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换成赵云败走麦城,赵云是否会步关羽的后尘被马忠所杀?

关羽败走麦城是三国演义中最大的悲剧,如果换成赵云走麦城,历史是否会改变走向呢?

这个,我们要看是什么时候的赵云,不能一言以蔽之。下面,我就分阶段对赵云如果败走麦城,能否突围,进行认真地分析。

第一、老年时期的赵云,将会和关羽的下场差不多,也可能被擒拿。

如果是老年时期,像凤鸣山被围时期的赵云,基本也无法幸免于难,遭到伏兵的包围,难以突围而出,似乎有点顺理成章。

凤鸣山一战,是发生在诸葛亮组织的第一次北伐战争中的一场战斗。当时,赵云主动请缨,担任了蜀军的先锋。赵云一鼓作气杀死了曹魏先锋韩德父子五人。

曹魏大都督夏侯楙十分忌惮赵云,就煞费苦心,设计要除掉他。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诸葛亮智取三城》:

夏侯楙连夜与众将商议曰:“吾久闻赵云之名,未尝见面。今日年老,英雄尚在,方信当阳长坂之事。似此无人可敌,如之奈何?”参军程武,乃程昱之子,进言曰:“某料赵云有勇无谋,不足为虑。来日都督再引兵出,先伏两军于左右。都督临阵先退,诱赵云到伏兵处,都督却登山指挥四面军马,重叠围住,云可擒矣。”夏侯楙从其言,遂遣董禧引三万军伏于左,薛则引三万军伏于右。二人埋伏已定。

这样,赵云率领一千多人被夏侯楙诱敌深入,进入重地,在凤鸣山下被曹魏八员大将带领军马团团包围。夏侯楙躲在凤鸣山上,遥控指挥曹魏大军。赵云向东,夏侯楙则指向东;赵云向西,夏侯楙则指向西。

赵云被围在垓心,左冲右突,魏军越来越多,赵云不能走脱,只好在凤鸣山下卸甲休息。

四面军马渐渐逼近,八方弩箭交射甚急,人马皆不能向前。云仰天长叹曰:“吾不服老,死于此地矣!”

我们由此可见,赵云这次不能突围的主要因素有两个:

赵云年老体衰。

所以说英雄暮年,美人迟暮,是人生的悲哀。这个一点不假,无论是谁,到了老年时期,体力、精力、耐力、记忆力、弹跳力乃至免疫力都会下降。只不过不同的人,这一天来得早晚大相径庭。像黄忠、赵云是七十多岁,老年期到来;而关羽和张飞则是将近六十,老年期就到来了;而像张三丰这样的人,老年期姗姗来迟,需要等到一百多岁,才算是老年人;像彭祖,据说活了八百多岁,那么老年期的到来,即便再早,也应该是四百多岁的时候了。

有弩箭的狙击。

面对万箭齐发,任何高手也会感到力不从心。《吕氏春秋》云: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其招无不中。”

意思就是:一万个人一起射向一个目标,多少总有能射中的,被射的目标不可能幸免于难。赵云最后在生死关头,被关兴和张苞带兵救出。赵云一生救人无数,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需要别人救他。

通过夏侯楙用计包围赵云的战例,也侧面告诉大家:魏延在此之前,对夏侯楙的总体评价有所偏颇,判断是失误的,因此他的“子午谷进军”计划是镜花水月,不可能成功。

魏延的子午谷进军计划,其关键是赌夏侯楙是膏粱子弟、是怕死鬼,会不战而逃当逃兵。事实证明:夏侯楙虽然不善用兵,但是却能够从善如流,认真听取谋士的建议。

曹魏一代名谋程昱的儿子伴随在夏侯楙左右,他应该能够想到子午谷的要害,多半会建议夏侯楙在谷口埋伏一支精兵。魏延如果从子午谷进军,也多半会全军覆没。

第二、中年时期的赵云,突围救人的能力也是无人能比的。依据就是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蜀军四散奔逃,刘备被东吴大将朱然带兵包围。

当时,关兴和张苞两员小将保护着刘备,左冲右突,由于长时间作战,疲惫不堪而难以杀出重围。

赵云及时赶到,一枪挑了朱然,保护刘备杀出了重围。

第三、青年时期的赵云突围能力举世无双。证据确凿,就是:

1、穰山之战,赵云连续作战一天一夜,斩杀曹魏大将高览,杀败曹魏大将张郃,救了被包围的刘备。

这一战,充分考验了赵云的耐力和持久战的能力。赵云先是大战了曹魏第一大将许褚,三十多回合不分胜负;又大战了于禁和乐进,连续奋战了一天;又连夜寻找落荒而逃的刘备。

当第二天早上,赵云找到刘备的时候,刘备正被张郃和高览截住不放。刘辟为了保护刘备,被高览斩杀了。刘备急得差点自杀,千钧一发之际,赵云赶到:杀高览、败张郃、救刘备,扬长而去。曹魏将士们大眼瞪小眼,拿他没办法。这一战,赵云对自己的实力也有了深刻的了解,长坂坡才有信心反复进出曹魏大阵,救出幼主刘禅。

2、长坂坡一战,杀得曹魏将士鬼哭神嚎。

这一战,赵云斩杀曹将五十多人,创造了无人能够打破的记录。赵云还砍倒曹魏大旗两面,夺取了三条铁搠和青釭剑。

3、汉中之战,尽显战神风采。

汉中之战,老将黄忠被张郃和徐晃包围,情况危急十分。关键时刻,赵云杀到,以一手“暴雨梨花枪”,震慑了曹魏将士。张郃和徐晃两位强一流高手竟然噤若寒蝉,不敢迎战。

赵云和黄忠携手并肩而去。

综上所述,赵云在年轻的时候和中年时期,突围能力大莫与京,无人能够阻拦的住;老年时期,如果对方人多势众,搞人海战术,同时加上弓箭辅助攻击,赵云也是无能为力的,最后肯定是力竭而败;如果没有救兵到来,他不及时杀身成仁,也难免遭到束手就擒的悲惨下场。

最后,大家请记住:赵云是人,不是神!

如果换成赵云败走麦城,赵云是否会步关羽的后尘被马忠所杀?

如果赵云从麦城突围,东吴的将士们谁能拦住他?谁又敢拦阻他?看三国的朋友们都知道,在那个时代,要说突围能力,赵云若说自己是第二,没人敢称第一。突围时候的赵云比平时对阵厮杀时候更加恐怖,正常和赵云单挑对战,你支撑不住了,还能拔马而逃(赵云很少穷追不舍),如果你想包围他,一个回合就会被干掉。

在三国时代,赵云破围的水平是其他所有猛将都忘尘莫及的。赵云最鲜明的特点――斩将破围。咱们举几个例子:

1.穰山突围战(一合挑高览)

刘备和赵云在穰山与曹军对峙,后方遭到袭扰,决定趁夜撤出战场。没想到曹操早已设下重重埋伏,层层堵截。先是许禇追来,“与赵云力战”,随后于禁和李典又左右包抄,刘备见势不妙,独自逃走,而赵云在包围圈中混战一夜。“比及天明”,刘备在逃跑途中又遇埋伏,前有张郃,后有高览,进退不得。正在危急关头,赵云出现了,从后阵冲出来,一个回合就挑翻了高览,杀散后军,再与张郃交锋,体力严重损耗的状态下,三十个回合击败张郃。

2.长坂坡突围战(斩将四十余)

曹操兵锋直指荆州,刘琮束手请降,曹操派最精锐的骑兵部队夜行数百里,奇袭刘备。长坂坡一战,刘备集团被打得四散奔逃。

赵云负责保护刘备家小,主母和幼主在战斗中失散,这把赵云可惹急了眼,疯狂地在战场上四处搜寻,见了人就下狠手。一合刺死淳于导,救下糜竺;

一合刺死夏侯恩,夺青釭剑;

不三合刺倒晏明;

力敌马延、张顗、焦触、张南四将,枪挑剑砍,所到之处,“衣甲平过,血如泉涌”;

不三合刺死钟缙;

一个大回头剁掉钟绅半拉脑袋;

斩将四十余,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

3.雒城解围战(一合擒吴懿)

庞统殒命落凤坡,刘备的西进战略严重受挫,急调荆州兵将前去支援,张飞独领一军,与诸葛亮、赵云异道并进。张飞率兵先到,立即与蜀军交锋,双方大战,蜀将张任诈败,将张飞诱入重围,张飞在张任和吴懿的包围圈中左冲右突,杀不出去。此时赵云赶到,杀入阵中,一个回合擒住吴懿,救出了张飞。

4.米仓山解围战(斩焦炳,杀慕容烈)

汉中之战,得知曹军在米仓山囤积粮草,黄忠率兵突袭,欲烧毁曹军囤粮。结果被张郃和徐晃、文聘领军包围,黄忠奋力死战,无法突围。赵云闻知,单枪匹马杀入包围圈,一合刺死慕容烈,再一合刺死焦炳,救出黄忠,再救出副将张著,破围而出,张郃、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

5.彝陵解围战(一合挑朱然)

刘备征吴,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兵败如山倒,溃不成军,败退途中,被吴军重重堵截,难以突围,手下诸将也多已负伤。正在危急关头,赵云赶来,所到之处,吴军兵将“纷纷落涧,滚滚投岩”,赵云解围时,正遇东吴大将朱然,不一合,一枪将朱然刺死于马下。

这就是赵云,你敢包围他?你比他的处境都危险!

再看看赵云在包围圈中救出过的人:公孙瓒、刘备(两次)、简雍、糜竺、张飞、黄忠、张著、阿斗、吴班……

如果是赵云在麦城遇到包围,像潘璋、朱然、马忠这些负责包围的将领自己能不能活都没有把握,最好的办法是远远看到蜀军,就赶紧率人马撤退三十里,以避其锋芒,免得不知道时候,身边就突然冒出个白马银枪将来,瞬间被刺中腰子,翻身落马,一命归西。

结论:如果当时在麦城的是赵云,不仅赵云能够百分之百突围,连关平、周仓、赵累这些部将也都能安全返回西川。

如果换成赵云败走麦城,赵云是否会步关羽的后尘被马忠所杀?

这个恐怕不会。

关羽,赵云都是万人敌,三国顶尖高手,但也不是没有缺点。

关羽心高气傲,目中无人。往往霸气十足,两军对阵,一马当先,斩颜良就是最好的例证。可往往就是三板斧,如果遇到挫折,就会士气大跌。是属于打胜不打败的性格,可以说善胜而不善败。襄樊之战,就说明了问题。

形势不利,就应该及时果断撤军,回到荆州再等待机会。

但关羽已经清楚孙权准备偷袭后路,军心已经开始动摇。但还是犹豫不决,下不了撤军的决心。等到被徐晃战败,就彻底失去了斗志,没能收拢部队,想办法突围。留得青山在,何愁没柴烧吗?这是他的性格决定的。

而赵云的性格却恰恰相反,赵云是谦谦君子,习惯于后方制人,置之死地而后生。长坂坡之战、汉水之战,都是如此。被逼到绝境,更能激发他的斗志,突破重围是赵云的拿手好戏。七进七出那可能是有些演义,但赵云的确是来回冲杀,势不可挡。

赵云看似是谨慎有余,冒险不足,但遇到困难决不退缩,反而是经常超水平发挥。

如果换作赵云主持荆州,首先他不会如此冒险去攻打襄樊。即便不得已而为之,也必然把荆州后方处理的相对稳健一些。

其次,遇到徐晃等曹军重重围困,恐怕长驱直入的不会是徐晃,而是赵云。

汉水之战,赵云仅率领几十骑就大破曹军重围,那可是曹操的精锐部队。

赵云是否能攻破樊城并不好说,但曹军想围困赵云也很难,赵云必定能死里逃生。

赵云率领大部分军队突破曹军包围,遇到孙吴潘璋、马忠这个级别的将领,更不会被他们阻拦,被杀的就可能是孙吴那帮家伙啦。

如果换成赵云败走麦城,赵云是否会步关羽的后尘被马忠所杀?

不会!

首先从心理上来讲。

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心里是极其痛苦的。

1.荆州乃是战略要地,魏蜀吴三国未来经济文化军事的聚焦点。

失之,对天下三分极其不利。

这也是为什么刘备选着关羽镇守荆州,而不是赵云镇守荆州的原因。

2.辜负了大哥刘备的重托。

刘备入蜀,赵云其实是镇守荆州的第一人选,但荆州三郡极其重要,而赵云又非桃园结义的兄弟,所以最后刘备只好把镇守荆州的重任交给了诸葛亮和关羽。

但是没想到,刘备入蜀后,庞统战死落风坡。

刘备只好将诸葛亮调过来,荆州只剩下关羽一个人镇守,这才有了吕蒙白衣渡江,拿下荆州的事。

荆州一失,蜀汉事业岌岌可危。

3.此生未有之大败。

吕蒙小儿,关羽是非常看不上的,但正是这个他看不上的小儿,用计夺了他的荆州,这种耻辱感无以复加.

所以关羽败走麦城的时候,内心是极其痛苦的,甚至有可能心灰意冷,无颜见大哥。

在战斗欲望上,无形中就下降了很多。

但是赵云不会有这样的心理负担。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荆州没了,再打回来就是了。

败走麦城,只会激起赵云更大的战斗欲望,他会想办法尽快将荆州三郡夺回来,不然真的没办法向刘备交代。

心情不一样,造成的结果自然会不一样。

其次,从性格上面来讲。

关羽孤傲,从麦城突围时,部下王甫劝谏,要走大路,小路有埋伏。

可关羽仍然坚持走小路,令王甫、周仓率一百人左右守住麦城,以牵制吴兵。

而自己和长子关平、赵累率两百人从小路突围。 最后被潘璋部下马忠所擒。

换做赵云,则不会。

赵云谨慎,兵法谋略都不差,也不会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

他要想走,没人能拦得住他。

第三,时势。

1.关羽的身份,皇叔刘备之弟。

2.关羽的威名,一路打下来的赫赫战绩,就算被擒,也不会有性命之忧。

事实上,孙权也是这么想的,想留住关羽,为他效力。

但孙权的主簿左咸说当年曹操好好对待关羽,关羽仍然过五关斩六将,都留不住他。

而孙权不除掉关羽,必为大患。

于是,关羽被孙权杀害,其长子关平也死在孙权的屠刀下。

这是谁都没有想到的。

如果换做是赵云被擒,孙权可能不会做的这么极端,至少会尝试收服一番,不会有性命之忧。

如果换成赵云败走麦城,赵云是否会步关羽的后尘被马忠所杀?

我觉得不会。

关羽和赵云,虽然都位列五虎上将,但不论是名气,还是战绩,关羽都要胜过赵云的。关羽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提起赵云呢?貌似只有两次救阿斗了,一次是长坂坡救阿斗,一次是跨江截阿斗。

然而,赵云虽然名气不如关羽,战绩不如关羽,但是武功并不弱于关羽,而且赵云还有一点要强过关羽许多,那就是做事成熟稳重,顾全大局,不似关羽目中无人,骄傲自负。

而且,赵云还是个非常有远见的人。刘备夺下益州之后,有人建议将益州的房屋和田地赏给诸位将领,赵云竭力劝阻,说了这样一番话: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现在国贼未除,还远远未到分功的时候。益州百姓刚刚经历战乱,人心不定,应该把田地分给他们,让他们安居乐业,这样才能得民心。”

这段话,看似不像是出自武将之口,倒像是出自政治家之口。

后来,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名,举全国之力发动了夷陵之战,出征之前,赵云竭力劝阻道:

“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灭了曹操,孙权自然会臣服,如果贸然进攻孙权,必然陷入漩涡之中,绝非上策。”

但刘备固执己见,最后全军覆没,国力大损。

这番真知灼见,与诸葛亮的隆中对不谋而合,然而诸葛亮明明知道此番出征凶多吉少,但并不敢全力劝阻,反倒是武将出身的赵云冒死力谏。

综合来看,赵云不仅一身是胆,而是一身都是智慧,这一点,关羽要比赵云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樊城之战前,孙权曾经派诸葛瑾来到荆州,替孙权的儿子求亲,哪知道关羽听说了来意之后,勃然大怒,都没听诸葛瑾把话说完,就把他轰出去了,还说了句“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你弟弟诸葛亮的面子,一刀把你咔嚓了。

吓得诸葛瑾抱头鼠窜,回去见了孙权之后,孙权大怒,发誓要弄死不识好歹的关羽。

假如换做赵云,绝不会做出如此弱智的行为。作为镇守要地的大将,怎能如此意气用事,怎能如此恣意妄为,怎能如此鼠目寸光呢?

最后关羽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假如赵云败走麦城,能否突围成功呢?

我觉得概率很大。

赵云是个突围高手,当年长坂坡之战,赵云单枪匹马,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砍倒了两面大旗,夺了三条槊,杀死了五十员大将,就算最后陷入了马坑,也能全身而退。

所以说,就算赵云兵败麦城,全身而退应该问题不大的。

如果换成赵云败走麦城,赵云是否会步关羽的后尘被马忠所杀?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对于关羽和赵云谁更厉害,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看法,不过我个人认为如果换做赵云败走麦城,他一定能突出重围,而不会步关羽的后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赵云的武力我认为高于关羽。大家都听过这样的排名“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可见赵云的武力在三国中仅次于吕布,而武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武将在战场中的生存能力,所以如果换做赵云突围把握绝对比关羽大。

其次,赵云在三国早期就开始追随刘备,一生经历过无数的恶战,他本人尤其擅长打突围战。赵云的巅峰之战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在长坂坡中七进七出,试想下,当时赵云还是身上背着阿斗,都还能单枪匹马,在曹操的百万军中七进七出,还斩杀了曹营50多员战将,这该是多么恐怖的战力。而反观关羽,关二爷虽然武力高超,但是他最擅长的还是在阵前单挑斩杀敌方武将,而在被包围时却不擅长突围,这从他之前被曹操包围在土山时就突不出去,最终只能选择暂时投降曹操。

最后,两人的心态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结局。关羽性格高傲自大,极重情义,当时刘备将荆州交予他时就向刘备声明将誓死守卫荆州,如今不仅失了荆州,而且荆州的兵马几乎全军覆没,自觉没有脸面回去再见兄长,心中万念俱灰之下自然也就没有拼死一战的斗志。而赵云则不同,他长期跟随刘备身边经历了无数的恶战和败仗,早已经养成了百折不挠的坚毅性格,尤其在身处险境时,赵云想的都是如何转败为胜,继续报答刘备,正是有了这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因此他往往能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所以我认为如果赵云在败走麦城的情况下,是绝不会步关羽后尘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