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中,司马懿退兵是因为害怕城中有伏兵吗?

当然不是,如果一味害怕埋伏,就不用打仗了,更谈不上攻城掠地了。

因为街亭要道的丢失,诸葛亮的粮草供应渠道被切断,诸葛亮不得不战略撤退。第一次北伐战争的大好局面消失殆尽。虽然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但是,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却是开头容易,越打越难,以至于诸葛亮被熬死在了第六次北伐战争的过程中。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大败曹魏大都督夏侯楙,斩了夏侯楙的先锋大将韩德父子五人;还打败了曹魏联合的羌兵,斩杀了羌兵元帅越吉、擒拿了羌族的雅丹丞相;夺取了天水、安定、南安三郡之地并顺手牵羊地收降了文武双全的大将姜维;新城的孟达也要浪子回头重归蜀汉。诸葛亮心中的喜悦简直就是无以言表了。那么,第一次北伐诸葛亮为什么打得这样的顺风顺水呢?

原因就是司马懿被曹魏的新皇帝曹睿给拿下了。曹睿拿下司马懿的原因是有流言蜚语说司马懿要造反,而且说得头头是道,有鼻子有眼的。于是,都督雍凉诸路人马的骠骑大将军司马懿被剥夺了兵权,闲置回家了。司马懿被剥夺兵权的始作俑者正是诸葛亮。在诸葛亮的眼里,司马懿掌握兵权,一旦训练出一支能征惯战的队伍,那么北伐就只好胎死腹中。也就是说,如果由司马懿统兵的话,北伐就没有必要搞下去了。其实诸葛亮的这一判断非常准确。后来,曹魏启用司马懿,诸葛亮的六次北伐的确是没有成功。以至于有人说诸葛亮北伐是穷兵黩武、徒劳无功的。但是,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正是诸葛亮的反复北伐,司马懿通过和诸葛亮的拉锯式的交锋,才一步一步地成熟起来。司马家族才找到了统一天下捷径,而以最小的代价统一了三国。

另外,诸葛亮的北伐可以以攻代守,把战火纷飞在国门之外,也对蜀汉的百姓有利。

每每想到这些,我都情不自禁地为诸葛、司马两位大高手拍案叫绝,我常常是热泪盈眶,幸福之情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

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位大军事家、大政治家将近二十多年的较量、相持、斗智使我们看到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衡的共存方式;看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看到了精彩绝伦的谋略展现……

我看到了一个人生的真理:“人生有的时候,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

“和真理在一起,就是和幸福在一起。”我们的幸福常常来源于对真理的突然发现;对人生的豁然顿悟。

司马懿的下野是因为曹睿中了诸葛亮的反间计;司马懿的重返军政舞台也是因为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打得太漂亮了:他打败了大都督夏侯楙的二十万大军;打败了曹魏的大都督曹真;打败了增援的郭淮和孙礼,曹魏只好启用司马懿。因为,当时曹魏最熟悉西南战事而又具备统帅之才的就只有司马懿了。

这就是诸葛亮北伐所不可回避的特殊矛盾。面对诸葛亮这柄最锋利的“矛”,曹魏只能用司马懿这副最坚固的“盾”来抵挡。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顶级智者,一次大战就彼此融会贯通并且开始心照不宣。于是,诸葛亮不再意图搞掉司马懿而是想在战场上光明正大地打败司马懿。司马懿却坚决要立于不败之地,而且要设法确保诸葛亮能够长期地、接二连三地北伐。两位顶级谋士的较量和博弈正式开始了。

第一回合,诸葛亮用人失误,处于下风,开始撤退回去休整。大队人马都撤了,为了搬运粮草,诸葛亮亲自留下指挥。因此,诸葛亮被困卤城。这是一个很小的小城,用来储备粮草绰绰有余,但是用来防御敌兵,就不堪一击了。所以诸葛亮要告诉司马懿,我这里没有埋伏,也用不着埋伏。

大家都知道,古代攻城一般都是架起云梯或者用冲车撞击城门。一旦城门被撞开,或者是有人从云梯爬上城头,那么城就攻破了。打开城门,大军一拥而入像潮水一般,请问城里头能埋伏多少人马?

自古以来,还没有任何一个将领靠着埋伏在城里的士兵打巷战消灭进城的敌人的。如果可以这样,谁还殚精竭虑地去保护城门?谁还会舍生忘死地去坚守城头?

靠着埋伏不可能消灭攻城敌军的,攻城部队的数量往往至少是守城部队的几倍以上。因为,守城人数受城市规模的限制;而攻城部队处于野外,人数不受任何限制。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样的画面:一座小小县城,守军在城头上遥望攻城的敌军。但见敌军漫山遍野、浩浩荡荡、不计其数、源源不断地向城门杀来。你敢不敢在城门里边设下埋伏,然后打开城门放敌人进来?

我敢保证:像钱塘江的潮水一般攻进城的士兵,一人一脚把埋伏的人踩也踩死了。

再举个简单例子:如果一群蚂蚁埋伏在草丛里,准备伏击一头大象,结果如何?我就不用再解释了吧。

还有一个最简单的军事常识,那就是:如果大军撤退,为了赢得撤退的时间,确保大部队的安全,有时会布置小股部队埋伏断后。这支小股部队经常会李代桃僵和追击的敌人同归于尽。那么,留下断后的人就更不可能是三军主帅。

所以,从任何一点考虑,诸葛亮在卤城都不是为了埋伏迎击司马懿,而是他没有来得及撤退。司马懿对比当然是洞若观火,只是要寻找一个合情合理的借口来纵放诸葛亮。

诸葛亮在城头上看到了司马懿的左右为难,立即动作优雅地弹奏一曲《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犭严狁之故……”

曲子的大意是:“采薇采薇一把把,新芽已长大。回家回家,说要回家,可是一年年过去了,依然不能回家。因为战争,我们有家等于没家……”

司马懿装模作样侧耳倾听,一曲终了,司马懿曰:“城内恐有埋伏,退兵!”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姿态?父亲何故退兵?”

是啊,诸葛亮在城头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一副悠哉悠哉的神气。司马懿对司马昭说:“诸葛亮善于设伏,你懂什么?”好一句你懂什么。司马昭当然不懂,而司马懿懂,司马懿完全听懂了诸葛亮的心声。那就是:撤兵回去吧老兄,我这“有埋伏”就是借口。我这样的气定神闲,怎能“没有埋伏”呢?没有埋伏我还不早跑的远远的了?

当然,这是表面说给别人听的。诸葛亮城中空虚,司马懿又岂能不知?假如发动进攻,打进城中,如何处置诸葛亮?假如以后没有了诸葛亮,没有了诸葛亮的北伐,我司马懿还有什么用?所以,必须撤兵,“有埋伏”就是最好的借口。

司马懿面带微笑,说:“诸葛亮的琴声优雅,犹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他想引诱我中计,我偏要不理不睬,看他能奈我何?”

于是,司马懿大手一挥,曹魏十五万大军调转马头,迤逦而去。

“孔明,我走了,等你休养时日,兵精粮足的时候,再来决战,今天就此告辞了。”

为了使弱小的蜀汉能够长期存在并不断前来骚扰,司马懿必须塑造诸葛亮用兵如神、不可战胜的神话。

这样两位大国手以雍凉之地为棋盘,展开了长达十几年的精彩博弈,你来我往,互相进攻较量高下;又互相放过对方不得不出现的大破绽以图共存不亡,最后进行长久地相持,以等待天时。遗憾的是:天不假年,诸葛亮英年早逝,使得三国局势更加云波诡谲。

诸葛亮、司马懿两人的斗智是后三国最精彩绝伦的看点!

空城计中,司马懿退兵是因为害怕城中有伏兵吗?

司马懿这样的人物真的会中空城计吗?《三国演义》安排这么一出本来就很牵强。

司马懿多疑是事实,但他绝不是一个因为自己猜测就疑神疑鬼,毕竟当时他儿子已经给出了一个最完美的解决方案,派小股兵力进城一探便知。

怕被关门打狗?

但就算这样,司马懿还是义无反顾的拒绝了这个提议,作为能和诸葛亮分庭抗礼的人,真如此不堪吗?

实际上空城与否在当时根本就不是司马懿考虑的问题,他下的棋更大。

空城计

‬司马懿因诸葛亮而升

没错,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存在,司马懿在曹魏才有价值。换言之,如果蜀汉不北伐,或者换个不如诸葛亮的主帅北伐,那以曹老板和曹丕对司马懿的忌惮,会把他放出去对抗蜀汉?

答案明显是不会。因此,如果没有诸葛亮,他司马懿很可能就此籍籍无名下去,也就不会有后来步步为营,最终成为窃国大盗的。

司马懿影视剧形象

反之,诸葛亮只要存在,而且在北伐过程中,司马懿故意和诸葛亮打得有来有回,甚至是输多赢少都没关系,这样司马懿就能证明曹魏只有他能对抗诸葛亮。

也只有这样,司马懿在曹魏的地位才能越来越高,到最后架空曹家的嫡系和高层,实现自己最终的目的。

司马懿影视剧形象

‬空城计

回头来看空城计。当时诸葛亮的身边可以说是一个可用之兵的都有,在这种情况下,他依旧选择利用司马懿多疑的性格布置了空城计。

上面说过,诸葛亮的这一空城计可以说是漏洞百出,作为三国第一智者的诸葛亮怎么可能看不出来。

诸葛亮

所以诸葛亮坚持用空城计就只有一种可能,他已经看透了司马懿打的算盘,他料定了司马懿不敢拿他怎么样,至少在当时司马懿还不敢。

既然如此,空城计就变成了诸葛亮骗司马懿,一个敢骗,一个敢信的一场大秀了,秀得所有当局者都头皮发麻有没有。

诸葛亮也很紧张

‬司马懿智慧的体现

司马懿当时没有采纳进城一探究竟的意见,如果只是随便找个理由明显是说服不了在场众人的,这个时候司马懿的智慧就表现了出来。

司马懿一路长途奔袭追杀诸葛亮,这意味着司马懿是孤军深入,如果这个时候他们被围了,结果会怎样?

所以在看到诸葛亮摆空城的第一时间,司马懿就想好了撤军的理由,而且是其他人无法反驳的理由。

司马懿影视剧形象

当然,诸如他两个儿子这种人精,就算当时没反应过来,事后也会明白自己老爹的用意,只不过聪明人永远不会刨根问底,尤其是在一众人跟前。

那么是不是说司马懿当时真的是怕诸葛亮在四周布置有伏兵,故而撤军的?

这个理由,真的只能只能说服一般的将士,但凡职务高一点,可以参与讨论战术布置和分享情报的将士都说服不了。

因为司马懿既然敢追那么深,早就知道诸葛亮当时已经油尽灯枯了,就算还有兵力,也构不成太大威胁。

司马懿影视剧形象

至于追那么深后才放弃的原因就是做戏给普通将士看的,回去后司马懿也好在老板面前解释。

那么当时那么多将领都在场,那么多双眼睛看着,其中就不乏有级别高的,知道情报的将领。

司马懿就不怕这些人回去打小报告?当然不怕,司马懿是什么人?这种重要的事件,他会带非嫡系参与?明显不会。

至所以其实司马懿早在追击之前就已经考虑好了这盘棋要怎么下,可谓是深谋远虑。当然,他不太可能算得到诸葛亮用空城计,见招拆招嘛,对于顶级谋士来说这没啥难度。

天生注定的对手

‬结语

历史上任何一个能走到人生巅峰的人都不能小看,尤其是性格多疑这种评价用在他们身上就很草率,或许他们的多疑只不过是表现,内里却有着更深远的考虑,这也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重要性。

空城计中,司马懿退兵是因为害怕城中有伏兵吗?

当然不是,司马懿多聪明的人呀,诸葛亮也是聪明人,他们都很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没有对手的话自己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他摆空城计正是知道司马懿是聪明人,定能与他达成默契,换个笨蛋来他还真不敢用空城计了。

空城计中,司马懿退兵是因为害怕城中有伏兵吗?

三国演义空城计中,司马懿自动退兵撤走确实是因为害怕城中有诸葛亮的伏兵,所以他才主动撤走。

空城计中,司马懿退兵是因为害怕城中有伏兵吗?

我觉得是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