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攻打孙权,孙权同意归还荆州并交出凶手,为什么刘备不同意?
《三国演义》中写的是这样的,刘备讨伐东吴,一开始势如破竹,打得东吴人人胆战心惊,;冯习和吴班一直打到了秭归,孙权也觉得必败无疑,就提出了求和。孙权当时提出愿意归还荆州是孙夫人,并严惩杀死关羽的有关人等。刘备不同意。我们看《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孙权降魏受九锡、先主征吴赏六军》:
先主问曰:“子瑜原来,有何事故?”瑾曰:“臣弟久事陛下,臣故不避斧钺,特来奏荆州之事。前者,关公在荆州时,吴侯数次求亲,关公不允。后关公取襄阳,曹操屡次致书吴侯,使袭荆州。吴侯本不肯许,因吕蒙与关公不睦,故擅自兴兵,误成大事。今吴侯悔之不及。此乃吕蒙之罪,非吴侯之过也。今吕蒙已死,冤仇已息。孙夫人一向思归。今吴侯令臣为使,愿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将荆州交还,永结盟好,共灭曹丕,以正篡逆之罪。”
刘备当即予以否决。刘备发了一番牢骚,然后怒气冲冲地表示要与孙权不共戴天。
应该说,诸葛瑾首先解释了东吴取荆州,是吕蒙的擅自决定;然后又提出了交还夫人、荆州、和参与杀害关羽的有关人等。这些条件也算是优厚的了,事已至此,孙权也无法再做什么让步了,刘备也算是操奇计赢、完美收官了。
可是刘备却不假思索地否决了,这是真的吗?刘备有这么鲁莽灭裂吗?应该说,孙权求和符合事实,刘备拒绝和谈也是真的。正史也是这么记载的,我们看《三国志》:
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求和,先主盛怒不许。
我们再看《资治通鉴》的记载:
消息传到孙权那里,朝廷上下一片震动。孙权一再派人向刘备讲和,都遭到了拒绝。
由此可见:无论正史和《三国演义》所记载的孙权求和,遭到刘备拒绝是一致的。只是,正史当中没有说明刘备拒绝和谈的原因。这就有一些诡异之处了,按说孙权既然求和,不应该什么条件也不承诺。仅凭一张嘴,就让刘备退兵,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孙权也不至于如此的幼稚。
但是,刘备既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和谈,那就足以证明孙权所答应的条件,没有达到刘备的心理预期。
也就是说,《三国演义》中记载的那些优厚的条件,都是罗贯中提的,而不是孙权提的。否则,刘备的情商和智商都太低了。因为,诸葛瑾开出的那些条件已经是东吴所能达到了最好的程度了。这一点,是个明白人都看得出来的。刘备收回了所有的损失,也对迫害关羽的人进行了追责;“罪魁祸首”吕蒙也已经死了,刘备应该也算是为关羽报了仇,也可以对蜀汉集团的兄弟们有个交代了。
刘备之所以没答应,肯定是孙权并没有实质性地给予刘备什么补偿。
所以,刘备就像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地要继续攻打东吴。此时的刘备被没有诚意的孙权气得失去了理智,因此决定要和孙权拼个鱼死网破了。
那么,《三国演义》为什么要节外生枝,加上诸葛瑾提出来的那么多的优厚条件呢?原因就是:
第一、为了突出刘备的义气深重,不为利益所诱惑,一心只想为关羽报仇。
但是,这样的写法显然大大降低了刘备的情商和智商。试想,要为关羽报仇,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当然是消灭东吴。可是以刘备当时的实力,要消灭东吴几乎就是痴人说梦。要消灭东吴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就要跟东吴周旋;要逐步削弱东吴的势力,壮大蜀汉自身实力。这一点,身经百战的刘备会看不出来?
毫不客气地说,这一段描写美化了孙权,矮化了刘备。把孙权描写成了能屈能伸、顾全大局的大英雄,把刘备矮化成了意气用事、目光如豆的狭隘的个人英雄主义。就是把刘备写成了一个一心要表现自己讲兄弟情义,而不顾一切的鲁莽之徒。
第二、剑走偏锋,借此美化诸葛亮。
借夷陵之战,来表现刘备是蜀汉的“败家子”,一战把蜀汉的家底败光了;诸葛亮则要收拾一个“乱摊子”,体现诸葛亮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强国富民的艰难,侧面刻画诸葛亮的智慧和才能。为了凸显诸葛亮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老罗忘了对刘备的人格的尊重和形象的维护了,写着写着就把刘备给写成了暴跳如雷、失去理智的“糊涂蛋”了。
第三、也可能是刘备真的发生了误判,失去了理智。
刘备早期的胜利加上孙权突然变得卑躬屈膝,可能使得刘备对蜀汉集团的实力、对孙吴集团的实力发生了误判。刘备可能错误地认为,孙吴的军队不堪一击,自己可以乘机拿下东吴,取得一劳永逸的战略效果。
东吴的出尔反尔,将会使得蜀汉无法集中精力去北伐。其实这是刘备的错觉。东吴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和以后姜维北伐期间,一直都是信守盟约的;有好几次还配合蜀汉的北伐,还有几次是主动出兵伐魏的。
所以说,不是东吴不能联合,而是刘备和关羽联合的方法不对;不是东吴不守盟约,而是刘备首先占着荆州不还。荆州一旦归于孙权,蜀汉和东吴的盟约就牢不可破了。因为,孙权也知道:不联合蜀汉,就很快被曹魏吃掉。蜀吴结盟才是延长两家国祚的唯一途径。
刘备攻打孙权,孙权同意归还荆州并交出凶手,为什么刘备不同意?
谢谢邀请;如果孙权同意归还荆州并交出凶手,开出这样的条件让刘备罢兵,刘备如果还不能答应,这也太小看刘备的智商了,因为刘备率兵攻打东吴孙权,会不会旗开得胜?也并不是十分有把握,刘备如果兵不血刃收复了荆州,并惩罚了凶手为关羽报了仇,何乐而不为呢?
再说孙权也并没有那么软弱,做出如此的退让和妥协,在“赤壁之战”中孙权的坚毅、果断和知人善任品格,怎么都看不到了呢?再说如果双方交战,孙权未必就会被刘备打败,孙权怎么就轻易屈服了呢?显然是不可能的。
刘备是在戎马生涯中崛起的,如果不用武力就能使孙权屈服,刘备当然是能够接受的,但是现实情况是不可能的!
刘备攻打孙权,孙权同意归还荆州并交出凶手,为什么刘备不同意?
恕苍茫大地直言: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想到我亲爱的老妈妈看完清宫剧后依照剧情问我大清历史问题的情景。
历史上的刘备如果这等智商,这等义气用事,刘家军早就散伙了,哪有蜀汉与魏、吴三国争霸的历史?
一、东吴为什么夺荆州?
鲁肃也有东吴版的《隆中对》,鲁肃早就向孙权提出相机占领荆州的主张,孙权深以为然。
因为荆州与东吴隔江对峙,又在长江上游,荆州人洗脚,东吴人喝洗脚水;荆州人尿尿,东吴人喝尿,别无选择!
赤壁大战前,刘表已死,儿子刘琮投降曹操,但江夏一带仍在刘备、刘琦叔侄手中,他们手下仍有两万余众,曹操想马踏长江,孙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刘备抱团取暖,后孙刘两家联军放倒了曹操,孙权出力最多,大耳贼刘备得利最大,赚得钵满盂满。赤壁大战后,荆州形成三家瓜分的格局。这时尚能和平共处,原因是大敌曹操余威尚在,曹仁不是吃素的;刘备除了荆州一部外,尚无去处……但刘备占据地利,先东吴占据了益州,孙权想收回荆州了,正巧刘备、曹操在汉中死磕,无暇后顾,于是孙权趁机派鲁肃与关羽在荆州地区武装对执,刘备被逼息事宁人,割给孙权三郡。孙、刘两家暂时无事。
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水淹七军,活捉曹魏援军司令于禁,斩杀先锋庞德,关内震动,曹魏考虑迁都,孙权的内心也受到震撼,曹仁在樊城再一败,关羽在荆州气势如虹,有可能蜀汉独霸荆州,这样吴国就相当被动。于是才有吕子明白衣渡江,荆州被偷袭,关羽父子被擒杀,夺荆州是孙权一万年也不会后悔的事!史载:夺下荆州后,吕蒙病重,孙权把他接回,自己就守在吕蒙隔壁,凿壁偷窥,吕蒙病情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
二、刘备为什么夺荆州?
孔明在隆中替刘备未来政权所作的远景规划,就是两路出击,一路兵出荆州、一路兵出祁山(孔明后来的北伐路线)。关羽大意失了荆州,荆州一路已失,孟达与刘封不睦,复叛降魏,刘封兵败回蓉,刘备从西城郡、上庸郡北伐的路也被堵杀,刘备为北伐必取荆州。
如刘备真像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这般窝囊,刘皇叔在军阀混战中早就歇菜了。
翻遍《三国志》,找不到孔明阻止刘备夺荆州的往事,说白了至少孔明当时并不反对刘备复夺荆州,只是没想到刘皇叔在夷陵败得这么快,败得这么惨!到刘备大败之时,他感叹:如果法正在,定能阻止伐吴,即便伐吴,断无此败!
三、如果孙权归还荆州、交出杀害关羽的凶手,刘备不可能不答应。
刘备伐吴,出于政治目的,重占荆州,并不在为关羽报什么鸟仇。关羽遇害一年多后,刘备才下手的。《刘备传》中说:刘备一生大仗十五回,全胜的也就收益州一仗,得孔明协助,还有法正、张松做内应;汉中一战,曹操输在后勤供应不上,耗不起而主动撤军,还从容迁走所有人口;赤壁主帅是周瑜,刘备只是敲敲边鼓,捞点油水!其余的都是败仗,丢了老婆、丢了孩子是常态!刘备不是个合格的军事家,但他是个合格的政治家。他的智商不会低到这个样子!为关羽,不要江山!
刘备也知道:孙刘联盟唇亡齿寒,他也没有一口吞吴的胃口!
刘备攻打孙权,孙权同意归还荆州并交出凶手,为什么刘备不同意?
谢邀!
刘备借为关羽复仇之名,起兵攻打东吴,在夷陵一带大败,是三国历史上有名的三大战役之一。
双方各动用兵力为五万左右。
刘备方面,四万精锐,另有蛮族首领沙摩柯带兵一万协同作战。主将,刘备,主要将领为吴班、张南、冯习、傅彤。
孙权方面:五万水陆大军,由大都督陆逊带领孙桓、朱然、韩当、潘璋、徐盛。
历经一年多时间(公元221年7月——222年8月)
结果,孙权大胜,刘备仅以身免。一战损失五万大军,大将张南、冯习、沙摩柯战死,傅彤被俘不屈被杀。马良也不幸遇难,最可惜的是在江北防御曹魏的大将黄权及部属数万由于被截断归路,不得不归降曹丕。
这一战,历史上根本没有发生孙权提出归还荆州和杀害关羽凶手的事情。如果孙权真的提出归还荆州的话,刘备不是傻瓜,至于给关羽报仇不过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当不得真。
刘备攻打孙权,孙权同意归还荆州并交出凶手,为什么刘备不同意?
这只是三国演义里的情节,大概是罗贯中想突出刘备重情义,爱兄弟不爱江山吧,但实际上降低了刘备的智商。
真要是孙权同意归还荆州、交出凶手,刘备里子也有了,面子也有了,他干嘛不同意啊。
孙权:别打仗了,我是个爱好和平的银。
刘备:不打也可以,就没有什么条件吗?
孙权:没条件。
刘备:废话,没条件你说不打就不打啊!
无奈孙权没有罗贯中写的那么胆小,实际上孙权吞并整个荆州后,其实力已经超过刘备了。夷陵之战只凭荆州的6万吴军就击败了刘备,孙权在扬州的10万大军还没动呢。所以孙权根本不可能卑躬屈膝地去向刘备献上他梦寐以求的荆州。
诸葛瑾给刘备的信反映出孙权没有归还荆州的打算,当然也不可能靠几句空话让刘备罢兵
刘备兴兵后,孙权倒的确曾经求和,不过没有史书提到有什么条件。诸葛瑾给刘备写了一封信:“陛下老远来至白帝,恐怕是因为吴王侵取荆州,危害关羽,怨念颇深。不应该讲和,您这是小人物之心,不肯着眼于大处。我试着为陛下论其轻重和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可以马上决定下来,不用再咨询各位将领。陛下和关羽之亲密和诸汉先帝如何相比?荆州大小与海内各州又如何相比?这些仇恨,谁当先后?如果仔细思考,不是很简单的事吗。”
信中可见孙权根本没有归还荆州的打算,只是一味让刘备不要打荆州了,赶紧去夺取魏国的州郡吧,那比荆州大多了。纯属站着说话不腰疼。
《三国志·先主传》: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关于几个与杀害关羽、张飞的凶手,罗贯中写的是潘璋、马忠战死,糜芳、士仁投降刘备后被杀,范疆、张达被孙权送给刘备后被杀,其实这些都是虚构的。
马忠、士仁、范疆、张达不见记载,潘璋和糜芳倒是有。
潘璋,“江表之虎臣”
潘璋参加了夷陵之战,并立下战功。后来又参加了抵御魏国伐吴之战,直到234年才去世(诸葛亮去世的同一年)。
刘备出夷陵,璋与陆逊并力拒之,璋部下斩备护军冯习等,所杀伤甚众,拜平北将军、襄阳太守。糜芳,“自绝于人,作笑二国”
糜芳在223年6月(4月刘备就死了,这时候糜芳活得好好的)参加了进攻魏国蕲春的战斗,取得了胜利。
《三国志·卷四十七 吴书二·吴主传第二》:六月,权令将军贺齐督糜芳、刘邵等袭蕲春,邵等生虏(晋)宗。不过麋芳的投降举动也遭致吴人的鄙视。一次,麋芳乘船出行,遇到吴臣虞翻的船,麋芳船上的人想要虞翻让开,向前喊道:“回避我们将军的船!”虞翻厉声说:“失去忠心的人,凭什么侍奉君主?使人失去两座城池,却称将军,可以吗?”麋芳十分惭愧,关上船上的窗让虞翻先过。
后来虞翻乘车出行,经过麋芳的营地,官吏没有开门,虞翻的车马不能通过。虞翻十分生气地说:“应该打开的关闭,应该关闭的打开,哪有这样做事的?”麋听到后,更加恼羞。
当然他脸皮够厚,也没有来个自杀什么的。
刘备攻打孙权,孙权同意归还荆州并交出凶手,为什么刘备不同意?
先看看刘备失荆州之前做了个什么事儿。
把自己亲戚刘璋的地盘给抢了。
刘备前半生一向是以仁德而立身,这是他的政治资本,也是很多人愿意跟随他的原因。
但是把刘璋的地盘给抢了,这件事做的真不地道。他的政治声誉有很大的影响。
不过身在乱世还是以实用为先,虽然抢刘璋的地盘对他的政治信誉有所影响, 但还没到关羽被杀那么严重。
为什么说关羽被杀有那么严重,以至于他都不肯和孙权讲和呢?
因为关羽和张飞是最开始跟随刘备的两个人,情如兄弟,恩若父子。这两个人应该是刘备集团内最信任刘备的人。
关羽还是刘备集团实打实的2号人物。
如果刘备不给这个关羽报仇,他的政治声誉搞不好会一落千丈。并且也是在消耗他自己的政治资本。
所以关羽这个仇是一定要报的。
+
另外对于东吴来讲,归还荆州是绝对不可能的。多少历史经验已经表明了,谁占据长江的上游,谁就能很轻易的吃掉江东那块地方。
而荆州刚好就是在长江中上游的位置。所以对东吴来讲,最稳妥的安身立命的方法就是把荆州那块地,尤其是长江中上游那块地方狠狠的抓在自己手里。
刘备肯定是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也明白,东吴这个求和,肯定不是认真的。至少在归还荆州这个方面,肯定不会来真格的。
所以刘备决定开始讨伐东吴的时候,基本上就已经断送了所有和平的可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