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婴幼儿捂热综合征,尤其是和宝宝一起睡觉的时候?

又到了一年最冷的时候,赶紧给爸爸妈妈普及一下,什么是“捂热综合症”。顾名思义,就是因为给孩子穿的太多而导致的生病,这种病最容易找到小婴儿,因为很多人总是怕孩子太冷,往往给孩子穿的过多。

特征

“捂热综合症”的表现:宝宝体温上升很快,有可能高达40℃,可能宝宝会全身大汗淋漓,口干舌燥,小便减少,因为水分迅速减少,孩子会表现出烦躁不安、哭闹。而高温有可能大概来高温惊厥、抽搐等。

出现高温惊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穿的过多,盖的过厚。很多老人一摸孩子手脚冰凉,就确定宝宝穿的太少,岂不知宝宝手脚冰凉是因为末端神经发育不完善,所以手脚冰凉不代表孩子就冷。

如何预防

1.一岁前的小婴儿穿衣服和大人一致,或者比大人多穿一件,怎样来确保还是穿够了。摸摸宝宝的后背颈部,后颈热热的就代表孩子不冷。

2.孩子的手不是冰凉的,手心是温热偏凉就可以,如果宝宝整个手掌心和指头摸起来非常热,甚至有汗,宝宝肯定是穿多了。

3.大人和孩子尽量不要去同床,如果同床睡,一定不要盖同一床被子,宝宝很容易被被子覆盖住,从而导致宝宝猝死。有数据表明,猝死的小婴儿中有四分之一是和父母睡同一张床的。

宝宝的穿衣原则

有句古话叫: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给宝宝穿衣要做到四暖一凉,什么是四暖一凉,四暖分别指:手暖、后颈暖、足暖以及肚子暖一凉指的是头凉,不要再孩子的头部戴太厚的帽子。

如何预防婴幼儿捂热综合征,尤其是和宝宝一起睡觉的时候?

捂热综合征又叫“蒙被综合征”,多发生于1岁以内婴儿,未满月婴儿尤其常见。是因为家长怕孩子挨冻生病,给孩子穿得过多,有的甚至用被子蒙住头部,导致孩子高热、缺氧,发生抽搐、昏迷,甚至呼吸循环衰竭等严重后果的一种疾病。

捂热过度可引起多器官、多系统功能衰竭,会出现脑水肿。即便是抢救存活,也很容易发生后遗症。

寒冷季节为孩子适当保暖非常重要,但婴儿不宜盖得过度暖和,也不宜给孩子用电热毯,要严防“过热”和“缺氧”这两个导致捂热综合征发生的关键因素,时刻保证孩子能呼吸到新鲜流通的空气。当发现孩子有蒙被情况,身体有大汗、体温又过高的情况应警惕,可以立即松解衣扣,擦干汗水,减少包裹衣物,用温水洗澡降温等;切忌用退热药退烧,以免出汗过多引起脱水;同时要清除口鼻分泌物,防止呼吸不畅而窒息,严重者应即刻送往医院。

怎样判断孩子是否过热呢?注意摸摸孩子的颈部或背部是否出汗,脑门是否发烫。如果有汗,证明孩子保暖过度,需要降降温了。

只要做到以下几点,捂热综合征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①夜间不要给宝宝盖被太多、太厚,更不能蒙被睡觉;

②带婴儿外出时,切勿用被子捂住头脸;

③母亲不能紧拥宝宝,边喂奶边睡觉;

④孩子伤风感冒,千万不要捂汗,尤其不可蒙头捂汗;

⑤孩子穿戴要柔软、宽松、轻便,不能用裹紧的衣服束缚孩子呼吸,做好头部(戴帽子)、腹部、脚部几个关键部位的保暖措施;

⑥1岁以下的婴儿切忌睡在两个大人的中间

如何预防婴幼儿捂热综合征,尤其是和宝宝一起睡觉的时候?

为什么婴儿容易发生

1、主要发生在新生儿、小婴儿,因为他们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散热调节能力有限。

2、对环境温度改变宝宝体温升高不会表达,粗心的父母或者发现不了宝宝异常反应。

3、很多老人,或者没有医学常识的新手父母只怕孩子受凉或者怕感冒过度包被导致。

4、临床出现持续高烧,脱水,组织缺氧,水电解质紊乱,伴有神经系统症状的表现。

5、和宝宝同睡一张床或者同盖一个被子容易发生婴儿猝死风险,同时会发生焐热综合征,所以不建议同睡或者同盖一个被子。

如何预防

1、禁忌同床同被,也容易发生蒙被窒息,呛奶吸入风险。

2、一般来说,小儿的生理和代谢特点决定了孩子比大人“更怕热”,所以没有必要过多包被,或者夏天房间温度很高,也不打空调和使用电风扇,也会导致中暑发生。

3、这种包被引起的发烧类同与热射病,如夏天发生中暑,有高烧首先应该解开衣被,然后给予物理降温方法降温,而不能首先用退烧药物来降温,容易更多出汗虚脱,加重病情和药物使用出现副作用。

4、夏季或者炎热天气,在喂奶间歇期可以喂点温水,减少脱水热的发生。

5、发现症状首先松解衣被及物理降温同,时及时就医。

总之,这是一种可以避免的疾病,是人为愚昧不懂得基本医学常识酿成疾病,所以一边做父母一边要学习,慢慢成就自己成为优秀的父母,做一位有理性判断又有知识的家长。请多关注柯大夫儿科科普教育。(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必删,请联系本人)

柯大夫为儿科主任医师,临床工作经验丰富,擅长儿童消化,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慢性胃炎,功能性便秘,肝功能异常,慢性腹泻,牛奶蛋白过敏等疑难杂症及婴幼儿营养发育及喂养咨询。与健康为伴,与医生为友,欢迎转发点赞、评论关注,点赞分享更是一种美德。有问题可以留言,柯大夫在休息时间会对典型提问针对性回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