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兴张苞都在冲锋陷阵,为何唯独不见赵云的儿子?
的确是这样的,《三国演义》中关兴和张苞作为蜀汉第二代的年轻人中是出类拔萃的先锋人物。关兴和张苞两位战将虽然人生短暂,却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充分诠释了“虎父无犬子”的战场神话。
我们看一下蜀汉最突出的三位二代小将的辉煌战果:
先看看关平:
第一、跟随关公参加襄阳攻拔之战。斩杀曹将翟元。
当时,曹仁被打得不愿出战。而副将夏侯存和翟元却不服,坚决要求出战。
结果曹军一战即溃,曹兵纷纷豕突狼奔,关羽斩杀夏侯存,关平斩杀翟元。
第二、大战庞德三十回合不分胜负。
在关公被庞德暗算中箭之时,关平及时上前,救回关公。
第三、关公攻打樊城被曹仁的士兵毒箭射中,又是关平杀退曹仁,救回关公。
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
却说曹仁见关公落马,即引兵冲出城来,被关平一阵杀回,救关公回寨。
第四、大战徐晃的部将徐商和吕建。并抵挡徐晃。
第五、关羽被困麦城,廖化出城求救,遭到丁奉埋伏。关平奋力杀退丁奉,掩护廖化突围去上庸求救。
应该是,关平奋力杀退丁奉,掩护廖化突围求救,为关羽争取到了一线生机。遗憾的是,刘封被孟达蛊惑,没有出兵营救关羽。
关平最后和关羽一起死于东吴之手,为国捐躯。
再看看关兴:关兴的功劳不在关平之下。
第一、随刘备参加讨伐东吴的战争。斩杀了多名敌将。
第一次斩杀李异,救了张苞。又杀退了东吴大将孙桓。还生擒东吴副将谭雄。可谓斩获颇丰。
第二次,和张苞一起救出中箭的老将黄忠。
第三次,斩杀吴将周平,和大将潘璋。
第二、随诸葛亮参加第一次北伐,立功不小。
这一战,关兴和张苞救出被曹兵包围的赵云,并顺手牵羊地斩杀魏将董禧。
攻打天水郡,斩杀魏将杨龄。
第三、随诸葛亮大破羌兵,并斩杀羌兵元帅越吉。
第四、随诸葛亮参加第二次北伐。和廖化、吴班、吴懿等并肩作战,大破郭淮。
关兴一共斩杀六员敌将,并营救过黄忠和赵云两位老五虎上将。关兴属于一流高手。关兴英年早逝,病故于成都。
我们再看看张苞的战场表现:
第一、随刘备参加讨伐东吴的战争。斩将立功。
张苞在这次战争中斩杀吴将谢旌、夏恂、生擒吴将崔禹。
张苞和关兴一起救出受伤的老将黄忠。
亲手杀范疆和张达,替父报仇。
第二、随诸葛亮参加北伐战争,并斩将立功。
在凤鸣山和关兴一起救出被曹兵包围的赵云,并顺手牵羊斩杀魏将薛则。
第三、诸葛亮设空城计,张苞和关兴各带三千士兵埋伏,掩护诸葛亮撤退。
第四、参与夹攻曹魏大将郭淮、孙礼,大获全胜。
郭淮、孙礼二人弃马爬山而逃,张苞紧追不舍,结果马失前蹄,摔落深谷。张苞摔破了头骨,诸葛亮把他送到成都医治,不治身亡。
张苞和关兴两位小将的不幸身亡,令诸葛亮痛彻心扉。诸葛亮在两次得知他们的死讯后,两次吐血晕倒在地。
赵云在年轻的时候,智勇遥凌、一马当先;老年时发扬蹈厉、老当益壮。那么,他的儿子不可能是一事无成的。
赵云的儿子赵统和赵广在《三国演义》中只是略有提及,所做的事情好像只有一鳞半爪。他们只是在赵云去世的时候,到诸葛亮的大帐中报丧,又去成都宫里向后主刘禅报丧。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讨魏国武侯再上表、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二子入见,拜哭曰:“某父昨夜三更病重而死。”孔明跣足而哭曰:“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去吾一臂也!”众将无不挥泪。孔明令二子入成都面君报丧。后主闻云死,放声大哭曰:“朕昔年幼,非子龙则死于乱军之中矣!”却说后主思念赵云昔日之功,祭葬甚厚。封统为虎贲中郎,赵广为牙门将,就领守坟。
从以上描述,我们可以看出:赵统和赵广是随父出征,也在诸葛亮的军中的。只是由于赵云的存在,他的两个儿子就没有浓彩重墨地描写。他们肯定也立有战功,只是功劳可能不是很大。
赵统和赵广离开汉中军营,去成都向刘禅报丧,被刘禅留在成都为赵云守丧。这个时候,他们二人暂时就离开了军营。
这也是后主刘禅同学的考虑周全之处。赵云刚刚去世,两个儿子留在前线,一旦战死沙场,赵云的血脉就后继无人了。所以,刘禅封赵统为虎贲中郎负责皇宫的禁卫工作,同时又可以为赵云守坟。赵广为牙门将,后来跟随姜维出征,战死沙场。
所以说,子承父业,蜀汉二代的年轻人,为了实现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一代领导人未竟的理想,也都是争先恐后、奋勇直前有进无退的。只不过,《三国演义》毕竟受篇幅限制,不可能一一详尽描写。尤其是后《三国演义》,很多人的事迹往往都是以流水账的形式一带而过的。这完全符合正常情况。我们用不着为此大伤脑筋。
关兴张苞都在冲锋陷阵,为何唯独不见赵云的儿子?
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都是“五虎上将”,曾为蜀汉的建立驰骋沙场,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演义中,关羽和张飞的儿子们也曾冲锋陷阵,如关平随关羽征战沙场、关兴和张苞是蜀军新生代的精英,为何没有赵云子孙身影?下面依据演义和相关史料,分析如下。
首先,依据演义中相关内容推断,赵云晚婚晚育,儿子年龄太小。演义中,公元209年,赵云取桂阳时还未结婚,即使第二年娶妻生子,到234年诸葛亮去世时,他的两个儿子也不过20多点,至少比关兴、张苞小10岁左右。在诸葛亮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战役中,赵云的儿子赵广、赵统尚未成年,自然不会上阵杀敌了。赵云去世时,他的儿子赵广、赵统向诸葛亮来报信。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正饮酒间,忽报镇南将军赵云长子赵统、次子赵广,来见丞相。孔明大惊,掷杯于地曰:“子龙休矣!”二子入见,拜哭曰:“某父昨夜三更病重而死。其次,依据古代每户出一丁服兵役原则,赵云正在服兵役,那么他的两个儿子就不需要上战场了。古代按户为单位,一般每户抽一丁当兵,剩下的劳动力要保证农耕劳作。如果这一户有多个男劳动力,他们都去当兵,那谁来种地。如果没人种地,耕地荒废,就无法保证粮食收入。
没有充足的粮食,无法保证后勤,前线打战缺粮,很可能会失败。其实,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耕地和打战一样重要。如战国时期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制定的国策为“耕战”,即耕种和打战一样重要。如果一个农民能增产,多交公粮,一样可以封侯。
关羽和张飞早已逝去,轮上关兴和张苞顶大梁,不得不出现在战场上。关羽和张飞是蜀汉皇帝刘备的结义兄弟,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虎父无犬子”,他们的儿子、孙子也是沙场大将。罗贯中为迎合读者口味,在第一代“蜀汉五虎上将”逝去后,重点描述了第二代“小五虎上将”。因此,关兴和张苞在演义中屡立战功。
最后,依据《三国志》,赵云之子并不比关羽和张飞的子孙差。
汉寿亭侯关羽子孙表现:
关羽长子关平(演义中为义子)一直跟随关羽作战,屡立战功,兵败后被东吴擒获,一同遇难。次子关兴,字安国,学问很高,20岁就成为侍中、中监军。然而,他是一个文官,并没上战场。关兴的儿子关统娶了蜀汉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也没有作战记载。
关统死后,关兴庶子关彝继承了汉寿亭侯爵位。公元264年钟会作乱时,庞德之子庞会趁机灭了关彝满门,报了血海深仇。这是关羽家族的浩劫。三国志中相关记载如下:
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车骑将军张飞子孙表现:
车骑将军张飞长子张苞早夭,不知道哪一年去世的。而演义中张苞和关兴结为异姓兄弟,多次协同作战,是战场双雄。张苞之子张遵官至尚书,也是朝堂大员,后跟随诸葛瞻在绵竹与邓艾交战,力战而亡。
张飞次子张绍官拜侍中、尚书仆射,继承西乡侯爵位。刘禅投降曹魏时,张绍递送降书顺表,这为人所不齿。遥想燕人张翼德征战沙场多年,却有这么一个毫无骨气之子。虽说张绍乃是奉旨行事,也是大势所趋,由他递送降书顺表,总是给张飞脸上抹黑。当时蜀汉朝堂那么多人,难道除了张绍就没有一个人吗?三国志中相关记载如下:
长子苞,早夭。次子绍嗣,官至侍中尚书仆射。苞子遵为尚书,随诸葛瞻於绵竹,与邓艾战,死。永昌亭侯赵云子孙表现:
赵云有两个儿子,即赵统和赵广。赵云死后,两人出仕,一个主内,一个主外。长子赵统继承赵云爵位,他的职务和关羽之孙关统一样,都是虎贲中郎将,但督行领军实权可能更大一些。次子赵广是牙门将,属于军中中层指挥官,随姜维在沓中临阵战死。他是为了掩护姜维突围夺取桥头,与邓艾大军死战而亡的。马革裹尸是军人的最终归宿,赵广无愧其父亲赵云。三国志中相关记载如下:
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陈战死。总结:演义中是为了突出关兴和张苞,因此没有重点叙述赵云之子。而正史 上,关羽、张飞和赵云子孙都有战死沙场的,如关平、张尊、赵广。他们并不是世人眼中的二世祖,只会挥霍父辈留下的积蓄,而是凭借着自己的实力,打拼出自己的一份天地。即使刘备之子刘禅,也非昏君,在位长达41年,将蜀汉治理得仅仅有条。
你是如何看待赵云子孙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关兴张苞都在冲锋陷阵,为何唯独不见赵云的儿子?
(一)将门之后 忠贞无二
在蜀汉的历史上,其实,很多蜀二代、蜀三代的表现,的确是可圈可点的,他们继承先祖之风,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例如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李恢、黄权、蒋琬、傅彤等人的子嗣后代,都是如此,那么,正如题主所问,为什么关羽张飞的子嗣战场冲杀,却不见赵云的后代为国效力呢?实际上,这是一种来源于《三国演义》的不准确的认知,那么,历史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就《三国志》的记载来说,关羽有两子一女,是为长子关平、次子关兴与女儿关氏,其中,关羽长子关平一直追随在关羽左右,从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六月开始,关羽以董督荆州事的身份独自镇守荆州,那个时候,关平便是追随父亲左右。
直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关羽战败襄樊、江陵,关平与其父关羽在辗转直下,还是被东吴潘璋所部马忠在临沮章乡俘获,随后遇害,这也是蜀二代当中第一个为国捐躯的存在。
而关羽的次子关兴,字安国,此人聪慧有能力,刚刚二十岁便是受到时任丞相的诸葛亮的器重,历任侍中、中监军,从其职位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关兴的厚望。
可是,历史上关兴并非如《三国演义》里描写那样,以龙骧将军的身份追随诸葛亮北伐,而是在升任中监军不久后,便是病逝了。
而对于张飞来说,也有两子两女,两个女儿张氏都是后主刘禅的皇后,分别是敬哀皇后与张皇后,而张飞的长子是为张苞,次子则为张绍。
张苞、张绍也并非是演义当中所说的追随诸葛亮北伐,实际上,张苞的经历与结局,是与关兴相同的。
因为张苞虽然能力出众,可是,却也是英年早逝,不得不说,张苞与关兴的早夭,的确是蜀汉二代人才的巨大损失。
张苞去世后,其弟张遵继承了张飞的爵位,历任侍中、尚书仆射,后在刘禅投降邓艾之时,前往联络、据理力争的就是张绍。
值得一提的是,张苞之子张遵,在邓艾进犯绵竹之时,追随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等人,一并力战殉国,可歌可泣!
(二)虎威知乎 忠肝义胆那么,相比于关张二人的子嗣,赵云的子嗣如何呢?其实,赵云的子嗣,表现的也是相当的耀眼,赵云有二子,长子赵统,次子赵广。
赵统虽然历史记载不多,但是从其职位便是可以看出其受重用的程度,因为赵统历任虎贲中郎督与行领军之职,这是蜀汉卫戍部队系统的主要官职,这就可以看出,赵统其实还是继承其父赵云的老本行的。
赵云次子赵广,历任牙门将,这还是当年刘备为其父赵云首创的职位,相比于关兴、张苞、张绍、赵统,赵广的人生则更显得刚武异常!
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八月,执掌魏庭大权的司马昭派军十八万余人,兵分三路,以镇西将军钟会为主将,节制诸军,率领十余万人为主力作为东路军,以征西将军邓艾率军三万余人作为西路军、雍州刺史诸葛绪率军三万余人作为中路军,大举进攻蜀汉。
当时,钟会十余万大军直扑汉中,汉乐二城一万蜀军被两万魏军围攻,阳安关守将蒋舒开关投降,致使汉中局势一下崩坏,钟会率领九万大军继续向前推进。
当此之时,相比于汉中的危险,时任蜀汉大将军的姜维,局势也是相当的危险,因为当时姜维率领蜀军主力四五万人,在阴平郡北部的沓中屯田,根本无法及时救援汉中!
而且,曹魏两路大军七万人左右,一路以邓艾为首从狄道出发,直奔沓中,一路以诸葛绪为首,直接率军进攻姜维后方要道,阴平桥头,所以,一个不小心,东路钟会进军剑阁,而姜维自己也将受到魏军七万人的包围!
所以,情急之下,必须有人留在沓中拼死拒战邓艾,而姜维亲自率领蜀军逼退诸葛绪后,快速回援剑阁,阻挡钟会大军!这个时候,赵广出现了,他请缨率领部分蜀军,留在沓中,对阵邓艾!
而姜维则迅速率领蜀军主力回援剑阁,谁都知道,留在这里,便是要面对正面三万余魏军与侧后三万余魏军包围的风险,而且,留守部队的人数根本不会太多,留下来的结局,就只有一个!
但是,为了蜀汉,赵广绝不会忘记他父亲当年的信念与决心,因为,他是常山赵子龙的儿子!
就这样 赵广率部在沓中死战,最终,全军覆没,壮烈殉国,而他的这番死战,最终拖住了邓艾的脚步,使得姜维远远甩开诸葛绪一天以上的时间,成功的赶到了剑阁!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赵广的结局,其实,足够壮烈,常山赵子龙的威名,在他这里,并没有消失,而是也曾短暂的出现!
关兴张苞都在冲锋陷阵,为何唯独不见赵云的儿子?
在正史中关羽的儿子关兴、张飞的儿子张苞是英年早逝的,没能在战场前线冲锋陷阵。相反,赵云的儿子倒是真的在和魏军的作战过程中牺牲了,为国捐躯。而要说到为何在演义中,罗贯中先生重点描写关羽张飞的儿子,却对赵云的儿子没有过多的描述,其实只要有三个原因!
关兴张苞
正史中,关兴张苞都英年早逝,不过在演义中,关兴张苞儿子表现可谓是非常的亮眼。自关羽、张飞去世后,关羽之子关兴、张飞之子张苞就开始跟着刘备伐吴,为父报仇,在战场上崭露头角。猇亭之战后,关兴趁势追杀杀父仇人潘璋,最后在一个庄子上碰上了潘璋,一剑将潘璋斩杀,并夺回了属于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夷陵大败后,关兴、张苞二人并未受伤,安全退回了蜀境。后来又跟随诸葛亮北伐,屡立战功。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关兴、张苞表现非常优秀。尤其是张苞,他战力强悍,军事能力过硬,有他父亲张飞的优点,又没有他父亲张苞的缺点,很多人都说其实诸葛亮是想把张苞当做统帅培养的。不过张苞在追击魏将郭淮、孙礼时,不小心跌落了山涧,最终身亡。而当听说张苞的死讯后,诸葛亮的反应尤其激烈。
原文:忽然有人自成都来,说张苞身死。孔明闻知,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众人救醒。孔明自此得病卧床不起。诸将无不感激。
在听闻张苞去世后,诸葛亮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足见他对张苞的重视,这完全超过了对于一般将领的爱护。
张苞去世后,关兴仍然跟随诸葛亮,致力于北伐,不过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关兴也是英年早逝。
在演义中,关兴和张苞的出场次数还是比较多的,长期在前线冲锋陷阵,那么赵云的儿子又在哪里呢?事实上,在整个演义书中,赵云的两个儿子赵广、赵统仅仅出场了一次,那就是赵云去世时,他俩来报丧。自此以后,演义中再也没有关于他俩的描述。这就很让人奇怪了,正史中明明关羽张飞的儿子英年早逝,赵云的儿子倒是上了战场,为了蜀汉冲锋陷阵,为啥到了演义中,就变成了关羽张飞之子冲锋陷阵,赵云之子没啥表现了呢?实际上这里面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关羽张飞是演义主角
在三国演义中,大家能明显的感觉到,罗贯中先生有明显的尊刘倾向,他对于刘备手下的描述大多数时候都是偏向正面的,而且对于关羽张飞的描写都是特别丰富的。关羽张飞在历史上大名鼎鼎,深得众人的喜欢,但是罗贯中先生为了不和历史冲突,在演义中也只能把关羽张飞给写死了。但是为了继续吸引大家看下去,他就又加入了新的角色关兴和张苞。他二人本是关羽张飞的儿子,大家爱屋及乌,也会喜欢上关兴张苞二人。
可以说,罗贯中先生之所以这么写,一方面就是为了吸引大家继续看下去,一方面则是想借关兴张苞二人继续延续关羽张飞的故事,让他们继续跟着诸葛亮北伐,完成蜀汉大业。
二、赵云在历史上不出名
在真正的历史中,赵云的官职和名声远远比不上关羽和张飞。历朝历代其实祭祀、看重的都是关羽和张飞二人,只不过随着宋代以后小说演义的蓬勃发展,赵云才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但即便如此,赵云的地位仍然是比不上关羽张飞的。当时的大多数老百姓都比较认同关羽张飞二人,这就使得罗贯中先生更加偏重于描写他们二人,而对赵云的描写缩小部分。
事实上,罗贯中先生对赵云还是比较偏爱的,把赵云塑造成了一个完美的忠义之人。而自《三国演义》流行之后,赵云的名声才开始受到大家的接受与欢迎,可是时候赵云之所以现在名气这么大,完全是罗贯中先生的功劳。
三、赵云儿子在历史上功绩不大
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虽然有许多虚构之处,但是大体上还是按照历史走向来写的。在正史中,赵云的长子赵统官至虎贲中郎督,加行领军,实际上他就是主要负责护卫,并没有亲自上战场。而赵云次子赵广虽然上了战场,但他没啥功绩,最终在魏国伐蜀时,战死于沓中。由于二人的战绩记述不多,且到了演义后半段,出场人物太多,剧情太快,罗贯中就没有继续再拓展写赵广赵统这条线路了。
结语
说关羽、张飞的儿子都在前线冲锋陷阵,这主要是演义中的情节,之所以这么写,其实就是因为关羽和张飞在众人心中的名声很大,大家特别喜欢他们,所以在他俩死后,罗贯中又安排他们的儿子上场,继续完成他们的使命。而由于在明朝以前,赵云历史名声相对较低,所以对他子孙的描写相对较少。
关兴张苞都在冲锋陷阵,为何唯独不见赵云的儿子?
按演义,主要是赵云结婚太晚,儿子年龄太小。按历史,赵云的儿子冲锋陷阵不比关羽张飞儿子少。
首先我们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儿子关平、关兴、关索,以及张飞的儿子张苞,都曾为蜀汉作战。尤其关平曾力敌庞德,关兴张苞更是作为蜀汉新生代的精英,屡次阵前杀敌。而赵云的儿子赵广、赵统只在赵云去世时候来报信,感觉掉价了不少。
这里面,首先是关羽的历史地位比赵云强得多。在关羽死后千年的民间传说、评书、戏曲中,关羽的地位远超过张飞,而张飞又远超过赵云。像关羽的儿子关平,历史上是和关羽一起赴死的。而三儿子关索,则早在宋元的平话戏曲中就有很多戏份。这些元素被罗贯中直接引用了。而赵云的形象地位,实际上是被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生生提起来的,在之前民间故事中赵云戏份不太多,也没人会去给他儿子编排情节。
其次是作者的艺术形象创作需要。关平历史上是与关羽一起遇害的,当然要关羽、关平77回死,张飞81回死,后面书还有三分之一左右,关张两位都是神级猛将,形象深入人心,要是就此销声匿迹有点可惜。因此罗贯中让小将关兴和张苞出来代替父亲征战厮杀,也算让读者慰藉下“关张没有了”的空虚。而赵云是97回死,此后的书只剩下六分之一,基本上是拉流水账了,没了也就没了。
再则,按演义论,赵云在209年取桂阳时还是单身,就算次年立刻结婚,211年立刻生子,他的两个儿子年龄也不大,到诸葛亮死时的234年,也不过20出头,算起来比关兴、张苞至少要小10岁左右。年龄小,出道晚,没什么表现也就正常了。
而在历史上,赵云的儿子表现丝毫不比关羽、张飞的儿子逊色。
三国志中记载关羽的儿子:
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可见,关羽的儿子关平跟随父亲一起被东吴斩杀,很可能是随军将领,但事迹不明。关平的弟弟关兴学问很好,担任侍中、中监军,但是并没有上阵打仗。关兴的儿子官统娶了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但也没有什么作战经历。
再看张飞的儿子:
长子苞,早夭。次子绍嗣,官至侍中尚书仆射。苞子遵为尚书,随诸葛瞻於绵竹,与邓艾战,死。张飞的长子张苞死的比张飞要早。张苞的儿子则担任尚书,跟随诸葛瞻在绵竹战死,属于文官上阵。
最后看赵云的儿子:
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陈战死。赵云的两个儿子,赵统的职务和关羽的孙子关统一样,但是督行领军,担任的实权可能更大。而赵广担任的虽然是牙门将这种低级杂号将军,但却随姜维在沓中临阵战死,很可能是为了掩护姜维突围夺取桥头,拖住邓艾所部而死的。这一点,无愧其父亲的壮烈。
(欢迎关注巴山夜雨涮锅,更多精彩三国话题共享)
关兴张苞都在冲锋陷阵,为何唯独不见赵云的儿子?
生逢乱世,名将之子哪有不上战场的道理?只不过虎父犬子,没有什么名气罢了。赵云的两个儿子虽没有父亲的显赫地位,但也算是接了父亲的班,走在行伍之中,其中小儿子还战死沙场,为国尽忠了!
关张之子关张之子也许是因为演义小说的影响而被传扬甚广,要说蜀汉名将的后人,关羽张飞之后算是佼佼者,但也没那么出色。
- 关平
关平是关羽的亲儿子,并不是义子,这个义子之说可能就是为了突出关氏家族的忠义,演义里说关平“事公之生,殉公之死”,这是关羽义薄云天的传承,故而后世对关平多有追封,如明万历四十二年的“竭忠王”、清顺治九年的“关圣太子”。历史上的关平随关羽在襄樊之战失利之后,退至麦城时一同被俘,后与关羽一同被斩杀于临沮。史料中关平的记载并不多,但他与父同死沙场是确定无疑,他的能力究竟如何也未可知。后世为了祭奠他,诸多关帝庙里都会供奉关平与周仓侍奉左右,也算是流芳百世了。
- 关兴
关兴是关羽次子,在演义里最出名事迹的就是随刘备东征伐吴,斩杀潘璋,夺回父亲的青龙偃月刀。而史实中,关兴属于年少成名,却英年早逝,陈寿曾记录了关兴十分受诸葛的器重和赏识,当然,从关羽镇守荆州来看,这种赏识可能是带有水分的,关羽的权力过大,关平又跟随关羽留荆州,那么关兴可能是蜀汉政权节制关羽的唯一法宝,故而深受诸葛亮抬爱。关羽去世后,关兴便继承了汉寿亭侯爵位,这也是蜀汉政权对于关羽一生功绩的认可,关兴在二十岁左右便当上了侍中、中监军,可惜不久后便病逝,其子关统袭爵,关统无后,后改为关平的庶子关彝袭爵。
关羽的儿子以此两位在正史可见,而关索此人并未出现在正史中,故不得考。
- 张苞
小说里的张苞凶悍无比,继承了父亲张飞的性格特征,也为蜀汉政权立下汗马功劳,特别是刘备征吴时战功赫赫,并且与关兴号称是“小关张”。其实历史上的张苞就被记载了短短一句话于《三国志.张飞传》:“长子苞,早夭”。这里对于张苞的功绩并没有过多记载,倒是张苞的儿子张遵,官至蜀国尚书,在随诸葛瞻驻守绵竹时战死殉国。
- 张绍
张飞的次子名叫张绍,在张苞死后,也就成了张飞的爵位继承人,被刘禅拜为侍中、尚书仆射,承袭西乡侯爵位。公元263年,邓艾兵临成都,蜀汉灭亡,张绍随刘禅一起迁往洛阳,并获封列侯。张飞在魏国的亲戚是不少,张绍在魏国过的应该比刘禅更为滋润。另外,当年邓艾兵临成都时,出城递交投降书的就是张绍和邓良!
赵云之子赵云的儿子没有张苞、关兴出名,但事实上历史事迹也都差不多,可以说蜀汉的将二代们普遍水平堪忧,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 赵统
赵云长子赵统在赵云死后袭爵永昌亭侯,受刘禅封拜虎贲中郎督,加行领军。三国时期各国都有自设官位的现象,尤为甚者是各类杂号将军,如“横野将军”、“荡寇将军”等,这个虎贲中督也是类似的现象,据《季汉官爵考三卷》记载的“后帝置虎贲中郎督以处赵统”,可以说明刘禅是因人设岗。按照汉制,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 此二将统称为虎贲羽林,主宿卫护从,而刘禅因人设岗最有可能是因为此二将位置已无空缺,但既然设了应该就享有宿卫之兵权,且因加“督”字,也许是总官宿卫之兵,也就是刘禅在虎贲羽林之上加设了监察总领一职。这个职位可不低,正常汉制里虎贲羽林属于九卿之一的光禄勋下设机构,这里的总督虎贲羽林,应该是仅次于九卿之外最有实权的位置了,那么既主宿卫,就难以上前线,这是职责限制。
- 赵广
赵云次子赵广官拜牙门将,这个牙门将在三国时期并不能小视,一些著名将领都经历过这个职位,诸如王平、张嶷、向宠以及刘封之子刘林。这个职位在三国时期是对于一些年轻勇武的军中骨干而设。牙门本是防御公事,也就是在战争中统领指挥作战的将领才置牙门将,后来慢慢发展成为主将帐下的副将或者偏将,这说明赵广是个彻彻底底的行伍中人。
“大将军姜维与魏兵战于疆川口,败绩还守剑阁,牙门将赵广战死。”——《蜀汉本末》赵广在魏国伐蜀时随大将军姜维与魏军战于疆川口,姜维在沓中不敌邓艾,撤守剑阁,历史学家认为赵广就是在沓中掩护姜维撤退的时候战死;另一种说法是赵广跟随诸葛瞻驻守绵竹时战死。不管怎样,历史上的赵广也是为国捐躯,战死沙场。
综上,并非赵云的儿子没有投身前线,相反,赵云的两个儿子中,一个主宫中宿卫,算是刘禅比较相信的亲卫统领,这一点上有点接班赵云的意思;而其次子战死保卫蜀国的战场上,与关羽之子关平的结局差不多,关张的其他儿子并没有为国捐躯,不是要夭,就是投降,反倒是关羽张飞的孙子中出现了战死沙场、为国捐躯的事迹。只是演义评书的流传才使人误解了赵云之子不如关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