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汉武帝当年没有独尊儒术,而是尊墨家,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罢黜百家,独尊墨术,这是不可能的。这由墨家的组织 ,政治主张决定的。
相对于法家、儒家、阴阳家、兵家、名家、农家这些以学术思想为根基的松散的学术派流,墨家的组织更加严密,像一个政党而非学术流派。
墨家的创始人为墨翟,他们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中的首领叫钜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的主张,所得的俸禄必须向团体奉献。
而在思想上,墨家的主张主要有以几点。
一、兼爱:人与人之间要平等相爱。人无贵贱皆天之臣
二、非攻:反对侵略战争 。
三、节用:推崇节约,反对浪费。
四、明鬼: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
五、天志:掌握自然规律。
这几项在现在看来很正常,但是在秦末汉初,是不太可能的。
如果罢黜百家,独尊墨术,就会有大量的下层百姓、手工艺人等墨家弟子进入了朝堂,你让那些公卿之后怎么办?肯定会引发朝堂之争,一方面,是原来的贵族(比如说刘姓分封的国家,刘邦建国时的功勋之后),一方面,是墨者(手工艺人,底层百姓)。他们肯定会因为出身而引发斗争。
而更可怕的是,墨家是一个严密的组织 ,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的思想,而墨家思想的来源,往往是几个钜子。
这样对墨家官员来说,钜子的命令,墨家的主张大于皇帝的旨意,对于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来说,他会愿意吗?
另外,兼爱,百姓之间要放弃阶层的限制,互相爱戴,你觉得可能吗。
让朝上的朱紫王候和下面的百姓,奴隶,或者说赘婿平等相爱,在那个时代,可能吗。
比如说非攻,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此时的汉朝受到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的欺凌太狠了,汉室皇帝经过文景之治,积累了大量的民力粮草兵杖,需要发奋图强,打击外敌的时候,墨家的官员表示,这和我们墨家的思想不一致,不执行。
你猜一下汉武帝会是什么样的表情?
总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且这个政策执行了近千年而不变,这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历史的选择,非一家一姓,一王一候可以改变。
而墨家的组织和其不切合现实的理念,是不长久的,而这一切,也是在历史上被确定的。
在战国后勤,墨家就已经分裂成了三派,一是秦墨,一是齐墨,一是楚墨。
秦墨:即后来加入秦国的墨家弟子,他们认为,既然不能制止战争,那就以战止战,让天下定于一自然,没有纷争,于是乎,他们加入了秦国,帮助秦国,给秦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器械,及后来宣扬的流水化、标准化生产。
秦墨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但也因为这个理想,而最终走向消亡。
齐墨:齐墨加入了齐下的稷下学宫,专注于学问的研究和名实之辨,彻底成为一个学术组织。
楚墨:楚墨继承了墨家侠气的一部分,在楚国行侠仗义,成为后来的侠客。
再后来,墨家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墨家思想政治、科学技术、组织和道义上都具有先进性,但他并不适合那个时代,所以,墨家的衰落也是必然的,不会因为一个皇帝的喜好而有所改变,不知道我说得对否?
假如汉武帝当年没有独尊儒术,而是尊墨家,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看下什么是墨家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这就是墨家的大概。
我们主要看到一点,那就是墨家区别于别的流派的方面,墨家是一个组织,而且规矩森严,组织严密。
假如大汉尊墨家,那么墨家子弟将大量涌入汉朝政治体系,这些墨家弟子在政治上必定更听墨家巨子的话,在主张上肯定异口同声推行墨家的主张。
如此一来
首先朝堂之上不可避免的出现党派之争
出于同一组织的墨家子弟必定口径一致,形成一个独立的政治党派,这是政治大忌,墨家一党的危害将远甚于明代东林党。
其次,君威不再
巨子的地位将高于皇帝,若朝堂上充斥了大量的墨家子弟,墨家巨子必然凌驾于皇帝之上,国将是墨家的国,皇帝与巨子必然出现类似西方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的纷争,除非皇帝就是巨子,那就政教合一了,想想都是很麻烦的事。
因此,充满智慧的中国帝王和他的臣子们,自然不会把墨家招至朝堂之上,不但不会纳入,还会处处限制压迫,直至消灭墨家。
原创作品,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假如汉武帝当年没有独尊儒术,而是尊墨家,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汉武帝曾推行过一个著名的文化大一统的政策,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但首先得说清楚汉武帝最后选择儒家是有必然性的,而本篇的讨论是在完全忽略这些之后才展开。
独尊儒术后,汉朝开始重用儒生或偏向儒家思想的官吏,在此基础上建立治理国家的文官体系;而这个不局限于汉朝,也在后世对古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体系,其核心思想的基础是《易经》、《尚书》、《礼》、《乐》、《春秋》这些儒家经典;后来又经过南宋朱熹之手编纂修订出了四书,它们由内且而外地对我们整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经典首先会变成历代读书人的必读,因为这是文官体系的门槛,也逐渐因此在后世成为积累学问的门槛。
但如果独尊的是墨家,最明显的肯定是汉朝时候的经典和门槛就会变成《墨子》、《胡非子》等著作,而后世又会由经典引起无限的讨论,出现众多关于墨家学说详细问题的书籍文献,再有墨家的集大成者使墨家学说出现阶段性的发展,直到我们今日尊崇的文圣也会由孔子变成墨子和他原本籍籍无名的许多传人。
民间流传的传说故事里,墨家人的故事起码要多一倍;学生的课本里,墨子的作品和全身像肯定会多许多,而且比现在的丰满美观。 外在的变化还能联想出种种,但更重要的则是儒墨两家思想分歧对于民族性格的不同塑造,最终或许会影响我们的民族的发展和在某些重大事件上的决策。
儒家与墨家第一个显著不同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儒家主张博爱,但爱是有分别的,墨家却主张无分别之爱,即“兼爱”。
“兼”,意思就是既这个也那个,既爱自己的父母也爱别人的父母,即“视人之父若其父。(《墨子》)”这样的思想或许会直接改变中国人的家国观念,因为儒家使我们下意识地接受家庭在生命中的分量非常重,“成家”对于大多数人其实比“立业”更值得操心;但墨家的原则却有点与基督教相似,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墨家为尊可能会改变中国人对家庭、慈善、社会的一系列态度。
儒家与墨家的第二个显著不同就是由第一个延伸而来。因为从我们作为“人”的视角来看,谁生了我和谁生了别人不是区分很清楚吗?那怎么看才会得到天下父母皆“父母”的结论呢?只有越过个人视角,从人人平等的上帝视角来看。上帝视角,或者用中国古代的常用说法——“天”,视众生是平等的,既然众生平等,那么重等级的儒家所主张的天子之礼贵族之礼等等,岂非白花阵仗?
所以墨家很反对儒家主张厚葬所谓身份高贵的人,如果尊墨家,皇帝就不应该修陵墓,贵族也不应该大张旗鼓地陪葬金银,人死只需薄葬。
这种想法在今天倒实用,只是可能今天我们得少很多帝王陵著名景点,也少发掘不少金玉古董。
而且墨家所主张的平等,不是像厚待我父亲一样厚待别人父亲,而是像薄待别人的一样薄待我的,所以中国人今日头上还重重的“孝”字、每逢长假大规模迁徙归家的习惯,等等,可能都会被改写。
原因则是墨家的最显著特点:极端的实用主义。
比如之前提到薄葬,墨家当然觉得薄葬省下来的人力物力就应该投入生产实用中嘛。既然要平等,那大家就都平等地减薄待遇嘛,这就是墨家的“节用”。
“节用”来源于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所属的小农阶级。在春秋战国这种铁犁才使用不久的年代,没有系统的农业技术和经验知识,也没有方便省力的农业器具,那时的农民不仅生产效率低,且时逢战乱,物资经常匮乏,所以在墨家眼里,一切都十分有限,需要节省和提高效率。所以,实用主义才是墨家的真正原则。
在实用主义原则下,墨家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上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其他诸家望尘莫及的。
如果真以墨家为尊,很可能在封建社会后期就会改写科学家被人认为是不务正业的偏见和走投无路的情况,甚至改写清代最终视科学为“奇技淫巧”,导致整个国家科技停滞,最终落后挨打这种痛心的下场。
然而也不尽然是好事,因为墨家坚持绝对的实用,所以“不实用”的东西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所以想进电影院、游玩迪士尼你就死了这条心吧,艺术、娱乐这些不生产物质产品的活动是不该存在的,生活的“进一步享受”是浪费。
说白了就是以自苦为极乐,日夜不休,如同大禹治水。“非禹之道也,不足为墨。(《庄子》)”
倘若是这样,那么诗词歌赋又要置于何地?被瞧不起的是不是就会由科学家变成诗人、文学家、艺术家?
我们不得而知,万一如此,少了李白苏轼这些文坛大咖,中华文化又如何能有我们所见的惊艳璀璨啊。
“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天下不堪。”语出《庄子》,道尽墨家。但无论儒墨百家,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经过变革与融合去适应时代的需要。
所以不论是历史还是现在,都有人生前孝悌,死后薄葬;既生活简苦,也才华卓然。
思想存在的意义,最终是要更好地为人生服务。
假如汉武帝当年没有独尊儒术,而是尊墨家,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如果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尊崇墨家,并且一直延续至今的话,会有一个男性极为喜欢而女性极为反感的现象。
女人们不能再随意的买什么名牌的服饰了!那些名牌的包包是不能背出去显摆了!女人在婚前不能索取什么高额的彩礼了!男方也不需要置办什么房产了,只要有张能睡开俩人的床就符合要求了!因为墨家崇俭,追求奢华的行为会被人在背后戳脊梁骨的。
现在很多人生前不孝敬父母,死后的葬礼却是越来越豪华。同样尊崇墨家之后,墨家推行薄葬,丧礼也会越来越简单。这个观念延续下来,我们现在可能不会有盗墓类的小说看了。
官员们无法通过婚葬来敛财,希望通过婚葬随礼获得晋身的途径也被断了。仅凭这一点,墨家迟早会被儒家取代,什么时间被取代只是一个早晚的问题了!
儒家登上历史舞台是必然的,不是源于偶然性。汉武帝推崇儒术之后,汉朝的国祚前后四百年。那么汉武帝推崇墨家之后,汉朝的国祚会不会还能保持那么久呢?
墨家对于科技的重视,是超越于其它各家的,这无疑等候促进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也必然会带来汉朝军事上的强大。墨家的科技,主要还是在机械方面。墨家不太可能会主动的去发明火药。所以墨家的科技还是局限在冷兵器方面。相对于落后的游牧民族,这已经会使汉朝在科技方面远远领先于匈奴等游牧民族了。
墨家在军事思想方面,偏重于防御。如果各个区域都是防御能力大于进攻能力,这无疑会加强割据存在的时间。武力不能打下来,就只能通过经济、外交、文化等其它方式来征服。偌大的汉朝,有很多区域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文化,都是远远超过了汉武帝的都城。这种局面很不利于汉朝维护大一统的局面。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把秦国士兵变成了杀人的机器。秦国士兵作战英勇,来源于秦国的军功制度。墨家强调的是,“赴汤蹈火死不还踵。”没有任何的利益驱使,让人为之卖命,只能采取培养死士的方式。如果汉朝的军队都是死士,汉武帝恐怕在龙椅上会感觉如坐针毡,武将们自己也会惴惴不安。君臣都没有安全感的朝代,能够撑到几朝?
汉朝开始,探讨秦朝的灭亡,都是秦朝采用法家施行严刑峻法。法家虽然被后人诟病严刑峻法,但是百姓们只要不违反律法,还是有着相当大的自由度的。墨家高度强调尚同,在这种尚同的机制下,百姓们都会变成毫无思想的肉体机器,整个汉朝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机。
儒分为八,墨离为三。无论是儒家还是墨家,都因为分歧而产生了分裂。儒家分裂,还只是学术和理念上的分歧;墨家的分裂,则形成了几个暴力团体。
韩非子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在崇尚于用武力解决一切的时代,墨家的分裂,便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
墨家分裂之后,会各自寻找与自己合拍的君主。这就有点像日本的忍者,各自为不同的主公效力。没有儒家忠君的那套观念,在墨家尚贤的观念下,被认为没有能力的君主或官员,随时可以被暗杀的手段除掉。墨家被推崇之后,由于各种势力都有墨家的参与,很容易便会形成暗杀政治。如此一来,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下克上的局面,便会在汉朝提前出现。
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并没有真正的独尊儒术。汉宣帝一朝也还是采用“霸王道杂之”的策略。后世把儒家的地位提到极致,也是把儒家进行了改造。
汉武帝如果当时尊崇墨家,也必然只会采纳对统治有利的一面,甚至会把墨家改造的面目全非。汉武帝如果真的推崇墨家,我们今天看到的墨家就不是现在看到的样子了!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假如汉武帝当年没有独尊儒术,而是尊墨家,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墨家思想没有可行性。
墨家遵守的是“兼爱”的思想,就是“兼相爱”,也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是无差别的爱。
这是相对于儒家提出的“仁爱”来说的,“仁爱“的思想就是对所有人的爱都是有差别的爱,要求一个人先从自己的亲戚朋友开始爱,然后这种爱逐步扩散到社会、国家以至于整个世界,而爱的程度是逐级递减的。
墨家之所以提出“兼爱”,就是因为墨家看到了儒家“仁爱”思想的逻辑问题,那就是如果一个人是从自己亲戚朋友开始把爱逐步扩散到整个社会、国家、世界,而这种爱是逐级递减的话,那么按照这个逻辑来说,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对自己的爱才应该是最多的。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大公无私的爱,实则是极度自私的爱。
但是墨家的“兼爱”思想也有很大的问题,一个人就常理来说,不可能对他人会产生无缘无故的爱,儒家的“仁爱”是有根据的,你的爸爸妈妈都自然是你的爸爸妈妈,你的孩子自然是你的孩子,你天然就对他们有爱,而一个陌生人,你也不认识他,怎么可能对他产生爱呢?而且对任何人都是无差别的爱,也就是说,你对爸爸妈妈以及自己的孩子的爱和任何人都一样,这在现实中是没有人能做到的。
墨子穷尽一生施行自己的理想,日夜奔波劳累,以至于腿上无毛(因为走的路实在太多了,腿上的毛都被路边的杂草撒的刮去了)。
那么如果施行兼爱思想,会有什么后果呢?我们就从“兼爱”思想的逻辑往下推便知道了。
儒家主张仁爱,仁爱的结果就是爱是分等级的,分了等级,那么社会就会不公平,其结果只能是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所以就要施行“兼爱”,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前者讲平等,后者讲互利,平等就公平,互利就正义。
墨子主张的合理社会是劳动者的天堂,是社会主义,墨子高度肯定劳动的价值,社会财富分配原则就是出力的得,不出力的不得,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墨子主张按劳动分配社会财富,各尽所能,机会均等,每个人都要劳动,要为社会做贡献。既然是社会按劳分配,按能力分配,那么社会的管理则是有能者举之,无能者下之。尊卑贵贱,都是根据能力分配。
但墨子的学说中,公平正义,人们需要,互惠互利人人相爱,人们需要,但是每天劳作一起过苦日子,人们不需要。在墨子看来,只要大家都一起过苦日子就是幸福,但这种幸福对大多数人来说,却是叫苦不迭。
为了实现这种理想,墨子主张天下选最贤能的人担任国君,地方上由最贤能的人担任地方长官。而对于国君和地方长官,所有人都要无条件服从。所以后来的墨家实际上成了恐怖组织。墨家的首领巨子,对弟子有着绝对的权威,他的所有的言行,弟子都不能反对只能无条件服从,哪怕是要弟子们去上刀山下火海,弟子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去。
这样的社会,谁会想要?谁会服从?
所以墨子的主张根本无法实现。
墨子的主张刚出世的时候,名动天下,一时间成为显学,但是迅速没落,以至于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也只有寥寥20几个字: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实际上,当时的儒家、法家以及道家后来都成为了千年来封建王朝的主流思想,只有墨家被历史迅速埋没,其原因就在于根本无法实行。
如果按照墨家的学说,那么汉武帝就不能当皇帝了,他要把皇位给一个最贤能的人来当,所以汉武帝时不会这样做的。天下的百姓也不会这样做,因为天下的百姓虽然也要公平正义,但是他们更需要的是美好的生活。为了公平正义而失去没有的生活这是谁都不想要的,可以说,只要有美好的生活,哪怕没有公平与正义,人们也是可以接受的,最多就是发发牢骚而已。
假如汉武帝当年没有独尊儒术,而是尊墨家,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首先,汉武帝并没有选择儒家。
汉世宗孝武帝
汉武帝喜好的是方士、酷吏、计臣,从不喜欢儒者。至于“推明孔氏,表彰六经”那是必须的,因为当时诸子百家都是在给孔子和六经做注脚。比如董仲舒以阴阳术数、五行家言治《春秋》;公孙弘是刀笔吏出身,但以通《公羊春秋》出仕;酷吏的代表张汤以《春秋》、《尚书》解释法度的;崇尚黄老之说的汲黯向往尧舜之时的仁政(汲黯评价汉武帝:“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所以“汉之得人,于兹为盛”的西汉前期不但没有“独尊”某一家,反而是继续了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传统。不过当时确实没有墨家的声音,那时的风云人物之中也没有墨家的信徒。 原因就是墨家当时已经衰落的无声无息了,以至于司马迁撰《史记》时只能以寥寥的二十四字附墨翟于《孟子荀卿列传》之尾:
“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现代墨学的“复兴”,是托了二次元文化的福。
历史上唯一的一个重用墨家的政权就是秦国。墨家自宗师墨翟死后,散于列国的弟子以专长论可分为三派:“论辩”者游说从政;“说书”者传播学说;“从事”者制器守卫。其中“从事”派的墨者因为善于攻战守城,为秦献公所重用(秦人以“守”卫地方上的最高长官,而次官为“尉”,皆由墨者担任。)。于是“论辩”、“说书”两派也借机赴秦入仕的黄金机会。而秦献公决心实行政制一元化的想法与墨者一再阐发“尚同”思想一拍即合——《尚同》理论的出发点是在“未有政刑”的初民社会里,人人追逐自己的私利,人人有自己的意见,于是:
“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要想社会进步就必须把人民都控制住,由各级“政长”管理,最后所有的人民和政长都绝对服从于天子。而这种政体必然是公正合理的,因为天子是上天为人民福利而选择出来的。从而实现“上同而不下比。”
上同之义无须再释,“不下比”的意思是,下边的百姓不准比周勾结,对自身的情况任何隐匿。换言之,唯有以天下百姓为耳目,高高在上的天子才能赏善惩恶,顺利推行政体的运作。 这也就是为何后世学者在整理秦简会发现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对照《墨子》和《商君书·靳令篇》时,会发现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原因。这就可以说此后荼毒四海的秦制之所以能够建立,不仅仅是多亏了商鞅的规划,也要拜墨家尚同理想的指导。
但仕秦墨者多因专长被分配秦廷的各部门——按照何炳棣先生的话讲,就是:“其事功虽有册籍可稽,但姓名则匿而不彰。墨者的种种技能和专长既经常被政府汲取利用,其地位和功用就越来越边缘化”。 最后仕秦墨者自己也悄无声息的被“尚同”思想所窒息并最后湮灭在秦始皇帝所推行的“诗书百家之禁”社会运动之中。而此后的墨者就彻底消声敛迹了。
一生致力于兼爱非攻的墨子绝想不到自己的学说会因为“尚同”作茧自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