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在整个北伐过程究竟犯下多少错误?

关羽北伐前期打得顺风顺水,中期打得威震华夏,后期打得一败涂地。个中滋味恐怕非常人所能想象到;反差之大,也非常人能够承受。

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只要魏、吴一联合,关羽必败无疑。这是个前提,魏吴联合,换了任何人统兵也无济于事。如果不承认这个前提,那么任何对襄樊之战和荆州之战的讨论都毫无意义可言。但是话说回来,即使是败也不能像关羽败得这么惨,连本带利全部输掉了,以至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今天我们讨论的不是关羽为什么失败,而是为什么失败得这么惨重?我经过反复阅读《三国演义》和一些史书,找出了关羽遭受毁灭性打击的根本原因就是:

关羽犯了严重的“唯我主义”的错误。

就是关羽从用人遣将,到军事外交,到攻城略地,到最后的突围撤退都采取的是唯我独尊式的决策方式。关羽的任何决定都不容别人置喙,认为无论怎样,自己的决定都是对的,也不管是否有利于大局。

如果一个统帅足智多谋而又算无遗策,施行“唯我主义”显然有利于军令的统一,有利于提高效率,在对短的时间内达到万众一心,是有利于指挥作战的。像我们都熟悉的诸葛亮,作为他的属下将领,只要服从命令就可以了,其他的基本不用费脑子。顶多战役结束的时候,再对敌方来上一句:“你们中了我家军师的计了。”

饶是如此,诸葛亮有很多时候还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关羽凭什么这样的自以为是?凭着经历,凭着他三十多年未遇对手的战场经历。应该说,此时的关羽已经不是一个人了,而是一个“神”了。关羽的神话在华夏大地被添油加醋地广为流传。宣传者不计其数,宣传起来个个眉飞色舞。关羽的“高帽子”漫天飞舞,以至于很多夸大事实、不着边际的传说,在无数人的津津乐道之中,关羽本人也深信不疑了。因此,关羽就坚定不移地相信:只要是我关羽要打的仗就必胜无疑!无论任何主客观因素存在,无论战场态势如何,只要关羽一亮相,敌人就会溃逃。

我们生活中其实也不乏这样的人:他们总觉得自己的一切都是好的,都是对的,无论是吃穿住行,还是待人接物,还是医疗健康,还是婚嫁丧取,自己的所有决策都是对的。对于这样的人,我真的是无话可说了。他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我最不明白的是:他的自信从何而来?

吕布死后,关羽就天下无敌了。但是,有谁规定天下无敌的人就不能打败仗?吕布曾经天下无敌,吕布不也是败得一塌糊涂吗?

好了,对于关羽的品格就不再过多评价了。言归正传,我还是总结一下他所犯的错误吧。

第一、严词拒绝孙权的求婚,使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处境。

关羽认为自己的女儿嫁给孙权的儿子是一种耻辱。这就深深地伤害了孙权的自尊心。孙权再不济,也是一方诸侯啊!而且是大诸侯,几乎就相当于君王了。人家的儿子怎么就配不上你的女儿了?拒绝也不要紧,没有必要羞辱人家一番哪。人家来求婚,是对你的尊重和仰望。关羽连“礼尚往来”的基本处世原则都不讲究了。关羽此时已经把自己当成了神,把自己的女儿视为仙女了。否则,关羽就不会说出一句什么虎女不嫁犬子的话来。

第二、关羽用人有重大失误,而且是一误再误,执迷不悟。

1、关羽用糜芳和傅士仁担任先锋就是用人不当。这两个庸才立即就把自己的军营给点着了。

2、糜芳和傅士仁被拿掉了先锋之职,关羽又让他们守隘口,守公安城,又为以后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也正是这两位小人的不战而降,使得关羽无家可归。

3、关羽使用潘浚总督荆州,潘浚也不战而降,使得荆州迅速丢失。

第三、关羽不听忠言,拒绝纳谏,使得自己的错误不能得到纠正,造成自掘坟墓。

1、关羽任用糜芳和傅士仁的时候,王甫就提醒关羽说这两人恐怕不会尽力,关羽不听。关羽用潘浚总督荆州,王甫再次提出潘浚多忌而好利,不可重用,关羽也不耐烦地说:“

吾素知潘浚为人,今既差定,不必更改。”

看到了吗?关羽就是这样的自我,明知道潘浚不是合适的人选,但是我就是要用他。气人不?这是战争啊,不是平时普通工作,用错人了,也只是造成点失误。可是发动一场战争,一旦用错人,就可能造成战役失败,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啊!关羽的观点就是:其他人不重要,怎么用都行,只要我老关在就可以了。关某人无往不利,关某人战无不胜,关某人心想事成!哈哈哈,关羽的狂妄自大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也正是这个潘浚把荆州拱手相让,孙权兵不血刃就取得了荆州。

2、关羽亲自颉颃庞德,关平苦谏,说关羽是千金之躯,不值得冒险和庞德去单挑。关羽不听,结果被庞德射中了左臂,差点把一世英名付之东流了。我就纳闷了:你关羽单挑即使是胜了庞德,还有多大意义吗?难道单挑的赢输比一场战争的胜负还重要吗?关羽也算是太轻重不分了。

3、关羽在麦城突围的时候,大家都担心小路有埋伏,劝他走大路。他却偏要走小路,说自己不怕埋伏。结果就中了埋伏,被东吴擒拿了。这难道是怕不怕的问题吗?突围而出,需要确保安全第一,不是谁怕谁的问题。“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突围出去了,以后再东山再起不好吗?关二爷,说你什么好呢?顺顺利利地突围总比冲破敌人的罗网突围好得多吧?只要能安全到达目的地,何必节外生枝呢?

第四、关羽不应该斩杀庞德。

庞德既然已经被俘虏,关羽就没有任何必要去杀死他。庞德投降也好,不投降也罢,对战局已经丝毫没有影响了。杀了庞德,只能发泄一时的私愤,还有什么其它意义吗?

第五、关羽太过轻敌,又一次验证了“骄兵必败”的军事常识。

关羽轻视孙权,似乎对整个战争影响不是太大。但是他轻视陆逊,就容易折戟沉沙。陆逊也正是抓住了他这一点,骗得关羽放松了警惕,调走了荆州的大部分守军,使得荆州空虚。孙权、吕蒙乘虚而入,轻易地就夺取了荆州。

关羽还轻视徐晃,在自己右臂有伤的情况下,还要去单挑徐晃,认为自己能够斩了徐晃。关羽即使自己没有受伤,也不见得就能斩了徐晃啊!关羽似乎总是觉得自己想杀谁就杀谁,别人都是泥塑木雕的,任他去取项上人头。

第六、关羽没有见好就收。

关羽如果在水淹七军的时候,乘胜收兵,那么荆州就不会丢失。关羽威震华夏,应该就此打住吧。为什么呢?关羽的实力,能够消灭曹魏吗?这不是笑话吗?曹魏多年的根基,地大物博、兵多将广,岂是关羽一支部队所能消灭得了的。

关羽对自己军事力量的极限缺乏正确的评估和判断。以他当时的力量,打赢一场战役或者是打赢一场战争,还是有可能的,但是要消灭一个实力远远大于自己的国家,就是痴心妄想了。另外,关羽对于这场战争的底线也心中没数。一旦被打败怎么办?他没有考虑。像诸葛亮,多次失败,但是都做到了全师而退,并没有伤筋动骨。

关羽打赢了襄樊之战后,或者是水淹七军后,胜利班师,然后挟大胜之势,攫取战利品,扩充军力,整顿好荆州的防务。关羽就完全是另外一种结局,历史也可能改写。

关羽不见好就收,最后的失败是必然的。他不可能同时打败曹魏和孙吴两个实力强大的集团。但是,关羽如果少犯点错误,安全撤退到西川还是大有希望的。

关羽犯的错误不少,但是这些错误其实都有一条主线把它们串连在一起。这条主线就是:

关羽的“唯我主义”。

关羽听不进任何人的意见,战争的成败利钝不是靠发挥大家群策群力,而是一切都自以为是、自作主张。这种做法成功了,就可以说成是勇于担当,失败了就是刚愎自用。俗话说得好:

“满招损,谦受益。”

关羽的“唯我主义”使他丧失了群众基础,陷入个人英雄主义的泥潭不能自拔。他总以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对的;别人,无论是将领还是谋士还是士兵都必须唯命是从,所以他的失败不可避免了。

我们一定要牢记:

人民群众是汪洋大海;个人力量再大,也是大海里的一滴水。

所以,我们平时说话办事,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上,都要充分考虑别人的存在,谦虚接受别人的批评,这样才能少犯错误。如果我们可以不犯错误就更好,不是吗?

关羽在整个北伐过程究竟犯下多少错误?

关羽最辉煌的战役是襄樊之战,最可悲的战役是荆州之战。前者让关羽威震华夏,后者让关羽走向败亡。这两个战役承前启后,连贯在一起,给关羽人生最后的岁月带来了别样传奇。那么,关羽究竟犯下了哪些错误,使得自己从辉煌的巅峰跌入了失败的低谷呢?

一、从襄樊之战到荆州之战。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进位汉中王。为了表彰关羽的功绩,刘备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这样,关羽就成为刘备阵营唯一一个拥有先斩后奏权力的将领。随后,关羽便率领三万多荆州人马,北上攻打襄樊,发动了襄樊之战。

在战役初期,我们可以看到关羽策划周密,行动果断。他以水军封锁汉水,把敌人驻守的襄阳、樊城分割包围。关羽没有对襄阳发动进攻,而是将攻击目标定在了樊城身上。自古以来,当地就有“铁打的襄阳,纸糊的樊城”说法。如果关羽攻下樊城,被彻底包围的襄阳就会不战而下。

曹军当地的主帅曹仁当然知道关羽的用意,他亲自率军守卫樊城,和关羽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曹操也派来了于禁、庞德为首的七军援军,共计三万人。由于双方势均力敌,战事转入相持阶段。为了和樊城形成掎角之势,曹仁命令于禁将军营驻扎在樊城以北十里的地方。

谁知道当时秋雨连绵,汉水暴溢,于禁等人的军营被大水淹没。关羽出动水军,全歼了七军曹军,生擒了于禁、庞德等三万多人。一时间关羽威震华夏,很多反抗曹操统治的百姓都打着关羽的旗号四处活动。曹操为了躲避关羽的锋芒,竟然打起了迁都的主意。

在这个时候,曹操身边的谋士司马懿劝阻了他,并建议联合东吴夹击关羽。在前线的满宠也劝阻了企图撤退的曹仁,大家一起死守樊城,拖住了关羽的脚步。曹操采纳了大家的建议,一面派徐晃救援樊城,一面联合孙权图谋荆州。

以武力夺回荆州是孙权和吕蒙早就定下的方略,他和曹操自然一拍即合。于是孙权趁关羽在前线与曹军激战的机会,派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由于公安守将傅士仁与江陵守将糜芳都拱手不战而降,荆州轻易落入了东吴之手。

关羽在襄樊前线与徐晃多次交锋,由于敌方军队众多,关羽未能击退徐晃。在得知荆州失守的消息后,关羽立刻从襄樊前线撤军。由于关羽部下的家眷都在荆州,落入了东吴的手中。关羽大军在撤回荆州的途中,军心动摇,大军离散。关羽只得率领数百残兵败将退保麦城,不久在逃往蜀中的路上被东吴伏兵擒获,随即被杀。那么关羽究竟犯下了什么错误,使得他遭到如此悲惨的下场呢?

二、关羽提前发起的北伐。

关羽在襄樊之战前期取得的胜利,实际上是透支了他未来北伐的红利。在刘备和诸葛亮的《隆中对》里,赋予关羽的战略任务是守住荆州,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与蜀中同时发动北伐。北伐的目标是汉朝昔日的统治中心宛洛一带。

关羽镇守荆州多年,他一直恪守自己的目标,厉兵秣马准备北伐。为此,关羽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关羽对于襄樊一带的人文地理了如指掌,并且制订了缜密的作战计划。在襄樊之战前期,关羽取得战场优势与此密切相关。

在当时,襄樊一带的军事形势对关羽十分有利。当地刚刚爆发了反抗曹魏的暴动,曹仁率领的曹军虽然扑灭了反抗,但是兵力遭到了折损,也十分疲劳。关羽出动三万多精锐之师,去攻打曹仁七千多的疲惫之师,自然优势明显。再加上汉水上游的上庸落入了刘封、孟达之手,关羽可以利用自己假节钺的权力,召唤他们前来助战。

对曹军更加不利的是,曹操此时身体有病,率领曹军主力滞留在关中。由于曹操生性多疑,手下又没有信得过的大将,只能采取添油战术,将援军一批批派来增援。这就给了关羽各个击破的机会。于禁、庞德率领的七军援军就是这样被关羽消灭的。

由于关羽将他准备用于北伐的所有兵力兵器一股脑投入了襄樊战场,这让他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可是这样的胜利只是战术范畴之内的,并不代表战略上的成功。甚至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胜利对刘备阵营的战略是有害的。

这是因为《隆中对》里所说的北伐时机还没有到来。在诸葛亮向刘备规划的战略中,在夺取荆州和益州后,就要进行战略休整。在时机到来后,再进行北伐。因此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候,蜀中的军队却正在休整。这样,就破坏了《隆中对》的战略布局。

如果关羽只是对襄樊地区进行一次常规性的攻击,无论胜负都迅速撤回,那么他发动的襄樊之战就会十分完美。但是在他取得了水淹七军的胜利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竟然一心要夺取襄樊,将战役性的胜利转变为战略性的进攻,独自完成北伐的重任。这对于关羽手中拥有的实力,是根本做不到的。

在徐晃的援军到来的时候,他们扎的营垒离关羽的营垒仅仅相隔三丈。关羽的军队连近在咫尺的敌人都奈何不得,可见实力下降到了何等地步。我们从这里看出,关羽想要攻下樊城,打退徐晃都十分困难,更不要说在他的身后还有虎视眈眈的孙权。正是由于关羽以不足的实力,想去完成不可能完成的战略任务,埋下了他失败的祸根。

三、关羽对东吴的轻视。

关羽失败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对东吴的轻视。关羽这个人十分自傲,喜欢盛气凌人。这个缺点如果是存在于普通人身上,就会产生不良的后果。更不要说关羽是一个坐镇一方的主帅,对他的事业的影响会是毁灭性的。由于他的缺点,使得他的手下对他产生不满,糜芳、傅士仁这些将领在危急关头都不战而降。

关羽对于东吴也十分轻视,这是因为东吴在与曹魏的交战中屡战屡败。其实在这些战斗中,东吴在很多场合都是一种试探性的交锋,不具备一般意义。东吴能够在赤壁之战打败曹操,就已经显示出了他们的战斗力。可是关羽却对这样的军队,有着轻视之心。

关羽在公开场合多次辱骂东吴将帅为鼠辈,甚至在孙权派使者前来提亲的时候,还当着使者的面,说自己的虎女安嫁犬子,在话里居然把孙权比作狗。如此无视东吴军队的战斗力,对于一方统帅是极不应该的,这使得关羽对东吴产生了严重的误判。

在关羽北上的时刻,为了防备东吴偷袭,他在沿江筑起烽火台,并且派有部分兵力防守。可是面对优势的吴军,这些措施是不够的。一旦吴军突破江防,关羽很难及时回援。尤其是让荆州雪上加霜的是,关羽被陆逊的书信迷惑,认为陆逊书生出身,没有威望,对自己有依靠之心,放松了对东吴的警惕。

关羽由于襄樊前线吃紧,上庸的刘封、孟达又不前来援助,便抽调部分后方的兵力北上,削弱了荆州后方的防御。在关羽的思想影响下,荆州上下对东吴也丧失了警惕。结果吕蒙白衣渡江,轻易地就夺取了荆州,使得关羽陷入了走投无路的境地。后人对此评价说,关羽大意失荆州。

四、关羽大局观的缺失。

在整个战役的过程中,关羽未始没有扭转战局的机会。可是由于关羽大局观的缺失,使得他错过了这最后的机会。把这个机会送给关羽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老朋友曹操。当然,曹操送这个机会给关羽,也有他自己的目的。

在孙权发动荆州之战前,他给曹操写信,将自己准备袭击荆州的作战计划报告给了曹操。在信中,孙权还专门叮嘱曹操,请求他不要泄露书信的内容。可是曹操在和部下商议后,却做出了违背孙权意愿的决定。

曹操决定将孙权的书信一式两份,分别射入樊城和关羽的军营。樊城的将士得到消息后,更加增强了防守的信心,和关羽进行殊死的搏斗。关羽在得到孙权的书信后,则心中犹豫不决,放缓了对樊城的攻击。

如果关羽在这个时候当机立断,马上撤回荆州,他还是有机会挽回局势的。襄樊前线离江陵仅仅相距五百里的陆路交通,如果急行军几天就能够返回。这样关羽就可能抢在东吴进攻荆州之前回到荆州,主持对东吴的抵抗。江陵城是关羽亲手加固的城池,易守难攻。如果关羽在此城主持坚守,东吴是很难攻下的。这样关羽就会避免走麦城的惨剧发生了。

可是关羽并没有这样做。他被眼前虚假的形势所迷惑,一心想要打败徐晃,夺取樊城。可是随着曹操从关中的到来,他集中了大批军队投入襄樊前线。曹军的数量已经是关羽军队的数倍,关羽根本就不可能达成他的目标。

在前线胜利无望的情况下,关羽还忘记了自己发动襄樊之战的初心。他的主要战略任务是守住荆州,而不是夺取襄樊。在得知荆州有危险的情况下,无论面前有再大的诱惑,关羽也应该放弃诱惑,返回防守荆州。可是关羽缺乏这种大局观,死死纠缠在襄樊前线,最后被东吴袭取了荆州,遭到了败亡的命运。

结语:

关羽的失败很令人惋惜,作为威震一方的大将,在刚刚取得水淹七军的胜利不久,便在曹操和孙权的夹击下陷入了灭顶之灾。关羽在这场悲剧中,犯下的错误也是触目惊心的,值得后人以此为戒。关羽主要犯下了三大错误,使得他最终失败。

关羽犯下的第一个错误是不顾《隆中对》的战略规划,独自发动北伐,破坏了刘备阵营的整体战略部署。这使得他得不到友军的配合,只能孤军奋战。第二个错误则是他对东吴的轻视,放松了警惕,大意失荆州。第三个错误是关羽大局观的缺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完全忘记了自己的根本任务。他在得到东吴要袭击荆州的消息后还犹豫不决,最终失去了最后挽回局势的机会。正是这些错误,使得关羽遭到了败亡的悲剧。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