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曹操割发代首,恰恰体现了卓越的魅力和领导才能?
因为这是曹操以身作则,自觉遵纪守法的具体体现;也是曹操因事制宜严肃军纪的一次难得的机会。
曹操能够抓住转瞬即逝的一切机会,为自己打造出一支“召之即来,来则能战,战则必胜”的强大军队。毫无疑问,曹操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曹操有着卓越的人格魅力和领导才干,善于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总是争取达到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他这样的具体事例还有不少,我就简单列举以下几个:
第一、曹操行动果断、崇尚实干,而不是磨磨唧唧的只会纸上谈兵。
司徒王允想要诛杀董卓,就借助过生日召集一批忠于汉室的大臣到府中商议。这些大臣一个个都痛哭流涕却拿不出具体的好办法。而曹操却主张立即行动起来。我们看《三国演义》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賊孟德献刀》:
当中一人犹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
说这话的人就是曹操。曹操一语中的,你们倒是拿出一个具体方案来嘛,哭来哭去的,除了表示对汉献帝的同情,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曹操的行动方案就是去刺杀董卓。应该说,这也是当时没有办法的办法了。董卓军力强大,无人敢公开反抗,暗杀也不失为高明的手段。但是要暗杀董卓,就需要有人冒险去接近董卓。曹操又义无反顾地主动担当了这个凶险万分的任务。
曹操的武功修为不行啊,暗杀董卓毫无悬念地失败了。曹操也因此开始了逃亡生涯。不过,曹操此举也感召了不少名人志士。陈宫也因为曹操的义举而放弃了职务,开始追随曹操。
第二、曹操具有高屋建瓴的远见卓识,对政治形势的发展有清晰的判断。
大将军何进在袁绍的撺掇下,要召集地方军队进京诛杀十常侍。曹操提出反对意见。曹操说:
“宦官之祸,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之如此。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败也。”何进不听曹操的建议,召集地方军队进京。曹操无奈地说:
“乱天下者,必进也。”最后的结局就是正如曹操所言,事情暴露,何进被杀,董卓进京,天下大乱。
本来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让何进和袁绍搞得鸡飞狗跳、天下大乱。通过此事,我们就可以看到曹操的明见万里和袁绍的目光短浅。
第三、曹操善于发现和挖掘人才,愿意给人才充分施展的机会。体现了他卓越的领导才干和组织能力。
关羽本来是一个的默默无闻的马弓手。汜水关面对不可一世的华雄,关羽主动请缨,要单挑华雄。大佬袁术却极力阻挠,而曹操却一方面说服袁术,一方面鼓励关羽。关羽得以温酒斩华雄,名扬四海。
白马坡,颜良耀武扬威,曹操又策划由关羽出战,并亲自带关羽考察了战场形势,关羽得以速杀颜良,而且毫发无损、全身而退。
曹操立即表奏汉献帝,封关羽为“汉寿亭侯”,极大地鼓舞了将士的斗志。正是曹操的正面激励和对人才的发掘,袁绍的大将张郃和高览才投靠过来,为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张辽在吕布的手下毫无作为,投降了曹操以后,大放异彩,成为一代名将。徐晃和张郃也是在曹魏集团成长为一代名将的。就连许褚这样不学无术的大老粗跟着曹操,也创造了不少奇迹。反观公孙瓒,有赵云这样的良金美玉般的人才,却被埋没了好长时间,直到他灭亡的那一天,赵云也没有多大的作为。还有刘表,手下的大将黄忠,到了退休的年龄了,还只是一个副将。
第四、曹操身先士卒,经常和广大将士们一起出生入死,体现了他勇敢担当、同甘共苦的人格魅力。
曹操有多次在战场上命悬一线的危机,都是由于他为了发挥表率作用而不顾自身造成的。
1、董卓被十八路诸侯打退,众诸侯都为了保存实力而不肯追赶。曹操就带着自己的部队追杀董卓,结果中了埋伏。曹操也被徐荣手下的两个士兵生擒了,多亏曹洪及时赶到,杀了那两个士兵,救了曹操。
2、濮阳城,曹操一马当先杀进城中,结果中了吕布的埋伏。黑夜之中,吕布用画戟磕了曹操的头盔一下,询问曹操的去向。曹操虚指方向,支走了吕布。要不是夜色的掩护,曹操就成了吕布的戟下亡魂。
3、潼关之战,曹操被马超追得割须弃袍。马超也一度追上了曹操,一枪刺向曹操,曹操绕着大树转圈躲避,马超的枪刺中大树。曹洪赶来,拼死敌住马超,曹操才得以逃脱。
4、汉中之战,曹操在两军混战之际,被魏延射掉了一颗门牙,简直就是与鬼为邻了。多亏庞德及时赶到抵住魏延,曹操才得以生还。
曹操是三国时期离死亡最近的一位统帅级别的人物。这一点,只有刘备才能和他并肩。
第五、曹操驾驭和转移矛盾的艺术炉火纯青。
曹操擒拿了吕布,但是对于如何处置吕布,他颇感踌躇。杀了吕布,怕担上了害贤之名;放了吕布又怕刘备心寒,也可能是放虎归山,留下后患。于是,曹操就把这一难题交给了刘备,自己转身离开。曹操故意离开片刻,给刘备一定的时间考虑,让刘备来决定吕布的生死去留。结果,刘备不假思索就找到了诛杀吕布的理由。杀吕布杀得理所应当,杀得理直气壮,杀得义不容辞!
第六、曹操高瞻远瞩有着统揽全局的能力和卓越的战略眼光。
曹操赤壁之战失利,北归以后,他对荆州的归属问题安排十分巧妙。
曹操安排曹仁坚决抵抗周瑜,安排张辽使劲打压孙权,却让刘备趁机取利。刘备也趁着曹仁和周瑜、张辽和孙权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顺利地拿下了荆州四郡之地。
曹操这样安排的意义:一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削弱孙权,报了赤壁之仇;二是让孙权和刘备因为争夺荆州而产生隔阂,为孙刘联盟的破裂制造了客观条件。
荆州也成了孙权和刘备两人的心病,使他们持续地感到无法缓解的“疼痛”。孙刘也最终为了荆州而翻脸成仇。所以说,逼迫孙刘联盟和促使孙刘翻脸,始作俑者都是曹操一人。
第七、曹操能文能武,军事才干和战役指挥能力出类拔萃。
曹操直接指挥的战役胜多败少,很多仗打得出神入化。在他的直接指挥下,消灭了袁绍、吕布、乌桓、马超等割据势力。打败并降服了刘琮、韩遂、张绣、张鲁、公孙康等地方军阀。汉朝的北方基本统一,也为曹魏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来源于《三国演义》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军、曹孟德会合三将》:
官军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并不敢践踏。操乘马正行,忽田中惊起一鳩,那马眼生,窜入麦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操随呼行军主薄,拟议自己践麦之罪。主薄曰:“丞相岂可议罪?”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众急救住。郭嘉曰:“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至尊。丞相自统大军,岂可自戕?”操沉吟良久,乃曰:“既《春秋》有‘法不加至尊‘之义,吾姑免死。”乃以剑割发以代,掷于地曰:“割发权代首。”使人以发传示三军曰:“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于是三军悚然,无不懔尊军令。
曹操因为刚刚下达了践踏麦田者斩首示众的军令。他的马就受惊,践踏了麦田。如果曹操保持沉默,不予以妥善处理,那么众军不知道是曹操的马践踏了麦田啊,就会想:“这不,有人践踏了麦田,也没有军法从事啊,看来丞相的军令只是做做样子而已,不必当真的。”那么,军法的尊严就会被严重削弱,以后很难做到让十万大军令行禁止,更谈不上让他们舍生忘死了。
所以,曹操大费周章地得以“死里逃生”,无非就是告诉大家:我的军令如山,不管是谁,违抗者死!
郭嘉以《春秋》大义救了曹操,这样所有人也都心服口服、无话可说。所以说:“帝王乃一代之帝王;圣贤乃百代之帝王。”这话不假啊!
曹操作为一名统帅,也需要听从圣贤的教诲,所以我们更应该多读、常读圣贤书。关键是有时候,圣贤的话能够救人一命啊!
总而言之,曹操的雄才大略和功绩伟业都是东汉末年的翘楚。但是,由于曹操的弃徳任刑、急于求成使得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曹操没有统一天下,应该是他最大的遗憾。
为什么说曹操割发代首,恰恰体现了卓越的魅力和领导才能?
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十分有名。这个故事说的是他率军出征的时候,为了保护麦子,他专门下达命令,如果践踏麦田者处死。命令下达后,曹军的骑士都下马,用手扶着麦子而行。可是曹操的坐骑却发生了意外,践踏了麦田。曹操为了执行自己的军令,亲自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抵罪。对于曹操的这个举动,后人有两个截然相反的看法,至今还争论不休。
一、奸诈的曹操。在《三国演义》和《曹瞒传》中,都收录了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而且他们对这件事的评价也是一致的,那就是曹操做出这样的举动,完全是一种避重就轻,愚弄下层人员的举动。这样的举动充分表现出了他奸诈的一面。
曹操下的军令是如果踩坏了麦子就要处死,可是当曹操自己犯了军令,却没有执行军令,而是改成了割去头发。而且头发割掉还可以重新长回来,对曹操不疼不痒。这样,割去头发和处死两者孰轻孰重,大家当然明白。可是曹操作为一军之首,别人即使有意见也没人敢提出来。
实际上,曹操是用他所拥有的权力来搞特殊。曹操明明可以不去接受惩罚,可是为了维护他自己的权威,搞出了这个割发代首的把戏。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曹操也接受了惩罚。可是从惩罚程度来看就大相径庭了。同样是违反军令,他人就要处死,曹操自己则只是轻松地割去头发就可以了。因此,曹操的这出割发代首的行径,纯粹是一出闹剧。
由此事类推,我们可以看到曹操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曹操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打着公平公正的旗号。可是这种公平公正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对待他人犯罪的时候,曹操是严格执法的,可是如果自己触犯了法律则要想方设法摆脱惩罚。那么,在曹操表面上公平的统治下,实际上是没有公平可言的。
可是曹操恰恰还要用各种理由来粉饰自己的公正。他用割发代首的把戏来愚弄下级,让部下对自己感到佩服。曹操用这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威,去推行自己的命令,充分显露出他性格中狡诈的一面。
二、勇于担当的曹操。不过对曹操此举持赞赏意见的人们认为,曹操此举是一种勇于担当的行为。这是因为,在古代割去头发并不是像我们现代人想象的那样,是一种无关紧要的惩罚。在古代的时候,这种惩罚是一种比较严厉的惩罚,在当时的法律里被称为髡刑。
髡刑的意思是将罪犯的须发剃除。在中国古代的观念里,认为人之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一个人只有犯下了罪行,才会被剃除须发。髡刑更大的惩罚作用是对罪犯精神上的折磨,它是对罪犯的一种公开的侮辱,让他难以承受。在当时的刘备的部下彭羕就曾经遭受过这样的刑罚。
因此,曹操割发的行动,实际上是自己对自己实施了髡刑。这种刑罚虽然比处死要轻,可是也属于一种较严厉的惩罚。这种惩罚对于生者的侮辱甚至超过了死。以曹操所处的地位,接受这种带有侮辱性的惩罚,这种事在三国时期是绝无仅有的。
以曹操的地位,主簿也主动说他可以免除刑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按照主簿的意见,对自己就坡下驴,不予以惩罚,他人是不可能对他公开进行指责的。就算是对他的行为暗中表示不满,也瞒不过曹操的耳目,很多人就是这样遭到了曹操的惩罚。因此,曹操的这种行为,完全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是他个人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行为。
三、真实的曹操。不过,我们在争论曹操割发代首的行为,是表现了他的奸诈,还是表现了他的勇于担当的时候,对于曹操本人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很可能曹操在当时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所想的只是如何妥善地处理这个突发的事件。
曹操下达保护麦子的命令,是因为当时出现了粮荒,大批的军事势力都因为没有粮草自己散去。曹操在和吕布等势力交战的时候,也出现过因为缺粮而撤退的情况。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曹操必须要保护自己势力的农业生产,这是关系到曹操生死存亡的问题。
不过曹操下达的这个命令是过于严苛了。麦子和人命相比,肯定不成比例。曹操下达这样的命令,就是怕手下人没有认识到粮食的重要性,对他们有个警示作用。谁知道弄巧成拙,曹操自己触犯了自己的法令,一时间把曹操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如果按照法令执行,曹操自己杀死自己,这是大家都明白不可能的事。可是如果曹操不惩罚自己,他颁布的法令就没有人会继续执行,接下来会危及曹操政权的基础,让他的势力走向灭亡。曹操心中对此十分清楚,他才会将主簿叫来,一起配合解决这个难题。
首先由主簿出面,用刑不上大夫的理由,为曹操开脱。这样曹操就有了回旋的余地,来为自己下一步行动做铺垫。曹操自然不会同意主簿的意见,他大义凛然地要对自己实施刑罚。这时他身边的部下也会出面求情,因为这些部下都是跟随曹操多年的亲信,他们心里知道,如果失去了曹操,他们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希望。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再提出用割发代首的办法解决问题,大家也就皆大欢喜了。曹操选择割发也是经过考虑的,髡刑对身体的伤害小,可是彰显意义要大得多。曹操作为一军统帅,接受这种带有无人性质的刑罚,会给全军将士带来心理上的震撼。曹操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全军,如果有人胆敢再违犯法令,他没有曹操那样的身份地位,等待他的只会是严惩。
这样,曹操采取割发代首的办法,就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并且还维护了法令的执行,得到了皆大欢喜的结果。从对这个事件处理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曹操高超的政治手腕,还有他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一切并不是曹操刻意的表现,而是出于他真情自然地流露。他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只想到的是如何去处理问题,并没有去考虑其他。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真实的个性。那就是不管他人如何评价自己,自己要的只是处理问题后的效果。在这个问题处理之后,曹军将士人人肃然,在经过麦田的时候都用手扶着麦子而过,没有一个人胆敢把法令当作儿戏。正是有了这种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曹军才会保有坚强的战斗力,横扫北方各路诸侯。
结语:曹操割发代首是他的奸诈,还是他的勇于担当,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重要。从曹操的立场来说,他以这种方式来处理这个难题,是他天性流露,并没有想到其他。当时曹操下达的严苛的法令,却被自己违犯,如果这个难题不能妥善解决,对实力还很弱小的曹操来说,很可能会带来灭顶之灾。
曹操用对自己实现髡刑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看相对身体伤害小,但是对个人的侮辱性大。曹操用这种方式维护了法令的尊严,也给了部下以警示。此事传开之后,整个曹营上下都受到了教育,再也没有人胆敢违反法令。曹操既解决了难题,又得到了想要的效果,自然皆大欢喜。只要目的达到了,曹操是根本不会理睬他人的非议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为什么说曹操割发代首,恰恰体现了卓越的魅力和领导才能?
故事:为了保护麦子 曹操专门下达命令 如果践踏麦田者处死 命令下达后 曹军的骑士都下马 用手扶着麦子而行 可是曹操的坐骑却发生了意外 践踏了麦田 曹操为了执行自己的军令 亲自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抵罪 曹操的心胸谋略都堪称世之人杰 割发代首正体现了曹操正能量一面 重要关头 不因小 失大局 成为千古美谈
为什么说曹操割发代首,恰恰体现了卓越的魅力和领导才能?
人无信凡事不行,何况曹操是号令三军的统帅呢?曹操割发代首体现了曹操言必行、行必果的在三军面前立信立威效果。和秦朝商秧变法立木而信有异曲同工的政治手法,成为千古美谈。
为什么说曹操割发代首,恰恰体现了卓越的魅力和领导才能?
拉倒吧!若不是谋士献计,阿瞒就真的抹了脖子啦!那卓越和魅力也只是个笑话了[捂脸][捂脸][捂脸]
为什么说曹操割发代首,恰恰体现了卓越的魅力和领导才能?
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很有名。
数十年前,我阅读过一本书《中国古代法家故事》,书中编有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当时把曹操列为法家人物,当时好像是批林批孔的年代,赞扬法家思想的。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头发,尤其对汉民族来说头发更为重要。古代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当时,割发是非常严重的处罚。
犯错误割发也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叫做“髡刑”。曹操的马踩坏庄稼按规定斩首,考虑曹操身份,最后釆用了“割发代首”的处罚。这个故事是赞扬曹操以身作则,执法严格。读者要问:如果别人的马踩坏庄稼怎么办?踩坏庄稼斩首是不是量刑过重?再者,也应该分清踩坏庄稼的原因,是故意人为的,还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像曹操的马匹踩坏庄稼是由于受外界影响所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