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特别黏妈妈是怎么回事?
孩子特别黏妈妈,这很正常呀!
我女儿出生后一直是我自己带的,所以我女儿特别黏我,尤其是在3岁之前,谁都带不去,连她爸都不要,晚上睡觉必须是妈妈陪,要不然就大哭大闹,只要出门,不管是去奶奶家,还是去姥姥家,只要妈妈说回家,不管玩的多开心,只要妈妈说回家,立马放下玩具,从来不墨迹。
说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孩子为什么会比较黏妈妈。
如果妈妈是主要照顾人,那么孩子黏妈妈是十分正常的,3岁前的孩子谁照顾的多,就黏谁,所以说,如果是妈妈在照顾,黏妈妈也很正常。
孩子黏妈妈也有可能是缺乏安全感。3岁之前正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时候,孩子最早的安全感来自于和母亲的亲密关系,只有和母亲之间建立起安全感,孩子才能学会和其他人建立信任。
如果妈妈没有很好的陪伴孩子,或者总是不能全身心的和孩子一起玩乐,就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反倒导致孩子更黏妈妈。
所以如果孩子黏妈妈,就是孩子需要妈妈,妈妈千万不要抱怨,最好的方法,就是满足孩子的需求,尽量多去陪伴孩子。
如果孩子已经过了3岁,还是十分的黏妈妈,可能是爸爸在育儿中承担的责任太少。
妈妈们可以尽量让父亲多去独立的带带孩子,尤其是儿子,可以适当的放手,给父亲独立和孩子相处的机会。
我女儿3岁后,就开始尝试让爸爸自己带她出去,当孩子能够和母亲以外的人建立信任感的时候,他就不会特别黏妈妈了!
孩子特别黏妈妈是怎么回事?
孩子特别黏妈妈,特别是在1-2岁期间,这种情况尤其明显,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表明了宝宝对于安全感的需求。宝宝从刚出生时的弱小无助,到慢慢长大一点有了自己的独立人格,这个过程中妈妈的陪伴和养育,带给了他探索世界、发展自己独立人格的勇气和坚强后盾,所以对于妈妈的依恋,能够让宝宝更有安全感,心情更加愉悦。
对于妈妈来说,针对粘人的宝宝应该怎么办呢?首先,当然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宝宝对于安全感的需求了,具体来说,当宝宝发出需求信号时,妈妈应当给与宝宝回应,多和宝宝说话,有时间的时候陪伴他一起玩耍。
当妈妈要离开的时候,不要觉得宝宝听不懂或者是没注意,就悄悄的走开,这样做非常容易使得宝宝失去安全感。一定要告诉宝宝,妈妈因为什么事情要离开一会儿,大概多久会回来,让宝宝自己先玩耍一会儿。渐渐地,宝宝就会接受妈妈有时候会离开这件事情,会慢慢学会独处。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不要因为宝宝过于粘人而批评甚至是训斥孩子,这样做会使得宝宝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自责的同时也会丧失安全感,对于他的人格发展非常不利。
孩子特别黏妈妈是怎么回事?
宝宝特别黏人,不完全是一件好事,我们反过来思考,孩子为什么会黏人,是因为害怕分开,因为缺乏安全感。现在,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
孩子的想法:也许妈妈把我忘掉了。
你该怎么做:和孩子待在一起。要充分利用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充分交流——和他一起玩耍,给他读故事,全心全意地关注他。美国依赖情感研究专家霍华德·斯蒂尔教授解释说:“这样做会让孩子知道:你多么可靠,多么愿意和他在一起,那么他的焦虑最终会慢慢平息。”
孩子的想法:如果我在妈妈离开的时候大声哭,她就会多陪我一会儿。
你该怎么做:告诉孩子:你会回来。孩子的想法是从经验中得到的,如果你被他的哭闹征服,并因此而留下来,那么等于你教给她眼泪能够留住你,也就教她每次在你离开的时候哭闹。相反,你应该立刻离开,但要在走以前告诉他:“一会儿见”或者“我下了班就回来”,这样做会让他意识到:你总会回来的。
孩子的想法很单纯,高质量陪伴很重要。
孩子特别黏妈妈是怎么回事?
黏妈妈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依恋和安全感需求,这种依恋从胎儿开始,待在子宫里和妈妈同呼吸共心跳;到出生要喂奶,窝在妈妈的怀抱里;到走路吃饭上学,手在妈妈的掌心里,每一步成长都和妈妈有关,妈妈在孩子心中就是安全的港湾,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
当离了妈妈感觉不到这种依恋和安全感时,孩子会哭会闹,当重新见到妈妈时,他就会冲过来,紧紧地黏住你,寻求内心的安全感。所以,妈妈们总是会发现,如果你要出门离家、外出见陌生人的时候,孩子会哭着不让你离开、紧紧拉住你的手躲在身后。
那要怎么应对这种粘人的宝宝,不至于出现严重的分离焦虑呢?
1)有规律的陪伴,尽量把一天可以陪孩子的时间固定下来,比如晚上2小时,这一段做孩子喜欢做的事情,并且以后每天重复,加深孩子的感受,当这项活动成了规律时,孩子的心理有寄托感有安全感,当妈妈离开时,他也知道妈妈会回来的。
2)履行你的承诺,建立信任度。尤其是你要离开,走之前和他说、什么时候回来,这样反复几次,让他知道你离开还会回来的。
3)爸爸的参与,实际行动起来吧····
孩子特别黏妈妈是怎么回事?
我是金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市心理学会会员、上海市妇联特聘婚恋志愿服务导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心理咨询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黏妈妈(或其他养育者)的孩子主要是安全感的问题,我想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处在安全感的建立期安全感是一个人离开子宫时首要被满足的需要。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人格发展理论,在人格成长的第一阶段,也就是婴儿0-1.5岁的这段时间,
是建立基本信任的阶段,发展的好就能与人和周围环境形成信任感,感到安全,发展出希望的品质。婴儿会在这个阶段表现的特别“黏”妈妈(或其他养育者)。
二、依恋类型美国心理学家艾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测验将婴儿的依恋关系分为三类:安全型依恋、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不安全型依恋(矛盾型)。
特别黏人的孩子通常来说,有可能没有和他(她)的妈妈(养育者)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因此为了获得安全感,需要妈妈时时刻刻陪在身边。
三、遗传环境的影响怀孕的9个月为婴儿提供了遗传环境。在这个阶段,如果婴儿是意外怀孕、或是不被期待的、或是没有成功停止受孕的。
此时的胎儿在某种程度是属于“被迫害客体”。他会时刻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威胁,形成强烈的不安全感。虽然母亲本人并非想迫害婴儿,但是有研究证明,在这种情形下出生的婴儿对于安全的要求更高些。因此特别“黏”妈妈(或其他养育者)是说得通的。
四、妈妈(或其他养育者)的安全程度对孩子的影响妈妈(或其他养育者)本身的安全感不足,会提升呵护孩子安全感的等级,比如对孩子过渡的保护,会造成孩子特别“黏”妈妈(或其他养育者)。其实有些“黏”妈妈(或其他养育者)的情形,却是妈妈(或其他养育者)希望看到的。
五、孩子遇到了特殊情况如果孩子忽然被吓到了(有可能是轻度的也可能是严重的情况),那么之前建立的安全感不能应对眼下的情境,孩子就是会“黏”妈妈(或其他养育者),期望受到鼓励和保护。
作者简介:金臻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市心理学会会员、上海市妇联特聘婚恋志愿服务导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心理咨询师、精神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师。 致力于婚姻情感、两性关系、亲子关系、个人成长、职场困惑、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咨询与探索。愿意用专业所长,帮助你在人生最阴霾的日子里点上一盏灯,陪伴你走出黑暗,充满力量地走向幸福温暖的人生……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欢迎关注我们的头条号,私信联系我们。
孩子特别黏妈妈是怎么回事?
这个要看孩子几岁了,以及孩子经历过什么,综合来分析判断,然后再具体决定怎么办。因为大多数来讲,这是比较正常的、常见的,就看妈妈、以及家人怎么来面对了。
1、孩子2岁前黏妈妈,那是最常见的事情,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经阶段。孩子从出生后到这个世界上,Ta最能依靠的就是妈妈这样的养育者了,Ta不了解这个世界、也没能力照顾自己,想要感觉到安全、想要成长,只能找妈妈。—若孩子在这个阶段,妈妈们不要着急,再孩子需要自己时,尽量多回应、多陪伴就好。
2、3岁以后呢,孩子会说话、会走路、会自己吃饭,有了一定能力照顾自己,但若还是特别黏妈妈,这个时候需要看看了:孩子是时时刻刻黏妈妈,还是在新环境、陌生人面前、还是原来不太黏妈妈后来突然间黏妈妈了……
1)在陌生人面前、陌生环境中黏妈妈:这还是较正常的现象。孩子不熟悉这些,需要适应,同时最熟悉的就是妈妈,所以想得到安全感,自然而然找妈妈。只有孩子安全感比较强,才能在新环境中较快的适应。
2)若是突然间黏妈妈了,则看看孩子发生了什么。比如有一次从床上摔下来了,特别疼;比如看动画片吓着了或者听谁说话吓着了……这样一下子担心变小了,这个时候黏妈妈了。—-若是这样,则需要和孩子聊聊,后面多陪着Ta,不要抱怨、指责,这也是人的正常发展阶段。尽管每个人胆子大小、敏感度不一样,但受到欺负、被吓着了以后再恢复的过程类似,需要能给自己安全感的人、自己信任的人无条件陪在身边陪他度过。
总的来说,就是说孩子有了安全感才能较独立在s世界中度过;若安全感不足则容易黏妈妈。
国内心理学大咖曾奇峰老师曾yu举例子:若孩子在温暖屋子里走到外面寒冷的环境中,则不会感到特别寒冷;若孩子从一个冰冷的屋子走到室外较冷的环境中,则他会感到特别寒冷—-这个屋子比喻的是家庭环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