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刘备为何将帝位传给刘禅? ?
古代帝王,传位给长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除非长子有特殊情况出现。哪些情况属于特殊情况呢?
第一、长子不是嫡出而是庶出的。
即不是正牌夫人所生的,而是妾所生的。在帝王家里,就是妃嫔子所生的,而不是皇后生的。
第二、长子有比较明显的生理缺陷。
比喻聋哑或者盲人等等。
第三、长子有明显的智商问题。
明显的属于笨蛋、傻瓜一类的。
第四、长子大病缠身,不能理事的。
长期卧床不起的,或者是病入膏肓的,就不适合担任储君了。
第五、长子大逆不道,有叛逆行为或者心理的。
如果想要造反,那么无论是谁,都不能做接班人了。
如果没有以上五种情况,那么是没有理由废长立幼的。否则,就容易出现内卷,从而削弱自己的国力,给敌对势力造成可乘之机。
有人肯定要问了:“如果次子更聪明、学习更好、更优秀,那还是要立长子的话,岂不是可惜了?”
问得好,历史上究竟立长好还是立贤好的争论一直都是喋喋不休。但是问题又来了:
长,非常好说,是显而易见的、有目共睹的;而贤呢,你怎么去论证一个人比令一个人更贤明?贤,是一个过于抽象的概念,无法去测量,也无法去量化,只能靠人们的评判。这一评判,新的问题就源源不断地出现了。诸子当中,究竟谁最贤明?那么,肯定就是各位大臣们各抒己见了。这样,很多人就会带着自己的倾向去评判;甚至可以完全凭着个人的好恶来评判,各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继承人。这样,到了最后,还是很难保证准确无误地选择出贤明者。试想,有几个大臣能够公正无私地去选择一个贤者,而不是选择自己的利益代言人?
有的人可能不是选择利益代言人,但是难以保证他们不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人。就连帝王自己本人也会有偏爱的时候,如果凭着感情用事,那很多帝王也不一定会选择长子。
像曹操,内心就十分喜欢曹植的风流倜傥和文才斐然。因此,在立储的问题上他就犹豫不决了很长时间。最后在曹丕和一些老臣的努力下,曹操还是保持了理性,立长子曹丕继承王位,确保了曹魏政权的和平过渡;同时也确保了汉朝跟曹魏之间政权的和平交接。
河北的袁绍,就是因为喜欢小儿子袁尚,就传位给袁尚。结果长子袁谭十分不满,投降了曹操,造成袁氏集团分崩离析,而被曹操迅速打败,失去了四州之地。
荆州的刘表也是偏爱小儿子刘琮,加上蔡瑁、张允等的胁迫和蔡夫人的撺掇,就废长子刘琦,立幼子刘琮。结果,曹操大军一来,刘琮束手就擒,献上了荆州。
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就在眼前,而且刘备一贯也反对废长立幼。在荆州期间,刘备反对刘表废长立幼而招惹了杀身之祸,差点被蔡瑁和张允杀害。
刘备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就自然而然倾向于立长而不是立贤。立长,那么毋容置疑,刘禅同学就是很好的继承人。刘禅同学,没有任何特殊情况出现,即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废了他。刘禅同学身体健康、知书达理、爱护幼弟、尊重元老、又是嫡出长子,请问有什么理由不让他接班?
如果是按照立贤的标准,那么刘备的另外两个儿子刘永和刘理则不过十岁左右,是真正的幼年儿童,说他们贤明那简直就是无稽之谈。所以,如果立贤,那毫无疑问蜀汉最贤明的人就是诸葛亮。
立诸葛亮好吗?刘备也不是没有考虑立诸葛亮。可是,一旦这样做,那么他们恢复汉室岂不就成了一句空话?这就十分有违于他们的初衷了。这就把他们兴复汉室的理想变成了篡夺汉室的犯罪了。刘备岂能陷诸葛亮于不义?
如果刘备让诸葛亮上位,那么将会遭到许多人的强烈反对。谁会强烈反对?
第一、益州本土派的代表人物李严。
李严是益州的老坐地户,而且还有一定的军权。如果,当时李严振臂一呼,诸葛亮的麻烦就会大莫与京。
第二、吴懿。
是刘备的舅子,即使他不是很希望刘禅继位,但也绝不会同意诸葛亮继位。
第三、赵云。
赵云担任禁军首领,也是托孤大臣之一,有一定的实力。赵云对刘禅的感情就不用多说了。他两次搭救刘禅,自然不是为了搭救一个废物。赵云会这样想:合着我舍生忘死从万军之中救出了阿斗,这不白忙活了一场吗?
第四、魏延。
魏延对诸葛亮的不满和牢骚满腹不是一天两天的了。魏延只是没有借口公开反对诸葛亮,一旦诸葛亮称帝,那么魏延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攻击诸葛亮了。
第五、徐州派元老孙乾、糜竺、简庸等人。
他们加入刘备集团比诸葛亮还早,肯定不会坐视诸葛亮夺权篡位。
第六、马超、马岱兄弟。
马超投降刘备,是冲着刘备的皇叔头衔来的。马超跟刘禅是儿女亲家,他的妹妹又嫁给了赵云。请问关键时刻,马超是支持刘禅和赵云还是支持诸葛亮?
第七、大将王平。
王平当时的投降,也是奔着刘备来的,不是奔着诸葛亮来的。
这么多人反对诸葛亮,所以如果由诸葛亮来接班,那么蜀汉集团就会陷入一场腥风血雨之中,这是刘备最担心的。刘备害怕诸葛亮看不到这一点,因此就在托孤之际,对诸葛亮进行了试探。
以诸葛亮的智慧,当然能够知道刘备的良苦用心,所以当场表态一心一意扶持后主刘禅。刘备就放心地安排诸葛亮做了刘禅兄弟的相父,全面主持蜀汉的军政大事。
这样,蜀汉集团就形成了以诸葛亮掌握最高权力,实行治国理政;以刘禅担任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掌握礼仪性、程序性的工作。刘禅和诸葛亮相互牵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确保了蜀汉权力的和平交接,又确保了蜀汉的生存下去几十年。
至于是否进行北伐,刘备知道自己死后,希望不大。因此,他对刘禅的遗嘱不是要求刘禅统一天下;也不是要求刘禅守住基业,而是要求刘禅同学做个好人。
所以,无论从那个角度考虑,当时选择刘禅继位是正确无误的选择。因为,选择刘禅继位,起码没有谁能够提出公开反对的理由。
这也是刘备隐居白帝城,经过两年的时间,深思熟虑做出的妥善安排。
三国时期的刘备为何将帝位传给刘禅? ?
如果刘备不想自己的基业付之东流水,不想自家地盘落到别人手中,那么刘禅便是他唯一的选择。
1、蜀汉内部团结问题。刘备大半生都处于颠沛流离中。从平原,到徐州,最后在荆州发家,于益州成就帝业。每到一处,便将当地的一部分人才收入其麾下。称帝后在蜀汉的朝堂上形成三股势力:最弱小的徐州派,代表人物麋氏兄弟(蜀汉初期,麋氏兄弟地位甚至在诸葛亮之上)赵云、简雍和孙乾。以及根基已失的荆州派,代表人物:诸葛亮、黄忠等人。势力最强的益州派,代表人物:蜀汉其余一众文武。刘备为了安抚最强的益州派将当地大族吴家寡居的女儿封为皇后(昭烈帝穆皇后)。刘禅为甘夫人(徐州派)所生,荆州长大。成为维系徐州派与荆州派的最佳纽带。而刘备另外两个儿子刘永和刘理则都是到益州之后生的。夷陵之败,对于本就是三国之中最弱的蜀汉雪上加霜。选择刘禅可以加强徐州派与荆州派的联系,保持蜀汉朝堂的势力均衡,防止内耗。
2、立嫡立长符合人伦大礼。刘备能从草鞋贩子到皇帝,靠的是什么?无非就是“汉朝宗室”这个金字招牌。其所遇诸侯大多尊称一声“刘皇叔”。同时这也是蜀汉对抗曹魏最大的政治优势:我是正统,你是篡逆。刘禅正好是嫡长子,废长立幼,就真成了自打嘴巴,自费武功。
3、横向比较刘禅最合适。刘备共有四子:封、禅、永、理。刘封原姓寇,为刘备养子。其在关羽丢荆州时选择袖手旁观,让刘备对其深恶痛绝。刘禅一方面可以保持蜀汉朝堂的平衡,另一方面刘禅生于公元207年,白帝城托孤发生在223年。当时的刘禅已经16岁,已经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处政理事的能力。而剩下两子:刘永一方面系刘备与穆皇后(益州派)所出,刘备必然担心出现东汉王朝外戚专政的局面。另外刘备在公元214年夺得益州。哪怕当年迎娶穆皇后,等到白帝托孤之时刘永的年龄也不应该超过8岁。刘理就更不用说了,既为庶子,年龄更小,既不为长,也不为嫡。为了避免“主少国疑” 给人以篡逆的机会,刘禅都是最佳的选择。
4、刘禅的大智若愚。刘禅是不是真的是扶不起来的阿斗?我觉得不是。最少也是中人之资。这是一个懂得自污以保全身家性命的“明白人”。明成祖朱棣也通过自污逃过建文帝的迫害。网上说,诸葛亮死后再无蜀,我觉得不对,至少这观点在历史时间上是站不住脚的。诸葛亮死于234年,蜀汉亡于263年,即使是诸葛亮钦定下的接班人费祎,也早在253年便已经去世。也就是说蜀汉失去诸葛亮影响独立发展也有10年时间。别人都觉得是诸葛亮成就了蜀汉的稳定与发展。但是鲜花也要绿叶衬,正是刘禅的中人之资以及放权才让诸葛亮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而以刘备多年的阅历未尝不是看出这样的情况,所以放心的将刘禅托孤给诸葛亮。(刘备的识人能力有目共睹,从其比诸葛亮更早一步看出马谡的金玉其表可见一般。)最终保证了蜀汉政权平稳过渡及数十年的安稳。
综上所述,刘禅就是刘备的最佳选择。
三国时期的刘备为何将帝位传给刘禅? ?
应该是自西汉时期起,皇室宗法基本上明确一种惯例或是规定,皇帝立太子原则上是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刘备应该一共有三个儿子,刘禅,刘理,刘永(不包括养子刘封)。刘备决定传位给刘禅,首先,刘禅是长子,是刘备与甘夫人所生。甘夫人后被刘备追封为“昭烈皇后”,刘禅当是嫡出,
曹操为立嗣的事头疼时,下面的谋士提醒他刘表立次刘琮的结果。刘备当时在荆州,他当然懂得立嗣的重要性,废长立幼,刘表和袁绍的政权都因内斗而败落了。所以,刘备为了刘禅能稳当的继位,将养子刘封找理由杀了,以免将来起事端。
再说刘禅本身出生于荆州,与刘备的旧臣有良好的关系。刘禅做太子时,基本上能让刘备放心,诸葛亮曾夸奖刘禅“聪明仁德”。刘备另外的儿子,刘永,刘理几乎很难找到他们的资料。刘备也根本没有考虑过他们继位的事情。
事实说明,刘备传位给刘禅,还是正确的。刘禅在位那么多年,政权很稳定。就连比较长寿的孙权老年也出现了太子之争,使吴国内乱不断。
三国时期的刘备为何将帝位传给刘禅? ?
一、刘备最为年长的长子刘禅年龄也不大;刘备总共四个儿子,除养子刘封外,自己亲生的分别是:长子刘禅,次子刘永,幼子刘理。可能刘备也想挑选更加优秀的人继承人,但是现实没有给他更多选择。
刘备长子刘禅(刘备妾室甘夫人所生,但刘备早年丧偶,甘夫人多年主持家事,后病逝;刘备称帝后,追谥甘氏为“皇思夫人”,刘禅即位追谥母亲甘夫人为“昭烈皇后”),公元207年出生;刘永是刘备的次子,虽然出生日期不详,但肯定比刘禅小;三子刘理大约出生于公元215年;年龄上刘禅比刘理大8岁。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这一年刘备已经59岁啦,刘备诸子中最为年长的13岁的刘禅被立为王太子。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这一年刘备已经61岁啦。同年刘禅15岁,进封为皇太子。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临终托孤诸葛亮,终年63岁。同年17岁的皇太子刘禅,继位称帝。
这里顺便说一下刘封,刘封是刘备投靠刘表时,那时无子嗣,所以收养了刘封。刘封勇猛过人,为刘备政权的建立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后因关羽围攻襄樊,多次要求刘封孟达援助被拒绝。而关羽这边战局突变,后关羽兵败本人也被杀。公元220年,刘封返回成都,刘备因此事问罪刘封。诸葛亮考虑刘封刚猛刘备辞世后无人能够制服,建议刘备除掉刘封,于是刘备将他赐死。所以立继承人要立自己的血脉,刘备也不例外;威胁到帝位时谁都可能会被除掉,养子也不例外。
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1、刘表因次子刘崇继任,导致荆州易主;刘表主政荆州时,但手下蔡瑁、张允等人重权在握,刘琦因担心被他们所害。于是听从诸葛亮建议,效仿春秋时晋国申重耳外出流亡保住性命。建安十三年(208年)江夏太守黄祖战死后,刘琦立刻自告奋勇请求担任江夏太守之职,成功逃过了后母和蔡瑁等人的陷害。同年,刘表去世。蔡瑁、张允等就拥立刘表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刘琦大怒,准备借奔丧的名义起兵讨伐刘琮。不久在曹操进军到襄阳时,刘琮就举州请降,曹操大军至,所以刘琦只好率兵避走江南。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上表朝廷,保举刘琦为荆州刺史,并以刘琦名义夺取了武陵、长沙、零陵和桂阳郡。同年,刘琦因病去世。
刘表因为继承人问题,废长立幼,死后次子刘崇继任,最终导致荆州易主。
2、袁绍集团兄弟相争,最终败亡;袁绍去世后,审配等人假传袁绍遗命,拥立袁绍三子袁尚,继承了袁绍的官位和爵位。作为长子袁谭却不能继位,心怀怨恨。
建安七年(202年),袁绍死后四个月,曹操率军进攻黎阳,袁谭战况不利,随后袁尚应袁谭请求亲率大军支援。但是始终还是曹操处于上风,袁氏兄弟只好固守撄城。次年,曹操再次进攻黎阳,袁军大败,兄弟两只好退守大本营邺城。曹操谋士郭嘉料定两人必会内讧,劝曹操静观其变。曹操采纳,留贾信等人驻守黎阳大营,自己则率大部队返回许都。
果然兄弟为趁机曹军撤军进攻曹军,意见相左,互相猜忌。手下又煽风点火,最终两人兄弟二人彻底分裂,兵戈相向,袁谭兵败退守南皮;袁尚趁势加速进攻袁潭,袁谭兵败逃至平原郡固守撄城,袁谭无奈竟向曹操求援,袁尚大败,逃往幽州。袁谭最终被曹操所灭,兵败被杀。
曹操平定河北,袁尚与二兄袁熙逃往辽西投奔乌丸,随即曹操平定乌丸;二人只得又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公孙康担心袁氏兄弟鸠占鹊巢,遂斩二人;还把二人首级送给曹操,曹操自此统一北方。
史书袁谭记载“长而惠”,“能接待宾客,慕名敬士”。但袁绍生前偏爱自己的小儿子袁尚,想立袁尚,大臣们不同意,袁绍就一直拖着没立继承人;袁氏集团灭亡也是因为没有指定继承人,长子未继位,兄弟相争。
3、东汉末年之所以大权旁落,朝政混乱;都是因为皇帝年幼继位,外戚和宦官干政,作为一代雄主的刘备自然也会考虑这个。三国时期的刘备为何将帝位传给刘禅? ?
“乐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让蜀汉二世刘禅沦为千古笑柄。可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我们是不是被“三国演义”给带跑偏了。
各位看官我们一起来深究探讨一下,刘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个什么样的皇帝?是个什么样的“降主”?
一、蜀汉昭烈帝刘备“白帝城托孤”,让刘禅成为蜀汉二世也成为末世帝王
蜀汉昭烈帝刘备在“山大王”带皇冠两年之后,才“白帝城托孤”让刘禅继承蜀汉大统,成为蜀汉末世皇帝,在位四十一年。
1.符合立嫡以长的封建王朝传承制:刘禅作为刘备嫡长子,见证刘备从颠沛流离到成为一方霸主的过程,从小经历与磨练就不同,看到人世间艰苦,人民流离失所,战争的无情与残酷。也得到昭烈帝刘备与丞相诸葛亮的手把手教学,这性格性情养成传承于刘备。在正史“三国志”也曾评价“气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这评价在正史中收录话语,就证明其真实性,刘禅确实是这样的人。
2.后代子孙不多,选择不多:蜀汉昭烈帝刘备大半生都处于颠沛流离中,成为汉中王及称帝之后,都已经是五十知天命的年纪,对于后代的子孙繁衍也有心而力不足,而且他还与“关羽”“张飞”三兄弟“食同坐”“寝同床”,没得办法。最后抽出空来,也只能是有三个亲儿子“刘禅”“刘永”“刘理”;还有一个养子“刘封”,但这个刘封是个自私而对于叔父关羽北伐被困而不救援的货色,最终被刘备赐死。其他另外两个在刘备死之时,都没有成年,也没有显示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与本领。最后只能选择刘禅作为接班人。
二、刘备选择刘禅作为接班人,其实是最为明智,成为千古绝唱
1.成就诸葛亮的后世英名:诸葛亮死后可以独自立庙享香火。这对于汉朝礼制来说,这是不成礼统的违制大事,汉朝礼制不是皇帝是不能单独立庙,就比如卫青,霍去病等鼎鼎大名的大将军都只能配享太庙。犹如清朝名臣张廷玉为了能够挤入满清贵族才能配享太庙礼制,那是多么的挣扎与辛苦。
2.君臣的典范,后世绝唱:诸葛亮在白帝城托孤之后,刘禅成为蜀汉二世之后,一直都是名誉上的皇帝,诸葛亮掌控实权,无论是军政外交等国家事务“外包”服务。这样的气度你认为是谁能够做到?如果说,他实在斗不过诸葛亮在世的时候。
那么在诸葛亮去世的时候,他也没有进行清算,对诸葛亮这个“相父”的提拔推荐的人及诸葛亮的家族进行清算。而在刘禅二世一朝都对他们青睐有加,比如姜维,比如诸葛亮儿子诸葛瞻。
如果这些还认为是他个人的问题,那么当时的朝臣就没有反对派,没有小人来促使他做这个事情。而且我们还要知道的是:封建帝王最大的杀器是什么“专制权”,什么都可以以“莫须有”的罪名进行实施,可是他没有。各位看官请思考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前后时期,是否还举例出来“君臣善始善终”的案例。都是前期英名在世,把控朝政,死后都被清算的结局。你就知道刘禅也是个多么了不起的人。
对于刘禅最大的诽谤标识,他是个亡国之君,使得蜀汉历二世而亡。他投降却没有任何抵抗,因为他掌控着蜀汉几十万大军,却没有组织大规模抵抗。也没有任何的英雄壮举,他并不像明末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之上,成就亡国之君的英雄壮举。最后投降后却是“乐不思蜀”,老死在魏国,感觉到没有一点英雄气度,却犹如一个窝囊废般苟活在这个世上,你是否还知道想要保存自己及他人,更理解“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一家之言,如有不同,请关注并回复,谢谢!
三国时期的刘备为何将帝位传给刘禅? ?
谢谢邀请,我是南楠,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世人的眼中,刘禅都是一个昏庸无能之人,更有人评价他是“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在很多人的眼中他都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而我们也为刘备感到后悔,因为他选择了刘禅作为他的继承人。但是世人皆不知刘禅绝非等闲之辈,只不过史书对他的记载太过苛刻了。那么刘备为何会选择这个庸君“阿斗”呢?
1、嫡长子继承皇位
刘禅是为刘备和甘夫人所生的孩子,也就是刘备的第一个儿子。据说甘夫人梦到吞北斗才生下了刘禅,所以刘禅也被取名为“阿斗”。古代特别注重嫡长子继承皇位,这个流传上千年的习俗自然在刘备那里也行得通,况且刘备的其他两个儿子都太小,所以刘备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立刘禅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继承他皇位的“阿斗”。
2、刘禅才能出众
刘禅并不是扶不起的阿斗,而是有一定才能的。《三国志》中提到诸葛亮夸赞阿斗“智量甚大”,这让刘备很是高兴,毕竟诸葛亮不会欺骗刘备的,至于陈寿也绝不敢撒谎。刘禅治理了蜀国41年,能够做到如此,怎么会没有才能,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这也说明刘禅并不是一个昏君,相反特别的政治才能,只不过是书中把他给贬化了而已。
3、刘禅有福气
据说刘禅降生的时候,甘夫人梦到“仰吞北斗”,怀孕后就生下了刘禅,乳名为“阿斗”,这也注定了阿斗的不平凡。而且小时候刘禅受到了刘备的悉心栽培,掌握治国本领,刘禅并不是愚蠢,而是大智大愚,不管怎么样,他还是很听话的,所以刘备还是很喜欢他的。
所以刘禅并不是一个“废柴”,而是一个大智大愚之人,在如此的情况之下刘备才会选择了刘禅。我们不过是给刘禅扣了一大顶破帽而已,而真正历史上的刘禅绝对是不二人选。至于后来的蜀国灭亡,绝不是他一人可以挽救的,这也是历史的必然罢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