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廖化的实力真的不行吗?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似乎充满了对廖化的歧视。意思好像就是:只要稍微有一个有本事的人,就轮不到廖化来担任蜀军的先锋官了。用廖化做先锋,实在是无人可用了,也算是矬子里边挑将军了。
事实证明,廖化的能力绝对非同一般。既然这句话谚语来自民间,我们就以《三国演义》来展现一下廖化的人生历程。
廖化开始是黄巾起义军的余党,后来投奔了关羽,就一直担任关羽帐下的主薄。关羽北伐发动襄樊,廖化崭露头角;再到诸葛亮北伐,一直到姜维北伐,他多次担任北伐先锋,在当时具备了不可或缺的主角光环。我们来盘点一下廖化的先锋生涯。
第一、廖化首次担任先锋就锋芒毕露。他尽职尽责,毫无疑问是一位合格的先锋官。
廖化第一次担任先锋,就是一场重大战役的先锋官。那就是关羽发动的对三国局势影响深远的襄樊之战。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玄德进位汉中王、云长攻拔襄阳郡》中关羽的人事安排:
云长便令廖化做先锋,关平为副将,自领中军,马良、伊籍为参军,一同征进。
关羽北伐战争,廖化实际上就是二把手。关平只是副将身份。作为关羽集团的二把手,可见廖化的能力是深得关羽认可的。人人皆知,关羽最大的个性是狂傲,所以能够被关羽认可的人绝对不是一个平平庸庸的人。
大战的结果证明,廖化是非常合格的先锋官。廖化和关平以诈降引诱曹仁追出襄阳城四十里,曹仁中了埋伏急退,部将翟元和夏侯存被一战斩杀。最后,杀得曹仁弃了襄阳逃走。关羽一鼓作气攻取了襄阳,其中廖化功不可没。
襄樊之战后期,曹操联合孙权,孙权几乎以举国之力参战,关羽兵败如山倒,廖化和关平苦苦死战,保关公退守麦城。
后来,又是廖化在关平的掩护下突围而出,孤军奋战杀出包围圈,到上庸向刘封和孟达求救。
通过这一次又一次的战斗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廖化的武力值也绝非平庸之辈可比。廖化第一次担任先锋官,他参加战役虽然失败了,但主要责任不在于他。他完全做到了一个先锋官应该做到的。
第二、廖化再次担任先锋官,是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他担任先锋官。
孔明自提大军,以关兴、廖化为先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老将赵云主动请缨担任先锋官的;第二次北伐是王平和魏延担任先锋官的;第三次北伐是关兴、王平担任先锋官的。当时,姜维、魏延、王平、陈式、张嶷、张翼、关兴等大将尚在。所以,何来蜀中无大将一说?
我们通过诸葛亮的人事安排,可以看到:诸葛亮有意栽培廖化和关兴,才安排他们做了先锋官。当时,老将赵云已经去世;王平和魏延已经茁壮成长;再培养几个年轻有为的将才是诸葛亮的良苦用心。而不是因为蜀中无大将,廖化才作了先锋。
这一次,诸葛亮大败曹真,廖化斩杀了曹真的副将秦良,是蜀军斩杀的唯一一个魏将。
第三、廖化第三次担任先锋是给姜维做的先锋官。
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一百九回《困司马汉将奇谋、废曹芳魏家果报》:
蜀汉延熙十六年秋,将军姜维起兵二十万,令廖化、张翼为左右先锋,夏侯霸为参谋,张嶷为运粮使,大兵出阳平关伐魏。
这一次,蜀军把司马昭围困在铁龙山,差点全歼魏军。廖化和张翼大显身手,杀得魏军鬼哭狼嚎,阵势大乱。姜维在混战中刺死曹魏大将徐晃之子先锋徐质。
我们从姜维的人事安排来看,也是因为姜维对廖化的军事才能的认可,才派他担任先锋官的。
姜维最后一次北伐,有意让廖化担任先锋,但是由于廖化反对他继续北伐而改派夏侯霸为先锋。从此以后,廖化退居二线防守汉中。
关羽、诸葛亮、姜维是蜀汉的三大统帅级别的优秀将领。他们三人都先后任用廖化做先锋官。廖化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大家都知道,先锋官是重大战役的先遣部队,他们需要做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责任之重无与伦比,是一支部队中仅次于统帅的重要岗位。廖化反复担任先锋的实践,也证明了廖化是一个不辱使命的合格先锋官。
像曹操出征经常担任先锋的往往就是许褚、夏侯惇、徐晃、张辽、这几位大名鼎鼎的猛人。刘备出征,担任先锋的往往都是五虎上将或者是魏延等人。
庞德也是因为作为先锋被擒杀,关羽得以威震华夏的。所以,廖化经常被委以重任担任先锋是因为他是一名合格的将才,而不是蜀中无大将的缘故。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如诸葛亮临终遗言:
马岱、王平、廖化、张翼、张嶷等,皆忠义之士,久经战阵,多负勤劳,堪可委用。由此可见,廖化是一位可以负重致远的忠臣良将,而不是碌碌无为、滥竽充数的庸才。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廖化的实力真的不行吗?
廖化能力还是不错的,好歹他也击败过郭淮,所以他的水平最差也可以和郭淮相当。
廖化在正史上可不像《三国演义》说的那样是黄巾军余孽,而是荆州的大族出身,开始在关羽手下的主簿出身,荆州失陷后,廖化也被迫暂时栖身东吴,不过他后来诈死,骗过了所有的人,然后带着自己老母跑回了蜀汉。路上正好遇到要伐吴的刘备,刘备很高兴,封他为宜都太守。从这事看,廖化不仅忠心,而且智勇双全,加上他又是荆州人士,此后在蜀汉也是官运亨通,一直做到了“右车骑将军,假节,并州刺史”,还封了一个中乡侯。
当然廖化也是有实际战绩来支持的,根据《魏书》记载,魏国名将郭淮都在他手下吃过亏:
(延熙元年)九月,蜀阴平太守廖惇反,攻守善羌侯宕蕈营。雍州刺史郭淮遣广魏太守王赟、南安太守游奕将兵讨惇。淮上书:"赟、奕等分兵夹山东西,围落贼表,破在旦夕。"帝曰:"兵势恶离。"促诏淮敕奕诸别营非要处者,还令据便地。诏敕未到,奕军为惇所破;赟为流矢所中死。廖惇就是廖化,他去攻击守善羌侯宕蕈营,郭淮命广魏太守王赟、南安太守游奕来救援,分兵夹攻廖化,还信心满满上书说“破在旦夕”。倒是曹叡发现问题,认为兵分两路容易被对方各个击破。结果真的如曹叡所料想的那样,廖化先击败游奕,再回头攻击王赟,王赟中流矢而死,郭淮吃了一个大亏。郭淮在魏国晚期也是一员名将,特别是在雍州任上多次平定胡乱,也没少和蜀汉作战,应该说战绩还不错。能让郭淮吃亏,廖化这个表现也是非常可以了。
另外在魏国灭蜀之战时,廖化率军去支援在沓中的姜维,经过阴平时遇到雍州刺史诸葛绪的3万大军,廖化不过几千人,却成功的在阴平阻击了魏军,使得姜维免受两面夹击,可见其能力还是很不错的。
所以综合来看,廖化还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大将,用“廖化做先锋”来说蜀汉没人才可有点对不起廖化。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廖化的实力真的不行吗?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两句是两军对垒时,曹军讥笑蜀军之语,意思是蜀汉难道没人了吗,居然派出须发花白的廖化当先锋。
廖化能力究竟如何呢?
《三国演义》记载,廖化最早是黄巾军出身,后来黄巾军被打败之后,就落草为寇,成了山大王,干起了打家劫舍劫富济贫的勾当。和一帮弟兄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好不快活!
这天,二当家杜远从山下抢来了两个小娘子,这两个小娘子长的貌美如花,身材匀称,穿着十分讲究,一看就不是寻常人家。
杜远好久没见女人了,一见到她们,眼睛直冒绿光,他准备和大当家的一人选一个当压寨夫人。但当杜远把两位娘子带给廖化看时,廖化大为惊讶,瞧这衣着打扮,绝非寻常女子。细细盘问,方知是刘皇叔的夫人。
廖化不敢怠慢,他只是土匪,不敢惹正规军啊,他早就听说刘备乃仁义之主,有意归顺于他。于是就让杜远放了二位夫人,哪知道杜远色胆包天,愣是不放,廖化一气之下,一刀砍了杜远。
廖化把两位夫人护送山下时,恰好碰到了关羽,当即磕头,表达归顺意愿。可是,此时关羽千里走单骑,正在找大哥呢,也不想与贼寇为伍,说了句客套话,就离开了。
一晃过去了几年。刘备这时候已经打下了荆州,正准备向西开拓疆域时,廖化过来投奔了。此时正当用人之时,恰好廖化与关羽有过接触,于是刘备就让廖化跟着关羽守荆州了。
后来关羽攻打襄阳时,傅士仁、糜芳晚上喝酒,不小心失火烧了军粮,关羽一气之下,就撤了两人的先锋官,令廖化为先锋。
就这样,廖化当上了先锋官。不过,他这先锋还没怎么发挥,关羽就大意失掉了荆州,被围困在麦城。廖化主动请缨,孤身前往上庸求救于刘封和孟达。
廖化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到了上庸,哪知道刘封和孟达出于私心,就是不肯发兵救关羽。廖化急了,一把鼻涕一把泪地离开了,去哪搬救兵呢?
这时候,他想到了刘备,好吧,来个说走就走的千里走单骑吧!
廖化风餐露宿,一路疾驰,过了半个多月,终于到了成都,见到刘备后,扑通一声跪倒,哭着细说了经过。刘备感动不已。
正好,刘备正筹备打东吴呢,于是就让廖化跟着去了,不过因为廖化实力一般,刘备没让他干先锋,而是让黄忠为先锋,张苞关兴为副将,廖化只能算个替补。
这一场仗,败得很惨,刘备家底都输没了。黄忠死了,马良死了,后起之秀张南、冯习、沙摩柯战死,杜路、刘宁等投降,不久刘备病死。
进入刘禅时代后,廖化已经是五十多岁的老将了,前期猛将战死的战死,病死的病死,而年轻后辈经验又不足,廖化又成为了先锋。
诸葛亮四次北伐,廖化作先锋,一刀斩了曹魏大将秦良;第六次北伐,廖化还是先锋,这次差一点擒获司马懿,后来抢了司马懿头盔,获得头功。
诸葛亮死后,廖化又随姜维北伐,这时候已是七十多岁了,期间还斩了先锋大将郑伦。
刘禅投降后,廖化随刘禅迁往洛阳途中病亡。
廖化是唯一一个见证蜀汉诞生,直至灭亡的人。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廖化的实力真的不行吗?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我们知道廖化大多是通过这句俗语了解到廖化这个人,意思是说:蜀汉没有大将,廖化就作为先锋出战。
这句话出自清朝末年一本反对迷信的书《扫迷帚》中,“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并不是贬低廖化的能力,而是特指蜀汉的人才青黄不接。
廖化可以算是一部蜀汉的活历史,从他在史书中最早出现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开始,一直到蜀汉的灭亡,廖化都存在,并见证了蜀汉的由盛转衰,直到灭亡的全过程。
廖化是蜀汉中后期重要的将领,廖化的一生可用三句话形容:
忠烈如关羽、孝顺比徐庶、智谋似王平。
一、忠烈如关羽
廖化出身沔南豪族,今湖北襄阳人,以文官的身份在关羽手下作主薄,主薄是掌管文书的佐吏,可见廖化颇有文字功底,公元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由于孙权偷袭南郡,导致关羽被杀,蜀汉大批荆州官员投降东吴,有主动投降的,有被动投降,而廖化就属于被动投降的。
廖化虽然投降了东吴,却无时无刻不思念蜀汉,廖化通过装死的方式,骗过了东吴,然后带着老母向蜀汉的方向逃去,廖化从220年开始逃亡,直到222年才在秭归遇到了亲征伐吴的刘备,从南郡到秭归只有200公里,廖化走了2年,天知道这一路廖化遇到多少艰险、多少困难,可廖化一心向蜀的忠心却丝毫不用怀疑,其忠烈程度如同关羽一般。
当亲征东吴的刘备遇到了一路西逃的廖化,刘备对于廖化的忠烈非常感动,当即任命廖化为宜都郡太守,随同刘备一起东征。
二、孝顺比徐庶
廖化西逃可是带着自已的老母亲一起逃的,从逃亡角度来看,自已一个人逃亡显然比带着一个老人一起逃亡要容易的多,廖化不愿意舍弃自已的母亲,如果徐庶不愿意舍弃自已的母亲而投靠曹操一样,是孝顺,可见廖化是个大孝子。
从南郡到秭归只有200公里,而廖化带着老母亲一起走了2年,这其中的艰辛困苦恐怕只有他们母子自已知道吧,廖化对老母的不离不弃,更加显示他的孝顺,两汉以孝治国,廖化这种孝顺,在和平时期分分种会被举为孝廉的。
三、智谋似王平
刘备夷陵战败后,廖化是少数几个随刘备全身而退的将领之一,之后廖化升任丞相参军,历任广武都督,阴平郡太守。《三国志》中对于廖化没有单独的传记,只是附在宗预传记之后,陈寿评价廖化有四个字:以果烈称。意思是廖化以果敢则烈著称,而廖化之所以果敢刚烈,在史书中则记载了一项廖化单独领兵击败魏国两支军队的记录。
魏国魏郡太守王赟、南安郡太守游奕两支军队夹击阴平郡太守廖化的军队,但被廖化抓住机会,反而打败两支魏军,王赟身亡,游奕战败,廖化得胜,虽然具体的过程已不见记载,但对于与自已同级的两位太守,一败一亡,廖化肯定是智取,而不是硬拼,这一战对于廖化的能力显然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在之后,廖化也多次随姜维北伐,并且廖化还极力反对姜维的北伐,无奈蜀汉势单力薄,北伐并无更大建树。
到了蜀汉晚期,廖化升任右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成为大将军姜维之下,与左车骑将军张翼并列的蜀汉大将,地位高于镇军大将军宗预,魏国伐蜀时,廖化与张翼等率军支援姜维,刘禅投降后,廖化与宗预在迁往洛阳的途中病逝,享年七十多岁。
廖化以文官从武,历经刘备时代、诸葛亮时代、蒋琬、费祎及刘禅主政时代,一直到蜀汉的灭亡,廖化都是亲身经历,廖化的能力在蜀汉中属于二流水平,仅次于关羽、姜维、魏延等一流武将,与王平、吴懿、张翼等处于同一水平。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廖化的实力真的不行吗?
感谢邀请。
来源于清朝的这句话误导了近代以来的中国人“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其实是清朝时期的文人读史书的一句感叹。但是其真实性究竟如何呢?其实真不是那么回事。
被捕之后诈死,千里走单骑回归蜀汉真实的廖化可不像《三国演义》里那样,廖化先是进入黄巾军,然后又落草为寇,又因为抢了刘备两位夫人发生矛盾而与同伴争执,最后杀死同伙,投降关羽大将军。
真实的廖化第一次出场已经是关羽的主簿了。他本身就是荆襄人氏,肯定是刘备关羽在荆州期间就投奔了刘备了的,但是最后被留下来跟着关羽镇守荆州。
关羽发动北伐,结果被东吴从后面偷袭。关羽派廖化带人去找刘封求援。结果刘封不出兵,于是廖化转身带着自己的人马去救援关羽,结果兵败被俘。
后来廖化诈死,然后趁夜带着老娘向西逃跑了。这一跑刚好在路上遇到了来讨伐东吴的刘备,刘备见到他也是大喜,立刻就给了个太守当,可见对廖化及其器重。
带兵出击,打败魏国两路太守人马廖化曾经奉命带兵攻打魏国,当时魏国镇守西北的还是郭淮,郭淮于是派遣广魏、南安两郡太守带兵出击。结果廖化在分析敌兵分散的特点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两路魏军太守一逃一死。
廖化更是曾经配合姜维迎接投降的羌族人马。他自己带兵在路上修筑土城一座,然后负责阻拦魏军,成功配合姜维将投靠的羌族迎接回来。
看人看事分析准确姜维的才能与魏国、晋国时期的邓艾、钟会最多相当。但是当时的姜维率领蜀国兵马对抗的是这两位优秀晋国统帅时便已经抵挡不住了。不过姜维显然想要继承诸葛亮北伐的遗志,继续北伐。于是廖化做出这样的评判:智谋没超过敌人,力量比敌人弱,但是用兵却不知道满足,这样的话怎么能坚持生存下去呢?
这其实不只是对于姜维统军北伐的判断,更像是对于蜀国命运的判断。一切都如廖化的判断一般,姜维北伐被邓艾轻易击败,蜀国最后也灭亡了。廖化则病死在被押送往晋国的路上,时年已经有八十岁了。
为什么会有蜀国无大将的话流传下来三国时期刚刚开始的时候,不论是蜀国,还是魏国,还是稍显瘦弱的吴国,都可谓名将云集。蜀国有五虎上将,魏国有五子良将,吴国也不甘落后,一个接着一个的名将闪耀历史天空。
但是随着形式的发展,老一辈武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三方曾经出现过一个阶段性和平时期。有的在搞改朝换代,有的在休养生息,有的在内部争斗。于是没有战争,便显现不出武将们的能力了。廖化,作为关羽曾经的跟班,肯定是难以望关羽的項背了。在后三国时期,却已经是担杠蜀国攻伐防守大任的主将了。这不就显得蜀国无将么?
所以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句话可不是白说的。比如老是给关张等当副将的王平,最后不也是后三国的一员名将么?然而王平与廖化的能力也就是伯仲间了,他们的级别也都一样,可见一斑。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廖化的实力真的不行吗?
廖代堪称忠勇,但他与一流名将的差距明显。
成为蜀中大将,确实反映了蜀军将才后继乏人的尴尬事实。
早期无功可述的廖化廖化本在关羽军中作主簿。
主簿,掌军中文书,算是个文职。不过,汉末三国时期,主簿出身的猛将不少,比如吕布,在丁原帐下时就是河内主簿。
随关羽作战时,廖化没有特别的功绩。
当然,正史中,关羽帐下的众将也大多没有记载详细功绩。演义中,关平能跟徐晃庞德单挑不相上下,这个事情是虚构的;而擒拿庞德的周仓,整个人物都是虚构的···
关羽兵败后,廖化假意归顺了孙权。随后,通过诈死,使东吴放松警惕,然后带着老母亲溜了出来,西归刘备。
能通过诈死逃出,说明孙权集团当时对廖化并没有非常重视,不认为他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当时,刘备正在东征,正好在秭归遇到了廖化,遂以其为宜都太守,随后,又以廖化为别督,参与后续的夷陵之战。
宜都太守是个很有面子的职务,此前张飞、孟达都担任过此职。不过,此时,该郡西半部,秭归有刘备坐镇,东半部,夷陵猇亭在东吴之手,因此,廖化这个宜都太守算是半个虚职。
而“别督”之职,反应出廖化当时的地位。
当时,刘备军中,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吴班、陈式统水军,与廖化同为别督的人物是辅匡、赵融、傅彤等人。
也就是说,此时,廖化的地位与傅彤相当,在冯习、张南、吴班、陈式之下,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先是南征后是五次北伐。
其间,魏延、吴懿曾在阳溪大破费曜、郭淮,远入羌中;陈式曾收复武都、阴平;王平曾力拒张郃;吴班、陈式、高翔曾与魏延一道在卤城大败司马懿;姜维也脱颖而出,成长为高级将领。
然而,廖化却显得默默无闻。只是在陈式收复阴平后,作了阴平郡太守。
可以说,在刘备、诸葛亮时期,廖化有千里归蜀的忠诚表现,但总体上无功可称,默默无闻。
中规中矩的表现,与一流名将差距明显廖化真正走上舞台中央,是在姜维北伐时期。
姜维北伐时,廖化的表现是中规中矩的。
238年,姜维与魏国的广魏郡太守王赟、南安郡太守游奕作战。
这两个对手不知兵,兵力分散,而南安郡太守游奕驻地又非险要。廖化趁机出击,大破魏军。
由此来看,廖化欺负一下连扎营地点都选不好地方的军事小白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248年,姜维北伐,西迎冶无戴等归附羌人,留廖化在成重山筑营为后路。
郭淮选择先攻廖化,以此逼姜维回援。
廖化抵御住了郭淮,配合姜维迎了冶无戴等人,但是,由于姜维担心廖化有失,不敢深入,仓促后退,战果打了折扣。
由此来看,廖化办事有板有眼,能够依险抗拒郭淮这样的将领,但始终不能让姜维完全放心。
249年,姜维留廖化在白水南岸,佯装主力,吸引邓艾,暗中自率军攻洮城。
结果,廖化佯装了个寂寞,被邓艾一眼识破,果断移军,粉碎了姜维的企图。
看来,廖化和邓艾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玩心眼完全玩不过对手。
263年,魏灭蜀之战。
廖化奉命率军前往沓中增援姜维。
廖化抵达阴平时,得知诸葛绪已攻向建威,遂停了下来,观察形势。
可是,停在阴平的廖化没有及时控制阴平桥头,结果导致其为诸葛绪所控制,姜维回汉中(后改为剑阁)之路被断绝。
如果不是姜维巧妙运动,将诸葛绪诱离阴平桥头,姜维大军甚至可能连剑阁都回不去了!
廖化曾任阴平太守多年,对阴平地势应当是十分熟悉的,却不能从全局出发,抢先控制关键的阴平桥头,这反应出他在大局观上的缺失。
综上而言,廖化中规中矩,与一流名将之间尚有不小差距。
蜀中后继乏人的表现廖化后来做到了右车骑将军,成为蜀汉高级将领。时人称:前有王平、句扶,后有廖化、张翼。
然而,这正反应了蜀汉将才的后继乏人。
廖化的职务,此前由张飞、吴懿担任,张飞的地位,大致与此前的王平相当。
然而,能力嘛···
张飞是无可争议的一流名将,其能力不让于同时期曹军名将,在宕渠之战曾将张郃打得几乎全军覆灭。
吴懿虽沾了出身好的光(将门之后,妹妹是刘备的皇后),但在蜀军中名望与魏延相当(见《三国志.马谡传》),也曾独立击败郭淮等人,并与魏延等人配合击败过司马懿。
王平则先在街亭之战中收集散卒,退军有制,使张郃不敢歼;后又在卤城之战中独自死守,击退张郃;最后在兴势之战中独当一面,粉碎魏军进攻。
可以说,张飞、吴懿、王平,或者本人就是一流名将,或者至少能和张郃这样的一流名将掰一掰手腕。
相比之下,廖化只能算是中规中矩,与这些“前任”有明显差距了。
“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虽是戏词,但确实真实反映了蜀中将才后继乏人的尴尬。
当初,法正劝刘备进取汉中时,曾表示:夏侯渊、张郃的将略,“不胜国之将帅”,现在去打,必然能取胜!
魏延受命守汉中时,曾豪言:曹操自己来,我挡住他;曹操派大将来,我灭了他!
彼时,刘备集团实力虽不及对手,但将帅都自信满满,自认为才智胜过对方将领。
到姜维、廖化时,情况变了。
廖化在反对姜维频繁北伐时,曾表示:“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自立?”
此时,就连廖化这样的高级将领都承认:蜀中将领的才智,已是“智不出敌”了。
这一切,正是蜀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表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