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为什么胀气,如何预防宝宝胀气?
新生儿肠胀气在新生儿中是一种特别普遍的现象,多发生在4-6个月以内的宝宝,我女儿小时候得到,现在弟弟家的小侄子四个月前同样肠胀气,从这两个孩子的表现,我总结了一下肠胀气的现象。
宝宝肠胀气原因生理性因素
很多小月龄宝宝,比如2个月,孩子肠胀气最常见的就是肠绞痛。肠绞痛是因为孩子肠胃发育不完善而引起的,不过为什么会引起目前并没有定论。
可以想象一下,成人因为肚子着凉引起的肠痉挛,是不是很痛。孩子肠绞痛也是一样,因为疼痛,孩子都会大哭不止。
肠绞痛多发生在下午或者后半夜,如果孩子通常是这两个时间哭闹,那么一定是和肠绞痛或者肠绞痛引起的肠胀气有关。
后天的因素
吃母乳或者是喝奶粉的时候,宝宝吃的太急或者吃奶的姿势不正确,导致孩子肠道吸入了过多的空气。从而引起了宝宝的肠胀气。
和乳汁一起进去肠胃的空气只有排出去孩子才会舒服,所以这就是很多小宝宝喝完奶后特别容易打嗝或者放屁的原因。
宝宝肠胀气的表现1.大哭不止,哭声大,持续时间长,很难安抚,这是肠绞痛带来的肠胀气;
2.睡眠很差,因为肠胃不舒服,宝宝睡眠时间会特别短,易醒来。
3.小手攥紧,小脸挣得通红,屁多。
4..腹部鼓胀,轻轻敲起来声音清脆。
5.吃完奶后,特别容易打嗝。
6.容易吐奶。
宝宝肠胀气怎么办?吃奶方面可以这样做
吃奶姿势要正确。母乳宝宝,吃奶的时候要含住整个乳晕,看宝宝的下颌是否紧贴妈妈乳房。
奶粉宝宝,吃奶的时候半躺在成人怀中。冲奶粉的时候不要剧烈眼光,转圈小幅度摇晃。
吃奶前尽量让孩子保持安静,所以不要等到孩子太饿了再去喂奶。因为大哭会让孩子在哭的过程中吸入过多的空气。
吃奶后记得拍嗝。不管是母乳宝宝还是奶粉宝宝吃完后都记得帮助孩子拍嗝。吃奶后半小时,可以帮助抱抱按摩肚子,来进行缓解。
其它方法
1.孩子哭闹很厉害的时候,可以尝试飞机抱来缓解。
2.总想拉臭臭一样去挣屁,可以给孩子做蹬自行车的运动,两只手握着孩子脚腕,分别向上推,用膝盖顶住肚子,可以帮助宝宝排气。
3.在成人的监督下,可以让孩子趴睡。但是趴睡容易导致孩子窒息,所以成人一定要仔细照顾孩子。
4.怀抱孩子进行安抚。妈妈的怀抱可以给孩子安全感,如果孩子哭闹很厉害,可以抱起孩子,不要怕惯坏了孩子,多抱抱孩子,和孩子建立亲子连接,更有助于孩子大脑的发育。
5.吃完奶半小时,可以给孩子进行腹部按摩,顺时针绕着肚脐转圈。
肠胀气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一般孩子过了半岁,肠胃功能逐渐完善之后,肠胀气的症状会逐渐消失,所以妈妈们不用哭闹,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一切都会过去的!
宝宝为什么胀气,如何预防宝宝胀气?
定期替宝宝进行腹部按摩,常见的肚子痛、胀气、便秘,或是肠绞痛等肠胃不适的现象,就会减少很多喔!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替宝宝进行健胃整肠的腹部按摩吧!
8个步骤按摩,缓解宝宝肚胀
▼步骤1:
▼步骤2:
▼步骤3:
▼步骤4:
▼步骤5:
▼步骤6:
▼步骤7:
▼步骤8:
图1
(视频中护理师带首饰做这个按摩是不对的地方,容易划伤到宝宝,大家注意一下就好)。
这些都是可以帮助宝宝排气的方法,宝妈在护理宝宝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看看。当然,如果宝宝出现排气困难,放屁比较臭,同时出现大便异样的话,那么最好是到医院去寻找医生的帮助,这样对宝宝的健康会比较负责任。
最后,宝妈要学会安抚宝宝的哭闹情绪。
当宝宝出现排气困难而哭闹时,宝妈可以抱着宝宝,爱抚一下宝宝,同时可以抱着宝宝到外面走走,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宝宝为什么胀气,如何预防宝宝胀气?
出生后3周-6个月肠胀气一般与肠道蠕动不协调有关
我们人体的消化系统受到大脑的控制。但是刚出生的小宝宝,他们大脑发育还不完善,神经节之间配合还不是很默契,于是就出现了肠道蠕动不协调的情况,肠道之间互相牵拉,气体排不出去,宝宝就感受到绞痛和胀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肠绞痛。
肠绞痛发作一般在晚上6-8点,也有部分孩子的肠绞痛会在半夜或清晨。大部分宝宝在出生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肠绞痛。
引起肠绞痛的原因通常是多方面的,属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如果孩子的症状特别严重,家长就需要积极进行排查,找到引起孩子剧烈疼痛的原因。
孩子发生肠绞痛的时候,最积极的应对方法,就是为孩子提供舒适的家庭护理。推荐下面5个缓解方法,大家可以使用:
第一,适当地包裹住孩子,安慰孩子。因为孩子在妈妈肚子里时,处于被子宫包裹着、有一定束缚的状态,这样熟悉的环境,让他舒适。
第二,在孩子耳边轻轻发出shishi的声音。我们知道胎儿在妈妈肚子里,耳朵里都是妈妈体内血液呼呼流过的声音。发出这样的声音,也是让孩子产生熟悉感并获得安慰。
第三、让孩子把腿屈起来、垫在屁股下面趴着。原因也是模拟宝宝在妈妈子宫中的状态,又对肚子形成了一点压迫,有利于打嗝和排气,可以缓解肠绞痛。
第四,可以适当头低位,轻轻摇晃宝宝,可以为孩子带来安慰。
第五,吸吮。通过吸吮可以分散孩子一部分的注意力、适度减轻疼痛感。
第六,飞机抱
一手托好宝宝头颈
另一只手从宝宝胸前穿过
托住宝宝的胸腹
让宝宝的身体趴在这只手的前臂上
托头颈的那只手确保宝宝头部侧过去
枕在你的肘弯里
前臂收拢
让宝宝身体侧面靠在你身上
防止宝宝翻出去
原本护住宝宝头颈的那只手
就可以轻拍宝宝背部进行安抚了
如果妈妈的力气没那么大
也可以坐下来“飞机抱”
方式大同小异
孩子刚吃完奶后不要立即这样抱
因为“飞机抱”一定程度上压迫了孩子的肚子
容易造成吐奶
另外抱的时候幅度不要太大
不要太猛
前面,有家长说孩子已经过了肠绞痛的月龄,比如到了6个月以后,孩子睡觉不踏实,肚子也总是咕噜咕噜响、排不出气、但又没有其他明显不适,这种情况,因为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的问题,可能就只是因为肠道内产气较多,造成了胃肠道不适。
研究发现: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这些有益菌在败解纤维素时产生的气体比较少,而大肠杆菌产生的气体就相对较多。
在前面科普文章也讲过,大家应该不难理解,人体肠道内多达1000余种细菌,细菌数量是人体细胞的10倍。这些细菌中包括对人体有益的益生菌,还包括致病菌和中性菌。健康的肠道菌群中,应该是以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占优势的状态。
如果孩子肠道内产生的气体总是过多,可能就意味着肠道内益生菌的种类和数量不足,很可能缺少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这个时候就要考虑孩子是不是肠道菌群建立还不完善或者被破坏了。
所以,家长不要觉得单纯的肠胀气不是什么大事,它可能也暗示着孩子肠道菌群已经存在问题,除了肠胀气,还可能会有其他的疾病。很多临床案例都佐证了,有严重肠胀气的孩子发生食物过敏的概率更高。
宝宝为什么胀气,如何预防宝宝胀气?
宝宝胀气有两大原因:一是宝宝肠道发育还不是很完善,二是宝宝在喝奶的时候,吃得太急,或者吃母乳的时候,奶水喷出来,让宝宝吃进了太多的空气,都会导致宝宝胀气。那么,如何预防宝宝胀气呢?
宝宝哭闹的时候先不要急着喂奶宝宝发脾气了,哭闹不止,为了让宝宝尽快安静下来,很多宝妈都会选择让宝宝吃奶,这样能让宝宝快速安静下来,这样就容易让宝宝胀气。
正确的做法是,先让宝宝情绪稳定一些,再喂奶。
泡奶时不要大力摇晃奶瓶给宝宝泡奶的时候,为了让奶快速溶于水,有的宝妈会用力摇晃奶瓶,这样一来,就会产生很多气泡,宝宝将奶喝进肚子里,就容易胀气。
正确的做法是,握住奶瓶的底部,轻轻地摇晃,若感觉奶中有气泡,可以先放置片刻,再给宝宝喝。
喂母乳时,当心奶喷若宝妈的奶水较多,宝宝在刚开始吸允的几口,很容易导致奶喷,奶水大量地涌进宝宝的嘴巴里,宝宝需要不停地大口大口地将奶水咽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吸入大量的空气,弄不好,还会被呛到,或者被奶水喷一脸。
正确的做法是:用食指与中指夹住部分乳晕,防止奶水流出来地过急。
宝宝为什么胀气,如何预防宝宝胀气?
我是儿科医生鱼小南,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宝宝胀气的原因有很多,小南就诊过程中遇到的就有这些:
宝宝出生2-3周至4-6个月是肠绞痛高发期,症状之一就是会出现胀气;
宝宝的奶瓶奶嘴不合适或喂养姿势不正确,吃奶的时候就会吸入过多的空气,也会让宝宝胀气;
过敏的宝宝比如哮喘发作的时候,或者吃了一些地瓜等难消化的食物,宝宝也会胀气;
还有的爸妈给宝宝喝了太多果汁,都是引起胀气的原因。
针对这些原因,小宝宝是肠绞痛的高发人群,爸妈就要及时给他们按摩肚子,吃奶时注意不要吸入空气,如果肠绞痛很严重还是要去医院。
过敏的宝宝尽量不要接触到过敏原,那些难消化的食物呢就算宝宝蜜汁喜欢,也要控制一下。
我们是建议给宝宝喝温开水,1岁以下的宝宝不推荐喝果汁。
尝试一下?有效果记得来告诉小南。
宝宝为什么胀气,如何预防宝宝胀气?
您好,这个问题有崔玉涛育学园来为您回答,点击上方关注,查看更多相关问题哦!~
大家可以从以下4方面考虑,明确原因,对因预防。
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的妈妈在给宝宝喂奶时采取的姿势不够准确,使宝宝的脸与乳房无法保持正对面;或宝宝衔乳方式不对,没有把乳头和乳晕都含在口中,导致吃奶时气体吸入过多。人工喂养的宝宝使用奶瓶吃奶时也会吸入过量气体,一是奶瓶和奶嘴本身的设计特点所致,其次在用奶瓶喂养时也应采取正确的姿势,即将宝宝的头部摆放成45°,奶瓶倾斜使奶水充满奶嘴;奶嘴孔过大过小都有可能导致宝宝喝奶时吸入气体。
哭闹
宝宝哭闹的时候会吸入大量气体,从而导致腹胀,而一旦腹胀不适又可能引起宝宝持续哭闹,这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这时家长要试图安抚宝宝情绪,可用摇晃、轻音乐、玩具等方式转移宝宝注意力使其平静,不要因为宝宝哭闹就频繁喂奶或水,从而造成腹胀加剧。
肠绞痛
婴儿肠道发育不完善,肠胀气、排气多是常见现象,这是典型肠胀气,也就是肠绞痛。可多让宝宝趴伏,或遵医嘱服用消气的药物,还可以在检测肠道菌群的基础上,根据情况服用益生菌制剂。
乳糖不耐受
小肠黏膜原发或继发损伤后分泌乳糖酶不足,致使乳糖在小肠不能充分分解,而进入大肠被败解,产生腹泻和胀气,即是乳糖不耐受表现。多继发于肠道损伤后,并在原发疾病好转后几周逐渐痊愈。
这个问题就说到这,欢迎点击下方,崔玉涛育学园“查看官方网站”,了解更多育儿干货知识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