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经沙场的鳌拜为何会被康熙手下的一群小孩子抓住?

无论是电视连续剧还是小说当中,鳌拜都是被康熙皇帝手下的一群小侍卫们捉住的。事实上,也的确是这样的。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顺治帝患天花病去世,遗诏第三子玄烨继位,即康熙帝。康熙时年八岁,国家大事由四位辅政大臣掌管。这四位辅政大臣是: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

这四位辅政大臣分属皇帝亲领的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即上三旗,他们虽然不是宗室,但是因为早在太宗时期就被信任重用,因此他们个个都是地位显贵、势力庞大。

由于索尼年老体衰又多病,遏必隆昏庸无能,苏克萨哈独行孤立而无力抗争,因此在他们联合辅政不久,位居辅政大臣之末的鳌拜却实际上大权独揽。

鳌拜属于镶黄旗,姓瓜尔佳氏,入关前后屡建大功,顺治年间受封为公爵,担任领侍卫内大臣。作为老一代满洲贵族的代表人物,鳌拜对顺治时期建立的一系列的效仿明朝的规章制度不满,思想感情上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格格不入。

掌握朝政以后,鳌拜就“率祖制,复旧章”,极力扩大满洲贵族的利益,打击汉族地主和知识分子。这些做法延缓了清朝统治集团封建化的进程,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

鳌拜还专横跋扈,对于意见不合的人动辄处死。他的残暴专权也破坏了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安定团结。康熙五年(1666年)正月,鳌拜以当年多尔衮偏袒正白旗,令正白旗圈占了镶黄旗之地为由,提出重新调换两旗的土地。这一举动不仅引起了上三旗之间的纷争,而且势必掀起新的圈地高潮,制造社会动乱。

河南总督朱昌柞和直隶巡抚王登上书请求停止进行,户部尚书苏纳海也反对交换土地。鳌拜勃然大怒,竟然擅自矫旨,将苏纳海、朱昌柞、王登三人处以绞刑。

鳌拜一边排除异己,一边提拔自己的亲信。他提拔死党班布尔善担任大学士,塞得本担任尚书,还有阿恩哈等人也占据要职。他们结成了一个政治集团。朝廷的一切政务都由这个集团在鳌拜家里议定以后再推行。康熙虽然亲政,但是每次与鳌拜意见分歧,都被迫让步妥协,实际权力全在鳌拜手中。

苏克萨哈被鳌拜打压,处境艰难,就提出愿往守先帝陵园,以“如线余息,得以生全”。鳌拜即可以苏克萨哈不愿辅政的理由,命议政王大臣给苏克萨哈议罪。最后,议定苏克萨哈24款大罪,包括“怨望”、“有异志”等,拟凌迟处死。

康熙知道鳌拜与苏克萨哈积怨颇深,鳌拜纯属罗织罪名,因此不批准。鳌拜因此咆哮公堂,与康熙激烈争辩,终于将苏克萨哈满门抄斩。苏克萨哈的子孙全被处死,不少亲朋好友也受到株连。

处死苏克萨哈以后,鳌拜更加气焰嚣张、目空一切,经常在康熙面前呵斥文武大臣。

康熙无法容忍鳌拜的独断专行和态度傲慢,就下决心除掉他。考虑鳌拜的党羽遍布朝廷、盘根错节,康熙就采取不露声色、欲擒故纵的策略对付鳌拜。

康熙先是加封鳌拜由原来的二等公为一等公,又加封太师;平时对鳌拜也是和颜悦色、礼貌周全。鳌拜生病,康熙前去探望。御前侍卫发现了鳌拜藏在席子底下的匕首,众人大惊失色。康熙却笑着说:

“刀不离身是满洲的习俗,不足异也。”

这一情节在《鹿鼎记》和《康熙王朝》中均有展示,历史上也确实是这样的。

康熙一方面麻痹鳌拜,一方面暗中布局。他提拔索额图、明珠等人,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圈子;然后暗中挑选了一批少年侍卫,以在宫里修习布库之戏之名,练习擒拿鳌拜。鳌拜以为这是少年皇帝贪玩,遂不以为然。

1669年5月16日,康熙安排就绪,召鳌拜进宫。鳌拜毫无防备,只身入宫,立即被众少年卫士擒获。康熙又命令将鳌拜的党羽一网打尽,交议政王大臣议罪。鳌拜集团就此覆灭。

5月28日,议政王大臣等议定鳌拜大罪三十款。鳌拜的罪行是:

欺君专权、任用奸党、族灭苏克萨哈、擅杀苏纳海等三大臣,等等。

因为鳌拜“逆恶种种,所犯重大”,拟革职,斩立决。

康熙帝以鳌拜效力年久,战功卓著,不忍加诛,命革职查办,籍没拘禁,其子亦免死拘禁;同党班布尔善、塞得本、阿恩哈等人被立即处死。

铲除鳌拜之后,康熙调整治国政策,废除圈地弊政,恢复内阁、翰林院、兴办学校,重视农桑,为后来的守成奠定了基础。鳌拜专权时期制造的一些冤假错案也得到平反。朝廷上下一时显得弊绝风清、欣欣向荣。

鳌拜被囚禁后,不久死亡。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念鳌拜战功卓越,追赠其一等男爵,由其弟弟袭。

久经沙场的鳌拜为何会被康熙手下的一群小孩子抓住?

一提到鳌拜,映入大家脑海的肯定都是影视剧和小说当中,那个骄横跋扈,暴戾横行的奸恶形象。在看到鳌拜被擒之时,无不拍手称快,感叹于康熙皇帝的睿智和勇敢,却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鳌拜是权臣,但不是奸臣。

这个“满洲第一勇士”被一群小孩子抓住,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康熙的长久布局。为了对抗鳌拜,康熙通过联姻的方式与索尼、遏必隆结成紧密关系,在朝野之上占尽先机;召集二十多个布库少年,整日练习布库戏,用以麻痹鳌拜;召见鳌拜之前,康熙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召见鳌拜当天,又在宫门外缴了他的武器,鳌拜不以为意,走入全套;武英殿内,布库少年们利用动了手脚的椅子和茶杯,巧妙设计,出其不意。以上各步,环环相扣,可以说是为擒拿鳌拜奠定了坚实的行动基础。

二是鳌拜全无防备。虽说鳌拜久经沙场,但此时的他已年过半百,身体已不比当年,仗着一身英雄胆气,从不服老。索额图缴了他的武器,他不以为意;康熙召集布库少年,他不曾多想;即便是他中招跌落座椅的那一刻,已然觉得冲向他的少年是来搀扶他的。直到动起手来,才恍然大明白,最后被二十多个少年擒住,跟他的疏忽大意脱不开干系。

三是鳌拜从无反意。笔者认为,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也是前两点得以成功的根本原因。鳌拜是权臣,功高盖世,但绝不是奸臣,他对故主皇太极忠心耿耿,对顺治也坚守臣节,康熙称帝后,随着政斗的升级,鳌拜势力愈张,骄横日甚,但从未对皇室有过敌意。他任由康熙调离亲信,收缴兵器,不仅仅是因为他刚愎自用,更多的是从未想过康熙会要对付一片“赤城”的自己。

历史上,在康熙宣布了鳌拜三十条罪状,判处鳌拜凌迟处死之时,鳌拜是挣脱了那二十多个少年的,他昂首站立,脱掉上衣,让康熙看身上为爱新觉罗打江山留下的伤疤,康熙皇帝也是潸然泪下,该处鳌拜终身监禁。与其说是一群小孩抓住了鳌拜,不如说是鳌拜绑缚了自己。或许更有可能的是直到他奋力挣脱布库少年的那一刻,他才意识到,皇帝已经将刀加在了自己脖子上,以他的武功,杀出宫外不在话下,然而他选择了接受判决。

久经沙场的鳌拜为何会被康熙手下的一群小孩子抓住?

向敬之

鳌拜是太宗、世祖朝的一员猛将,多次充当先锋,与明军、李自成的大顺军、张献忠的大西军血拼,战功卓著。他很有战功,死忠于太宗世系,而与威权自专的摄政睿亲王发生了多次冲突。多尔衮也曾想拉拢他,但没想到他力保太宗皇长子豪格继位不成,转而誓死效忠于冲龄践祚的顺治帝。顺治临终前将他列入顾命的辅政大臣团队。

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晚年则操握权柄、结党营私。最后在康熙八年五月,被一伙练布库之戏的小年轻擒获。这其中有原因:

一、鳌拜虽然久经沙场,是一员骁勇战将,但毕竟岁数见高,至少是花甲老人了。另外,也难保他身体有多处在战争中留下的伤痛。

二、将鳌拜擒获的小青年,虽然年轻,但作为保卫皇帝的侍卫,也不是纨绔子弟,都是善于骑射武功。他们趁鳌拜不注意,一拥而上,在人数上、气势上、准备上,都占有了一定的上风。

三、鳌拜长期欺负幼主不敢铤而走险,故而认为康熙专训侍卫玩摔跤是娱情戏,故而完全是懈怠的。自然不知道康熙训练的摔跤,是专门为他准备的。

四、面对康熙突然发难,鳌拜不敢公然反抗,反抗即为忤逆和背叛,他在心理上有所顾忌的,最起码是没有丝毫准备的。皇帝可以让他死,弄个罪名就无可厚非,若其直接武力对抗皇帝,那就是灭门之罪。康熙对侍卫们,自然有特殊的承诺,激励他们放手一搏,不惜使阴招,下绊子。像索额图为了参与此战,自请放弃吏部侍郎,降级复任一等侍卫,协助康熙拿下鳌拜后,成为了国史院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成为新的权臣。

久经沙场的鳌拜为何会被康熙手下的一群小孩子抓住?

一,鰲拜太傲慢了,完全不理会部下劝告,自恃功力和名望很强,完全失去了戒备心。

二,当时的康熙皇帝就是利用了鳌拜的这种生态,表面纯服,暗地里却培养了一班勇猛的小孩子,故意在殿堂上做作弄之戏,趁鳌拜不备,一齐围着着鳌拜“作乐”。等鳌拜发现有阴谋时,迟了。康熙手下的众多名将一而拥上,上演了一场“智擒鳌拜”的历史剧。

久经沙场的鳌拜为何会被康熙手下的一群小孩子抓住?

顺治十八年(1661),年仅二十四岁的顺治帝因感染天花与世长辞(也有野史说出家为僧等其他原因,这边不作讨论)。史书有载:顺治帝去世前紧急召见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及原内阁学士麻勒吉进入养心殿中,由顺治帝口授遗诏。遗诏立年仅八岁的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为皇太子,继承帝位,命令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辅佐年幼的小皇帝。

顺治帝死后,四位大臣曾在顺治皇帝的灵位前起誓,发誓他们将会同心协力辅佐小皇帝玄烨。但是人是会说谎与违背誓言的,事实证明,他们并没有好好履行在顺治帝灵前许下的诺言。在辅政之初,这四个人还同心协力,和衷共济,为清朝政治和社会的安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的清朝在他们的齐心治理下,军事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政治上整顿吏治,消除了宦官乱政的可能性,农业上促进农业发展,这些都为康熙亲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后来鳌拜愈加的嚣张跋扈,与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几乎水火不容。索尼年老多病,害怕在年老时还招惹上祸患,所以在很多事情上疏于过问,置身事外。《清史稿·苏克萨哈传》作了概括:“时索尼为四朝旧臣,遏必隆、鳌拜皆以公爵先苏克萨哈为内大臣,鳌拜尤功多,意气凌轹,人多惮之。苏克萨哈以额驸子入侍禁廷,承恩眷,班行亚索尼,与鳌拜有姻连,而论事辄龃龉,寖以成隙。”

八年间,他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矛盾主要发生在正白旗与镶黄旗之间利益的争夺。但由于苏克萨哈是从多尔衮阵营分化出来的,索尼等人都对苏克萨哈有所鄙夷,并且遏必隆和鳌拜同为镶黄旗,许多事都附和鳌拜。就这样,鳌拜虽居四辅臣之末,但其实掌握了实际权力,从此他骄横自重,逐渐走向专权。

康熙五年(1666)正月,鳌拜执意要求更换镶黄旗的旗地,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身为正白旗的苏克萨哈自然是不愿意,同时还有大学士、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等人反对。鳌拜恼羞成怒,分别以苏纳海“藐视上命”、拨地迟误,朱昌祚、王登联“纷更妄奏”的罪名,俱论死罪。康熙虽然年幼,但心知这几个人其实是无罪的,于是召集四位辅臣询问意见。鳌拜坚持要对这几个人使用极刑,而索尼和遏必隆只好附和鳌拜,苏克萨哈只能保持沉默。康熙实际上并没有允许鳌拜使用极刑,只是批准了刑部所拟定的刑罚,但是鳌拜居然矫诏将三人处死,随后强行换地。

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病死。在索尼病死之前,他提请十四岁的康熙亲政,为解决鳌拜问题提供了机会。康熙亲政后,加恩辅臣,苏克萨哈提请卸任。照理说,苏克萨哈卸任,那么鳌拜和遏必隆两人也应该随之卸任。但是鳌拜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于是罗织罪名,以心怀奸诈、久蓄异志、欺藐幼主、不愿归政等24款罪名要求对苏克萨哈处以凌迟、诛族之刑。苏克萨哈的死亡,让康熙和鳌拜的矛盾急剧激化。

康熙决意铲除鳌拜的政治集团,但此时鳌拜的势力延伸到宫内外,稍有不慎,必定打草惊蛇,酿成大祸。大内高手肯定是不能动用的了,大内高手一动,鳌拜怎么可能不提前觉察?于是康熙召集了一群身强力壮的少年,在宫内整日摔跤。鳌拜以为皇帝年少沉迷于摔跤游戏,他自然是非常高兴。康熙八年(1669),康熙悄悄开始行动了,他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然后又让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城的卫戍权。一场变动缓慢发生了。一天康熙召鳌拜进宫觐见,由于此前鳌拜常常进宫觐见,所以这一次他如往常一样,毫无防备地进了宫。等到鳌拜一入宫,康熙一声令下,此前召集的身强力壮的少年迅速扑向鳌拜,将其拿下。

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鳌拜被列举出三十多条罪状,康熙诛鳌拜诏:“妄称顾命大臣,窃弄威权。”但是看在鳌拜曾经为皇太极出生入死的份上,并且他现在没有想要篡位的念头,饶了鳌拜一命,将其禁锢。不久后鳌拜就在禁所“死去”了。

在鳌拜控制着实权的时候,康熙帝只能小心谨慎,毕竟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康熙帝当然不想步西汉刘恭的后尘,自然就不能动用大内高手。康熙擒鳌拜,不仅破除了他亲政道路上的阻碍,还在于杀鸡儆猴,让大臣们不敢再违抗他的旨意。康熙擒鳌拜的故事也一直广为流传,为人们称颂。

久经沙场的鳌拜为何会被康熙手下的一群小孩子抓住?

庄子曾讲过一个观念故事,博弈如斗鸡,最高明的博弈者面对对手时,往往如木鸡一般毫无反应。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摆出木鸡的姿态,可以让对手错误地估计双方的力量对比,产生错误的期望,进而以自己实力战胜对手。

简单说,博弈时摆出木鸡姿态,可以麻痹对手,也可以威慑对手。

从某种意义上讲,少年康熙斗鳌拜就蕴涵着斗鸡博弈的精髓,当然康熙摆出的“木鸡”姿态不是呆滞,而是看似幼弱。

据野史记载,康熙八年五月的一天,康熙在南书房召见鳌拜,事先备好了一张折脚的椅子让鳌拜坐,鳌拜刚落座,小侍卫便捧上了经过高温处理的热茶,鳌拜接过茶杯时,茶杯烫手根本接不住,加之椅子又是瘸的,鳌拜在小皇帝面前便犯下了君前失礼之罪,而且狼狈的还有些无暇顾及其他。

千钧一发时,经过长期训练的小侍卫们一拥而上,鳌拜被扑倒在地,束手就擒。

由此,康熙登基以来的第一场君臣博弈大战以少年天子的胜利宣告结束。

康熙的帝王心机在这幕大戏中展现的可谓是淋漓尽致,守株待兔、请君入瓮、不动声色、埋伏杀机——但康熙成功的最根本处还在于他精准地抓住了鳌拜的傲慢和麻痹大意。

鳌拜之所以会如此傲慢和麻痹大意,这里既有鳌拜本身的因素,也有康熙成功迷惑的因素。

鳌拜是权臣,但不是乱臣贼子,弑君篡位这样的心理他是没有的,所以对少年康熙,他并没有死防,更没有行软禁之实,他所有的行为仅仅是行权臣的霸道。

当然,这里也有康熙长期韬光养晦的功劳,在鳌拜看来,少年康熙还是孩子,好欺负。

野史往往都是演绎最夺人眼球的那一部分,其实殿上擒鳌拜,只是整场博弈的冰山一角。康熙要想成功,冰山之下,他必须有一系列的周全动作。

大的方面,京城怎么控制?宫内怎么控制?小的方面,怎么躲过鳌拜安插在宫内的眼线?怎么才能让鳌拜只身入殿?

如果鳌拜本质上是曹操式的人物,不管大的方面,还是小的方面,康熙都办不到。即便他侥幸办到了,在殿上把鳌拜擒下了,依然无济于事。

恰恰因为鳌拜仅仅是霸道权臣,康熙才能将鳌拜的亲信调离京城,才能将京城的卫戍权悄悄的抓在手里,从这其实能看出来,亲政后的康熙并不是傀儡,仅仅是受制的小皇帝,他说话还是管用的,只不过鳌拜没把他太当回事罢了。

殊不知,这是“木鸡”持利剑。

具象到宫中就更能说明问题了,康熙在宫中的皇帝权威是有的,自由度是足够的,鳌拜对他基本上也是持君臣礼的,所以康熙才能从容地完成宫中的擒拿布局。

最耐人寻味,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一群少年在殿上把鳌拜擒下,权倾朝野的鳌拜怎么就完败了呢?还是那句话,换成曹操试试,恐怕怎么绑的得怎么松开。

一切的源头其实还在于鳌拜始终没有越过臣子的底线,也没有培植制造“实际统治者”的既成事实。

说到底,君是君,臣是臣,这个庙堂格局,鳌拜是没有打破的。

没擒下他,他可以霸道;擒下他,所有人都认账。

再从君臣博弈的本质看。

康熙的示弱,韬光养晦在麻痹鳌拜的同时其实是造就了另一种君臣和谐。在鳌拜看来,反正自己没有弑君篡位的狼子野心,小皇帝又这么“面”,越长大还越有声色犬马的趋势,所以他就愈发地傲慢,愈发地松懈了。

简单说,本质上鳌拜认为自己是忠的,康熙是软的,这种君臣关系持续下去没问题。

又或者说,他认为康熙根本没有硬手段,也没有那个魄力来收拾他。

结果,被收拾的措手不及。

历史逻辑从来都是成王败寇的,就康熙斗鳌拜这一段,本质上康熙并没有那么牛叉,不过是在君臣框架下唱了一出博弈好戏,根本没到生死较量的程度。

当然对于一个十几岁少年来说,这也是相当不容易的。

擒下鳌拜,没有处死鳌拜也能反应这种博弈的本质,所谓怕鳌拜党羽反扑,不便处死,这种说法并不可靠。

在你死我活的权斗中,留活口才会招致反扑呢。

说到底其实是康熙并没有处死鳌拜,并且服众的理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