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燕青、李俊并不反对招安,却为何离宋江而去?
在《水浒传》里,燕青与李俊确实不反对招安,为什么离宋江而去呢。
这跟当时的情况有很大的关系。
一、招安是大部分梁山好汉的利益诉求宋江率领的一百零八好汉及麾下的梁山军,三打祝家庄,攻打曾头府,攻打青州府,大名府,成为朝廷的心头大患,甚至道君皇帝还在自己书房的墙壁之上写下他的名字。
而梁山军这么拉仇恨的目的,并不是像方腊起义一样,想着推翻大宋朝; 反之,而是通过“杀人放火受招安”的方式,引起朝廷的注意,最终回归到朝廷序列。
由于梁山好汉里有很大一波都是前朝廷官员,军官及小吏之类,他们在现实社会中得不到重用,或者被贪官所逼,无奈之下才上了梁山。
对于他们来说,反朝廷是不可能的,最多是通过曲线救国,再回归朝廷而已。所以,他们是不反对招安的。
甚至,他们可以通过招安,给朝廷卖命,从而实现个人阶层的跨越。
二、早期的燕青只是卢俊义的小厮,并没有自己的个人自主意识燕青是这里面的例外,他本是大名府首富,河北三绝,玉麒麟卢俊义身边的一个小厮。卢俊义本来在家里好好地当自己的员外,过自己的逍遥日子,哪知道由于晁盖在曾头市 被射死。临死之时,发下遗命:为他报仇的人作梁山之主。
这明显就是在打宋江的脸,因为当时的宋江已经稳稳地坐第二把交椅,甚至他对梁山的控制权,还大于头把交椅的晁盖。是梁山名正言顺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但晁盖临死要修改继承规则 ,宋江能忍吗,于是他瞅上了卢俊义,借他的名声一用。于是派吴用与李逵出马,在卢俊家家中留下反诗,诓骗卢俊义到梁山附近,将他劫上了山。
在山上住了几天之后,卢俊义回到家中,却发现物是人非。
自己的小厮燕青被赶出了卢府,自己信赖的管家李固和妻子搞在了一起,还将他送到了大牢。
最终卢俊义被梁山军劫了大名府,将他救出,但他再也回不去了,只能上梁山。
后来宋江攻打曾头市,围三阙一,将活捉史文恭的机会留给了卢俊义。于是假意要扶卢俊义上位,但卢俊义敢吗?在梁山之上,皆是宋江的亲信,自己只有一个小厮燕青,怎么敢?于是一番推辞之后,坐了第二把交椅。
这个过程中,燕青是卢俊义的忠仆,和卢俊义一样,他上梁山是被动的。
三、李俊为了义气而上梁山再说李俊,他绰号混江龙,有一身十分了得的水性,他本是扬子江上的艄公,兼贩私盐,乃揭阳岭一霸。后来,宋江杀阎婆惜,流亡江湖,与李俊相识,后来宋江在浔阳楼题反诗被黄文炳陷害,不日就要问斩,李俊与张横、穆弘等九人听说后,驾船赶赴江州,要救宋江,却在江边白龙庙与宋江等人相遇,一行二十九人便在白龙庙聚会。而后攻打无为军,李俊协助张顺生擒黄文炳。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俊也是一个讲义气的人,为了一知交,千里迢迢赶去相救。为了救宋江而上的梁山,义薄云天。
四、曲终人散,终有离去时一百零八好汉在梁山上聚义,他们做了好一番大事,杀人放火受招安,最终进入了朝廷的序列,洗白上岸,私盐变成了官盐。
这一百零八好汉意气风发,他们扫田虎、征辽国,打方腊,成为朝廷手里的一柄利剑,无往而不利。他们立下了战功,也伤痕累累。
就征方腊一役,梁山好汉损失惨重,死了五十九好汉,经过一系列的搏杀,他们认清了宋江的嘴脸,也看清了朝廷的面目。
宋江是一个官迷,为了成为人上人,可以牺牲自己的兄弟;朝廷虽说接纳了他们,并不信赖他们,只是想借他们扫除异已,顺便消耗他们。
有人沉迷于官场,憧憬着回朝之后享受荣华富贵,也有人在一次次的征战中,心累了,心死了,也就起了退隐之心。
燕青是起了归隐之心,他看透了朝上诸公的面目,在梁山军平定方腊后,班师回朝时。燕青曾私下去见卢俊义,劝他急流勇退,隐姓埋名以终天年。卢俊义不肯。燕青又以汉高祖杀戮功臣之事劝谏,仍遭卢俊义拒绝。他只得拜别卢俊义,并留书给宋江,当夜便挑着一筐珠宝离军而去,从此下落不明。
这一点也是燕青的尴尬之处,他是卢俊义的奴仆,哪怕位列梁山一百零八好汉,他的人身关系还依附于卢俊义。所以只有在劝谏了卢俊义,解除了自己的人身依附关系之后,才能离开江湖。
在央视版《水浒》中,燕青携李师师离开,远遁江湖,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相对于燕青,李俊却是一个桀骜不驯之人,他以前在江湖上就是贩私盐为生,对朝廷律法,也是视之为无物的。
平定淮西后,梁山众好汉班师回朝,驻扎在东京城外,大胜而归,却没有鲜花与美酒,还禁止诸将擅自入城,朝廷的做法颇为寒心,让梁山诸将皆有怨言。李俊与三阮、二张等水军头领就去请吴用作主,要劫掠东京,回梁山做草,当时吴用就怂了,于是李俊等人只能恨恨作罢。
从这事可以看出,李俊是江湖人,对朝廷的一套是不相信的,也不在乎的。
荣华富贵对我如无物,江湖才是我去处。所以,在征方腊结束,完了兄弟之义,对得起梁山兄弟和宋江之后,他就要为自己做打算了。
中原已经没有发展之地,所以他在平定江南后,行至苏州时,诈称中风,要求留下童威、童猛看视,让宋江先行回朝。宋江怕耽误行期,只得留下李俊三人,自率大军回京朝觐。宋江走后,李俊依照旧约,与童家兄弟前往榆柳庄,寻找费保四人,打造船只,从太仓港出海,投化外国而去,最终成为暹罗国之主。
总之,这是一个有眼光,有心机,有野心,也有能力之人,李俊正如他的外号,如大海蛟龙,只要有机会,就可以创造自己的辉煌。
结语燕青李俊不反对招安,是因为在他们看来,招安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少他们可以洗白,私盐变官盐,对他们行走江湖,也十分便利。再加上为了全兄弟之义,为了梁山众兄弟着想,哪怕他们对朝廷有所怀疑,对宋江的人品也有诟病,但还是义无反顾,以战场上搏杀,为兄弟们挣一条活命。
待征方腊之后,众兄弟死得死,散得散,血染的征服,换不来朝廷的真心相对。于是有些不贪恋富的好汉们心冷了,也看清了,于是乎,他们有的远循江湖,做一个隐士,有的人扬帆海外,创造自己的一方净土。
不知道我说得对否,我是木子君,记得关注我哦。
《水浒传》里燕青、李俊并不反对招安,却为何离宋江而去?
《水浒传》里,燕青、李俊确实不反对招安,他们在平定方腊之后,反而离宋江而去各有原因。且听初晓儿仔细道来。
一、燕青、李俊不反对招安。燕青是宋江谋求招安的重要践行者。
宋江谋求朝廷招安,是受到朝廷高官高俅、蔡京、童貫等人阻止的。宋江为了实现招安目标,亲自到东京面见宋徽宗皇帝的宠妓李师师。表明“六六雁行连八九,只待金鸡消息”的愿望。
而最终让宋江的意愿“上达天听”的人,却是燕青。是燕青打通了李师师的关系,并见到了徽宗皇帝本人,说明了水泊梁山两赢童貫三败高俅,谋求招安被奸臣阻隔的情况。
同样也是燕青见到了宿太尉,让宿太尉向徽宗皇帝进言力主招安。
李俊上梁山,本就是不满足于做恶霸豪强,而奔着傍宋江大腿,谋求当大官,做更有势力的恶霸豪强来的。他当然不反对宋江招安。
二、燕青在平定方腊后,离开宋江的原因。燕青是个伶俐之人,小说《水浒传》中绰号“天巧星”,就说明他的灵巧非一般人所能及。
燕青也曾期盼招安,期盼在招安后谋求一个出身。但是,招安后朝廷把梁山泊人马依旧当作“反贼”,他是亲眼目睹的。招安后派梁山泊人马去与方腊起义军自相残杀,他也是亲身经历的。
燕青不是卢俊义,他并不是宋江的牵线木偶。他看透了朝廷的真面目,和奸权当道的现实。知道作为梁山泊副寨主的卢俊义,并没有好下场。
所以,在平定方腊后,他力劝卢俊义急流勇退。卢俊义不听,他便挑着一担珍珠宝贝从容离开,另谋生路去了。
其实,燕青在面见李师师和宋徽宗之时,已经准备了后着。让李师师帮忙得到了徽宗皇帝亲笔书写的免罪文书。为他以后功成身退准备了出路。这充分反映了“天巧星”之“巧”!
至于电视剧中说燕青后来带同李师师做神仙眷侣去了,那是仿效范蠡、西施泛舟五湖而杜撰的美好情节。小说《水浒传》里并无其事。
三、李俊在平定方腊后,离开宋江的原因。在小说《水浒传》里,李俊这个人是一个典型的地方恶势力的代表人物,也是宋江起义中典型的投机分子。
他不满足于江州三霸之首这个恶霸豪强的地位,企图跟随江湖上如雷贯耳的宋江,杀人放火受招安,当大官,做更有势力的恶霸。
当梁山泊众将当了朝廷的炮灰,在征方腊后,几乎死伤殆尽的时候,他知道很难实现他心中的“抱负”。便带同童威、童猛,离开了宋江,继续做他的恶霸去了。
至于小说《水浒传》里,施耐庵的一句“自投化外国去了,后来为暹罗国之主。”
笔者认为,李俊的结局其实是施耐庵写宋江“要当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思想的延续。施老先生大概是想说,宋公明忠义双全,死得其所!追随者不能在大宋实现“封妻荫子,光耀门楣”的理想,也能在化外封王!
有人说,李俊的结局是模仿虬髯客离开李靖夫妇,后来做了扶馀国主的故事。我看未必。
《水浒传》里燕青、李俊并不反对招安,却为何离宋江而去?
用脚投票
《水浒传》里燕青、李俊并不反对招安,却为何离宋江而去?
燕靑、李俊看到,也看清楚了朝中官员的嘴脸,从中透视和预判到最终的悲惨,三十六岁走为上!
《水浒传》里燕青、李俊并不反对招安,却为何离宋江而去?
范蠡也帮助越王勾践复国,成功后却独自离去,隐居山林!
《水浒传》里燕青、李俊并不反对招安,却为何离宋江而去?
反对没有用,有人反对了,不还是招安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