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曹操为何会放过关羽,让他去找刘备呢?
曹操主要是为了标榜自己推崇忠臣良将的作风,另外也有些不为人知的原因,下面我就来给大家分析一下。
曹操在虎牢关目睹了关羽温酒斩华雄以后,就对关羽产生了爱慕之意。曹操当时眼见着关羽速杀华雄,关羽那雄赳赳,气昂昂的高大形象使曹操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曹操没想到世上竟然有这样的“神人”;他也深知自己手下的众将是根本无法和关羽相比的。曹操就心心念念地想找机会把关羽纳入自己的麾下。
机会来了,刘备和张飞被曹操打得全军覆没了。刘备也无影无踪了。也就是说,刘备抛下关羽和家属,独自逃之夭夭了。那么,此时关羽如果是跟随了别人,也就不算是背叛了刘备。你刘备跑没影了,关羽难道就必须坐以待毙吗?
所以,曹操对关羽的下邳围而不打。目的就是要设法让关羽投降过来,为自己所用。
曹操采用了程昱的策略,把关羽引诱出城,然后包围,逼得关羽走投无路,再说服他投降。关羽果然也计了,被围困在下邳城外的一座土山上。关羽不能突围,心中又挂念城里的二位嫂子,一时疲惫不堪且忧心忡忡。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就在关羽彷徨蹀躞之际,“知时好雨”张辽赶到了。张辽的到来,就是要帮助关羽指明方向的。张辽的方向就是:投降曹操。关羽心里有气啊!这算哪门子好朋友呢?一上来就让我投降?这不是叫关某人做一个不忠不义、万人唾骂的大叛徒吗?不过,人家张辽口才特好,硬是把关羽不投降死战到底说成了三大罪,哪三大罪?《三国演义》中是这样说的:
辽曰:“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使君方败,而兄即战死,倘使使君复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得,岂不负当年盟誓乎?其罪一也。
刘使君以家眷付托于兄,兄今战死,二夫人无所依赖,负却使君依托之重。其最二也。
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为义?其罪三也。
关羽听了张辽的一番分析,恍然大悟,知道了自己原来认为的“义”竟然是“罪”。只不过是逞匹夫之勇的小哥们义气而已。于是关羽又请张辽给他指出一条明路。张辽就趁机提出让关羽投降曹操,并阐述了投降曹操的三大便利。关深以为然,但是也提出了自己的三个要求,如果曹操答应,就投降曹操。关羽的三个要求是:
第一、降汉不降曹。
第二、给二位嫂子俸禄供养。
第三、得知刘备的去处后,立即离开曹营去寻找刘备。
曹操很痛快地答应了关羽的头两个要求。曹操认为:自己是大汉丞相,降汉就等于是降曹了;给关羽的二位嫂子俸禄也理所应当,再说了曹操也不差那点钱。
唯独第三个要求,让曹操感到为难。关羽一旦得知刘备的所在,就要离开,那这样的投降还有什么意义?这哪里是投降我?这不是暂时避难吗?
张辽又劝说曹操,认为刘备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再者对关羽待遇好一些,兴许就可以打动关羽,人心都是肉长的嘛。曹操也觉得张辽的话在理,就答应了关羽的要求。
这样,在张辽的努力斡旋下,关羽投降了曹操。曹操也对关羽待遇优厚,经常邀请关羽,还赠送关羽战袍加上美女,还有不计其数的金银财宝。曹操对关羽送礼,送着送着就送上瘾了,一不小心把赤兔马也送了出去。即便如此,关羽还是去心不死。
曹操为此一筹莫展,就派张辽去探听关羽的具体想法。关羽也毫不掩饰对刘备的忠心,表示一旦得知刘备的所在就毫不犹豫地要离开曹营。但同时关羽也表示,因为曹操对他的大恩,他必须立功报恩之后再走,绝不做忘恩负义之人。
曹操害怕关羽立功就走,于是出战白马的时候,曹操就没有带关羽前去。关羽也没有请缨出战。
曹操和袁绍的大将颜良展开了一场大战。结果曹操损兵折将,手下大将无人能敌颜良,个个不寒而栗,曹操只好收兵研究对策。曹操和谋士程昱等人集思广益,研究来研究去,觉得还是只有关羽出战,才有希望打败颜良,扭转不利局面。这正应了那句话:
庙中的五百罗汉——各有各的位,各有各的用。要打败颜良非关羽莫属了。可是关羽有言在先哪,立了功就要离开啊!程昱分析:刘备无处可去,肯定投奔了袁绍。让关羽杀了颜良,袁绍必然会迁怒于刘备,这样就可以离间袁绍和刘备的关系。如果袁绍因此而斩了刘备,更是超出预期效果。刘备一死,关羽岂不是成了孤魂野鬼?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啊!
曹操一听,还真是这么回事。再者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此时不用关羽,再等到什么时候?于是派人去许都搬请关羽开战颜良。
结果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扭转了战局,使曹操赢得了白马之战和延津渡之战两次战役的胜利。关羽也在战斗中听到了刘备的呼声。
后来,关羽就没有心思呆在曹营了,一门心思要去寻找刘备。曹操一看,关羽是留不住了,也只好放他离开。关羽护送着二位嫂子,千里迢迢,终于和刘备胜利会师与汝南郡。曹操刻意成全关羽,并一路派使者为关羽通关放行,其不为人知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曹操由于对自己的定位发生了变化,因此他的处事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汉献帝迁都许都以前,曹操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个割据一方的大军阀。定都许都以后,曹操已经把自己定位是一个帝王了。所以,曹操才说过“我即是汉,汉即是我”这样的话。此时的曹操已经由原来的残暴苛刻变得宽容大度了。他也开始讲究仁义道德了。曹操正好借关羽的不忘旧主,不恋富贵来树立一个忠义两全的榜样,进而诱导曹魏的大将们效法,有利于自己的统治。曹操为什么要讲究仁义道德了呢?
《周书.帝纪第四》云:
“帝王之道,以宽仁为本。”曹操也是饱读诗书的大家,不可能不明白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曹操此时不但要攻城略地,更要治理天下,就必须改变自己以前滥杀无辜的恶劣形象,重新树立胸襟海阔、宽容大度的良好形象,以收拢天下人心。于是,曹操以宽仁为本,以释放关羽为体,本体两用,让天下人都看看他老曹是一个重信守诺、成人之美的仁人君子。在关羽身上,曹操干脆就做得有始有终、尽善尽美。因此,关羽死后,曹操以王侯之礼厚葬,并亲自主持了葬礼,令全体文武百官披麻戴孝为关羽送行。
第二、曹操也可能是有私心的。希望关羽此去被袁绍杀害,袁绍就会和刘备彻底翻脸。
这样就为以后的官渡之战取得胜利,提前打好基础。但是,曹操的机关算尽却没有达到预期。狡猾多端的刘备却提前离开了袁绍逃到了汝南。这样,曹操自己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却没有耽误关羽和刘备会合。刘备会合了关羽后,又会合了张飞,还得到了赵云的支持。
刘、关、张、赵四人会合以后,又拉起了一支队伍,树起了反对曹操的大旗。这可能是曹操始料未及的。曹操放走关羽壮大了对手刘备,是他在心情极度矛盾的时候做了一件自相矛盾的事。
曹操如此矛盾,主要原因就是:他不是皇帝,却像皇帝一样发号施令;不是最高领导,却掌握最高权力。也就是说:
曹操当时的处境是德不配位,位不配权!历史上曹操为何会放过关羽,让他去找刘备呢?
曹操为什么要放关羽去找刘备?
曹操什么时候放关羽去找刘备了,根本没有的事。
《三国志先主传》: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三国演义》中张辽和关羽的约定:一是投汉不投曹,二是俸养善待两位嫂嫂,三是只要有刘备有消息就会去找刘备。但是从以上当时关羽被捉的历史可以看出,“禽关羽以归”,哪有什么“土岗约三事”,和出五关斩六将一样,纯属子虚乌有。为什么能够捉住关羽呢,“虏先主妻子”,这里可以看出在关羽和刘备失散以后,关羽和刘备的家眷一起被曹操围困,关羽为了保全刘备的家眷不受伤害无奈之下投降,所以有被捉之说,其实只要关羽执意想离开随时可以走。所以不存在曹操放人一说,因此关羽留下书信自己走人了。
官渡之战以前,袁绍派手下大将颜良围攻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东郡太守刘延告急,曹操使用声东击西之计,亲率张辽、关羽前去救援,关羽大显神威,于万军丛中取得颜良首级,白马之围得解。
因此战关羽立了大功,曹操举荐关羽为汉寿亭侯,曹操还赏赐了关羽很多的财物,关羽认为他帮了曹操一个大忙,已经还了曹操的人情,所以他没有收曹操的赏赐,直接留下一封书信就走了。至于《三国演义》中说曹操兵败赤壁,逃到华容道被关羽放了一马,因为关羽欠曹操一个人情,其实这都是正儿八经没有的事。
关羽走了,去找刘备了。拎着他的青龙偃月刀,走得很匆忙。
《三国志关羽传》载: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曹操不惜高官厚禄下了血本来收留关羽,关羽却是铁了心的要走。想当初刘备被吕布所迫,带着关张投奔曹操。曹操围攻吕布的时候,关羽请求破城之时把吕布部将秦宜禄之妻杜夫人匹配于他。关羽的理由是原配夫人不生育,因此想收纳杜夫人,曹操说没问题啊,答应的很爽快。谁都知道曹操打完胜仗有收纳对方妻妾的传统,所以曹操刚答应完关羽他就反应过来了,咦!是不是杜夫人长得很漂亮,要不关羽怎么会惦记上了。果真破城那天曹操特别留意那个秦宜禄的妻子杜夫人,正如他所料一般杜夫人是个大美人胚子。曹操见色忘义,早忘了关羽的嘱咐,直接纳了杜夫人。秦宜禄死后曹操把他和杜夫人的儿子秦朗也收为养子,后来的曹操和杜夫人还生有两子一女。
关羽这叫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呀,没想到嘴边的肉让曹操吃了。关羽嘴上不说,这心里肯定也不舒服,他这是懊恼气恨加羞愤,所以说关羽忠义去寻刘备,若果没有刘备,关羽这也不一定追随曹操,就这一件事就伤够了关羽的心。关羽生来一身傲视群雄的气质,一看就不是那委屈求全的人,再者曹操的德性在那摆着,关羽岂有不走之理。
关羽走后,就有人拿着关羽的书信报告给曹操,说关羽溜了,曹操的部下大多建议曹操把关羽追回来,曹操没同意。并不是说曹操爱才呀什么乱七八糟,曹操不去追关羽的原因很简单,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关羽已走多时,有可能追不上,就算追上了,关羽在两军阵前取大将首级犹如探囊取物一般,自己派出的大将只能白白送死。
第二,关羽还算厚道之人,替曹操解了白马之围,然后再去找刘备,不管咋说他是报了曹操的恩。这样的忠义之人谁不敬重,如果现在去追关羽还显得曹操自己没有格局。
第三,曹操打心眼就瞧不起刘备,当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只能当作戏言,就算真有其事也是曹操试探刘备。他压根就不相信这个“贩履织席”的刘备能蹦多高,就算刘备不能客死他乡,如果有朝一日再碰到他曹操,嘿嘿,他自信弄死刘备还不是如踩死一只蚂蚁一样。曹操心想如果到时候没有了刘备,关羽还不是听命于他。
独特的视角,不一样的历史解读!本人头条号《走着聊着》,历史领域创作者,欢迎点击加关注!欢迎转发、留言!
历史上曹操为何会放过关羽,让他去找刘备呢?
曹操是真的欣赏关羽。
关羽离开曹营重归刘备这件事,在三国志关羽传中有详细记载,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还原整个事件的全过程,以及主要当事人的所思所想。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三国志关羽传》刚开始的时候,曹操很钦佩关羽的为人。但是察觉到他没有长久留下来的意思。于是对张辽说,你与关羽关系很好,试试用私人感情问一问。
于是张辽去问关羽。关羽叹息,我非常明白曹公对我特别优厚,但是我受刘将军厚恩,誓同生死,不能背叛他。我是不会留下来的,但我要立功报答曹公以后才离开。
张辽把关羽的话报告给曹操,曹操认为关羽是义士。
等关羽斩杀颜良以后,曹操知道他一定会离开。曹操厚加赏赐。关羽把所有的赏赐都封存好,写了书信,向曹操告辞,然后到袁绍军中去投奔刘备。曹操左右想追赶关羽,曹操说关羽各为其主,不要追了。
裴松之评价到: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义,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於此乎?斯实曹公之休美。曹操明知关羽要走,还要成全他的忠义,有王霸气度,实在是他优秀的品格。
其实,曹操的胸怀一点也不宽。要不然杨修就不会死的那么惨。曹操放走关羽,完全是因为他太欣赏关羽了。曹操的义士梦自始至终,曹操最欣赏关羽的,就是他身上的忠义精神。为什么曹操这么欣赏义士呢?因为他自己就有一个义士梦!
曾经的曹操,也是一个立誓报效君王的热血青年,以一腔孤勇匡扶汉室。曹操的《蒿里行》写到: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这个关东义士,就是曹操自己啊。
所以,当他遇到忠义的关羽以后,他在关羽身上看到了曾经的那个自己。他欣赏关羽,其实是感念自己心中的义士梦。他放走关羽,成全其的忠义,其实是成全自己的忠义情怀。
历史上曹操为何会放过关羽,让他去找刘备呢?
因为他们有过君子之交,有过君子约定。事实证明曹操并不像厚黑教主李宗吾写的那样薄情寡义、脸厚心黑。他们仍然是重情重义的,诚信仍然是在事业之上的。
历史上曹操为何会放过关羽,让他去找刘备呢?
关羽的历史地位一直在上升。由最初的汉寿亭侯,经历代加封,至宋成了文圣孔子、武圣关羽。到了明代更进一步加封到关圣帝君,享受帝王级待遇。
成了忠义仁勇信的化身,这其中与曹操有些关系。
当年桃园结义的刘关张三人,因长板坡一战失败走失,关羽护着二位嫂嫂被迫投了曹营。并提出条件:降汉不降曹,一旦有了大哥的消息,立刻离去。爱才心切的曹操一一照准。心想多加恩惠,定能暖化一个人。
曹操并不象戏曲、小说中描写的那样是一个白脸奸臣。同时代的许悠评价他是: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更有近现代名家评价他是一位英雄。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良将谋臣。
他对关羽恩惠有嘉,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为的是拢络住关羽的心。
赐锦袍,赠赤兔马,赏无数金银,封汉寿亭侯。然,一日关羽得知大哥的下落辞行时,曹操犯了难,数次拖病不见,关羽封金挂印,离开了曹营。当曹营众人议除此人时,曹操道,有言在先,不可食言,这是一个忠义之人,不如送个顺水人情,决定放走关羽。
才有了关羽的千里走单骑。这段佳话成就了曹操的信,更成就了关羽的义。
乃至赤壁之战曹操大败,走头无路时,在华容道巧遇关羽。曹操已陷入绝境,关羽早已立下军令状,心里也很矛盾,最终念及曹操曾经的好,冒着违军令被斩的风险,义放曹操。
这在别人那里是违令的大罪。但在关羽这里却成了知恩必报的忠义之举。
不过,历史毕竟过去,各方已有定论,有些看法不必翻来覆去。
历史上曹操为何会放过关羽,让他去找刘备呢?
历史上的刘备不讲武德,趁着曹操忙着在官渡和袁绍掰腕子的功夫,一举下了徐州,笃定老曹没工夫理他,但如意算盘还是打错了,曹操亲率兵马突袭,于是刘备弃城而逃,而驻守下邳的关羽则成了曹操的俘虏。
没错,《三国演义》的剧情虽然动人,但什么关羽归降曹操时的约法三章那是统统的没有,历史上的关二爷投降曹操,单纯的就是想活命。毕竟老曹对待不愿意投降自己的人,就是一个字儿:杀,比如陈宫、沮授等人。
但对待投降的人,曹操的待遇也是十分优厚的,比如张辽、张郃等人,对待归降的关羽也是如此,一来就封了个偏将军。
关羽也确实是厉害,不说演义,《三国志》正史上被郭嘉等人称作万人敌,要知道,这个称呼历史上也就用于称呼过西楚霸王项羽,可见就算是正史,关云长的武力值也是顶级的。
对待这样的顶级武将,曹操自然是特殊的优厚,且对关羽是否能够长期地辅佐自己非常不自信,于是就让张辽探探关羽的口风。关羽是怎么说的呢,非常直接地说:
“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非常直白地告诉曹操,您待我优厚,我会用战功报答,但是我的心里只有刘备。
结果官渡之战爆发,白马战役中,关羽果然一举斩杀袁绍的主将颜良,立下了头功。
关羽做到了用战功报答曹操厚待之恩,也因为白马之功,他获得了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头衔:汉寿亭侯。
战功立了,也是时候离开了,当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军中,便将曹操所有封赏全部封存,然后留下书信离开了曹营,曹军大将们请求截杀关羽,却被曹操拦住了。
这个桥段有点中二,但却并非演义杜撰出来的,《三国志·关羽传》明确记载了这个过程:
“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也就是说,关羽还没说要走,曹操就看出了苗头,妄图厚赏留住他,但并没有成功。
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放走关羽呢?他明明知道不杀关羽,有可能给自己未来统一大业留下一个大麻烦,事实上也是这样的,后来关羽擒于禁,杀庞德,败曹仁,着实让老曹脑仁儿疼。
曹操之所以不杀关羽,其实原因也非常明显。
首先是关羽在曹营中树立了一个典型的忠义形象,虽然效忠的人并不是曹操,但也足以成为曹魏军中的一个模范。
因为在此乱世中,忠义难能可贵,背叛才是家常便饭,老曹吃过被自己信任的人背叛的亏,比如陈宫、张邈等人背叛,几乎断送了自己的老巢兖州,曹操就是想要用关羽忠于刘备这件事,教导自己的部将谋士,也要如此忠于自己。
第二点,此时的官渡之战并没有完全结束,曹操方依旧不被天下人看好,此时放关羽回归到尚在袁绍营中的刘备,曹操还有一层意思,便是让天下人看到自己的胸襟,让那些还在观望的武将谋士更倾向于投奔自己。
曹操放走关羽,成全了关羽的忠义,也同时向天下人表明了自己的胸襟,相对于放走一个万人敌,曹操收获了更多的政治筹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