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会孩子控制情绪?
孩子不会控制情绪这是孩子的大脑在作怪,更进一步说,是成人没有教会孩子如何用大脑来管理自己的情绪。
想要让孩子学会如何控制情绪,需要先了解一下孩子的大脑构造。
孩子喜欢发脾气,因为控制理智的上脑没有发育好人类的大脑不但分为左半脑和右半脑,还分为上脑和下脑。
上脑负责管理人类的理智部分,比如思考,记忆等。
下脑负责管理人类的生活起居,护犊等最原始的冲动。
负责管理人类理智的上半脑的前额叶有一个区域负责控制人的情绪,不过这个地方需要等到23岁左右才会完全发育成熟。所以说在这二十多年的成长过程中,就是我们不断的学会控制上脑的过程。
因为上脑发育不完善,一旦面对难题,或者面对被训斥,人类的原始本能就会第一时间跳出来,做出最原始的回应,就是愤怒。
很多父母都知道,孩子不知道如何表达情绪,对情绪认知不够,所以我们总是说要让孩子认识情绪,管理情绪。
如何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给实验者看了一张恐怖的照片,仅仅一张恐怖的照片就让下脑中的理杏仁开始变得活跃,理杏仁是负责人类的本能保护。
接下来,科学家让是要参与者讲出了这张图片带来的感觉,仅仅只需要指出来是什么感受,就建立了下脑与上脑的连接。理性的上脑代替了活跃的理杏仁。
这个实验说明什么呢?
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样就可以调动出理智的大脑。
应该怎样来表达呢?
对于幼小的孩子,可以直接指出来孩子的情绪,比如:玩具坏了,我看到你很伤心。
对于年龄偏大的孩子,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两处自己的感受。比如,我看到你们在抢玩具,然后玩具坏了,这会你是不是特别伤心,而且很生气。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讲出自己的情绪。
这样的方式就可以让孩子的下脑和上脑建立连接。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
如何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
孩子愿意和你讲自己心理的情绪时,我们这个时候可以问一问,你觉得你发脾气的时候,弟弟是什么感受?妈妈又是怎么想的。
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明白他发脾气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感受,这是在让孩子学习同理心。当孩子能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发脾气会给别人带来伤害的时候,可以来指导他如何来控制情绪。
第三步,让孩子自己参与错误行为后的关系修复。
任何一次脾气都会带来关系的伤害,比如亲子,亲情,友情等。
这个时候可以问问孩子应该怎样做。比如,你觉得应该怎样做,才能让你们两个人不抢玩具。
这个时候是让孩子主动参与来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引导帮助孩子学会使用上脑进行思考,如果每次孩子发脾气都能这样做,那么这些有效的练习会促进上脑和下脑之间的缔结组织变得更加监护,面对情绪上脑会逐渐代替下脑的作用。
有些父母会说,我也知道不要发脾气,要引导孩子,但是有时候说孩子就是不听,怎么办?
很多时候都是父母在哄了好久之后,看孩子依然没有停下来的迹象,所以很容易发怒。
教给父母这些小技巧帮助安抚孩子等到孩子哭闹或者发脾气的时候,可以用皮肤触摸的方式来安抚孩子。有实验证明皮肤抚摸可以促进让人愉快的激素的分泌。比如我们摸摸孩子后背,或者可以抱抱他,都能让他安静下来。
蹲下来,用低于孩子的视线和孩子对视,这样做,因为眼光比孩子低,会让孩子获得安全感而不是压迫感。
面对孩子的每一次发脾气,这个方法不会每次都有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不用用一种方法一劳永逸。
如果孩子情绪比较激烈,那么代表着此时不宜沟通,可以等第二天孩子品行好的时候再去说。
如何教会孩子控制情绪?
感谢你的邀请。
首先情绪是主体是个人的,你不可能主动控制,但可以从旁施加影响.
1、情绪控制机制由情绪唤起、情绪抑制、情绪维持、情绪增强组成。
2、体察自己的情绪。也就是,时时注意情绪状态:儿童的情绪是什么?
3、适当表达情绪,需要用心的体会、揣摩,更重要的是,要确实用在生活中。
4、以合宜的方式纾解情绪。你就能够控制情绪,而不是让情绪来控制你.
所以你要影响别人的情绪,可以在儿童情绪唤起时,加以提醒,使他抑制情绪的恶化.越往后越难,需要提前关注到!
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如何教会孩子控制情绪?
谢谢邀请!当我们都为人父为人母,这个道理吧?上了年龄的人都知道啊!中国这么大吧?哪个家庭的孩子不闹情绪的吗?要是孩子不闹情绪的话,那就要看家长怎么样控制好孩子的情绪了!!谢谢!!
如何教会孩子控制情绪?
感谢邀请!
孩子的情绪控制要遵循接纳—排解—控制几个步骤。
1、接纳孩子的情绪。如果说3岁之前孩子的哭闹是身体不适的本能反应的话,那么3岁之后孩子的情绪,有一些是有目的的,比如,他想买一个冰淇淋,家长说今天已经吃了一个,不能再吃了,否则会蛀牙,对身体不好等等,孩子可能坐地大哭。这种情绪就是有目的的。
遇到孩子有目的的闹情绪,家长要做到三不:不动怒、不呵斥、不离开、不让其他人介入。我们经常看到孩子哭大人骂的场景,其实,大人这个时候动怒也好、呵斥也好,对孩子来说完全无用,他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完全听不进去其他人说什么。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抱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比如卧室的床上、客厅的地毯上等,然后坐下来,平静地看着他,不要让老人或者其他家庭成员过来哄劝。等他哭闹累了,给孩子用热毛巾擦擦脸,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是接受你的坏情绪的,也是爱你的。
2、排解不良情绪。等孩子的过激情绪反应结束后,平静下来了,再和孩子谈,你想吃冰淇淋(或者其他引发情绪失控的事情),妈妈很理解,吃不到,心里不舒服,妈妈也能理解,但是,哭闹的方式不解决问题。今后我们要沟通和交流。
3、控制情绪。今后再遇到类似问题时,请孩子给三点理由,要本着孩子提出3-4次要求,满足其中一次最具说服力的,让孩子理解并看到沟通的效果。
当宝宝发现沟通交流远比哭闹发脾气有作用时,他就会尝试和爸爸妈妈语言交流了,情绪就能得到较好的控制。
如何教会孩子控制情绪?
在孩子面前如何控制自已的情绪?
父母教育孩子情绪一定不能失控,一般孩子在青少年期,孩子很难管理,家长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一定要说服教育,在孩子面前一个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如果给孩子说了一些过火的话,一定要给孩子道歉!得到孩子的谅解,虽说是孩子,他们也有尊严,父母在自已情绪失控的情况下,一定掌握好自已!谢诚邀!
如何教会孩子控制情绪?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一)引导孩子释放不满的情绪
在家庭生活中,出于种种原因,孩子常常会将种种不满情绪通过哭闹、烦闷等形式表露出来。作为父母,应该懂得当孩子闹情绪时,只有让孩子及时地宣泄出来,才能使孩子恢复心理上的平衡。这对自持力薄弱的孩子,尤为需要。有的父母,在孩子闹情绪时,常用打骂、训斥的方法制止,这种强制性手段的结果不仅损害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还会使孩子养成孤僻的性格。因此,父母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释放不满情绪。
帮助孩子释放不满情绪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一般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表达情绔的榜样。父母一般不宜在家庭、孩子面前过分抑制自己的情绪,不要为了家长的“尊严”与“权威”,老是一副威严的架势与面孔。正确的做法是经常自由地失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而又不迁怒于别人,给孩子树立一个敢于表露情绪的榜样。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明白:表达个的情感和宣泄情绪,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 2、创造宽松环境。为孩子创造更多的表达情绪的机会。一旦孩子闹情绪,既不要惊慌,又不必急躁,更不能凭主观意气横加阻止、压制。最好是抱着“闹就闹一会儿再说”的态度。然后因势利导,让孩子明白:表示不满是正常的,但不能不吃饭,或不学习、不干家务。这种“冷处理”,会使“热冲动”的孩子熄灭火气,懂得反思,接受父母的指教。 3.循循善诱。尽量倾听孩子的倾诉。孩子心里有事,一定会找人倾诉,而父母恰恰是他们的第一个倾诉对象。此时,父母千万不可因嫌孩子“罗嗦”、“无理”,或因自己忙于家务或工作等,全然不管孩子。应该平心静气地听完孩子的诉说。同时,最好用自己经历过的类似体会和教训,对孩子进行有理、有情的开导和劝解。只有如此,孩子才能始终在一种平等、亲切的情感释放中,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保持心理的平衡。
(二)帮助孩子克服消极的情绪
为了让孩子们快乐地生活,积极向上,父母应该帮助他们克服消极的思想情绪,特别是那些由于屡次失败而变得失去了信心,或天生比较羞怯的孩子更需要这种帮助。
孩子的很多消极情绪大都是由不合理的思想和信念所引起的。如一个孩子认为自己坏、没价值、无希望,那么他就会感到悲伤失望;假如一个孩子认为他考试失败了是因为他笨,而不是由于学习习惯不好,那么他也可能变得沮丧。孩子们不合理的思想和信念表现为思想的概念化和绝对化。他们认为:不管做什么,应该不会有失败,否则就是糟糕的、可怕的、灾难性的。他们必须为人所爱,否则就不可爱。不论他们的欲望如何,必须立即给予满足。父母要把这些不合理的思想讲出来,帮助他们转变不合理的信念,用合理的现实的思想来替换这些不合理的思想。
假若一个孩子遇到一个问题,他没有把一件事情做好,或考试错了一道题,应该帮助他认识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事实上也不是什么大事,只要经过努力,下次考试会取得好成绩的。要帮助他既预见到在前进中可能受的挫折,又能勇敢地大踏步前进。向他指出,没有人期望他是尽善尽美的。即使他没有做过什么好事,你依旧爱他,在他身上花费精力是值得的。
要引导孩子克服消极的思想情绪,父母们还应做到: 1、约束自身的消极态度。孩子是最易受感染的,他们的消极思想情绪是从父母那里、别的孩子那里学来的。如果作家长的整天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什么事情达不到满意就消极沮丧,受到一点挫折就如大祸临头,这种情绪必然会影响孩子。 2、鼓励孩子。鼓励意味着给孩子以勇气、希望和信心,使孩子能正视和应付生活中的一切事情,特别是在危险、困难、痛苦、沮丧的时候,此时,父母的鼓励就是一种支援,它能帮助孩子摆脱困难,摆脱消极的思想情绪,增强自信心,乐观地生活下去。 3、努力帮助孩子发展积极的思想。积极的思想是以多方面看问题为基础的,看到事物坏的一面,但不为其所难,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乐观向上,将使生活更美好。不要让孩子每天一早起来就想到他将会遇到不好的事情,而是要使他们精神饱满地去迎接一个好日子。乐观和热忱将帮助孩子克服各种困难,并使他们的学习或工作成绩达到满意的地步。你应该以你的积极乐观精神影响你的孩子,使他们情绪开朗,对生活充满信心。
(三)帮助孩子克服焦虑
焦虑是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是预计到对自尊心有一种潜在的威胁或由于某种情境使人发生内心冲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不安状态。幼儿的焦虑主要是怕去母亲的保护和爱抚,自己的愿望和家庭、社会的规范发生冲突,怕自己不为同伴所接受,对某事某情境感到羞耻或怀疑,以及被迫对自己试着要做的事感到内疚等等原因引起的。
针对这些引起焦虑的原因,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帮助儿童消除焦虑心理:
1、提供爱和关心、支持,帮助幼儿处理矛盾。如尽量不用或少用惩罚的手段对待儿童的过错,以正面教育为主;支持儿童的独立活动,鼓励、维护他的独立性;帮助儿童正确处理愿望和原则的冲突。
2、满足儿童安全感和自尊心的需要,支持他们为实现这种合理需要的行为。当儿童在行动上受到挫折时,要予以鼓励,并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克服困难。
3、鼓励独立性和创造性,回避会引起儿童怀疑、羞耻、内疚的行动。对儿童不成熟的行动、言论要耐心指导,不包办代替。
(四)正确对待胆小、退缩的孩子
一般来说,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教师和家长对于那些具有外向攻击行为的孩子常常给予较多的重视,对于他们表现出来的冲动粗暴、打人骂人、破坏纪律、损毁公物、欺侮弱小等行为加以及时的批评、纠正。然而,对于那些表现为胆小、羞怯、懦弱自卑、不合群、缺乏进取心的孩子,因为他们对别人影响不大,而易被家长和老师所忽视,甚至有时还被誉为乖孩子。
其实内向退缩行为是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如不注意防治,有可能延续至成年后影响其社交能力、职业选择、子女教育及社会适应性。因此要多多关注那些具有内向、胆小、退缩行为的儿童。它们中有的喜欢小伙伴,也爱和小朋友一起玩,但与小伙伴在一起时,又畏首畏尾,胆怯得说不出话来,怕别人冷落他,一旦发生了纠纷、矛盾,自己无法解决。
内向退缩型的孩子有可能是先天适应不良。这类孩子遇到新的环境特别拘谨,不愿与陌生的人交往,对新鲜事物不感兴趣,缺乏热情和好奇心。这主要是由于后天教育不当造成的。有的家长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他与其他孩子交往;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迁就,使孩子难以适应新的环境;有的家长管教过严,干涉过多,使孩子常受批评、指责、惩罚,从而退缩。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