计调查,棕色脂肪燃烧的所消耗的能量是肌肉组织燃烧所消耗的能量5倍,这将可以保证婴儿体内的棕色脂肪产生足够多的热量,而不至于让孩子受寒冷的刺激;在身体自身体温调节下,使体温保持在正常范围;这就是为什么说孩子身上像“一团火”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孩子是不怕冷的。

而当孩子慢慢长大以后,棕色脂肪也会慢慢减少,到成年时,棕色脂肪的比例减少到不足体重的2%。因此,孩子越大,棕色脂肪越少,就会越怕冷。其体温主要靠体温调节中枢完善,孩子越大,体温调节中枢就越完善。

为什么专家及现代科学育儿并不赞同老一辈人的经验说法:手脚暖了才是暖?

在现实生活中老人总是这么说,孩子手脚冰凉、肯定是穿衣太少了。其实,现实中往往这样适得其反,孩子总是爱感冒,甚至发热。什么原理呢?

1、到达四肢的血液少且缓慢:

是因为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下的孩子,当心脏及全身大血管将血液运输到四肢的时候,已经是末梢血,四肢的血液血环与其实大血管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血量少、流速慢,这才是引起孩子手脚冰凉的原因之一。

2、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尤其调节血管收缩与舒张功能的自主神经不成熟:

加之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尤其是控制血管收缩与舒张功能的自主神经的发育不成熟,末梢血管遇冷不能很好地收缩,因此,手脚冰凉也是自然的现象;当孩子渐渐长大,各方面都发育成熟,这些现象自然而然就会改善直至消失。因此,手脚不能成为我们日常判断孩子冷暖的标准。

那么怎么判断孩子是冷还是热呢?

1、用家长温暖的大手去摸宝宝的后颈或背部:宝妈们可以通过用手摸宝宝的颈背部的方法来判断宝宝的冷热。如果颈背部是温暖干燥的,说明宝宝不冷不热,身上的衣物刚刚好。如果是湿乎乎的,说明宝宝是热出汗了;如果是凉凉的感觉,说明宝宝身体有些凉。

2、观察宝宝身体及出汗:如果宝宝的脸热的绯红,像红扑扑的小苹果,或者呼吸较为深而缓慢,那可能就是宝宝太热了,我们再摸摸宝宝的背部,如果是温热的,出汗了,应适当减少衣服或盖上一个薄的被子。相反,就是有些凉了。

总而言之,孩子的冷热判断,还是要依据体温生理来分析,手脚温度不能足以说明孩子身体的温度。另外,孩子体内的棕色脂肪多,产热多,因此一般情况下孩子是不会怕冷的,在穿衣上一般要根据成人穿衣多少来适当加减,而不是捂热。适当少穿点衣服,让孩子适应,反而可以增加抵御风寒的能力。

宝宝是耐寒还是耐热?为什么?

相对而言,宝宝还是耐寒的。

我家小朋友出生在东北的伏天,就是东北最热的时候,白天最高能达到三十七八度,晚上闷热。

由于我是属于紧急剖腹产,原来定的空调房还没有空出来,所以临时安排在了一间普通的单间,没有空调,没有卫生间。

宝宝刚出生的时候护士说,孩子刚脱离母体,环境温度骤变,会有些觉得冷,给孩子多穿点,抱一会,等适应了再逐渐减少。

于是我家就开始了换装表演。开始的时候穿着“毛岁”(带眼睛的衣服),两层红布做的,外面还包了个两层斜纹布做的夹被。过了一会,把“毛岁”脱了,换了个单层的薄薄的长袖“和尚服”,松垮垮的包了夹被。又过了一会儿换成了短袖上衣,夹被搭在大人手臂上,用一个角盖住了孩子的肚子。最后孩子脱光放到床上,就在肚子上盖了一块手绢。

就是这样,到了晚上孩子小脸和身上都红红的,还一直哭,叫了护士来看,说是热的,要起湿疹的样子。

到了第二天,终于有一个带卫生间的空调房空出来了,我们赶紧搬过去,月嫂也来了。全天24小时开空调,孩子就穿了个薄薄的棉线儿小背心,肚子上盖了个小手绢。

回家也是一样,月子里几乎全天开空调,孩子的装扮不变,只是勤换勤洗。我摸孩子的小手总是凉凉的,月嫂说,孩子小,末梢血液循环不好,体温调节能力也差,所以判断小孩子冷热不要摸手脚,要摸后颈,温热干爽不出汗就是刚好。等孩子大一些可以坐了之后就手伸进去一点,摸后背,也是,出汗就是热了,微凉就是冷了。这一招一直能用到孩子上小学,或者说可以用到孩子自己知道冷热之前。

我一直都用月嫂教我的方法给孩子添加或减少衣物,我的宝贝很健康,现在上幼儿园也很少生病。

表姐家的孩子是冬天出生的,而且在郊区的婆婆家坐月子,郊区不是集中供暖,都是自己烧火炕,所以室内温度不太均衡。

小外甥出生第28天的时候,表姐婆婆家停电了,表姐夫又去上夜班了,表姐就带着孩子连夜打车回了娘家(我四姑家)。

我四姑把娘俩接回来一看,孩子外面裹着大棉包被,里面还有一层小棉被,孩子还穿着棉衣棉裤,带着毛线帽子。据我四姑形容,当时孩子一摘下帽子头顶都冒热气,脸上,身上都是湿疹。

后来在我四姑家逐渐给孩子减少了衣物,但是也比别的孩子穿的多一层。小外甥夏天稍微一热就容易起湿疹,天气一转凉,就容易感冒,冬天几乎每个月都要因为感冒去医院输液3到5天,差不多一直持续到小学3年级才好。

总之,虽然相对于热,孩子更耐冷,但还是科学养育,适当穿衣,宝贝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