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年都给儿子一家添补一万多块钱,可是儿媳妇还是不爱搭理公婆,怎么办?

给儿子买了房,娶了媳妇。家里的一切用品几乎全部是我买的。平均每年给他们添补一万多块钱。前些日子又生二胎,我给了一万多块钱。我很喜欢孙子孙女,可是我和老公每次去,儿媳妇都不理我们。各位朋友,你们说我还去看孙子孙女吗。孩子们也是向着她妈妈呀。

婆婆每年给媳妇补贴一万多元,媳妇还是爱答不理。这样的婆媳关系,在生活中真的挺常见的。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事情。朋友的妈妈在帮弟弟带孩子。孩子刚出生就给了一万,平时家里基本生活费都是老人在掏钱。朋友家里去年拆迁,弟媳妇户口不在家,弟弟的户口也分了几十万。

但是今年经常会说起自己妈妈和弟媳妇不和。最常见的就是经常给老人摆脸色,动不动不吃饭,一家人坐到一起,自己给自己买点坐到旁边去吃。

老人也觉得很委屈,觉得自己还出钱的时候出钱了,该出力的时候也在出力,每天早晚两顿饭按时做着,孩子带着,媳妇却总是进门不问话,动不动甩个脸。

有一次两口子吵架,媳妇在家大喊大叫,老人觉得很难过,实在是待不下去了。结果儿子出来说,是他们两口子的问题,和老人没有关系。

还有一个小区的邻居,儿子两口子住的房子都是公公婆婆还贷,婆婆的工资卡还在媳妇手里,有一次这阿姨就吐槽儿媳妇,只要自己在家从来没有好脸色,自己花了那么多钱是给自己找了个仇人!

老人明明付出很多,媳妇却并不领情。一种情况就是这媳妇真的是不知足,没有良心。

把啃老当成了习惯,觉得老人的钱就应该给晚辈花,所以就算老人付出再多,在媳妇的眼里都是天经地义的,从来没有半点感恩。

之所以有这样的媳妇归根结底还是钱给的太多了,帮的太多了就成了习惯了。

还有一种情况,媳妇本身性子比较淡,人情世故上不上心。

婆媳关系,关系难免比较敏感,尤其是婆婆,媳妇摆个脸,是不是对自己有意见,媳妇不高兴,可能是工作上的事情,却觉得媳妇是针对自己。

我有个朋友天生不喜欢笑,有次公公去她家,夏天天热,她下班先回房间换了衣服,没有第一时间和公公打招呼,这一下不得了,公公训儿子,老公训老婆,全家鸡飞狗跳,从此以后公婆再去她家,她也是简单打个招呼,没有笑脸相迎!

媳妇总是爱理不搭,婆婆怎么办?

找到自己给钱的目的

作为长辈,自己手头宽松,确实想要帮助儿子,或者是给孙子钱,那么既然出发点不是讨好儿媳妇,也就不用在乎儿媳妇的脸色。

如果给钱是为了讨好儿媳妇,结果给了钱也没用,这钱还不如自己留着,等到小两口需要用钱开口的时候在送出去,既有名头,还显得自己大方。

和儿媳妇做到相敬如宾

不管儿媳妇什么态度,只要没有正面撕破,作为长辈,不需要去猜测,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有余力了帮帮孩子们,没有余力,照顾好自己少麻烦别人就行。做不到相亲相爱,做到相敬如宾就好!

最后,婆婆和儿媳妇相处的一条原则是:互不干扰。没有被邀请,就不要去参活儿子的小家。

如果每年都给儿子一家添补一万多块钱,可是儿媳妇还是不爱搭理公婆,怎么办?

如果每年都给儿子一家添补一万多块钱,可是儿媳妇还是不爱搭理公婆,怎么办?

看到这个问题,心里三角颇深。因为,亲戚中就有这样一个,父母贴补的钱很多,不仅贴补给家里,还贴补给媳妇、贴补给孙女,一年几万元钱。在儿子家买房、买车时,还贴了很多钱。

可是,儿媳平时从不去看望公婆,就是儿子请她去都不肯去。不仅如此,由于母亲做出了“榜样”,弄得女儿也是一样,俭去看自己的爷爷奶奶,搞得爷爷奶奶唉声叹气,可仍然不停地给他们支持,希望用钱用情买他们一个温情。

这样的儿媳,只能说是极没有良心,极没有良知的,甚至可以说没有人心。要知道,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感情。什么是人,不就是相互支撑吗?如果不能有来有往,互相付出感情,这个社会,还怎么能够和谐呢?对家庭来说,还怎么和睦呢?

所以,建议对这样的儿媳,不要再有任何补贴,让他们自己去过自己的日子。实在不行,就离婚。与这样无情无义的人在一起,也不会有多少幸福的。

如果每年都给儿子一家添补一万多块钱,可是儿媳妇还是不爱搭理公婆,怎么办?

感觉您这位老人家,真是付出得太多了。而且给钱给的真不少。可惜,买了房买了车,平时添添补补,万把块给来给去,连个儿媳妇的好脸色都看不到,也实在是窝囊。

以前小区里,有一对老夫妻,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只一个独生子。因为老俩口感觉,老了又吃不动啥,花不了什么钱,老俩口在儿子结婚初期,竟然就直接把一个工资卡,给了儿媳妇。

儿媳妇非常开心,但是,也就是开心了几天,接着又换房子,换汽车等,语气里还是希望老俩口添钱。老俩口已经上交了一个工资卡,剩下一个,省钱就没那么好省了。于是,老俩口再拿钱就不那么痛快了。

儿媳妇很不满意,意思是独生子,何必省钱?

老俩口感觉自己做错了,连老朋友们都笑他们“从来没听说过老人把工资卡交给儿媳妇的。”

俩人绞尽脑汁,也不敢开口要。就怕儿媳妇不高兴。

后来,单位统一更换工资卡,他们就趁机留下来,再也没有拿出去。

儿媳妇话里话外还想要,他们也装听不见。

后来,孙子需要什么,老俩口零零散散拿了些钱,儿媳妇反而很感恩。

所以,不管是什么关系不要太付出了。毕竟,粒米恩,斗米仇啊!

如果每年都给儿子一家添补一万多块钱,可是儿媳妇还是不爱搭理公婆,怎么办?

看到您这个问题,我要恭喜您,您的儿媳不是冲着您家的财产去的,她不是个拜金女!起码她没有因为您给了钱,给买了房,车而去恭维您们,巴结您们!给您说说我自己的故事吧,希望您得到启发。

我也是儿媳,一样的,我也不想理我的公婆,只是维持表面客气。可能看到这里,很多人会指责,希望这些人看完再谴责。婚前,公婆找我说买的婚房不放我的名,因为怕我们离婚。我了个去,我这婚还没结呢,你就咒我离婚,我能高兴么?!婚后,公婆像您一样也没少买东西,可是附送过来的恶心话也是不少!说什么都是公婆的理,而且要求还不少!要求我生了孩子交给他们就好,完全不用管了;要伺候好他的儿子,一顿饭没做,或者让他儿子洗个碗都要谴责我半天;揪住一点小事就骂我,骂半个小时也不嫌累;去公婆的房子,要大扫除,做饭,不做就说你懒,好像儿媳没去他家,他家都不打扫卫生,不做饭吃了一样,每次想说这样的话随时说,憋不过一顿饭的功夫……太多了,不一一赘述。总之,儿媳做什么都是应该的,说什么都是不孝顺!。

话说到这里,我想说的是,拜托,房买了写的是您儿子的名,不是儿媳的,也没有要求加名的;儿媳虽然在住却也付出劳动保持它干净整洁,还当婴儿一般照顾着您的儿子。您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冲着儿子孙子花的,难道是冲着儿媳花的。没有您的儿子,您和儿媳也就是个路人而已。

说到这里,想必您已了解,您花了钱,就觉着理所当然了,满嘴的大道理,要求别人家的孩子孝顺自己,而不体谅儿媳的辛苦。站在您的角度,您花了钱却不舒心,还要看脸色。站在儿媳的角度,您虽然花了钱,附送的那些都不想要。劝您少些要求,多些和气。家里是讲爱的地方,和谐不是用多少金钱可以换来的。

如果每年都给儿子一家添补一万多块钱,可是儿媳妇还是不爱搭理公婆,怎么办?

给儿子买了房,取了媳妇,几乎所有的费用都是父母出的。儿媳妇接进了门,每年给儿子家还要补贴一万多块。有了孙子,前些日子又生了二胎,又给一万多块钱。可公婆每次去看孙子,儿媳总是爱理不理。

无论谁遇到这种现象,都会想不通,受气,心累。这种现象应该叫“什么现象”?为了更精准地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我们从金钱、代沟、修养、关爱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金钱物质问题吗?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既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也形成了很多具有民族特性的民俗民俗。这些民风民俗,有的继承并发扬光大,有的在被逐步改变、丰富、提高。像我们上面所说的,儿子结婚等涉及家庭民风民俗问题方面,至今有三种情况:

一是父母全包型。儿子结婚所需的房子以及装修、家具,婚庆等一系列开支,都由父母全包。经济条件好的,还好说。经济条件不好的,有的借钱负债,全包。

二是补贴型。对于家庭条件确实困难,拿不出多少钱,又能得到儿子儿媳及对方父母体谅的,儿子父母补贴部分,支持儿子成家。

三是无力支持型。儿大当婚,但父母一贫如洗,特别困难,一切靠儿子自已。

这三种情况,各有差异,但同时存在。像上面讲的情况,应属第一种类型。这种类型,在儿子成家时及成家后,儿子父母的话语权,自然是高些。儿子及儿媳的心理应没有什么障碍,而且每年还补贴一万多元。这一万多元,对大部分家庭来讲,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儿子父母应该是尽力了。

(二)是思想代沟问题吗?

从当今看,近几年结婚的夫妻,其父母一般出生于新中国成立来的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家庭、社会、个人,无论是从经济、文化,还是思想观念、精神生活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9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0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万美元。这种经济实力的大改变,促进了整个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大改变。据个人观察,从现实社会看,由于思想文化的差距在缩小,父母辈与子女靠的代沟差异在缩小。当然,不排除因性格差异而造成沟通差距。但这不叫代沟。从上面说到的情况看,其父母经济社会条件并不十分差,每年能拿出一万多元补贴儿子家庭,其父母为人与子女们应该不会产生大的思想代沟问题。

(三)是关爱互敬问题吗?

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对儿媳的关爱,对孙辈的关爱,等,大致可分为四种形式:一是物质关爱,力所能及。二是生活关爱,能帮则帮。三是精神关爱,多关心多问侯。四是困难资助,特殊照顾。从上面提到的情况看,出现公婆见儿媳轻淡问题,物质关爱、生活关爱方面,应该努力了。要说有可能引起儿子和儿媳不满意的,只能在精神关爱与困难关爱方面,是否存在不足。

(四)是性格修养问题吗?

孔子仁爱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影响极其深远,最重要的是“仁”。凡事讲仁义道德,讲礼仪,讲孝道。这些根深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家庭,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明。应该说,随着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融合会加深,传承与发扬光大并存,其文明差异逐步缩小。但令人难以明白的是,个别家庭的文明层次差异,不仅没有缩小,有的还在扩大。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一是认同感淡莫。子女们对父母的付出,被看作是天经地义,不仅是父母的责任,更看作是天经地义般的责任。即使父母们尽责,子女们灵魂深处缺乏感恩意识。这不怪现在的子女们,因为“大家”缺乏,所以“大家”们都缺乏。

二是仁德修养不足。仁德修养好坏,体现一个人文明素质高低。在家庭,敬老爱幼,热情大方,礼貌待人,和谐共享。在某些个别家庭,似乎越来越奢侈。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大家庭,父母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儿媳、女婿、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共12个晚靠,每次团年饭,叫爸妈吃饭时,只有一个人喊,“爸爸,妈妈吃饭啰”。这就是女儿。其余的都不喊爸妈,偶尔叫声”喂,喂”,吃饭啰,喝酒哟。孙辈们就不说了,因为还小。有一天,大家喝酒喝得正高兴,大孙子也来敬酒,他站到爷爷面前,“喂,喝酒。”唯一的女儿看不过去了,说了声,“小宝贝,应该叫爷爷,敬您酒。”小宝贝听后,反驳到,你们不都是这样叫“喂吗!”,我错了吗?顿时,大家都哑口无言。

三是性格封闭。不愿与人沟通交流,独处独往性格,给人清高自傲印象,让人看后不舒服。

从上面提问者提供的情况看,因为性格修养不够,可能是造成儿媳不达理公婆的主要原因。综合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我认为,这种现象叫做“情感缺失”现象。即,先天缺修养,后天缺修补。互信缺沟通,互爱缺理解。和谐缺包容,幸福缺文化。

针对“情感缺失”现象,采取多措互补,多元融合方式,促进文明和谐幸福大家庭建设。

一是补元气,营造和谐氛围。家庭精神寄托,是家庭和谐的基础。作为父母、子女,都要通过对家庭责任的重新认识,提高认同感。父母竭尽全力,子女要有感恩意识。以此,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

二是补修养,形成良好的仁德修养。父母既要有仁爱之心,仁德之心,还要有宽容之心,包容之心。作为子女、儿媳,要增强爱心,体谅父母,互相信任,加强沟通。

三是补公德。家庭婆媳关系,己成为社区工作的部分内容,作为社会公共道德,大家共同关注,共同引导,共同交流,也许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如果每年都给儿子一家添补一万多块钱,可是儿媳妇还是不爱搭理公婆,怎么办?

我做为一位媳妇,谈谈媳妇的感受。

爱答不理和钱没关系。我公公知亲,婆婆外地人。她们来上海现在的房子是她们自己出首付,我老公在还贷款。退休工资一个2000多 一个3000多(只有上海正常退休工资的一半,加退休工资也和上海不一样少很多)平时不固定会给她们点钱,偶尔会报团给她们出去旅游。背景交代完。

我完全爱答不理(不要觉得是没买房买车所以爱搭不理。我在02年就有能力自己全款给自己母亲买房了。)也不是坐月子不伺候。月子里我婆婆照顾的比亲妈都仔细。我老公还嫌弃丈母娘伺候不来孕妇。我公婆平时也是话很多的人。我就是热闹不起来。公婆和我说三句我回答一句另外2句就是嗯啊噢随便。老公说我看不起公公婆婆。也不知道算不算看不起。反正就是亲热不起来。我宁愿给她们报贵的旅游团都是豪华游不乐意全家一起出去。最近几年都是在外面吃饭不去她们家(平时她们三天两天来我们这里,我从来不留她们吃饭)。

我们三口出去旅游回来会给她们带很多东西。而且都是比较贵的手饰品香烟酒这类的。但是不会和她们分享旅游中的照片等(虽然我也不怎么拍。一次旅游全家照片拍不了10张)

我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亲热不亲热和出钱不搭架。你出钱卖儿媳的亲热。儿媳同样想要出钱买清净。像我这种儿媳。让我出钱可以不要来烦我了。让我一个人静静。同样大家会说不要结婚自己一个清净的更彻底。我只能说我遇到的老公公婆都还是很善良的。即使对我不满也不会吵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