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求贤若渴,为何没人将诸葛亮推荐给他?
有人向曹操推荐诸葛亮了。曹操就征召诸葛亮,诸葛亮当然予以拒绝。曹操也就没有再去找他,此事就不了了之。
诸葛亮为什么要拒绝曹操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曹操的政治理念和诸葛亮严重不符。
曹操是要征服天下豪杰,消灭地方各派,然后统一,建立曹魏王朝,取代东汉。而诸葛亮作为一名读书人,还是非常忠于汉朝,同情汉献帝的。所以,诸葛亮就不愿意接受曹操的安排,出任曹魏的任何职务。
我们都知道,这不单单是诸葛亮自己一个人的想法,这是当时不少学子们比较时髦的做法。就是:拒绝到曹操的相府任职。那位名载史册的大军师司马懿,开始也千方百计拒绝到相府任职的。为了逃避曹操的逼迫,司马懿一度打断了自己的双腿。
诸葛亮和司马懿是英雄所见略同,都不愿意出任曹魏的官职。
第二、诸葛亮对曹操视同仇寇。
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带着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前去上任。结果,诸葛玄还没有来得及上任,就被曹操任命的朱皓代替了。
诸葛玄只好投奔了刘表。这样,诸葛亮就从一个士族阶层下滑到了平民阶层,只好以躬耕读书为生。
曹操的这次办事,使得诸葛亮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深深地伤害。他的内心深处就把曹操当成了国贼。诸葛亮多次在公开场合,称呼曹操为“曹贼”。诸葛亮的《隆中对》,也把曹操当做“假想敌”,作为最后进攻的对象。
是曹操把诸葛亮一家人搞得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这样的日子不是好过的。诸葛亮跟曹操的恩恩怨怨,验证了一句话: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第三、诸葛亮跟曹操的三观不合。
曹操是个人利益优先,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前提下,有时也可以“因私而全公”。
诸葛亮则追求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忠君爱民的思想。优先考虑追求的是名誉。
他们的三观不合,那么为了避免冲突,还是不在一起共事的好。
第四、曹操性格诡异狡诈,很难相处,不擅长尔虞我诈的人是难以全身而退的。
曹操手下的著名谋士寿终正寝的很少:荀彧被曹操逼死,杨修直接被砍头,荀攸抑郁而终,刘鹞因为探讨诗词被曹操刺死,陈宫也被斩首;郭嘉算是善终了吧,也不过只活了三十多岁;司马懿也是费尽心机才保住了性命,熬出头了;只有一个贾诩,坚持少说话为主,才得以明哲保身直到最后封为太尉。
跟曹操相处很难,相比之下,刘备就容易多了。跟过刘备的谋士,除了庞统、马良战死沙场;其他人,像:诸葛亮、法正、糜竺、孙乾、简庸、费诗、刘巴等都善始善终。反正不管怎么说,没有一个人是被刘备杀死的。
诸葛亮以古哲先贤为榜样,不愿意跟同事搞阴谋诡计的,所以他就不能选择投奔曹操。他不愿意把自己整得太累了。
事实证明:诸葛亮投奔刘备,就像如鱼得水,得以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就了一代名相。
第五、曹操手下人才济济,多诸葛亮一个不多,少诸葛亮一个不少。诸葛亮去了,也很难有出头之日。
曹操手下谋士如云,满朝文武都尽可为他所用,所以他不大可能重用资历浅薄的诸葛亮。诸葛亮当然也是心中有数,所以他就隐居起来,等待时机,厚积而薄发。
第六、诸葛亮有经天纬地、扫除天下之才,不是打一个招呼,就可以把他召开的人。是需要亲自登门拜访,以礼相待,他才肯出山辅佐的。
这不是诸葛亮在自命清高,而是自尊自爱的表现。凡是自己太主动的,对方肯定就不会太珍惜。如果主公不重视、不珍惜,那么诸葛亮大才就被埋没,那么出不出山,又有什么意义呢?诸葛亮出山是为了以自己所学,匡扶社稷,经世济民,以流芳百世的;而不是只为了括囊守禄、混碗饭吃的。
诸葛亮以自己的“坚守”,终于天从人愿,等来他的真命天子刘备。刘备三顾茅庐,以自己的诚意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以后,刘备由原来一穷二白开始走向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终于占有了荆州和益州,有了自己的根据地。所以,没有诸葛亮的辅佐,刘备就不可能创建帝业;同理,没有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也不大可能成为一代名臣而名垂千古。诸葛亮的人生经验告诉大家: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他的出发点,也是他的落脚点。
曹操求贤若渴,为何没人将诸葛亮推荐给他?
大概记得《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句话:“当时诸葛隆中卧,安肯轻身仕奸臣。”一句道破诸葛亮和曹操不是一路人。古代贤人讲究的是“贤臣择主而仕,”不是象当今谁给的钱多待遇高就给谁卖命。君子最高的品格和操守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作为诸葛亮向来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的阶梯和目标,绝不会把当时已有权奸之名的曹操做为辅佐的主人。自然,作为曹操也不会喜欢诸葛亮式的人物。曹操虽有爱才之心,但那是有条件的。一切都要符合幻自身的利益才可为用。曹操帐下幕僚大多也都是些名利之徒,当时的孔融、祢衡、崔琰、边让、陈宫、杨修、荀彧等都是大才,但终不为曹操所用,所以曹操就不爱他们了,反而杀之而后快!这就是曹操爱才的标准。再说曹操喜欢徐庶不是靠个人魅力和影响力去感化收服他,而是采用卑鄙无耻的手段把人家老母弄来要挟人家来降,难怪徐庶发誓终生不为设一谋。
曹操的众谋士当时也是知道诸葛亮的名气和所学,但不会推荐给曹操。这就叫“道不同,不相为谋。”
曹操求贤若渴,为何没人将诸葛亮推荐给他?
即便是天下都是曹操的,诸葛亮也不可能投奔曹操!
原因如下:
在诸葛亮少年时期,也就是十三四岁的样子吧!曹操因徐州牧陶谦的部将张凯杀了曹操的父亲,曹操攻打徐州,不能攻破,恼羞成怒的曹操便屠乡屠村,把徐州四个县的老百姓几乎杀绝,遍地尸首使泗水为之塞流,这曹贼的恶行,让年幼的诸葛亮大受震动,早就在心中视曹操为国贼,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为避战乱,带着,他和弟弟从老家琅琊逃到南阳
在历史上,屠城是常见的事情,但曹贼不仅屠城,还屠村,屠乡杀的全是手无寸铁的可怜的以农耕为生的老百姓,连婴儿都不放过
你想一想,在诸葛亮的心中曹操已是必杀的国贼,诸葛亮怎么会投靠他呢?
曹操求贤若渴,为何没人将诸葛亮推荐给他?
历史上,有人将诸葛亮推荐给曹操,曹操也曾延揽诸葛亮为自己效劳,不过诸葛亮没有投曹罢了。
历史上,曹操不止一次延揽过诸葛亮,只不过不是亲自上门,而是派人请。
诸葛亮则是一听到风声就马上跑了,压根没正式跟曹操派来的人见过面。诸葛亮不仅自己跑,连老婆带养子诸葛乔(诸葛亮当时还没生儿子)都藏起来了,只留下弟弟诸葛均应付场面。
曹操后来用在徐庶身上那招,在诸葛亮这行不通,他请了诸葛亮几次,诸葛亮总是躲着,曹操就放弃了。
诸葛亮不肯效力于曹,与曹操的信仰有关。秦汉时期,迷信之风极盛,所以东汉才会出现黄巾起义。黄巾教徒、五斗米道,包括三国早起出现的“黑山贼”,全部都是道教势力在作乱。
诸葛亮当然也是道教出身,临清派开蒙,至今在山东还留有诸葛亮学道的一集。诸葛亮主老庄,是道教显宗学派。
曹操也很迷信,不过他所信的与诸葛亮正相反,他笃信的是道教的隐宗。而且,曹操招纳了很多方士,比如《后汉书》《典论》里记载的甘始、东郭延年、封君达、郗俭、朱建平、周宣、朱隐芝、华子期,以及看过《三国演义》的人熟知的左慈、管辂,甚至还包括一个华佗——华佗也是道教隐宗的,不过华佗是太平道的,也就是闹黄巾起义的那个教派。
此外,曹操夺取汉中以后,收服了汉中之主、天师道首领张鲁,并且跟张鲁结了亲家。由此也可知,曹操对道教隐宗是个什么态度。
道教显、隐之争在后汉三国时水火不容,内斗不亚于三国武将在战场上厮杀。诸葛亮作为显宗的人才,极度厌恶隐宗。诸葛亮最讨厌的就是曹操手下那些方士。
反过来,甘始、东郭延年、封君达、郗俭、朱建平、周宣、左慈这些人也讨厌诸葛亮,双方是死对头。
曹操又很信任甚至依赖这些方士,他对方士的亲近,就连他的儿子曹丕、曹植都有所不满。曹丕在《典论》里、曹植在《弘明集》里,都吐槽过曹操。
尤其曹植,指桑骂槐说他爹“纳虚妄之辞,信眩惑之说,隆礼以招不臣,倾产以供虚求……纷然足为天下笑矣”。
曹操不肯为了一个诸葛亮放弃自己的信仰,放弃手下那么多方士,诸葛亮与曹操之间的矛盾就无法调和了。
具体是谁向曹操推荐过诸葛亮已经不可考了,但诸葛亮既反对曹操的信仰,同时又跟曹操手下的方士们是死对头,他就铁定不肯效力于曹操了。曹操当然也知道诸葛亮与自己理念不合,所以他原本对诸葛亮的兴趣就不是特别大。他延揽诸葛亮的时候,也绝对想不到诸葛亮有那么大本事。
再后来,就算后悔也来不及了。
不过估计曹操也不特别后悔。因为诸葛亮虽然有帮助曹操夺取天下的能力,却没有治病的能力,而曹操是有痼疾的。他手下的方士除了教曹操一些马赛克的东西,像甘始、封君达、郗俭等人也都会治病,曹操也是靠他们给自己进行治疗才活了那么久。
如果为了诸葛亮而放弃这些方士,没人给他治病,也可能没等赤壁之战曹操就小命不保了,所以曹操放弃延揽诸葛亮而留下方士,也算是有失有得了。
曹操求贤若渴,为何没人将诸葛亮推荐给他?
人员搭档是集体经济能体现效益的主要地方!没有人员搭档,曹操与诸葛亮也没有矛盾!
曹操求贤若渴,为何没人将诸葛亮推荐给他?
因为诸葛亮不是贪求富贵之人,他要投有识之仕之人,情投意合之人,有为民请命有抱负之人![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