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姜维、夏侯霸、黄权三位名将背叛投敌但是口碑却很好?

黄权是刘备罚吴失败,没办法投魏。夏侯霸是司马篡权投蜀。姜维是被上司抛弃投蜀。

《三国演义》展现的是东汉末年,各地军阀割据一方,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并积极逐鹿中原的波澜壮阔的战争画面和他们之间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

这些军阀,无论打得怎么激烈,怎么不可开交,但是我们都必须正视一个事实,就是:

他们还是同一个朝代,受同一个天子领导的封疆大吏。因此,他们之间的战争只是打内战,而不是真正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战争。

这种情况下,军阀之间的人才流动是不可避免的。毕竟是同一个民族,说着同一种语言,使用着同一种文字,礼仪、伦理、道德标准也基本一致。从严格意义上讲,军阀之间的人才流动只能算是跳槽;如果非要说成是背叛,那也不过是对某军阀个人的背叛,应该不能算是叛国投敌。

《三国演义》中,太多的人改换门庭,由一个主公投奔到另一个主公的门下,其实这更应该视为政治站队或者说是政治立场的改变,更恰如其分一些。我们知道,刘备自己也曾经投奔过:公孙瓒、袁绍、曹操、刘表等多个主公;孙权也先后投降过曹操和曹丕两人;赵云也从袁绍手下改投到公孙瓒手下,又投奔了刘备;魏延是刘表的手下,投奔了韩玄,又投奔了刘备;甘宁本来的黄祖的手下,投奔了孙权,得到了孙权的赏识提拔……

所以,《三国演义》中改投主公其实就是家常便饭,非常的司空见惯;只是改投主公不能伤天害理地出卖原来的主公。因此,改投主公,也没有被人太瞧不起。像:许攸、张绣、张鲁、韩遂、徐晃、张辽、法正、孟达等等,并没有任何人去拿他们的投降来做文章,人们更重视的是他们所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业绩。

但是,姜维、夏侯霸、黄权三人投降以后没有收到丝毫的谴责,反而似乎被人广为赞颂,其原因何在?

第一、这三人的投降,都是形势使然,都有些难以启齿的苦衷。

1、姜维当时是中了诸葛亮的老谋深算。诸葛亮使用了离间计,他捉住了曹魏的大都督夏侯楙以后,让夏侯楙相信了姜维已经降蜀。这样姜维收兵回去以后,夏侯楙就令天水、安定、南安三郡都紧闭城门,不让姜维进城,姜维无家可归了;另外,诸葛亮又做通了姜维母亲的工作。姜维极其孝顺老母,老母既然命令他投降蜀汉;他本来就佩服诸葛亮,又走投无路,只好投降了。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

姜维不能分说,仰天大叹,两眼流泪,拨马望长安而走。

真是英雄末路啊!其孤独落寞,其悲怆寂寥,令人扼腕叹息、痛彻心扉。

2、夏侯霸的投降也是无可奈何。当时是司马懿发动政变,篡夺了曹魏的军政大权。司马懿诛杀了曹爽全家,但是夏侯霸担任征西将军,守备雍州等处,系曹爽的亲属。司马懿担心夏侯霸要兴师问罪,就派人到雍州,召夏侯霸进京议事。

这可是明摆着要杀夏侯霸以斩草除根啊!恐怕是一个中学生也可以想到的。夏侯霸当然不肯坐以待毙,就带领本部人马造反了。

雍州刺史郭淮和曹魏大将陈泰就率兵前来讨伐,两路夹击,夏侯霸损兵折将、大败亏输;走投无路了,只好到蜀汉,投奔后主刘禅。

3、黄权的两次投降,都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第一次是因为他的主公刘璋投降了,整个益州都成了刘备的地盘了,益州的文武百官自然而然就成了刘备的下属,属于顺其自然式的投降。第二次,投降曹丕,是因为他带兵一万,被东吴阻隔在长江北岸无法回归;为了保全这一万多人不被东吴消灭,他也只好投降了曹魏。

第二、这三人投降的方向也很对。

他们投降的都是刘备。刘备当时代表汉朝正统,是正义和仁义道德的化身。所以投降刘备就是忠于汉朝,是匡扶正义,是忠臣而不是叛贼。

第三、他们没有投降以前,对自己效忠的对象都做到了忠心耿耿、劲节凌霜。

1、姜维已经尽力而为了,只是他实在不是诸葛亮的对手。

2、黄权的表现更是感人至深。他为了保全刘璋和益州,曾经竭力劝谏刘璋让刘备入川。刘璋不听,要去迎接刘备;黄权用牙齿咬着刘璋的衣服不让走,为此黄权抻掉了两颗门牙。即使是没心没肺的刘璋,当时也感动的热泪盈眶。

3、夏侯霸是夏侯渊的后代,其本身就是曹魏宗族,对曹魏的忠心就更不必多说了。

这三个人都对自己的主公忠贞不二,之所以投降,都实在是走投无路了;他们又想留着有用之身,以实现保国安民的远大抱负,所以就只好选择了投降,以待来日。

正所谓: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第四、这三个人本来就是忠臣良将,在投降前后都没有任何劣迹,口碑一直不错。

像吕布的投降可以说是劣迹斑斑。吕布每投降一次,就戕害了原来的主公。这样就太令人发指了。你跳槽,换一个老板,本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了;但是,你每一次换老板,都要杀死原来的老板也太穷凶极恶了。这样吕布就成了一个:

没牙的徒弟——无齿(耻)之徒。

茫茫世界、芸芸众生,究竟谁能够说得清,这世上到底有多少苦衷想与人言却又难与人言?纵使你问心无愧,那些飘落在身上的柳絮也可以成为故事,令传说浪漫谣言斑斓。

同样是投降,姜维成为支柱良臣,关羽被家弦户诵,张辽、张郃则从此开挂;而吕布遗臭万年,于禁陷入流言蜚语不能自拔;许攸则身首异处,张绣却死于非命,糜芳、傅士仁被万人唾骂……

所以,投降要看投降的人是谁。有的投降是弃暗投明,有的投降是理所应当,有的则是卖主求荣,更有甚者是贪生怕死、叛国投敌……

投降是一门艺术,如果没有“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没有相当正义的理由,或者是本人把握不住投降的时机、投降的方向,不掌握这门艺术,就最好不要投降。只要不投降,就没有任何人会骂你!

为什么三国姜维、夏侯霸、黄权三位名将背叛投敌但是口碑却很好?

因为他们都投诚过来的,投的主公是刘备。三国演义抑曹尊刘的。

况且三国前的乱世,军阀混战,城头变换大王旗,各路诸侯,包括曹操手下也是一路招降纳叛,手下成名的英雄都是以前敌对势力收过来的,比如五子良将。这并不丢人,也没人看出身,反而显得主公有气度,能爱才。

贾诩就是利用这一点,和张绣一起,尽管和曹操有杀子之仇,还是投过来了,而且过得不错😊。

为什么三国姜维、夏侯霸、黄权三位名将背叛投敌但是口碑却很好?

有一种叫背叛投敌,而有一种叫弃暗投明。姜伯约的选择显然属于后者。

为什么三国姜维、夏侯霸、黄权三位名将背叛投敌但是口碑却很好?

这个问题很复杂。

姜维、夏侯霸、黄权三人投奔情有可源,而且都没有投奔异族。

姜维投奔蜀汉有被迫因素,曹魏政权瞧不起凉州人士,关键曹魏天水太守马遵等人不信任、不接纳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人,这些人没办法投奔蜀汉。蜀汉灭亡后,姜维还坚持为蜀汉复国身亡。姜维死后80余年,东晋名将桓温在成都发现一封姜维投奔钟会前写给后主刘禅的一封复国密信。十分感慨道诸葛丞相没有看错人,可以瞑目了。

夏侯霸投奔蜀汉是因为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掌握了曹魏大权,夏侯霸投奔蜀汉从某种程度上讲有借兵复国倾向。

黄权投奔曹魏是因为夷陵之战蜀汉战败,黄权撒回蜀汉道路被东吴切断,没办法,投奔了曹魏,刘备都理解同情了黄权。并且黄权投奔曹魏以后没有做对不起蜀汉的事情。

为什么三国姜维、夏侯霸、黄权三位名将背叛投敌但是口碑却很好?

夏侯霸是个苦命人。二十岁左右的时候老爹夏侯渊被刘备杀死,夏侯渊恨得牙根痒痒的,经常对人说,一定要消灭蜀国为父报仇。可是,刘备、法正、黄忠没两年全都死了,要想报仇就只有消灭蜀国了。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后来,曹睿即位,夏侯霸越来越风光,在曹爽专权时期达到巅峰,从右将军到征蜀将军,成为曹军对抗蜀汉的最高将领之一。

原本,夏侯霸的一生或许也就这么平淡下去。可谁曾想曹爽被司马懿杀死,夏侯霸的亲友一个个被司马懿诛杀,年过五十的夏侯霸担心司马懿的屠刀早晚会落到自己身上,心中十分恐惧。加上司马懿派心腹郭淮出任征西将军,做了夏侯霸的顶头上司。夏侯霸和郭淮本来关系就不好,夏侯霸看不起郭淮专横,郭淮看不起夏侯霸动辄摆什么老资格,现在夏侯霸就要接受郭淮的领导,那还不是死路一条?

夏侯霸一狠心,就做了一个让曹魏蜀汉都大吃一惊的举动,背弃自己的祖国,投降了和自己有杀父之仇的蜀汉。

幸运的是蜀汉五虎上将张飞的老婆乃是夏侯霸的堂妹,现在张飞死了,堂妹还活着。并且堂妹的女儿现在做了蜀汉皇帝刘禅的正牌皇后。刘禅听说夏侯霸来了,很高兴。一方面是皇后的亲人,一方面,曹魏大将来降,那证明了蜀汉在天下人心中的正统地位啊。

天道有轮回,好在夏侯霸最后得以善终,在蜀汉灭亡的前七八年病死了。

姜维是在诸葛亮北伐时被怀疑有异心不得已投降蜀汉的,后被诸葛亮重用。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维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

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对姜维北伐,而宦官黄皓弄权,姜维杀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后司马昭五道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

黄权,字公衡,巴西郡阆中人。他年青时作过郡吏,益州牧刘璋征召他为主簿。蜀汉建国之初如果没有黄权的临机决断,可以说巴蜀三巴里的巴西,都不属于蜀国的领土。更别提其后的决战汉中了。进一步讲,如果夷陵之战,蜀国能以黄权做总指挥,而不是刘备亲自来。陆逊也未必能轻易讨到什么便宜。黄权的军事能力就是这么的牛逼。

夷陵之战中,由于返蜀道路被吴军完全阻断,黄权军队无鞋返回蜀地,故此他只好率领部下投降魏国。

当时的魏帝曹丕对黄权说:“您背弃叛逆效命顺从天意的人,是想仿效陈平、韩信的作法吧。”黄权回答说:“为臣受过刘蜀主的特殊恩遇,既不能投降东吴,又无路返回蜀地,故此前来归顺。况且败军之将,免去一死就是幸运,还有什么羡慕古人之处!”曹丕颇为赞赏他,任命他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官侍中,并恩待他陪同乘坐同一辆车。

终上所述,这三个人尽管都是降将,但是都已经生死看淡不卑不亢,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赢得了地方阵营的好评。

为什么三国姜维、夏侯霸、黄权三位名将背叛投敌但是口碑却很好? ... - 谈古论今 - 一起取经 - Powered by Discuz!

为什么三国姜维、夏侯霸、黄权三位名将背叛投敌但是口碑却很好?

三个人虽然都是降将,但他们对自己的主子忠贞不二。无奈,周边的人对他们忌惮,他们都是在有家难投,报国无门的情况下,不得已而投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