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扇不离手”?
古代的羽扇形状和现在差不多,最早的羽扇用木骨作柄,上面排列十根羽毛。东晋王敦时,有所改变,做成了长柄,以便于手握,羽毛也由十根改为八根。
诸葛亮刚一出场的时候,并不是扇不离手的。对于诸葛亮的初次露面,《三国演义》第三十八个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中是这样描写的: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从孔明初出茅庐一直到赤壁之战结束,书中都没有诸葛亮手摇羽扇的情节。只要是诸葛亮出现,都是孔明曰,等等的描写。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第一次手摇羽扇是攻取零陵郡的时候。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诸葛亮智辞鲁肃、赵子龙计取桂阳》:
门旗开处,推出一辆四轮车。车中端坐一人,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用扇指邢道荣曰:“吾乃南阳诸葛孔明也。曹操引百万之众,被吾略施小计,杀得片甲不回。汝等岂堪与我为敌?我今来招汝等,何不早降?”
这才是《三国演义》原著中,孔明首次使用羽扇。而孔明乘坐的四轮车,这不是首次,首次是早在火烧博望坡取胜之时。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夏侯惇收拾残军,自回许昌。却说孔明收军,关、张二人相谓曰:“孔明真英杰也!”行不数里,见糜竺、糜芳引军簇拥着一辆小车,车中端坐一人,乃孔明也。
也就是说,给孔明配备四轮车要早一些时日。诸葛亮从一出场到火烧博望坡,再到火烧新野,再到携民渡江,再到舌战群儒,再到草船借箭,再到七星坛祭风,一直到调兵谴将伏击曹兵,也没有看到诸葛亮手摇羽扇的描写。
我认为这绝对不是作者的疏忽。到了赤壁之战大胜以后,刘备、诸葛亮计取四郡,这个时候,诸葛亮才开始手摇羽扇,并且扇不离手了。这个时候,诸葛亮才像模像样,正式有了一名军师的威信和资格。
诸葛亮无论春夏秋冬总是手摇羽扇,这已经成为他在电视剧中和戏曲舞台上的“标准造型”而十分引人注目。
古人云:“何事秋风悲画扇”可是诸葛亮却即使是在秋风萧条、雪花飘飘的时候也是扇不离手,究竟原因何在?
第一、羽扇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谈具”,而不是扇风取凉的用具。当时作为谈具,有很多名人雅士都喜欢使用。
东汉末年,统治阶级内部危机日益加深,贵族之间的相互倾轧也日趋激烈。一些贵族和知识阶层为了避免祸及自身,往往不谈现实,只务“清谈”。当时所谓的“清谈”就是专门探讨一些玄虚深奥的命题,既不涉及敏感的政治话题,又可以显示参与者的博学多才和修养高深。
清谈者们在谈话的时候,为了显示风度儒雅,往往都是边交谈边打着各种手势。为了增加谈话的效果,他们就常常手持道具。比较常用的道具就是:羽扇、如意等等,这些道具就被统称为“谈具”。一言以蔽之就是谈话的时候使用的工具。
《具书.艺术传》载:吴猛渡江回豫章时,遭遇大风大浪,但是他镇定自若,在船头用手中的羽扇轻松地划水,充分显示了他临危不乱的名士风度。
第二、当时的许多武将,既是武将又是文人,因此有的文武双全的武将也喜欢手持羽扇。这也是当时社会一个比较时尚的潮流。
魏晋时期,军政大权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这些人往往都既是武将又是有文学造诣的文人。像杜甫的祖先杜预,是一代名将,也是研究《春秋左氏传》的大家,号称“左传癖”。杜预外出为将,回朝则与风流名士终日畅谈。
当时很多武将领兵打仗时喜欢追求战场上指挥若定的风度,就时常在身上带着一把羽扇。人们也十分崇拜这种风度。
第三、羽扇也可以作为一个指挥士兵进退自如的工具。
这个就很好理解了,一个大将指挥士兵总不能光靠着大喊大叫,还得有一个得心应手的指挥工具,才更有利于军令如山的下达。比如:
刘备喜欢用手中的宝剑向前一指;马超是用长枪一指;诸葛亮就经常是羽扇一指,军士就勇往直前冲了上去。有的时候,诸葛亮是手中的羽扇一挥,军士就停止进攻等等。不同的手势,可以传达不同的命令。
像大都督司马懿就有时是宝剑一指,有时是手中的马鞭一指。所以说,司马懿老先生是顺其自然就近取材,没有什么固定的形式,而是随时制宜、随心所欲的。由此可见,司马懿的军事指挥艺术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返璞归真的至高境界了。
诸葛亮在出山以前被人们称为“卧龙”,是名副其实的高人雅士;另外诸葛亮担任蜀国的丞相,又掌握蜀汉的军权,因此他也应该附属风雅,采取和其他出身名流的将帅一样的方式,常常是手执羽扇指挥战斗。
有史书记载,诸葛亮和司马懿在渭水之滨摆开阵势,准备开战。诸葛亮乘坐四轮小车,手摇羽扇,指挥三军。司马懿也情不自禁地连声夸奖诸葛亮风度翩翩,不愧为是一代名士。手摇羽扇就成了诸葛亮指挥作战的鲜明特征,各种喜剧舞台上也将它更加形象化地沿袭下来了。
战场上,一名统帅能够做到:“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撸灰飞烟灭“。这样的造型是不是更令人神往?更震撼人心?
诸葛亮为什么“扇不离手”?
三顾茅庐,玄德礼贤下士;
隆中大计,孔明誓扶汉室。
对于诸葛亮,刘备是为匡扶汉室引进人才,储备干将。
对于刘备,诸葛亮是报知遇之恩,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从卧龙岗归来就对关羽、张飞说是"如鱼得水",直接委以军师之职,一人之下,关张之上,成为刘备集团二号首长,要众将士恭敬有加。
诸葛亮身负重任,不辱使命,为刘备献谋划策,殚精竭虑。博望坡初用兵,指挥三军若定,打败曹军赢得众望所归。
关羽、张飞、赵云三军用命,接连报捷,凯旋而归。诸葛亮,坐着小车,挥着羽毛扇,迎接将士。莾张飞这才佩服的五体投地,口服心服。从此,诸葛亮的军事才华让关张赵钦服了。而诸葛亮的小车羽扇的军师形象就确立起来了。
诸葛亮在战火中指挥若定的儒雅风采,对刘备集团将士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曹操虽然兵多将广,但是诸葛亮胸有百万甲兵,神机妙算,是足以应对裕如。
兵不在众,而在于精;将不在勇,而在于谋。诸葛亮用小车羽扇的指挥若定和谈笑风生的风采,鼓舞了将士百万军中取上将头颅如囊中探物。
刘备集团有了好军师,从此鸟枪换了炮,军纪和精神风貌更上一层楼了。军队打胜仗,名声更宏亮。这就让人刮目相看了。
曹操83万大军下江南,诸葛亮赶赴江南,舌战群儒,足智多谋和儒雅风采,再次折服江东。诸葛亮挥舞羽扇,智激周瑜,感动孙权,刘备和孙权结成盟友,共同迎战曹操,取得了火烧赤壁之战的完胜!
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华刘备奠定了蜀汉基业。从此,诸葛亮挥着鹅毛扇的军师形象走向了历史大舞台!
诸葛亮羽扇一挥,曹操百万大军灰飞烟灭,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赤壁之
战,奠定了诸葛亮武侯的千古风采!
诸葛亮为什么“扇不离手”?
诸葛亮的羽毛扇是微缩的兵书,八卦衣是治国的书库。正所谓六韬三略双手擎,治国良策一身担。
诸葛亮为什么“扇不离手”?
有这种习惯了。
诸葛亮为什么“扇不离手”?
诸葛孔明的“白羽扇”是他的夫人黄月英送给他的。送后并问他说:“君可知我为何送此扇于你?”
诸葛亮不知,黄月英则道:“古人云:‘喜不大笑,怒不暴跳,乐不轻佻。’君与家父交谈时,见君高兴面则喜,畏难面则愁,大丈夫做事情,要喜怒不形于色,今赠羽扇,可做遮面之用。”诸葛亮听后连连点头称是,在心里更是佩服阿丑的智慧。
至此后诸葛亮就开始“扇不离手”,因为他要随时保持冷静,喜怒不形于色。这把扇子不仅随着他在赤壁之战时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
还随着他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他摇着他,使空城计骗过了司马仲达,摇着他骂死了老王朗,生擒了小姜维,挥泪斩了爱徒马谡!可惜最终没有摇着它,用七星灯成功续命!!!
诸葛亮为什么“扇不离手”?
《三国志》里面说诸葛亮和司马懿作战的时候,他的形象就是:葛巾毛扇 , 指摩三军 。
这说明诸葛亮爱拿羽毛扇,并不是演义小说里的空穴来风,实际上的诸葛孔明也是用羽毛扇的。
那么他为什么老爱拿一把羽毛扇?以至于羽毛扇成了他的的象征呢,正所谓“万古云霄一羽毛。”
我以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这是当时的流行服装。晋朝的陆机写过《羽扇赋》上面提到宋玉等文人都爱拿羽毛扇,其实宋玉等人未必拿羽毛扇,只不过当时的人拿羽毛扇,就想当然地投射到了古人身上。
《晋书·顾荣传》上顾荣面对叛军,用羽毛扇指挥作战,敌人很快就溃散了。
诸葛亮在当时作为一个一米八、九的帅哥,自然也要引领时尚潮流。
其次注意上面的引用的人物,无论是诸葛亮还顾荣,提到羽毛扇的时候都是在指挥作战,包括苏东坡在著名的《赤壁怀古》里提到的周瑜“羽扇纶巾”那也是在指挥战斗。
这说明羽扇很可能是在指挥战争的时候,拿来发号施令的一种工具。
但为什么大家都说诸葛亮扇子不离手呢。
这就涉及第二点:拜后代古诗文、特别是演义小说里所赐。
到了唐宋诸葛亮出现了大批粉丝。
杜甫都说他“万古云霄一羽毛”,辛弃疾也说:何如诸葛,人道是,匆匆五月,渡泸深入。白羽风生貔虎噪,白羽风生貔虎噪,青溪路断猩鼯泣。”
诗词里对这一个意象的强化导致演义小说里将这一形象更加突出,羽扇纶巾成了诸葛亮的标配,其他人反而不提了。
这就给大家留下了诸葛亮老爱拿一把扇子的形象。
锦翼系悟空问答签约作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