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三国里很多人都敢说要生擒关羽,却很少有人敢这样说赵云?

这样问似乎有刻意贬低关羽的嫌疑,容易误导读者,让读者觉得关羽不如赵云厉害。但是我认为如果以此为准的话,纯属无稽之谈。

但是,生擒关羽的言论甚嚣尘上,生擒赵云的说法从未有过,这当然有一些内幕,我今天会借此机会,告诉大家。

《三国演义》中,也没有人说要生擒张飞,也没有人说要生擒乐进,也没有人说要生擒邢道荣,更没有人说要生擒蔡阳。说关羽不如张飞还情有可原。怎么就没有人说关羽不如乐进的?也没有人说关羽不如邢道荣的?蔡阳就更不用说了,不但是关羽的手下败将,还是关羽的刀下亡魂。

没有人说要生擒邢道荣,没有人说要生擒乐进,没有人说要生擒韩当,没有人说要生擒蔡阳?难道人们不这样说,都是因为不敢说?怎么一到了赵云这里,就成了不敢说了?

我不敢说持这样想法的人,视野狭隘,但是我知道,要生擒一个人,不一定非要武功比他好。不一定非要单打独斗。

曹操曾经对马超说:“今日必生擒之。”难道曹操的武功修为高于马超?

曹操也说过要生擒吕布,曹操的武功比之吕布,孰高孰低,恐怕有眼睛的人都知道。

夏侯惇说过要生擒刘备、诸葛亮。刘备还耐着性子跟他敷衍了几个回合;要单挑,诸葛亮伺候你?

煮酒论英雄的时候,曹操对刘备说过要擒袁术。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

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曹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

我们如果认为曹操是早晚要单挑袁术,然后生擒之,那简直就是荒谬绝伦的好思路了。没有谁规定要生擒一个人,必须是要单挑胜了对方。我们也可以看看大呼小叫着要生擒关羽的都是那些人?

第一、洛阳太守韩福。

不过韩福很有自知之明,想设计擒拿关羽,而不是单挑擒拿。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韩福曰:“关公勇猛,颜良、文丑俱为所杀。今不可力敌,只须设计擒之。”

韩福欲暗箭射伤关羽,然后擒之。可惜韩福的箭法差强人意,没有射中关羽的要害,只是射中了关羽的左臂。关羽拔了箭,飞马直奔韩福,一刀将韩福带头连肩,斩于马下。

第二、夏侯惇,摩拳擦掌准备擒拿关羽,交给丞相发落。

结果,关羽和夏侯惇大战十几回合不分胜负,张辽及时赶到,阻止了两人的厮杀。夏侯惇的生擒关羽的计划落空。

第三、蔡阳,擒拿关羽呼声最高的一位。

蔡阳违背曹操的军令私自追赶关羽,还大放厥词说是奉丞相命,特来擒拿关羽。关羽更不打话,举刀就砍,结果一通鼓未尽,蔡阳人头落地。

第四、许褚建议曹操擒拿关羽。

当时是关羽不辞而别,曹操前去送行,送给关羽一件锦袍,关羽怕中计,就用青龙刀的刀尖远远挑过锦袍。许褚说:

“此人无礼太甚,何不擒之?”

曹操理解关羽的处境,因为关羽孤身一人,而曹操却是大队人马,所以关羽不得不防。曹操当场表示不允许擒拿关羽,许褚就不置可否没有再表态。

第五、长沙太守韩玄的手下管军校尉杨龄。

杨龄也是信誓旦旦地要生擒关羽。当时是黄忠准备迎战关羽,结果杨龄抢先而出。杨龄说:

“不须老将军出战,只就某手中定活捉关羽。”

我觉得杨龄是《三国演义》中最不知死活的人了,没有之一,他就是之最了。关羽是什么人?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斩管亥、斩车胄、温酒斩华雄,还一通鼓斩了蔡阳。这么多的前车之鉴,杨龄难道不知道自己的武艺有多高吗?难道,关羽斩杀这么多大将,都不如他杨龄。真不知道,杨龄的自信从何而来?

即使是黄忠,和关羽大战,也是小心翼翼,不敢有丝毫的疏忽大意。杨龄自己找死,黄忠也懒得开口了,就闭着嘴保持了沉默。

结果,不三合,杨龄掉了脑袋。

第六、庞德,是最悲壮的一个。

庞德也是主动请缨,要到前线去生擒关羽的。庞德当时的豪言壮语是:

“某愿施犬马之劳,生擒关某,献于麾下。”

结果是,庞德抬棺出征,大战关羽以后,对关羽赞不绝口,说:

“人言关公英雄,今日方信也。”

最后,庞德被关羽生擒,庞德誓死不降,被关羽斩杀。

所以,俗话说得好:“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第七、吕蒙,吕蒙向孙权献计献策,生擒要关羽。

结果,关羽败走麦城,在临沮小道中了埋伏,被东吴生擒。

吕蒙算是说到做到,生擒关羽了。但是他也是通过军事上的胜利以后,再生擒关羽的,而不是靠跟关羽单挑,赢了关羽再生擒。

通过盘点,我们看到,想要生擒关羽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大多数高喊着要生擒关羽的人都死于关羽之手。吕蒙之所以能够生擒关羽,是因为曹魏和东吴两国的精锐皆出,关羽兵败如山倒,才被生擒的。

那么,为什么没有人要生擒赵云呢?主要原因就是:

第一、赵云是刘备的保镖,经常和刘备在一起。每每发生战斗,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刘备身上,人人都想生擒刘备而不是赵云。

第二、生擒关羽,影响巨大,就可以一战成名。

比如经常被人想要生擒的人:吕布、袁术、刘备、诸葛亮、关羽等等都是威慑一方的大军阀或者是大人物。生擒他们,就可以影响局势的发展。生擒赵云,不过是一员大将而已,刘备有损失,但是不影响大局。

而关羽则不同,一旦生擒,就可以对刘备形成毁灭性的打击。为了生擒关羽,曹魏、蜀汉、东吴三方直接性或连带性地损失了:吕蒙、张飞、黄忠、于禁、庞德、夏侯存、糜芳、傅士仁、潘璋、朱然、周仓、赵累、王甫、马忠等大批的名将名士。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另外,关羽死后,曹魏、蜀汉、东吴三方均为关羽举行了隆重的丧礼。尤其是曹魏,曹操为关羽举行国葬,并亲自主持葬礼、亲自致悼词,对关羽的功绩和忠义给予盖棺定论。这也是整个三国期间,规格最高的葬礼了。(因为曹操是事实上的三国第一人)关羽是武圣,而赵云却不是,大家可以想想为什么?

不要再纠结关羽和赵云谁厉害了,好吗?

为什么感觉三国里很多人都敢说要生擒关羽,却很少有人敢这样说赵云?

《三国演义》中确实有很多人都说过,要擒拿关羽,基本没什么人说擒拿赵云的。虽然是个事实,但这不能说明赵云会被关羽更猛,这个问题容易误导人。

关羽

赵云

一、名气不同

随便划拉一下,不难找到,曹操帐下很多人都这么说过。当年,曹操送战袍给关羽,关羽不敢下马,用刀挑起来拿去,激怒了许诸,跟曹操叫嚣着要擒拿关羽。说实话,许诸此人要真打起来,和关二爷还真的有一拼。不过除了许诸外,其他人则完全不是这种目的了。比如蔡阳,他自己有几斤几两,一把年纪了心里肯定是有数的,之后找关羽拼命是因为关羽杀了他外甥。夏侯惇虽然也勇猛,当亲眼见过关羽走马斩颜良,应该自己也知道天高地厚。之后庞德也夸过这样的海口。但是,综合看起来,这些人有两类情况:一是不服关羽,看他那么受宠,那么出名,就像叫板。二是在曹操面前表忠心,赚取主子的好感。说到底就是因为关羽太有名,他是吕布死后,天下顶级武将的代表。无论真叫板,还是假卖萌,都把“擒拿关羽”这个口号喊响,对提升自己的形象是有帮助的。

蔡阳

为什么大家很少提到擒拿赵云呢?其实,在三国演义中,赵云的年龄和刘备、关羽、赵飞是有些差距的,严格说,他们不是一代人。当然,历史上赵云年龄并不小了,只怪老罗误导了大家。若只谈演义,可以说,赵云出道时,是个无名小卒,让人认识他,是因为他第一次和文丑交手,引起了名将文丑的敬佩。但是,他没有出色的战绩,以至于在长坂坡,曹操还要派人去打听这个白袍小将是什么人。长坂坡是他真正的成名战,在此之前,无论哪个阵营都没有提到过赵云有多厉害。这跟不会有人说要擒拿“潘凤”一样,没人说擒拿赵云是因为大家不认识他,更不知道他有多厉害。

赵云大战长坂坡

二、意义不同

无论哪个阶段,关羽都是刘备集团的实权派人物,而且是一方精锐之师的总指挥。比如,当年防守徐州,关羽之所以和刘备走散,是因为自己领一方军马独自负责自己的防区。赤壁之战,关羽水军是刘备出兵协助东吴的主力部队。后来,攻打长沙、进军樊城,弄得曹操想要迁都避其锋芒。这都说明关羽是刘备集团的主将,直接指挥大军雄镇一方的大人物,不是刘备身边的副将,更不是没有实权的谋士。所以,各阵营势力说擒拿关羽,跟刘备阵营整天说诛杀汉贼曹操没有本质的不同。因为他身处要职,被对方作为刘备大军的代名词并不为过。所以,擒拿关羽就等同于一个向刘备宣战的口号,也相当于向自己主子的一次表白。

关羽一直是一方主帅

但是赵云不同,赵云一开始就不是一方将领,而是刘备的贴身护卫,充其量是刘备的警卫团团长。整部三国演义上,说到过很多次关羽指挥的战役,但很少见过赵云指挥的战役,即使有,他也不是总指挥,而是轻描淡写而过。因为赵云是个武将,但不是过军事家,他指挥不了千军万马,更做不到威震一方。细读三国之后,我们都知道赵云是个老罗刻意塑造出来的形象人物。帅、猛、忠,但是书中的赵云完全不是《见龙卸甲》中发挥出来的一样,他不但没有一呼百应的人格魅力,更没有关二爷身上与生俱来的领导气质,他更不是刘备集团的核心决策层,他的影响根本无法和关二爷比。刘备集团也没有整天嚷嚷着要擒拿许诸吧?

赵云是武将,不是帅才

三、难度不同

关二爷成名战是“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这叫名将收割机。很多人服他、怕他、恨他都是以为他太牛了,斩杀过这么多闻名天下的名将。但赵云出名不会这样的,而是因为长坂坡七进七出。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赵云在长坂坡杀过五十多人,都叫什么名字来着?你能说出几个,恐怕大多数人一个都想不起来。这是因为赵云杀的是无名小卒。大家认为赵云厉害,不是因为他打败过哪个牛人,而是因为他在百万军中七进七出,佩服的是他的毅力和突围能力。

经过这种对赵云的认识过程,其他集团的领导也好,武将也好,谁没事儿了会去玩“活捉赵云“的噱头。谁都知道赵云不好活捉,他当年在长坂坡七进七出,实际上就像曹操表明了自己对刘备的忠心,即便你能抓住我,恐怕也抓不到活的,这个叫为主尽忠。况且,赵云武艺精湛,突围能力天下无双。即便关二爷到了最后也是被东吴活捉的,但赵云不会。正是因为赵云的这些实际特点,让大家都知道拿”擒拿赵云“做噱头,只会是个无厘头的表演。所以,懂事儿的人不会这么说,那说这些话的人往往就是无名小卒,或者没脑子的人。有吗?还真有。马谡失街亭,蜀汉全军陷入危境,撤退中,赵云亲自断后。魏将郭淮命先锋苏顒追击,要他小心提防,苏顒却说:“都督若肯接应,某当生擒赵云”。这位苏顒是谁呀?读过三国的你不一定能想起来,他的结局就是被赵云一枪扎了个透心凉。

综合起来看,“擒拿关羽”是一句政治口号,而擒拿赵云是一句没意义的玩笑。凭借关二爷的桀骜不驯、高调做人、目空一切且又位高权重,树大招风也是意料中的事情。反观赵云低调务实、与世无争的性格也让他不会被拿来做更大的文章。

为什么感觉三国里很多人都敢说要生擒关羽,却很少有人敢这样说赵云?

这是一个很容易误导人甚至引战的话题,因为多数人看到的第一反应便是又要捧赵云、贬关羽。实际上这要看从哪个角度分析,毕竟在《三国演义》中声称要生擒关羽的确实比叫嚣活捉赵云的多。个人认为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是多方面因素构成的,并非肤浅的武艺对比。

解决问题和制造问题

关羽是一个自带热度的人物,无论走到哪里都话题满满,只要写到他,要么是解决问题,要么是制造问题。

比如白马之战,颜良二十合击败徐晃,打得曹军诸将栗然,于是曹操接受程昱的建议,请出关公。关公确实如天神一般于十万军中斩杀颜良,割首而还,为曹军解决了问题,但是同样他也制造了问题。在出战之前,张嘴“土鸡瓦狗”,闭嘴“插标卖首”,要知道,颜良是让曹军诸将都无可奈何的人物,关羽如此贬低对方等同于间接抽了曹军诸将的嘴巴子,关键他还真的成功了,所以曹将在敬佩他的同时,也一定心中怨恨,等于说关羽办了事的同时还得罪了人。

同时,曹操对关羽极为恩待,这样的待遇连追随曹操起兵的乐进、李典、夏侯兄弟都没得到过,诸将心里自然会很别扭。偏偏关公对曹操的所作所为不感冒,最后还过五关、斩六将,这更让众将愤怒不已。等于说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你唾手可得不说,还放在地上践踏。所以尽管关公曾经在曹操麾下时与诸将共事过,但并没有结下善缘,反而拉了不少仇恨。

对东吴来说更是如此,诸葛瑾、鲁肃都被关羽揶揄讽刺甚至破口大骂过,甚至孙权也被称作“虎女岂能配犬子”,君辱臣死,所以东吴诸将尽管忌惮关公的勇武,但在内心深处无不想杀之而后快,为自家争一口气。再加上关羽一直“霸占”着荆州不还,就更让东吴众将愤恨了。

除了敌对势力和友军,连自己人也没几个喜欢他。黄忠被认为不配与之同列;糜芳、傅士仁被当做下人一般喝骂;刘封被刘备收为义子时,关羽更是直接出言反对……所以除了张飞这个结拜兄弟和赵云这种低调与世无争的,多数人都很难和关公处到一起。由于都是自己人,所以他们不至于像曹魏、孙吴那样一心杀之而后快,但不喜欢是一定的,所以在荆州之败时才会有那么多人背后捅刀子。

所以说,关羽的能力注定他可以解决很多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同样,他的性格与高傲也让他制造了很多问题,平白树敌。所以夏侯惇、许褚、吕蒙、蒋钦等大将都叫嚣着要生擒关羽,究其原因便是心中的怨念。

地位与能力的两面性

无论我们是否喜欢罗贯中刻画的关羽,但有一点必须承认,那就是关羽的能力。他拥有着全书最好的斩将记录,颜良、文丑两大超一流大将都折在他的手中,故而威名遍布天下,受人敬仰。而能力也决定了地位,无论你是否认可他是五虎将中武艺最高的,但他都是毫无争议的刘备麾下第一大将,诸葛亮甚至都用关羽来激将张飞、黄忠。

但是有追捧便有反对或者说“居心叵测”之人。武人谁不想名扬天下?可是功绩就那么多,想要取得关公那样的战绩不仅需要能力,还需要机遇甚至运气,而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那么想要扬名的捷径便是拿下关羽,这样就可以踩着关公上位,一劳永逸。

这种心思一旦生出,便难以抑制,起初或许只是幻想,毕竟关公的实力在那摆着,但是欲望的大门一旦打开就难以抑制,久而久之甚至连自己的斤两都忘了。更有甚者想趁着有生之年拼一把,不成功便成仁,大丈夫嘛,若不能名扬天下,生死何意?

于是乎,蔡阳、孟坦、杨龄这些跳梁小丑都蹦了出来,跳着脚喊“生擒关某”,结果都成了刀下亡魂。

武艺特点

关公的青龙偃月刀是书中所有交代过重量的兵器中最重的一个,达到八十二斤,可见他的特点是我们常说的“一力降十会”,而且关公的打法大开大合,前期狂风暴雨,一般人根本挺不过去,但是如果挺过去了,基本就能拖进拉锯战。所以关公的武艺路数可以说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这让一些武艺不俗的大将自认与关羽有一战的可能。

处境与机会

还有一点,就是关公的处境或者说经历也给了敌人叫嚣的机会。比如说北伐襄樊,来救援的庞德拥有不俗实力,又正好赶上与关公对战沙场,所以他自信能与关公一战。再比如大战沔水,关公的荆州军已经处于劣势,加上手臂有伤,让徐晃觉得有可乘之机。

所以,这就给了敌人对关公叫嚣的机会,或者说让敌人认为有与关公对峙的资本。

赵云与关公的截然不同

总体说来,之所以会有人不停叫嚣着“生擒关羽”无外乎四点:第一,关公太拉仇恨,很多人想杀之而后快;第二,关公地位高,不少人想踩着他扬名;第三,关公的武艺特点让人跃跃欲试;第四,便是关公所处的位置或者说经历给了敌人叫嚣的机会。针对这四点,赵云可以说和关羽截然不同。

先说第一点,赵云低调,低调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明明拥有不下于关张的实力,可是在长坂坡大战时,曹军多数将领居然不认识他,还是曹洪飞马喊话才使得“常山赵子龙”大名天下皆知。同时,赵云不争不抢,有功劳你们分,有脏活累活没人上我干,领导让怎么样就怎么样。明明有资历,但从来不和同僚装大尾巴狼,所以他人缘很好。这倒不是说赵云圆滑善于交际,而是他的性格注定了不得罪人,让你想挑毛病都挑不出来。连目空一切的关羽都承认赵云是他弟弟。

而对于敌人来说同样如此,赵云杀的敌人可能比关羽还多,但这是正常的两军交战、各为其主,挑不出毛病,关键赵云话少,能动手尽量不吵吵,所以不拉仇恨。举个例子,假设曹军或者东吴众将聚在一起讲是非,提到关羽一定一帮人义愤填膺,但是说到赵云便没什么好讲的。现在网络上有不少赵云的黑粉,但并不是真的针对赵云这个人,而是因为一来赵云的高人气与自家偶像发生了利益争夺,二来是有些赵云粉丝确实素质不咋地,喜欢捧自家的同时踩别人,给偶像招了黑。简单来说,赵云也能解决问题,但是他不制造问题。

其次,赵云虽然同样名气很大,但是终究在地位上比不过关羽,既然都是不自量力地拼一把,踩关羽的效果肯定好过踩赵云,故而叫嚣生擒关公的战五渣更多。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既然要吹牛比为啥不往大了吹呢?

第三,赵云的武艺特点和关羽截然相反,属于“以巧破千斤”,而且他的体力是bug级的。和关羽对战,即便逊色于他,但差距不太大的武将可以采取“拖”字诀,把关羽耗没劲了或许就有机会反败为胜,当然这也只是理论上的。但是赵云的打法和体力让人根本不敢这么照量,本来武艺就有差距,体力还不如人家,耗到最后死的肯定是自己。成名大将哪个也不白给,不可能为了痛快痛快嘴就以身犯险,所以在汉水之战,徐晃和张郃连打都不打,只是远远地跟着。

最后便是赵云并没有关公那种率领大军团作战的机会。如果当时北伐的是赵云,相信视死如归的庞德肯定也会喊出“生擒赵云”的口号,但领兵的是关羽,庞德总不能闲着没事对着关羽说要生擒赵云吧。后来的凤鸣山,老年赵云中伏,夏侯楙率领的曹军不也声称要擒杀赵云吗。

也就是说关公经常领兵和对方作战,其中包括不少大规模的战斗,打仗自然没好话,说什么都不奇怪。赵云多数时候都是跟着刘备和诸葛亮执行任务,几次领兵也多是依靠个人勇武解决问题,好不容易来一次空营计,曹军众将甚至曹操都疑神疑鬼,谁还有心思喊口号?而且几万人直面一个人喊生擒人家貌似也挺没品不是。

综上所述,叫嚣关羽的人比叫嚣赵云的人多和武艺高低没什么关系,甚至跟武艺挂钩的也仅仅是武艺特点,主要还是性格、地位、机会造成了这一现象。

为什么感觉三国里很多人都敢说要生擒关羽,却很少有人敢这样说赵云?

赵云的实力是超过关羽的,赵云是常胜将军百战百胜,征战一生身上没有留下半点伤痕老了还是病死的最终以善终,想要生擒赵云敌人想都不敢想!

为什么感觉三国里很多人都敢说要生擒关羽,却很少有人敢这样说赵云?

关羽在颠峰时期就没有人敢说,关羽武功盖世,又兼有赤兔马,如虎添翼。尤其是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门外斩蔡阳的时候,还有就是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斩广庞德,华夏皆惊,吓得曹操一度欲迁都。

就在丢失荆州之后,手臂又有箭伤,就连徐晃也不能战胜,真是墙倒众人推,关羽孤军面对吴,魏强攻,昔日的辉煌瞬间就一败涂地了。

赵云就与关羽大不一样了,赵云人称长胜将军,尤其是在长坂坡一战成名,在说赵云一生从未失手,足见其文武双全。

为什么感觉三国里很多人都敢说要生擒关羽,却很少有人敢这样说赵云?

因为关羽在蜀汉建国前后已经是一军统帅了,而且名气太大,与之作战的部队为鼓舞士气,都是以活捉关羽为口号来激励自己的。

赵云在演义中一直是以冲锋陷阵的战将出现的,加上赵云敏思讷言,很少在战斗中口花花,认识他的人不多,连老曹在长坂坡时都不认得赵子龙,还派曹洪去打听呢,赵云属于人狠话不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