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诸葛亮未死,邓艾能够偷渡阴平吗?
当然不能,恐怕邓艾想都不敢想。如果邓艾突破汉中防线,偷渡阴平,毫无疑问就是飞蛾扑火,自投罗网。
诸葛亮深通兵法,用兵小心谨慎总是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魏延曾经提出,穿越子午谷小道,直取长安,被诸葛亮否决。诸葛亮为什么要否决魏延的进军方案,不就是怕中了埋伏吗?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诸葛亮智取三城》:
魏延上帐献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若闻谋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
孔明笑曰:“此非万全之策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绝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从大路进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则旷日持久,何时可得中原?”
尽管魏延一再要求,诸葛亮还是没有采纳魏延的建议。我们可以明确看到:诸葛亮不愿冒险,怕中了埋伏。
魏延的计划到底是否可行?当然可行,不过必须有一个先提条件,就是敌方没有埋伏。也就是说,必须敌方的统帅不会用兵,敌方的谋士也没有考虑到。这个先提条件似乎有点苛刻。敌方难道都是一群饭桶?所以,用兵不能一开始就把胜利建立在敌方愚蠢和失误的基础上,而是要努力创造对自己有利的条件。像魏延这样纯属侥幸心理,自认为敌方会决策失误。哪么,我就问问魏延,敌方一旦没有失误,怎么办?
阴平小道和子午谷小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有进无退的。子午谷小道是狭长地带,长达几十里。假设敌方前方有埋伏,后边再一堵住出口,那么进去的人就只能任人宰割了。
阴平小道则是背靠悬崖峭壁,高达几十丈,邓艾他们是冒死滚下来的。士兵摔死了好几千。然后就是小道,如果出口埋伏一支人马,那么邓艾的军队就有来无回了。我们可以假设一下:邓艾到了出口之处,前进前面有埋伏,后退后面是悬崖峭壁,邓艾是不是干瞪眼?
诸葛亮如果在世的话,他肯定会在阴平小道的出口驻兵堵住路口。他既然想到别人可能这么做,那么他自己肯定也会这么做。换句话来说,如果他自己没有想到这么做,他又怎能担心别人?虽然我们向来不提倡以己度人,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推己及人的。
事实证明,诸葛亮还真是在阴平小道路口下寨屯兵。未雨绸缪是诸葛亮的一大风格,所以他没有忽视这个细节。就安排一两千士兵就可以堵住路口,万无一失,何乐而不为之?可是刘禅同学不这样想,他把诸葛亮安排的士兵撤走了,留下了一座空寨。刘禅同学想:“敌人是不可能翻山越岭,又跳下悬崖峭壁来进攻我们的。两千士兵放在这不是吃干饭吗?军费开支省一点不好吗?”
不该省的还真是不能省。诸葛亮从不浪费,但是也从不盲目节省。粮食再少,也要让士兵吃饱;兵力不足,防守也绝不马虎。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七回《邓士载偷渡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
邓艾、邓忠,并二千军,及开山壮士,皆度过了摩天岭。方才整顿衣甲器械而行,忽见道旁有一石碣,上刻“丞相诸葛武侯题”。其文云:“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艾大惊,慌忙对石碣再拜曰:“武侯真神人也!艾不能以师事之,惜哉!”
这当然是牵强附会之意,说诸葛亮不但算到了有人从此出过,还预测出了后来发生的钟会、邓艾二士争功的事情。
却说邓艾暗度阴平,引兵行时,又见一个大空寨。左右告曰:“昔武侯在日,曾拨一千兵守此险隘,今蜀主刘禅废之。”艾嗟呀不已,乃谓众人曰:“吾等有来路而无归路矣。前江油城中,粮食足备。汝等前进可活,后退即死,须并力攻之。”
看到了吧,诸葛亮在出口设有一个大寨,屯兵一千。有一千个士兵埋伏在此,对付邓艾这二千疲惫不堪又很多有伤的残兵,绰绰有余,简直可以说就是守株待兔一般。从以上两小段的描写,我们都可以看到,诸葛亮是有准备的。另外,从诸葛亮一贯的作风和军事思想上来看,诸葛亮也不可能撤掉这里的守军。
姜维曾撤掉部分军事要塞,以图诱敌深入,然后歼敌于国门之内。好了这回邓艾自投罗网了,不是消灭他的好机会吗?
机会是不错,但是蜀汉的地方守将却不是像姜维想的那样,要歼敌与国门之内。江油守将马邈,见到魏军,立即投降了。邓艾进了江油,进行了补充和休整,又凑了三万人马,直逼绵竹。两千多人就拿下了一座城啊!全是由于马邈的不战而降。如果马邈坚守城池,别说邓艾才二千残兵,就是二万也不见得打得下来;即使要打下来,怎么也得个月二十天的,那邓艾就惨了。只要稍微有人前来援助,邓艾则必然是全军覆没在江油城下。想当初,曹仁和满宠死守樊城,造成关羽几万大军被援军消灭。
可惜呀,马邈这个蜀汉的千古罪人,正是他的投降,使得蜀汉门户大开;而且使得邓艾得以喘息和补充。兵法云:
“重地则掠。”说的是:深入敌国,就要靠掠夺敌国的资源和粮食补充自己。可人家邓艾还没掠呢,马邈就送上门去了。用这样的人守门户,由此可见刘禅的昏庸无道。司马昭说得好:
“有这样的君主,即使是诸葛亮在世也回天无力了,何况是姜维?”邓艾冒险成功,其实不见得邓艾有多么高明。完全是蜀汉内部的腐朽败坏造成的。他偷渡阴平,实在是一种无谓的冒险行动,这也是钟会不屑于这样做的原因。
但是,历史有时就是这样的吊诡,胡乱冒险,看似无论如何都必败无疑的做法反而胜利了。邓艾的侥幸成功,使得自己变得忘乎所以,又把军事上的冒险模式用到了政治上。邓艾又侥幸地认为:他的曹魏灭蜀的第一功臣,他的所有要求,司马昭都可以答应。甚至邓艾不惜拿出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理论来要挟司马昭,所以邓艾的结局也就十分明朗了。
邓艾在军事上不安常规出牌,恰巧遇到了一个不尊从常规的敌国;他在政治上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因此他的结局太符合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政治常规了。
假如诸葛亮未死,邓艾能够偷渡阴平吗?
若诸葛亮未死,估计司马昭连伐蜀的勇气都没有。司马昭也非等闲之辈,谋略不其于其父司马懿,手段更是胜过其父。但他深知诸葛亮的能力,文治武功,边境立体防御,蜀中战备主动,征伐徒劳,在诸葛亮在世之时,只有他主动攻打他人的份,司马昭岂能撼动诸葛大仙。。。公元263年,司马昭令三路大军伐蜀,在踏中屯田的姜维见魏军势大,与魏军正面决战会损失较大,主动退入天堑剑阁,凭雄关以拒魏军。蜀汉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后主宠信宦官黄皓,连大将军姜维都避祸踏中,蜀汉已无药可救。姜维集中兵力保守剑阁,意在放弃汉中,避免被魏军各个击破。邓艾率军顺利占领汉中,钟会主力被姜维拒于剑门关外。有姜维当中守关,邓艾也无法进入蜀汉心脏成都,也不可能到巴西江州等地四处征战,或许徒劳无功,自受损失。邓艾做大胆决定,也是一意孤行,从阴平崇山峻岭翻越到绵竹,几百里都是悬崖峭壁,3万人从阴平出发,15天到绵竹仅剩3千余人,邓艾到山脚下见到一座军营,心惊胆膻,若此处有士兵防守,邓艾率部巳无战力,定会全军覆灭。此处设置军营,是诸葛亮在世吋算定3O年后蜀汉会有一场灭顶浩劫,是设置最后的一道重要屏障。可惜的是费讳为大将军,到各处巡查见蜀中腹地群山环绕下有此军营,是浪费军队资源,下令撤掉,变为废墟营寨。邓艾庆幸,但阴风怒呺,霾蔓袭身,邓艾知是诸葛武候怨气,赶忙下跪祈拜。诸葛亮从空中飘过,小子,别嘚瑟,你也蹦哒不了几天,若是我在,你想偷渡阴平成功,做你娘的春秋美梦吧。
假如诸葛亮未死,邓艾能够偷渡阴平吗?
在司马昭发动的伐蜀之战中,钟会轻取汉中,使得蜀汉形势严重。但是即便如此,蜀汉尚有一线生机,姜维率军在剑阁堵住了钟会的大军。就在钟会准备撤军之时,邓艾偷渡阴平,夺取绵竹,迫使刘禅投降。如果诸葛亮尚在的话,邓艾能够偷度阴平吗?
一、诸葛亮的去世,使得蜀魏攻守易势。如果诸葛亮尚在的话,根本就不会发生魏国伐蜀的情况。而是蜀汉对曹魏发动一波波的攻势,把曹魏军队压制在关陇地区,东奔西跑疲于奔命。这是由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战略思想造成的,让曹魏上下无计可施。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蜀汉和曹魏之间一直是一边倒的形势。诸葛亮连续向曹魏发动了五次北伐,而曹魏却毫无反击的迹象。在诸葛亮开始北伐的时候,曹魏还企图发动反击。但是随着诸葛亮军事经验的增强,使得曹魏损兵折将,彻底打消了反击的念头。
尤其是在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时,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已经达到巅峰。在这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大胆采取了不顾后方,因粮于敌,穿插敌后的战法。这种战法让司马懿、张郃无法抵挡。在卤城之战中,司马懿遭到惨败,受到了一生中最大的损失。在诸葛亮撤军时,追击的张郃又被诸葛亮在木门道射死。
这使得魏军对诸葛亮闻风丧胆。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时,曹魏朝野上下,都对此感到担忧。司马懿不敢与诸葛亮交手,于是和曹睿商定了防御战略,那就是坚壁不出,与诸葛亮相持,待诸葛亮粮尽退兵时再予以追击。
我们从历史现实可以看出,司马懿的这种战略根本没有彻底实施。司马懿只执行了其中的一个方面,那就是坚守不出,与诸葛亮对峙,其他的就听天由命了。因为经过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司马懿知道和诸葛亮野战必败,等诸葛亮撤军时追击凶多吉少。因此,他和曹睿的防御战略只不过是掩人耳目的托辞罢了。
从这些迹象我们可以看出,只要诸葛亮在世,蜀汉就会一直压制着曹魏。世上只有蜀汉讨伐曹魏,绝无曹魏攻伐蜀汉的道理。既然没有曹魏的军事威胁,那怎么可能会出现邓艾偷度阴平的情况发生。可惜由于诸葛亮的病逝,使得蜀魏之间的攻守形势发生了转换。
姜维在掌握军权后,便改变了诸葛亮休养生息的策略,对曹魏发动了连续的攻伐。由于双方实力差距,再加上姜维的军事能力并不比他的曹魏对手强,使得蜀汉白白消耗了宝贵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昭敏锐地发现了蜀汉的缺陷,发动伐蜀之战,灭亡了蜀汉。
二、诸葛亮性格谨慎,不会放置阴平不理。在三国时期,阴平是一个小郡。这里人烟稀少,位处山区,没有多少经济价值。但是,在诸葛亮发动的北伐战争中,它和武都郡却是诸葛亮夺取的唯一土地。曹魏对这个郡也不重视,仅驻扎了数百兵士,被诸葛亮轻易夺取。
但是诸葛亮在夺取武都、阴平后,却对这个地区进行了严密布防。诸葛亮对这个地区十分重视,甚至断言,“全蜀之防当在阴平”。诸葛亮之所以对阴平如此重视,是因为他谨慎的性格导致的。在诸葛亮布置蜀汉的防务时,发现阴平是防御的弱点。
在诸葛亮发动北伐前,蜀汉北部的防御是由魏延负责的。魏延作为汉中太守,对汉中地区的防御做了严密的部署。他当年对刘备保证说,如果曹操率倾国之兵前来,自己就阻挡他。如果是曹魏将领率领十万军队前来,自己就全部歼灭他。
魏延在担任汉中太守后,就按照自己的防御设想进行了部署。他依托秦岭天险,在各个险要的隘口建造城堡。如果曹魏军队前来进攻,魏延就可以依托秦岭天险阻击敌人,让敌人在自己的防御阵地前寸步难行。等到抓住有利战机后,再给敌人致命一击。
魏延的这套防御体系,在曹爽进攻蜀汉的兴势之役中显现了威力。当时曹爽率领关中的十几万魏军攻打汉中,镇守汉中的王平手中仅有两万多人马。但是王平按照魏延的防御方略,依托魏延留下的防御工事,阻止了曹爽的攻势。在援军的协助下,蜀军击退了曹爽的魏军。
以诸葛亮的军事眼光,他当然能够看出魏延在汉中的防御固若金汤。因此,他在为蜀汉制定防御计划的时候,他不担心东线的防御,自然把目光投向了西线。在西线方向上,阴平就成为整条防线的重点。
从阴平向南,有一条偏僻的小道。这条道路原本只是当地百姓打猎、砍柴的路径,平常很少有人通过。沿着这条小路经过汉德阳亭到达涪县,就到达了西距剑阁四百里,南距成都三百余里的地方。如果魏军偷袭至此,蜀汉的腹心地区便暴露在敌人的兵锋之下。
诸葛亮看到了这种危险,在他生前对阴平的防御十分重视,特意在此设置了戍守的军营。日后在司马昭伐蜀的时候,邓艾果然向司马昭、钟会提出要偷渡阴平,沿着阴平小路突入蜀汉腹地,袭取成都。邓艾在偷渡阴平后,在绵竹之战打败诸葛瞻的最后抵抗,迫降了刘禅,灭亡了蜀汉。
在邓艾沿阴平小道向成都进军的过程中,看到了诸葛亮当年留下的戍守的营垒。这些当年诸葛亮亲自设立的营垒,已经人去楼空。这是因为蜀汉君臣轻视阴平的防御,自己撤走了这些戍守的军队。邓艾见此不由得长叹,如果诸葛亮尚在,自己怎么可能偷度阴平。
结语:如果诸葛亮尚在的话,邓艾偷度阴平的一幕根本就不可能出现。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他的军事造诣臻于完美,曹魏根本不敢与他交锋。蜀魏的形势形成一边倒的态势,曹魏被动挨打,根本不可能对蜀汉发动攻伐。
诸葛亮在布置蜀汉防御时,对阴平十分重视。他认为防御蜀汉的重点就在阴平,在这里专门设立戍卫,加强防守。可惜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政局混乱,自己撤除了阴平的防御。如果按照诸葛亮的布置,邓艾插翅也飞不过阴平小道去。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点赞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假如诸葛亮未死,邓艾能够偷渡阴平吗?
假如邓艾在诸葛亮尚在世时,去偷袭阴平,那必死无葬身之地。
诸葛亮一生小心谨慎,做事稳扎稳打,在入川前,就在道上布下了八卦阵,以防敌人偷袭。
邓艾偷袭阴平得逞,也是因为本来那里一直有重兵防守,姜维故忽视了对那里的防守的检查,以为敌军不会去偷袭。
恰恰就在一个不小心,才让邓艾三千老弱之兵得手,这是姜维的过错。
假如诸葛亮未死,邓艾能够偷渡阴平吗?
不可能。邓艾能够偷渡阴平成功,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姜维不在成都;二是蜀汉朝中无良将。
蜀汉多山路,易守难攻。邓艾要敢偷渡阴平的话,诸葛亮绝不会像他的儿子诸葛瞻那样到平原去与他决战,而是想法把邓艾引入伏击圈,加以歼灭。
总之,诸葛亮未死的话,邓艾应该不敢偷渡阴平,即时邓艾不怕死,来了也会被消灭。
假如诸葛亮未死,邓艾能够偷渡阴平吗?
如果诸葛亮未死,邓艾可能都没有机会走到阴平附近。诸葛亮在时,蜀汉时不时的出手揍一下魏,完全是占据主动权的。邓艾可能都没有机会走到蜀汉的地盘,在自己地盘上就被诸葛亮给打败了。《三国演义》中,邓艾偷渡阴平成功以后,曾了解到这样一个信息——诸葛亮在时,阴平附近曾长期驻有强弓硬弩的守卫。想想看,诸葛亮的防御做的多么周到,那时候偷渡阴平几乎就相当于自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