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外面胆小在家里却很活跃,应该如何帮助她改变?

我的女儿4岁多。

题主的女儿四岁多,和我女儿年纪正好一样,我女儿也是这样的情况,家里很活泼,出门变文静。

我女儿倒不是在外面胆小,只是在和陌生人交流的时候,能够看出她非常的不情愿,比如,每次在电梯里碰见邻居,每天都见,她从来不主动打招呼;但是如果别人问她话,她会主动的回答。

我和孩子的主班老师也交流过,在学校她的表现也是属于比较安静的孩子,但是每次和我说起幼儿园的事情,她都是特别的兴奋。只能说孩子的性格相对来说比较被动,而不像其他孩子可能会比较主动。

据我自己的观察,孩子在外面比较胆小,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孩子的性格本身是内向型孩子。内向型的孩子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更加被动,就是更多的愿意被别人邀请着玩,不愿意主动的加入到别人的队伍中。

第二,孩子缺乏沟通的技巧。很多孩子胆小,是因为她可能不知道如何主动的和别人去玩,看到别人玩,自己不知道怎样来加入。

如何来引导孩子

首先,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去参加同龄人的活动,可以多和性格不同的孩子去玩。有时候孩子只是不知道如何来和陌生的孩子玩,并不是不愿意。

有一次,我女儿在公园认识了一个小妹妹,这个小姑娘性格特别好,一上来就拉着我女儿叫姐姐,拉着说咱们一起玩,结果虽然不认识,但是她们玩的很好,就是因为小姑娘很主动,我女儿被动,结果我女儿玩完了和我说,妈妈,我今天交了一个新朋友。她如果和陌生的小朋友玩的多了,内心的那种紧张和害怕就会慢慢消失。

其次,利用游戏教会孩子如何来进行沟通。三四岁的孩子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过家家,父母可以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之中,利用故事的设置,来引导孩子怎样和小朋友交流,应该怎样来和陌生人交流。

第三,父母要以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比如还不喜欢和陌生人打招呼,如果是认识的熟人,父母可以主动的打招呼,还可以和孩子做一下具体的介绍,让孩子知道。

第四,多去倾听孩子,明白孩子任何一种行为别后的原因。很多时候孩子的想法很简单,但是从成人的角度我们可能很难想到,父母最好多去让孩子自己讲出来。

父母错误的做法

千万不要当众去批评孩子。虽然孩子胆小或者不爱说话,这并不是多大的问题,父母千万不要当众的批评孩子,过多的批评只会让孩子更加不喜欢开口或者更加的胆小。

孩子成长需要时间,所以作为父母不需要太过焦虑,做好教育和引导,慢慢等待孩子成长即可。

孩子在外面胆小在家里却很活跃,应该如何帮助她改变?

看到这个问题我心情又激动起来啦!不得不多说两句,因为不说不快。

孩子在家活跃是为什么呢?显而易见,家里所有人都是围着孩子转的,只要对孩子有好处的事情,大人都是用一种顺从、鼓励、支持的方式来处理,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没有一点点压力,当然就会有一种放松的状态。即便是很多成年人也是这样,在家里自有放松,一出门拘谨沉闷。

为什么在外面胆小呢?这里有一个核心问题,孩子没有掌握和他人相处的方法。因为外面的小伙伴、外面的大人都不按常理出牌,就是说不会像自己家里人那样护着自己,在这一点上,聪明的孩子很快就会感觉出来,他就会胆怯,迷茫。

这样一分析,关键问题就出来了,需要提升孩子的交往能力。如果家长不懂得如何做,又图省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孩子看《小猪佩奇》。

我孩子是个小男孩,其实男孩子在社会交往能力上更为欠缺,很多家长说《小猪佩奇》适合女孩子,但是我儿子很小就喜欢,而且反复看。后来我发现,他活泼开朗,特别能说得出话。比如我们去餐厅吃饭,没有筷子,他就会落落大方地说:阿姨,请帮我妈妈拿一双筷子好吗?再比如他摆弄的玩具打不开,旁边有个姐姐,他就会非常自然地说:小姐姐,你可以帮我一下吗?看到比他小的孩子,他会用一种吸引人的语言说:小妹妹,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快乐跳跳跳的游戏吧。一般小孩都无法拒绝,就跟着他玩。后来我发现,他说话的语调和方式跟小猪佩奇动画片如出一辙,因为这个动画片把孩子的生活细节一一复原,然后又展现怎么解决问题。

我儿子因为开朗外向的性格得到周围人的喜爱,有时候处理伙伴关系的方式连我都非常惊讶。

特别说明:不是要大力宣传小猪佩奇,是真的有用啊!我是幼儿园张老师,欢迎点赞关注留言。

孩子在外面胆小在家里却很活跃,应该如何帮助她改变?

这题我真的是太有发言权太有经验了!!我有一个在外面非常胆小,甚至胆小到自闭,让我一度怀疑孩子是不是有自闭症的孩子的妈妈!现在孩子在外面很开朗,虽然还不喜欢叫人。但是从老师,玩得比较好的幼儿园家长的反馈来看,他们都在说,孩子的表现,是肉眼可见的改变,真的变化非常大!

孩子自从出生6个月后,就被婆婆抱回老家抚养,当时说好就带回去两三个月,就带回来。但是婆婆带回去以后,在老家带到将近1岁半才给我送回来。送回来之后,孩子甚至都还不会说话!反正让人糟心的事情真的不想提太多。后面我发现,婆婆根本不跟孩子互动,也不跟小孩说话。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会说一些简单的话了。在快2岁的时候,婆婆又把孩子带回家去。孩子在离开前会说简单的“再见”之类的,再回到我身边的时候,连“再见”都不会说了。变得特别自闭,内向,胆小。他从来不会喊人,除了爸爸妈妈,还有我婆婆,就经常在家里的几个人,他基本不跟人互动,连我爸妈他都不会叫。

在外面也从来不跟小朋友一起玩,就自己玩自己的。上小班的时候,老师也跟我反映了这个情况,老师说在教室里,叫他的名字他基本没有反应,也不会回应。从来不跟小朋友在一起玩。反正就是各种各样的毛病。我甚至一度以为他是有自闭症。但是他在家里就很正常,跟我们在一起非常活泼,还闹爱笑,语言发展进步也很快,甚至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因为他不说话,老师怕他不表达自己,在幼儿园里出什么状况,所以上学的时候,也成了老师的重点关注对象。随时注意他的动态,并且孩子一有什么变化,都要及时跟我们沟通。在这里非常地感谢幼儿园的老师。他们也是费了很大的精力。

有一段时间特别绝望,我甚至问过老师,她有那么多教学经验,依照她的经验来看,我的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老师说孩子应该是没问题的,因为在家就比较活泼开朗。这种事不要着急,后期慢慢引导就可以了。我也就放下了心。但是引导的过程特别困难,非常考验大人的耐心和情绪稳定度。在引导孩子的这一过程中,我甚至觉得比他几个月的时候,不会说话,动辄哭闹,经常抱着他熬通宵的日子都累。

首先就是他不跟其他任何人有互动。我们每天下班后,回家吃完晚饭,就带他去小区楼下玩。这是小孩集体的放风时间。他有一辆滑板车,虽然他从来不跟小孩交流,但是下去玩的次数多了,他就会跟在有滑板车的小朋友后面跟人一起玩。人家跟他说话,他不搭理。他也从来不主动跟小朋友说“我跟你一起玩”。但他会骑着车跟在那些小朋友后面一圈一圈一起滑。那些小朋友停下来,他也会停下来等着那些小孩。小孩开始走的时候,他也会跟着走。虽然从来没有互动,但感觉上,他是表现出要跟小孩一起玩的意愿的。

这个时候,他上课也上了一个学期,跟他们班的小朋友也渐渐熟悉起来。他就每天下楼去,都会找他们班的同学玩,也是不说话,但是会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他们班同学看到,叫他,他从来不回应,也不会主动跟他们班同学打招呼,但小朋友的社交,只要有玩具就能玩到一起。所以他有了几个固定的经常一起玩的朋友。但广场上其他小孩他就不搭理了。下来如果广场上没有他的同学,他就自己一个人玩。我说“其他小朋友你也可以跟他们一起玩啊”。他就简单的回了一句,“他们不是我同学。”但是进步已经很大,老师反应,在教室里,同学跟他说话他会有回应了。还交了两三个好朋友。有时候会主动和好朋友说话。

取得这一切的成果,就是耐心,温柔。在家里,我们不敢跟他发脾气,不敢吼他,教育方式只能讲道理。哪怕你自己一句要被他气死了,也不敢朝他大吼大叫,因为我觉得他性格形成的原因,一部分是带回老家之后没有人跟他互动,另一方面是几个月就离开爸爸妈妈怀抱,婆婆又是个泼妇,在家里三天两头吵架,说个话屋顶都能掀翻。估计造成了他的恐惧和不安全感。所以可以说从来没有在家里打骂过他,对他的要求也是有求必应,当时就是想着,给他足够的安全感,只要他内心需要的,我们都满足他。当然,这又造成了另外一个不好的习惯,小孩被宠的太过分了。这一点现在也在慢慢的纠正。

后来,给他报了一个小主持人班。是幼儿园里弄得放学后的延时兴趣班。当时就是想着,他对外界太胆怯了,通过学习,至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敢在教室里面演讲,也是训练了他的胆量。但是报完之后,发现他越来越开朗。老师也反应,他在学校里,不仅会和好朋友玩闹,甚至也敢主动跟老师说话,还会和其他同学的家长聊天。甚至上课还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当得知这一个成果的时候,我真的是差点热泪盈眶。

现在孩子在外面还是不会叫人,对于陌生人还是很胆小。但是我们还在一步一步来。每天晚上坚持读绘本,绘本主要针对情绪管理,社交等方面的绘本。也每天跟他讲道理,带着他跟他熟悉的朋友玩,每周末都带出去,要不就是公园,要不游乐场,让他接触不同的小朋友。同时,他在玩耍的时候,我们基本不干涉,就在一旁看着。哪怕玩具被小朋友抢了,我们也不干涉,尽量让他自己解决。也会陪他玩一些亲子游戏,有些是他看完动画片后自由发挥想象的一些下游戏,我们都配合他。还会设置一些有挑战环节的简单游戏,让他有成就感,增强他的自信心。这样培养的话,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说了那么多,我想,其实最关键的就是,足够的安全感,足够的耐心,但是家长又不要大包大揽,小孩之间的冲突让他自己尝试去解决。再针对孩子的性格可以报一些针对性的课程或培训班,效果或许会很好。

孩子在外面胆小在家里却很活跃,应该如何帮助她改变?

您好,这个问题有崔玉涛育学园来为您回答,点击上方关注,查看更多相关问题哦!

宝宝在家里蛮横,什么都是得他说了算,常常对家里人大呼小叫,稍不顺心就乱发脾气,一副小霸王模样。

可是一到外面就怂了,胆小畏缩,打个招呼都不愿意,见到陌生人藏在大人身后,更别提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了。

家里一个样,外面一个样。不少妈妈对“窝里横外面怂”的宝宝,都感到很头疼,为啥宝宝会这样?要是宝宝的表现能平衡一下,家里乖,外面大方,该多好啊!

今天,小维就和大家说说如何搞定“窝里横”的宝宝。

01“窝里横外面怂”的原因

敏感的界限感

孩子天生有一种“界限感”和比较强的地域意识。

当处于自己熟悉的环境,比如家里,就会表现得放心随意,没有压力的做他想做的事情;一旦离开熟悉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人和事物,就会非常小心谨慎,自然表现会显得比较胆小。

其实,不只是孩子,很多成年人身处陌生环境,也会有类似的表现。

无原则的宠溺

  • 宝宝想吃零食,妈妈不给,宝宝一哭,姥姥就立马说,“孩子不就是想吃点东西吗?乖,姥姥给你拿!”

  • 宝宝看到玩具非要买,躺在地上撒泼打滚,奶奶赶紧说,“买买买,奶奶给买!”

  • 宝宝发脾气,打了爸爸一下,爸爸刚想教育,爷爷就冲出来,“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你这么大的人和孩子较什么真呢?”

……

“宝宝小,不懂事”,但是孩子比谁都机灵。孩子最明白他是谁的软肋,说得直白点就是“特别会看人下菜碟”。时间一长,他就会发现,哭闹特别有用,只要一哭,心愿不仅会顺利达成,而且还有人护着他。

还没学会如何社交

对于在家横行霸道惯了的宝宝来说,外面的世界可不太精彩:

在家打了大人没啥事,出去打了别的小朋友,也许人家会打回来;

同一件玩具,别的小朋友会过来抢,抢不过,就哭着找大人;

……

“哭闹”和“不讲理”这两个在家行得通的大招,在外面就不好使了。

宝宝之所以在外面有点怂,是因为宝宝还没有学会怎么和别人交往,一旦离开家里这个“舒适圈”,到了外面的世界会感到陌生,自然想要逃避。

可家长却没有及时了解到孩子的心理变化,还经常推着孩子:“快,和阿姨打招呼!”、“快去,和小朋友一起玩儿啊!”

这时候,委屈、愤怒、害怕的情绪聚集在一起,年幼的孩子无法自己消化排解,只能发泄给家长。

知道了原因,也就能顺藤摸瓜找到解决方法,下面我们一一破解窝里横和外面怂。

02给“爱”立规则,破解窝里横

很多家长,尤其是长辈,分不清爱和宠的边界。

其实,爱≠宠。

爱是克制的,有原则的,是让孩子勇于面对挑战的能量包;

而“宠溺”只会把孩子圈在舒适区内,越来越贪恋家中没原则的包容和娇惯,更加无法走出家门,融入外面的世界。

所以,我们越是爱孩子,越要让孩子明白凡事都是有规则的,家里也不例外:

打骂大人,不尊重长辈——坚决不行!孩子但凡出现这样的行为,一定要态度严肃,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撒泼打滚,非要买玩具——我们去商场前先和孩子约定好,只买一个玩具,或者绕开玩具区,从根本上杜绝诱惑……

我们要帮助宝宝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而孩子提出的要求,也不是所有的都得满足,要求合理可以全部满足,而有的只能部分满足,或者可以适当延迟落实要求的时间,让宝宝学会等待。

在主要以长辈照看孩子为主的家庭中,父母平时要多和长辈沟通,家人对待孩子的态度要尽可能保持一致,宝宝知道自己的行为界限,也不会因为有人护着他,一再尝试突破大人的忍耐底线了。

03学会社交

让孩子在外面不再“怂”

家长的理解很重要

当孩子在外面看起来特别小心翼翼时,千万不要急于去改变他,要求他“大方些”,比如必须跟你的朋友打招呼,或者一定要和别的小朋友玩作一团,否则你的要求,很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很大的压力,更加害怕社交,不敢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更不要给孩子随意贴标签。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你给他怎样的心里暗示,他很有可能就会朝着你指的那个方向成长。

  • 孩子哭闹,你说他“不听话”;

  • 孩子不和别人打招呼,你说他“没礼貌”;

  • 孩子被别的小朋友打了,你说他“胆小”;

……

说得多了,有的孩子真的会以为自己就是不听话、没礼貌、胆小的性格;而有的孩子会产生叛逆心里,“你越是这么说,我偏要这么做!”。

所以说,让孩子不再害怕陌生环境,要先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他的心理,然后才能让他放下惧怕心理,想要去进行社交,和别人打交道。

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去适应

我们要尽可能的多带孩子外出,让宝宝去接触更多的人和新鲜的事物,学会适应新的环境。

先可以带着孩子在旁边观察,看到别的小朋友是如何交往、交流,模仿也是学习的一步。

当孩子对周围的人或事有了足够的了解,很可能就会萌出想要参与进去的欲望。

这时候,我们适当地“推他一把”,比如根据孩子感兴趣或擅长的领域,为他寻找能够表现的机会,并鼓励孩子“你一定可以”“你很棒”等等,他很可能会在你的引导下勇敢地“往前迈出一步”。

小编说

总体上来讲,破解窝里横,家长要明白“爱”不等于“宠”,要学会给“爱”立规矩;

想让孩子不在外面怂,要给孩子提供多和外界接触的机会,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和节奏来适应环境,学会交往。

就像其他育儿问题一样,引导宝宝不再“窝里横外面怂”,保持耐心,不急躁,

“慢慢来反而比较快”。

欢迎点击下方,崔玉涛育学园“查看官方网站”,了解更多育儿干货知识哦!~

孩子在外面胆小在家里却很活跃,应该如何帮助她改变?

有些孩子在家里被大人溺爱,是全家人的小太阳,在家里表现很活跃,可是到了幼儿园以后,孩子成了众多小星星中的一颗,关注度降低了,这样孩子很不适应。

在家里的时候,父母都表扬孩子,到了幼儿园的时候,自己表现已经不突出,甚至感到自己不与别人,因此丧失了自信心,到了幼儿园就会不声不响。甚至表现出胆小自卑的性格,如果父母发现这种情况,要和老师配合,好让老师发现孩子的长处给于表扬,适当的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更好地相处。

我是侯妈,多平台签约作者,欢迎你能关注我,每天给大家分享教育内容,培养优秀孩子。

孩子在外面胆小在家里却很活跃,应该如何帮助她改变?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的两个孩子在小的时候都出现了你说的这个情况。

在家里很活跃,在外面就很安静,不主动不积极,家人也说胆小。

其实,孩子的这种现象是个适龄行为,也是个正常的行为。而且,这也并不是大家所说的“窝里横”。

先来说一下原因。

(一)环境原因

家里的环境,孩子很熟悉;家里的每个人,孩子也很熟悉。家,就是孩子认为非常安全的地方,很有安全感,很踏实。在这里,孩子无需收敛和控制自己,她知道家人都很爱她,很包容她,即使她做得不好,也不会笑话她。

外面的环境,孩子不熟悉;外面的人,孩子也觉得陌生。在外面,孩子没有那么好的安全感,所以不愿意去说话,去表现。

如同我们大人一样,在自己熟悉的圈子很活跃,在新进入的圈子就会有所收敛。

孩子与我们是一样的,都是一个道理。

(二)性格原因

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太一样,有的人就是自来熟,人来疯,但也有一部分人是慢热型的。

比如我儿子淏仔,就是一个典型的慢热型孩子。

他每到一个新的环境,都需要观察、适应一段时间,才会开始相对活跃一些。第一次见到的我们的朋友,他也要安静的坐一会,熟悉一些了,才会慢慢的活络起来。

有的父母就很安静,在外面不愿意多说话。那么,身教胜于言传,孩子每天看着我们那么安静,自己也便如复制我们一般,在外不爱说话。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小孩子的一言一行,都与看护她的人有着直接的联系。

(三)父母给的压力或动力

有的父母很爱面子,对于孩子在外面说的话,有些要求。有的孩子一出去是愿意说话的,可是说了两次,都被父母批评了,说孩子说的不对,说的不好。那么,次数多了,孩子自然也就不愿意开口了。

有的父母鼓励孩子说话,说的对错也不会当下批评,反而会很巧妙的往正确的方向引导孩子。孩子得到父母的鼓励,自然就越来越愿意说话了。

现在,再来说一说如何改善。

(一)父母先活跃起来

承接上面那句话,如果复印件出了问题,是修改复印件还是原件?

我们都知道,修改原件,才能改变复印件。

所以,我们作为父母,要先树立好榜样。出去热情地和邻居朋友打招呼,幼儿园里有活动,就积极报名参加,遇到一些节目就踊跃举手……

我就是为了鼓励孩子们主动积极,我在两个孩子的幼儿园表演过舞蹈,参与过互动活动,还去班里给孩子们讲过绘本,有一次还给家长们分享正面管教……

我表演舞蹈非常没有基础,就是为了给孩子做榜样,即使跳得不那么优美,也依然有勇气在台上表演。

我每一次踊跃的参加活动,都能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孩子们也越来越活跃起来。

我女儿玥玥在幼儿园小班的时候,从不举手回答问题,坐座位都是坐在边边角角的位置。可是到了大班,一个原因是她长大了,内心有力量了,另一个原因就是我给她做榜样,引导她勇敢起来了!

(二)培养孩子内心的力量

我们想让孩子在外面也活跃,大多是想让孩子有勇气表现自己。

有勇气,有自信,是我们培养孩子特别想达到的要求。

我也是如此。

那么,我们就需要多给孩子肯定,多给孩子鼓励。对于这种不爱表现的孩子来说,除非是性格原因,否则就是内心的力量不够。因为培养孩子内心的力量,培养孩子面对他人表达自己的勇气,就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可以先从肯定孩子说话内容开始做起。

如果孩子说了三句话,两句不太得体,也请先忽略。关注在剩下那一句还不错的话上,给孩子足够的肯定和鼓励。孩子得到家长的认可,自然就会多些自信。

家长的关注点在哪里,哪里就会被放大。

如果我们多关注孩子说的好的地方,那么孩子就会越说越好;

如果我们只关注孩子说的不合适的地方,总是去纠正他,那么孩子有可能会越来越不敢说。

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越来越勇敢,自信!

让我们一起加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