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万蜀军伐吴,孙权提出归还荆州以求和,刘备为何不答应呢?
刘备带领75万大军伐吴,要为关羽报仇雪恨。刘备分军几路,水陆俱进。水路令黄权领兵,刘备自领旱路。大军所向披靡,一路上犹如犁庭扫闾,杀得东吴人人惊惧。
章武二年二月中旬,东吴大将韩当和周泰迎战刘备。两军直接展开大战,关兴斩杀东吴的周平;张苞刺死吴将夏恂。刘备指挥大军一齐掩杀过去,杀得吴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东吴大将甘宁被杀,周泰和韩当溃败而逃。刘备一路追杀到猇亭。关兴还顺手牵羊杀了潘璋。但是,蜀汉也牺牲了老将黄忠。
傅士仁和糜芳见吴兵有杀害之心,就杀了马忠,投降刘备,以望获得刘备的宽恕。关兴亲手杀了糜芳和傅士仁,祭奠关公。我们看《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战猇亭先住得仇人、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此时先主威声大震,江南之人,尽皆胆裂,日夜啼哭。韩当、周泰大惊,急奏吴王,具言糜芳、傅士仁杀了马忠,去归蜀帝,亦被蜀帝杀了。孙权心怯,遂聚文武商议。步騭奏曰:“蜀主所恨者,乃吕蒙、潘璋、马忠、糜芳、傅士仁也。今此数人已亡,独有范疆、张达二人,现在东吴。何不擒此二人,并张飞首级,遣使送还?交于荆州,送还夫人,上表求和,再会前情,共图灭魏,则蜀兵自退矣。”权从其言,绑缚范疆、张达,囚于槛车之内,令程秉为使,賷国书,望猇亭而来。
我们可以看到,孙权有心求和,愿意交还荆州和一干人等。应该说,孙权此时求和是有诚意的。
孙权眼见吴蜀两国都损兵折将,开始感到不寒而栗,意识到了两国继续打下去就凶险万分了,甚至是两败俱伤、玉石俱焚。孙权也为杀了关羽而后悔莫及。所以,孙权所提的议和的条件就基本上一步到位,把所有能给刘备的都还给刘备。
通过孙权不愿意和刘备同归于尽的态度上看,孙权当时杀死关羽不是他的初衷,而是处于某种压力之下,不得已的选择。这样就比较符合逻辑了。否则,以孙权的远见卓识,不可能不知道杀了关羽的严重后果。
那么,孙权承受不了什么压力,杀了关羽?应该是江东众文武。众文武都纷纷请求杀了关羽,孙权怕冷了众人的心,才一时冲动,杀了关羽。江东众文武,尤其是吕蒙、甘宁等,对关羽是咬牙切齿的痛恨,甚至很不能把关羽生吞活剥了。
江东众文武为什么如此痛恨关羽呢?
第一、关羽过于藐视江东众文武。
关羽第一次去东吴,就不把江东众文武放在眼里,一人一骑就敢保护刘备但东吴赴宴。关羽大刺啦啦地往刘备身后那么一站,周瑜还真的没敢下手。明睁眼漏地看着刘备酒足饭饱了扬长而去。江东众文武心里那个气啊:你不就是斩了颜良诛个文丑吗?有啥了不起的?关羽昂首阔步、眼高于顶的形象造型深深地刺痛了江东众文武的心。
第二、关羽对江东众文武侮辱之大,莫此为甚。
关羽无论是公开场合,还是私下接触江东文武官员,开口闭口就是“江东鼠辈”。关羽的口无遮拦,使得仇恨的种子在江东众人心中默默发芽生根并且茁壮成长,日益茂盛。
第三、关羽单刀赴会,更是把他对江东众文武的鄙视之意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鲁肃被众将胁迫,不得不邀请关羽赴宴。其实鲁肃内心深处多么希望关羽不要来。关羽,你低一下头不行吗?认一次输不行吗?
关羽绝不可能认输,他气势如虹,坚决要压倒江东众文武。俗话说得好
:“宁肯熊倒人,也不龙倒人。”就是说,宁可以低姿态让人放松警惕而战胜别人;也不能锋芒毕露,打压得别人不敢出声,这样,别人的内心深处是十分不服气的,总有一天爆发出来,后果不堪设想。根据作用力原理:
你给别人施加的压力有多大,你遭受到的反弹力就有多大。关羽就不明白这些个道理。所以,不杀关羽,孙权就会众叛亲离;不杀关羽,孙权就难以服众;不杀关羽,东吴众文武就不能团结一致……
怀着侥幸心理杀了关羽,东吴遭到了刘备的疯狂报复。孙权只好为了修复两家的关羽系,而尽最大的努力。
那么刘备是什么态度啊?我们继续看《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
马良奏曰:“仇人尽戮,其恨可雪矣。吴大夫程秉到此,欲还荆州,送回夫人,永结盟好,共图灭魏,伏侯圣旨。”先主怒曰:“朕切齿仇人,乃孙权也。今若与之联合,是负二弟当日之盟矣。今先灭吴,后灭魏。”便欲斩来使,以绝吴情。多官苦告方免。程秉抱头鼠窜,回奏吴主曰:“蜀不从讲合,誓欲先灭东吴,后灭曹魏。众臣苦谏不听,如之奈何?”权大惊,举止失措。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刘备以外,人人都想讲和。多官苦告方免。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大家都不想打下去了,只有刘备是不灭孙权,誓不罢休。
那么,刘备为什么不答应孙权讲和呢?主要原因就是:刘备被一连串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可以一鼓作气灭了东吴,彻底解除北伐的后顾之忧。
东吴首鼠两端,经常出尔反尔,要统一中原,迟早要解决东吴这个隐患。但是,刘备此时还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刘备伐吴,早期仗打得比较顺利,主要是靠士气高涨,大家同仇敌忾。但是一旦和东吴相持不下,广大将士们旷日持久地呆在炎热地带,就有些水土不服而战斗力大大下降。另外,相持下去,军用物资和粮食消耗巨大,就成了两国综合国力的比拼。论综合国力,当时毫无疑问,蜀汉是不如东吴的。蜀汉刚好打完汉中之战,消耗巨大;另外关羽的襄樊之战的失败,更是给蜀汉造成了难以评估的巨大损失。而江东富庶甲于天下,襄樊之战,又斩获颇丰。无论是从财力还是从人口上看,蜀汉都远远不如东吴。
刘备带领士兵,深入吴境,后勤保障也有很大的困难。因此,长期相持,蜀军就会越来越不利。一连串的战术胜利,使得刘备得意忘形。他那颗浮躁的心,再也难以平和下来了,失败悄然无声地向刘备步步靠近。
在孙权提出交还荆州、孙夫人、杀害关羽、张飞的有关人等。刘备就应该见好就收,接受孙权的求和。这样,刘备收回了荆州,又一定在程度上地替关羽和张飞报了仇,可以算得上是大获全胜了。这也是东吴能答应的最大限度了,难不成你要人家东吴杀了孙权?这不是荒诞不经的痴心妄想吗?
“利过则为败”。不知道刘备是否明白这个道理。
从战略上彻底消灭东吴,显然实机并不成熟。从战术上打败东吴、打服东吴、打怕东吴,就是最大的胜利。刘备急于求成,发生了误判,结果使得蜀汉元气大伤,统一中原的梦想也成了泡影。
75万蜀军伐吴,孙权提出归还荆州以求和,刘备为何不答应呢?
刘备倾全蜀之兵伐吴,名为二弟关羽报仇,实则意图一举击灭东吴,然后合蜀吴之力北上灭魏,从此天下再度归汉,完成统一大业。基于攻灭东吴的设想,刘备自然不会同意孙权的归还荆州求和方案。不得不说刘备深具帝王之心,他伐吴之举可谓一举三得,既得到了美名,又得到了功业,还可以制衡丞相大权独揽。因此伐吴之战,刘备一意孤行,谁的劝告都不起作用,他还不带诸葛亮同行伐吴,就是想一战成名。
孙权提出归还荆州以求和,刘备认为是缓兵之计,当时刘备势入破竹,一路东吴大军望风而逃,或者望旗而降。当此之时荆州似乎已经唾手可得,孙权提出归还荆州以求和,明显诚意不足。孙权如果提出称臣纳地,那么刘备或许可以答应孙权,然后先诛杀吕蒙、陆逊为关羽报仇;最后再一步一步削弱孙权 的权力,最终诛杀孙权为关羽报仇,同时铲除东吴复国的念想。事实上孙权归还荆州求和确实为缓兵之计,东吴同时也在准备水陆大军抵御蜀汉军队。
刘备还是自视甚高,战争过程中他打听到东吴的大将是陆逊,他说一句话: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在刘备看来他南征北战数十年,大大小小近百战,尽管败多胜少,但是刘备还是认为他用兵老到,兵法韬略惊人。他想学习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那样指挥千军万马,平定天下各路诸侯。也正是因为刘备的心高气傲,导致他轻视了对手,最终被陆逊打得大败!
刘备如果不那么贪心,在诛杀了杀害关羽的将领后,完全可以先收回荆州,再养精蓄锐,让诸葛亮来领兵伐吴,那么他的一世英名必然不会受损。刘备就是失败太久了,太想早点完成统一大业,建功立业了。刘备也不想想秦国名君名将名臣代代皆有,统一天下依然用了六代人的时间,他刘备才能不及秦国历代先君,蜀汉综合国力也弱于魏国、吴国,再想续写汉光武帝的传奇,实在是太难了。
75万蜀军伐吴,孙权提出归还荆州以求和,刘备为何不答应呢?
75万蜀军伐吴,孙权提出归还荆州以求和,为啥刘备不答应呢?
从三国演义描述看,确实刘备军力强盛,气势磅礴。但是文艺作品,有历史上惯用的夸大,号称等成份,从刘备传,陆逊传看,并没有刘备兵力具体多少的记载,但陆逊对抗的吴军五万是明确的。以蜀国仅有益州,汉中地盘的情况分析,应该有七八万人马,加上沙摩轲,杜路,刘宁支援的兵马,至多八九万。对孙权提出归还荆州求和,刘备为啥不答应,只能根据当时情况推断,因为究竟为啥,只有刘备知道。
第一,怀疑孙权求和诚意和自己当初的选择。就在六年前的建安二十年(215)孙权乘刘备在益州无法分身,派吕蒙带兵两万,夺取了荆州的长沙等三郡,刘备也很恼火,曾经带兵五万返回荆州,并令关羽带兵三万进入益
阳。但由于曹操窥视益州,刘备压力山大,只好与孙权订立协议,按地理位置双方各分三郡,东边归吴,西边归蜀。可仅仅四年,孙权又让吕蒙偷袭荆州,是可忍孰不可忍。第二,丧失理智的报仇雪恨。孙权不仅夺走荆州,还杀了关羽。人死不能复生,关羽是结义兄弟,
刘备如今成皇帝,而关羽却死于非命。加上张飞当面哭诉,发兵以后,杀害张飞的凶手又投东吴,刘备当时怒火中烧,这种情况下,头脑不太清醒,恍惚间反思当初订立协议,觉得纸上谈兵没用,还是军事手段算数。第三,虚幻的正统优越感。刘备刚刚宣布登基称帝,群臣拥戴朝贺,举行祭祀刘邦大典,刘备觉得自己堂堂大汉皇帝,孙权小儿没有资格和老子谈判,伐吴才能体现正义,惩恶扬善,加上蛮王沙摩轲等捧场,刘备头脑发热,乘着气势正盛,一口回绝求和请求,待冷静下来,一切都晚了。
以上三条是主要原因,另外,刘备闭目塞听,错误判断形势。比如,自行登基称帝的理由,是汉献帝被害,开始可能是信息传递有误,但随时间推移,汉献帝的真实消息,应该已经清楚,刘备对政治形势应有清醒认识,不应继续装糊涂;还有对重大警示信号置若罔闻,比如,张飞遇害就是严重警报,因为本来刘备经众人劝诫,已经有所松动,张飞一番话,又激起刘备愤怒。按说刘备此时应深刻思考,慎重对待,而刘备仍然坚持错误,拒绝检讨,终于酿成不可挽回的恶果。(6:09)
75万蜀军伐吴,孙权提出归还荆州以求和,刘备为何不答应呢?
75万蜀军伐吴只是小说之言,公元221年七月,刘备御驾亲征兵伐孙吴,时总兵力也不过6万左右罢了。不过孙权闻刘备伐吴,主动向刘备请和倒是确有其事,据《三国志》记载:
“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
那么刘备为何坚决不答应呢?孙权又为何拉下颜面,主动向刘备求和呢?
伐吴是刘备的战略方针刘备伐吴一直以来不被世人看好,认为这是迈出了极其错误的一步,其实这多少还是有点以“成败论英雄”的成分在其中。刘备也是一代雄主,迈出伐吴这一步绝非意气用事,那么是什么坚定了刘备伐吴的决心呢?这个我们有必要探讨一番。
时刘备伐吴所打出的旗号是为关羽报仇(“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当然我们知道其目的是要夺回荆州失地,因为孙权提出求和但并没说归还荆州三郡,那么有没有可能达成这个想法呢?就当时形势而言,确实是有的。为什么呢?
其一:东吴对原属于蜀汉的荆州三郡掌控尚不牢固。公元220年初,关羽兵败被杀,孙吴占据了原属于蜀汉的荆州三郡(南郡,零陵郡,武陵郡),自此蜀汉政权彻底退出荆州。然时不过两年,孙吴一方对荆州三郡的掌控显然还没达到稳定阶段。
其二:刘备称帝。公元219年,刘备于汉中击败曹操,彻底拿下了益州之地。经过一年多的休养生息,益州境内还是得到了不错的发展,所以刘备于公元221年正式称帝。以帝王之名御驾亲征,必定士气大增,这也是刘备伐吴的一个巨大优势,事实证明,刘备前期也确实是势如破竹,一直深入吴境两三百余里才于猇亭进入相持阶段。
所以刘备是有望夺回失地的,这是他坚持伐吴的原因之一,那么还有什么原因呢?
第一:北伐曹魏无望,伐魏则兵打关中,首先打关中就不容易,即使费尽千辛万苦拿下关中也是得不偿失,因为经过连年的战乱,关中早已不是秦汉时期的沃野千里,物阜民丰之地了。退一步讲,就当时情形而言,刘备如若不东出,所做的无非是休养生息,闭关自守,显然刘备不甘如此!
第二:刘备料定伐吴,曹魏不会干预。时孙权虽向曹丕称臣,但这种假象谁都懂,孙刘反目是曹丕最想看到的,所以曹魏是绝对不会派兵在关中向益州进兵对刘备进行牵制的,曹魏的选择必然是坐山观虎斗,后来事实也确实如此。
综上因素,所以刘备坚定了伐吴之心。
生子当如孙仲谋其实孙权不仅战前向刘备求和,就是在战胜刘备后,依然主动向刘备提出了求和的请求。据《三国志 》记载:
“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
时刘备败退白帝城,可谓是大势已去,理论上主动请和的当是刘备,不过恰恰相反,主动求和的人还是孙权。
这也是孙权的个人魅力所在,非常具有“大局观念”。三足鼎立,魏强而蜀弱,孙吴在中间。曹魏正对南方虎视眈眈,吴蜀两国非合力不能抗曹。所以孙权不希望和刘备发生正面的大冲突,因为一但大冲突爆发这种鼎力的平衡就很可能会被打破,所以夷陵之战前孙权就不想开战,也许刘备不在乎曹魏坐山观虎斗,但孙权非常在乎,毕竟开战会对国内造成巨大损耗。
所以战后,孙权唯恐这种平衡会被打破,所以又连忙遣使向刘备求和,而刘备经夷陵一败,也不敢再做他想了!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75万蜀军伐吴,孙权提出归还荆州以求和,刘备为何不答应呢?
关羽失荆州之后,刘备为了报仇兴起的七十五大军可把孙权给吓晕了,派诸葛瑾去蜀汉和解。
诸葛瑾把荆州事件的责任全推给了吕蒙,现在吕蒙已死,孙权可以送回孙夫人,把糜芳等四人献给刘备,再归还荆州全境,以求同盟。
刘备明面上要的是为关羽,张飞报仇,实际上要的是整个南方刘备不止一次表明:东征孙权的目的就是为关羽,张飞报仇,再报孙权夺地之恨。
可是孙权已经打算归还荆州全境,害了关羽的糜兰,傅士仁,杀了张飞的范疆,张达,也要全部绑了交给刘备处置。夺取荆州,挑起一切事端的吕蒙也早就死了,再加上送回孙夫人的决定,孙权算是仁至义尽,把该给的都给了,可刘备还是不肯罢休,执意要进攻东吴。为什么?就是因为刘备明着是要报仇,实际上是要灭掉孙氏一家,攻占江东,和北方曹魏抗衡。在刘备东征之前,汉室已经被曹魏所取代了,刘备知道,现在和北方已经是处于势如水火的局面。以前献帝还在的时候,自己还能算是朝廷的臣民,是皇帝的叔叔,可现在曹魏一来,双方除了互相吞并之外就再也没有联系了。可刘备知道,自己仅凭益州一地,绝不能和曹魏对着干,所以柿子还是挑软的捏。万一北方和益州开战,以他对孙权的了解,背后被插一刀的可能性极高,所以他要先拿下整个江东,和北方形成“南北朝”对立的局面。
当然这个原因刘备没明说,只在和赵云以及诸葛瑾的对话中,一时情急说了出来。赵云劝阻刘备东征的时候,刘备是“啖其肉而灭其族,方雪朕恨!”而在诸葛瑾前来和解的时候,刘备也是情急之下,说出了“欲朕罢兵,除死方休!”
这就是明摆着了一定要杀掉孙权,灭孙氏一族方能罢休,而灭了孙权之后呢?谁来负责收拾江东的局面?刘备没说,也不用明说,孙权一死,江东大乱,刘备大军在侧,而且还兼是孙权的妹夫,江东该由谁来主持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评论!!!文章来源/那只胖狐狸75万蜀军伐吴,孙权提出归还荆州以求和,刘备为何不答应呢?
这是作者吹的,故意要捧刘备说他重情重义,然后只能这么一路逻辑下去。实际上整个历史上孙权只是想要跟刘备和谈停战,但是并没提任何荆州的事,因为荆州本来就是东吴借给刘备的,主权是东吴的,正是因为东吴屡次讨厌不还孙权才会派兵强夺的,怎么可能再让出去。
其次是荆州地区对于孙权来说太重要了。周瑜曾说,只要东吴能够占领荆州,那么就有实力对抗曹操了。早在关羽还活着的时候孙权就曾说过,只要能够讨还荆州,哪怕是他亲爹也得让路,怎么可能再去还给刘备。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刘备的实力还不足以威慑到孙权。夷陵之战以前,刘备也不具备比孙权更强的军事实力。当时孙权的总兵力大约是13万人左右,还有大约10万左右的预备役部队;而同期的刘备军队大约是11万6千人,预备役部队4万人左右。单单从军事实力上刘备就没法胜过孙权。
再来是兵种与地利问题。当时的长江直接将荆州南北隔开来。刘备在关羽军团全军覆没以后丧失了所有水师部队跟战船,而吴军恰恰是水中霸主。这使得孙权就算在江北打败仗那么退守长江以南也是自保有余的,这就是已经提前立于不败之地了。因此,孙权只是不想跟刘备打仗并不是怕了刘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